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春,为了纪念老厂长王立清同志逝世十周年,陈宜民师傅写下了纪念文章,其中有关章节较为详细的介绍了西岗齿轮厂自制设备的情况。宋新明回顾了大气锤缸体的加工过程。今天特把陈宜民师傅的有关章节重新发表,使大家更为详细的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 …… …… …… 工厂由修理转为制造,成为专业配件厂,设备很不配套,上级虽大力支持与关心,急需的设备还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怎么办?只有依靠群众的智慧,艰苦奋斗,自己制造。先是从轴类配件表面热处理关键设备开始,60千瓦高频淬火机床,在朱浩杰主任、沈明工程师和柳玉海电工班长及全班人员的努力下,历时半年终于制造成功,试验后完全合乎技术要求,工作长度达到800毫米。 这一成果大大地坚定了自己造设备的信心和决心。接着就是造600公斤空气锤(当时厂里只有一台65公斤和300公斤的气锤,能加工的毛坯重量不大于5公斤,而一个小减速齿轮毛重为13.5公斤,且当时生产数量达6000——8000件),而齿轮和轴类坯件必须经过加温锻打、压力、加工产生塑性变形后,材料的晶体组织才能排列整齐,组织结构严密,达到增加强度和韧性之目的。制造这个东西光砧座毛坯重量达l 3.5吨,汽缸体重4.5吨,且汽道、水道分开,工艺复杂,难度非常大,厂长充分发动,相信和依靠群众,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以会战形势在全厂技术人员和铸造车间全体共同努力,特别是余立海、吕宝安、杨秀山、周殿武、范铁成等老师傅在铸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开创了齿轮厂铸造历史的新篇章。另外加工过程也是困难重重,在工程师刘成贤、何重涵等的指导下,韩国安、余求福等老师傅想出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解决,历时近一年的时间,600公斤空气锤在露天地里开始生产了(上边支着帐蓬)。对当时齿轮毛坯加工起到了保证作用。越干越尝到甜头,先后又造出了弓字锯3台,立式和卧室拉床各l台,C618车床4台,仿形多刀半自动车床(粗车)5台,50千瓦、90千瓦井式汽体渗碳炉各l台,共计造出大小设备20余台,对当时生产的促进和发展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这就是大庆人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具体表现和发扬。 齿轮厂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制造设备的精神,传到兵团总部后,司令员颜文斌亲自带人到厂视察,表扬王厂长:你们有王铁人的精神,有大干快上,只争朝夕的劲头,这很好呀!要在兵团大力宣传,需要上面解决,有计划地由师里报上来,设法解决。从此以后每年都批给一定的固定资产投资建厂房和购买设备。到74年底有铸造、锻压、伞齿、圆柱齿轮、热处理、磨床包装和机修车间,工厂初具规模,有专业配件厂的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