shengyeang吧 关注:3,207贴子:409,159

回复:【诗中误读知多少】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时的项羽,兵少食尽,受到包围,确实是到了危急关头,但是,这只是项羽失败的一个原因,他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心理崩溃——被歌声吓垮了。一听四面楚歌,就大惊失色,乱了方寸。乱了方寸的项羽已经绝望,不再想办法了,他只想一死了之,楚霸王已经不再英雄了。
虽然败势已成,但并没有到最后。项军还是有能力从垓下突围,又南渡淮河,又到阴陵,又到东城,即使是最后到了乌江亭,也还是有一线生机的。可是垓下听歌时,他已经崩溃,他这时就准备死了。
死前霸王最不放心的是虞姬。
摆在虞姬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活下来,当刘邦的俘虏;二、化装民女,争取活命;三、跟项羽同死。


39楼2013-01-28 12:26
回复
    第一条当刘邦的俘虏,这可能性最大。可是这对项羽来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耻辱。第二条化装成民女混出去,可能性是有的,但可想而知,最终也是成为别人的女人,项羽也接受不了。那就只剩下一条路了,就是与项羽一同死,最好是眼看着她死,这样最放心。可她毕竟是心爱宠姬,项羽又不忍心对她下手,想来想去,项羽决定用歌声让她死。于是,项羽就唱出了《垓下歌》。
    《垓下歌》就是这么创作出来的,《垓下歌》的出发点与中心思想就是催死虞姬。
    项羽开口唱出“力拔山兮气盖世”。人们多数只读到这句不再看下面,就得出《垓下歌》是英雄歌的结论。而再往下再读,英雄气就全无了。疑似英雄气的,也就这一句。


    40楼2013-01-28 12:34
    回复
      “骓不逝兮可奈何!”马不肯离开,我也没办法了。又是弦外有音,这马不肯离去就得与我同死了。马与我同死,那么你虞姬呢?
      最后一问“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啊虞姬,你看这可怎么办?让我怎么安置你?唱到这里,楚霸王“泣数行下”还哭了鼻子。虞姬你自己怎么办?将难题推给女人,让她自己了断。


      42楼2013-01-28 13:20
      回复
        虞姬怎么处置自己,那是虞姬自己的事,生命是属于她自己的,应该让她自己选择,她有这个权利。而项羽为了保住霸王的最后一点儿尊严,用诗拐弯抹角敲打虞姬,只给她留一条死路,催促她速死:我死你得陪着。这么干,不够纯爷们儿。
        从《垓下歌》诗意看得出来,项羽对虞姬并不是完全信任的,对她的内心是没有底数的。
        可是,虞姬这女子,拿得起来放得下去,干净利索,直来直去,唱出了回应的歌,就是后面要说的《虞姬歌》。
        唱《垓下歌》的人,听《垓下歌》的人,不久就全死了,这诗是怎么让人知道的?我倒希望这是伪作,作者不是项羽——我只是就诗论诗。


        43楼2013-01-28 13:20
        回复
          再看项羽对乌骓的料理。
          项王退到江边,对那位想要渡他过江的亭长说:“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试想一下,如果虞姬不能自己了断,估计项羽是要下家伙的。可是,对于乌骓,却依然“不忍杀之”,将它送人,以求活命,竟至于“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爱马至此,好是可怜。“不忍杀之”说明,项羽已经动了杀马的念头,如果不是遇到亭长,宝马也难得活命。英雄一世,竟至于此。
          有个叫桃源瑞仙(1433年—1489年)的日本和尚,这僧手抄过一部《史记》,称《史记抄》,也不知从哪儿得来的版本。《史记抄》中的《垓下歌》是:“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威势废。威势废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多出了“威势废”,而这“威势废”三字,好像日本人伪造也造不出来,不知是怎么回事。


          44楼2013-01-28 13:21
          回复
            3. 虞姬之歌,纯爷们儿
            《史记·项羽本纪》上说,项羽唱出《垓下歌》,“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个美人,自然就是虞姬了。虞姬回应项王的和歌,令“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歌一定极为动人。可是,极少有人提到这首歌,甚至极少有人知道有这首歌。
            有一解释《史记》的书,叫《史记正义》,是唐朝人张守节写的。《史记正义》上说一本叫《楚汉春秋》的书中记载了虞姬的歌,全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南宋大学者王应麟,认为这首诗是后人伪造出来的,证据却是:《史记》中没有记载这首诗。这就是虞姬的诗不得流传的原因。


