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ngyeang吧 关注:3,207贴子:409,159

回复:【诗中误读知多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当时,百姓基本全是穿未经染色的白衣,白衣不一定就是丧服。再说了,即使荆轲真的死了,太子丹等人不管对荆轲多么崇敬,多么感激,也不至于穿丧服,因为丧服只能用于晚辈亲属对长辈,朋友、哥们儿、战友、同志再密切也是不可穿丧服的。
当时服装是有等级的,王、卿、大夫、士、民,各有各的服装制度,颜色、样式、配件全有说道。这回的“白衣冠”,估计是太子等人为了表示对荆卿的尊敬,从衣服上降低自己的身份。再有,这次送行涉及国家机密,穿着有等级标志的衣服,必须有车马仪仗相配,否则又不合制度,而这样容易引起注意。于是,送行的人,穿上便衣,平民百姓的白衣服,摒弃随从,只几个“知其事者”为荆轲秘密送别。
将“不复还”,解释成“不回头”,不但一点儿也没有降低荆轲的形象,反而表现了荆轲义无反顾的勇气,与自己临危时对别人的理解、安慰。
陶渊明《咏荆轲》“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是对“不复还”的正确理解。


37楼2013-01-28 12:19
收起回复
    2.《垓下歌》,不爷们儿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
    多数评者说,项羽的《垓下歌》是“英雄之歌”,“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 。让我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38楼2013-01-28 12:23
    回复
      这时的项羽,兵少食尽,受到包围,确实是到了危急关头,但是,这只是项羽失败的一个原因,他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心理崩溃——被歌声吓垮了。一听四面楚歌,就大惊失色,乱了方寸。乱了方寸的项羽已经绝望,不再想办法了,他只想一死了之,楚霸王已经不再英雄了。
      虽然败势已成,但并没有到最后。项军还是有能力从垓下突围,又南渡淮河,又到阴陵,又到东城,即使是最后到了乌江亭,也还是有一线生机的。可是垓下听歌时,他已经崩溃,他这时就准备死了。
      死前霸王最不放心的是虞姬。
      摆在虞姬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活下来,当刘邦的俘虏;二、化装民女,争取活命;三、跟项羽同死。


      39楼2013-01-28 12:26
      回复
        第一条当刘邦的俘虏,这可能性最大。可是这对项羽来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耻辱。第二条化装成民女混出去,可能性是有的,但可想而知,最终也是成为别人的女人,项羽也接受不了。那就只剩下一条路了,就是与项羽一同死,最好是眼看着她死,这样最放心。可她毕竟是心爱宠姬,项羽又不忍心对她下手,想来想去,项羽决定用歌声让她死。于是,项羽就唱出了《垓下歌》。
        《垓下歌》就是这么创作出来的,《垓下歌》的出发点与中心思想就是催死虞姬。
        项羽开口唱出“力拔山兮气盖世”。人们多数只读到这句不再看下面,就得出《垓下歌》是英雄歌的结论。而再往下再读,英雄气就全无了。疑似英雄气的,也就这一句。


        40楼2013-01-28 12:34
        回复
          “骓不逝兮可奈何!”马不肯离开,我也没办法了。又是弦外有音,这马不肯离去就得与我同死了。马与我同死,那么你虞姬呢?
          最后一问“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啊虞姬,你看这可怎么办?让我怎么安置你?唱到这里,楚霸王“泣数行下”还哭了鼻子。虞姬你自己怎么办?将难题推给女人,让她自己了断。


          42楼2013-01-28 13:20
          回复
            虞姬怎么处置自己,那是虞姬自己的事,生命是属于她自己的,应该让她自己选择,她有这个权利。而项羽为了保住霸王的最后一点儿尊严,用诗拐弯抹角敲打虞姬,只给她留一条死路,催促她速死:我死你得陪着。这么干,不够纯爷们儿。
            从《垓下歌》诗意看得出来,项羽对虞姬并不是完全信任的,对她的内心是没有底数的。
            可是,虞姬这女子,拿得起来放得下去,干净利索,直来直去,唱出了回应的歌,就是后面要说的《虞姬歌》。
            唱《垓下歌》的人,听《垓下歌》的人,不久就全死了,这诗是怎么让人知道的?我倒希望这是伪作,作者不是项羽——我只是就诗论诗。


            43楼2013-01-28 13:20
            回复
              再看项羽对乌骓的料理。
              项王退到江边,对那位想要渡他过江的亭长说:“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试想一下,如果虞姬不能自己了断,估计项羽是要下家伙的。可是,对于乌骓,却依然“不忍杀之”,将它送人,以求活命,竟至于“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爱马至此,好是可怜。“不忍杀之”说明,项羽已经动了杀马的念头,如果不是遇到亭长,宝马也难得活命。英雄一世,竟至于此。
              有个叫桃源瑞仙(1433年—1489年)的日本和尚,这僧手抄过一部《史记》,称《史记抄》,也不知从哪儿得来的版本。《史记抄》中的《垓下歌》是:“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威势废。威势废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多出了“威势废”,而这“威势废”三字,好像日本人伪造也造不出来,不知是怎么回事。