            45楼2013-01-28 13:23
            回复
              虞姬之歌,文字极为浅易,用不着解释,但是却充满了真情  诗首先是真情。“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是叙说形势,看似平常得很,  这是设计的平川,接着是平川之上的奇峰突起,“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是对“虞兮虞兮奈若何”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的回答。从字面看这是对偶,“大王”对“贱妾”,“意气尽”对“何聊生”,这样的组织对偶,实际是旗帜鲜明地将自己的生死与项羽的生死联在了一起。大王得意时,我紧随大王;大王现在失败了,我也绝不能苟活。文字虽然平易,却闪出爱的晶莹。
              与项羽的《垓下歌》一样,这当时一定是唱出来的楚歌,可惜现在无法听到那动人的曲子,给我们品味的只能是歌词,若是能唱出来,今天也一定也会有人“泣数行下”、“莫能仰视”的。


              46楼2013-01-28 13:27
              回复
                这首歌的动人,在于唱歌之后。虞姬的歌是回答项羽的问,而歌收尾也是一个问号。“贱妾何聊生?”是回答,又是反问,态度是明明白白的,是不需要回答的。更是设问,是自问自答。让人怦然心跳的,就是自问自答的那一答:唱完之后,她自刎了,用自刎回答了用心脏爱着的英雄,用自刎完成了一首诗的句号。
                后来,有一种美丽的花,鲜红鲜红的,叫虞美人。
                项羽的《垓下歌》与美丽的《虞姬之歌》,是关于爱情与生命的最严肃的一组男女对唱,所以读《垓下歌》不可不读《虞姬之歌》。《垓下歌》与《虞姬之歌》是在生命将存将无时唱出来的,所以读这两首歌不可不读其前后背景  背景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虞姬的歌就说明了这一点。这首歌,如果不看前后的背景是看不出来什么的。


                47楼2013-01-28 13:27
                回复
                  1.项羽根本不能过江东
                  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是歌颂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气概的。这是大多数人,对项羽不肯过江的态度。李清照是写词的,写诗不多;李清照写愁最多,写“杰”写“雄”极少。这首诗是李清照作品的特例。诗是高度评价项羽的,将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看成是英雄气节。
                  《史记·项羽本纪》写到项羽不肯过江时,倾注了无比激情,成为《史记》最精彩的片段。《项羽本纪》写的是: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49楼2013-01-31 13:54
                  收起回复
                    这段流传千古的文字,让多少人为之心潮澎湃,多少人扼腕唏嘘。项羽不肯过江一事,自然也成为几千年议论评说的热点。
                    杜牧的《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未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诗人杜牧认为,项羽应该渡江,以图东山再起。
                    现代人《厚黑学》的作者李宗吾说:“当其败北之时,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而项羽向天长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何面见之?纵不言,籍独无愧于心?’英雄一世却没能战胜自己的自尊心!放弃了一线生机。”李宗吾的意思是,项羽脸皮太薄,太爱面子,不够“厚黑”。
                    总而言之,人们认为,项羽是有条件渡江的,只是受不了委屈,拉不下面子。
                    然而,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当时楚汉形势,就会发现,即使是项羽渡过长江,也不会有好果子吃的,他项羽并不是碍于面皮,而是没有可能性,过江与不过江结果差不多。


                    50楼2013-01-31 13:59
                    回复
                      自从固陵战败后,项羽就连连败退,一路退到垓下,垓下突围又逃往东南,一直逃至乌江。由此可见,他早有退守江东之意,并且是一路逃奔。
                      到了江边,“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这时项羽本来是“欲东渡”的,他跑到江边也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原来的计划。可叹的是,迎接项羽的只是一舟一桨一亭长,给项羽的只是渡江的条件,并没有“亦足王也”的踪影,若是一支大军接他,估计项羽还是要过江的。这乌江亭长本意是救项羽,可是,项羽一见孤零零一个小亭长一叶小舟,反倒失去了信心


                      51楼2013-01-31 13:59
                      回复
                        考察当时的形势,项羽即使是过了江,手中尚有一些部队,过江后也没有好结果,因为江东早已不是他起兵时的江东了,这时的江东已经是刘邦的地盘了。
                        朱东润《史记考索·读〈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书后》讲到项羽败亡时说:“其间堂邑侯陈婴已定豫章、浙江都浙自立为王,羽虽渡江,天下事已无可为者,此则时势所趋,不特愧见江东父老已也。”
                        《史记·东越列传》记载:“及诸侯畔秦,无诸、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所谓鄱君者也,从诸侯灭秦。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这已经清清楚楚说出了,楚汉战争一开始的时候,东越人就已经占有今湖南、江西、福建,以及浙江南部、湖北东南,并且“不附楚”;刘邦攻打项羽的时候,东越人是站在刘邦一方的。江南广大地区已经不是当年项羽起兵时的局面,已经成为刘家天下。项羽手下已经没有多少军队,要在江南重新打下一块地盘已经是十分困难的事了。这些项羽了然于心。
                        然而,一息尚存,还要挣扎,于是,项羽还有希望渡江一搏的想法。可是,看到了亭长,心又凉了。亭长说的“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明显是安慰项王的假话。这对项羽反而是一种不良刺激。


                        53楼2013-01-31 17:33
                        回复
                          项羽意志的崩溃是从听到四面楚歌开始的。“四面楚歌”的楚歌,绝不是湖北、湖南那一片的民歌,因为楚汉战争时,刘邦、项羽双方主力都没有到过湖北、湖南。这楚歌是当时称为东楚的江苏、浙江、江西一带的吴地民歌。这一带曾是项羽起兵的根基。一听到这东楚之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羽一听楚歌就大惊,随后霸王别姬,料理后事,这足以证明项羽自己对江东是心里没底的。如果江东牢固,没有后顾之忧,久经战阵的项王不可能慌成这个样子。韩信也正是抓住了项羽的心理,不只是虚张声势玩假唱,他的队伍中,也确实真的已经有了不少从东楚来的士兵。
                          四面楚歌,其实是韩信在向项羽宣示实力,是让项羽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处境。四面楚歌,说明刘邦的势力已经达到江东,项羽想依靠江东东山再起已经成为泡影。
                          项羽看到渡江是死不渡江也是死,还不如死得“丈夫”一些,慷慨一些,于是说出了无颜面见江东父老,等等。


                          54楼2013-01-31 17:34
                          回复
                            5.刘邦的两首诗
                            ________________
                            唐朝有个叫章碣的人,写过一首影响不小的诗,叫《焚书坑》,诗曰:“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就是因为这“刘项原来不读书”,不读书才能干大事或读书人干不成大事得到了有力论据,出现了最早的读书无用论。
                            刘邦与项羽到底读没读过书,到底是读了多少书,他们的文化程度如何,所学专业是什么,这些全得专门考证,但是有一点,这俩人的诗全写得不错。项羽的《垓下歌》前面已经说过。这里单说一说汉高祖刘邦的诗。目前能确认的刘邦的诗也就是两首,一首是著名的《大风歌》,还有一首知道的人不多,那就是他的《鸿鹄歌》。
                            汉高祖十二年,刘邦攻打黥布,黥布败走,刘邦对手下人说:“你们哥儿几个去追吧。好不容易到了俺老家了,我得回家看看。”他就回了老家沛。这老刘家的老三,乡亲们是熟悉老底的,当年鼻涕老长的,游手好闲,后来弄了个小亭长。可是现在我刘老三衣锦还乡了。排场自然是要讲的,吃喝玩乐少不了。


                            55楼2013-02-01 16:02
                            回复
                              喝得高兴时,刘邦就在酒桌上即兴唱将起来,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现在能看到的就只这么三句。我国的古诗极少是三句的,从《诗经》起就讲究双数,可就这首出了单。多数人对这诗没有怀疑,喝多了点,忘了是单是双了,这也可能。但是,我总是觉得,“安得猛士兮”前面,还应该有个什么兮什么。因为看这诗写得这么好,不像是醉得不行了,不至于乱来。不知是不是当时记录的竹简丢了一根--这只是猜测,没有证据。
                              光只这三句,就已经足够好了。唱得来劲时,高祖“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你看,作词、作曲、演唱、舞蹈全是一个人。特投入,人都哭了。那个意气风发,那个踌躇满志,囊括四海、笑傲全球的襟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因为这样,这首诗才流传到了现在。


                              56楼2013-02-01 16:0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