              44楼2013-01-28 13:21
              回复
                3. 虞姬之歌,纯爷们儿
                《史记·项羽本纪》上说,项羽唱出《垓下歌》,“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个美人,自然就是虞姬了。虞姬回应项王的和歌,令“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歌一定极为动人。可是,极少有人提到这首歌,甚至极少有人知道有这首歌。
                有一解释《史记》的书,叫《史记正义》,是唐朝人张守节写的。《史记正义》上说一本叫《楚汉春秋》的书中记载了虞姬的歌,全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南宋大学者王应麟,认为这首诗是后人伪造出来的,证据却是:《史记》中没有记载这首诗。这就是虞姬的诗不得流传的原因。


                45楼2013-01-28 13:23
                回复
                  虞姬之歌,文字极为浅易,用不着解释,但是却充满了真情  诗首先是真情。“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是叙说形势,看似平常得很,  这是设计的平川,接着是平川之上的奇峰突起,“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是对“虞兮虞兮奈若何”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的回答。从字面看这是对偶,“大王”对“贱妾”,“意气尽”对“何聊生”,这样的组织对偶,实际是旗帜鲜明地将自己的生死与项羽的生死联在了一起。大王得意时,我紧随大王;大王现在失败了,我也绝不能苟活。文字虽然平易,却闪出爱的晶莹。
                  与项羽的《垓下歌》一样,这当时一定是唱出来的楚歌,可惜现在无法听到那动人的曲子,给我们品味的只能是歌词,若是能唱出来,今天也一定也会有人“泣数行下”、“莫能仰视”的。


                  46楼2013-01-28 13:27
                  回复
                    这首歌的动人,在于唱歌之后。虞姬的歌是回答项羽的问,而歌收尾也是一个问号。“贱妾何聊生?”是回答,又是反问,态度是明明白白的,是不需要回答的。更是设问,是自问自答。让人怦然心跳的,就是自问自答的那一答:唱完之后,她自刎了,用自刎回答了用心脏爱着的英雄,用自刎完成了一首诗的句号。
                    后来,有一种美丽的花,鲜红鲜红的,叫虞美人。
                    项羽的《垓下歌》与美丽的《虞姬之歌》,是关于爱情与生命的最严肃的一组男女对唱,所以读《垓下歌》不可不读《虞姬之歌》。《垓下歌》与《虞姬之歌》是在生命将存将无时唱出来的,所以读这两首歌不可不读其前后背景  背景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虞姬的歌就说明了这一点。这首歌,如果不看前后的背景是看不出来什么的。


                    47楼2013-01-28 13:27
                    回复
                      有更新,顶定后看


                      48楼2013-01-31 02:18
                      收起回复
                        1.项羽根本不能过江东
                        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是歌颂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气概的。这是大多数人,对项羽不肯过江的态度。李清照是写词的,写诗不多;李清照写愁最多,写“杰”写“雄”极少。这首诗是李清照作品的特例。诗是高度评价项羽的,将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看成是英雄气节。
                        《史记·项羽本纪》写到项羽不肯过江时,倾注了无比激情,成为《史记》最精彩的片段。《项羽本纪》写的是: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49楼2013-01-31 13:54
                        收起回复
                          这段流传千古的文字,让多少人为之心潮澎湃,多少人扼腕唏嘘。项羽不肯过江一事,自然也成为几千年议论评说的热点。
                          杜牧的《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未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诗人杜牧认为,项羽应该渡江,以图东山再起。
                          现代人《厚黑学》的作者李宗吾说:“当其败北之时,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而项羽向天长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何面见之?纵不言,籍独无愧于心?’英雄一世却没能战胜自己的自尊心!放弃了一线生机。”李宗吾的意思是,项羽脸皮太薄,太爱面子,不够“厚黑”。
                          总而言之,人们认为,项羽是有条件渡江的,只是受不了委屈,拉不下面子。
                          然而,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当时楚汉形势,就会发现,即使是项羽渡过长江,也不会有好果子吃的,他项羽并不是碍于面皮,而是没有可能性,过江与不过江结果差不多。


                          50楼2013-01-31 13:59
                          回复
                            自从固陵战败后,项羽就连连败退,一路退到垓下,垓下突围又逃往东南,一直逃至乌江。由此可见,他早有退守江东之意,并且是一路逃奔。
                            到了江边,“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这时项羽本来是“欲东渡”的,他跑到江边也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原来的计划。可叹的是,迎接项羽的只是一舟一桨一亭长,给项羽的只是渡江的条件,并没有“亦足王也”的踪影,若是一支大军接他,估计项羽还是要过江的。这乌江亭长本意是救项羽,可是,项羽一见孤零零一个小亭长一叶小舟,反倒失去了信心


                            51楼2013-01-31 13:59
                            回复
                              马上新年了,看你这么辛苦的更,要不要让你给我个礼物


                              52楼2013-01-31 15:1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