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吧 关注:1,626,754贴子:87,753,419
  • 10回复贴,共1

过年无中意领略:中国传统府宅的魅力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家所在的村子里,残存着一些房屋遗迹,例如宽大高长的石阶,由整齐方正条石堆砌的屋基,日益风化的朝门柱基石,长满荒草青苔的天井等等,小时候由于出生之后看到的便是如此的景象,也没有过分的太在意,只是夏天在院子里席间纳凉时,偶尔在老人们摆龙门阵时听到了一些细屑,说我们住的山村之前有老爷判案···姓谢,是谢家大老爷····说是谢家出了两兄弟光耀了宗祖,在清光绪宣统交际的年间分别在三木管和双河口建了两所大宅···青砖青瓦、腰杆粗的松木柱子、胩把厚的朝门,雕梁画栋···反正听上去是修得好的不得了了,但是好景不长,1950年解放军打过来了,谢老爷带起后人到万县码头坐汽船上重庆随蒋介石飞台湾了,就留下了一座空宅子,直到76年保存得都还很好(之所以还保留了下来,是因为解放后谢宅便被征用成为了公社的粮库),屋里面房梁上的彩绘都还在,都将近70年的历史了,遭就是遭在78年左右,那年公社要修纸厂,在共和国恢复10年迷茫5年胡闹15年之后已经是一穷二白,饭都吃不饱的中国人也早已将文化继承、文物保护抛之脑后,因为修纸厂没有砖瓦,在公社和队长的带领下便扒了谢宅的砖瓦,谢宅就此消亡,残存的断壁屋基由此而来。可笑的是这个纸厂甚至没有能够支撑到我出生的那一天就停产了,这难道不是瞎胡闹吗?当然,三木管也就是我们村。下面是我回家后根据残存的屋基整理的谢宅业余草图,只可惜屋基很多处都已被损毁,因此不是很详细,但仍旧窥其规模之一二。


1楼2013-02-21 16:37回复


    2楼2013-02-21 16:38
    回复
      下面我再分部介绍谢宅


      3楼2013-02-21 16:38
      回复


        5楼2013-02-21 16:39
        回复



          7楼2013-02-21 16:44
          回复
            三、主石阶
            主石阶连通大门仪门,主石阶长约五米,高约20公分,每块都是开凿于石山中的完整条石,所有的石材都取自近一个公里之外的松林中,很难想象在没有重型起吊运输设备的当时是怎样将每块重约将近一吨的条石运送至此的。



            五、主天井
            天井的用途有很多,例如观赏,采光,排水等,其实说到最实用的功能,那就是排水了,谢宅是中国南方古建筑的典型风格,房屋高低错落,其下有走廊互相勾连,雨季来临,屋上的雨水顺瓦沟排入小天井,小天井在汇入主天井,然后主天井通过下水道排走积水。在这个天井的右下角处有一下水通道,现在在被石板封住了,不过如果遇到大雨,是可以撤走石板,下水道已经存在百年有余,由于处在地下,未遭到破坏,所以至今依然能够正常工作。下水道连接到位于地势100米来外地势低洼的水塘,而这个水塘则是当年谢宅修建的时候烧制砖瓦取土时留下的大土坑 ,尽可能的做到了物尽其用。


            9楼2013-02-21 16:46
            回复
              六、正堂
              过了主天井,再爬上石阶,走过第三个牌坊,再向前便是正堂。 谢宅正堂位于房屋最高处,处于中轴线的最末端,遗憾的是也已经被拆毁,在原屋房基上已经修建人户,至于原貌如何,只存在于老一辈人的记忆里。不过在台湾保存有谢宅原貌的照片。
              正堂效果图:


              七、西厢房
              中国以左为尊,左为西,所以家里来客人一般将客人安排在西厢房,为了给客人一个更好更舒适的休息环境 ,所以西厢房的建筑摆设多闲情雅致。谢宅的西厢房有两处天井,厢房幽静富有情趣。

              图中天井已经被填平,这是西厢房一号天井,在此天井上方的后面还有另一天井,构成两院天井,只不过早已掩埋在倒塌的土墙之中,难觅其踪。
              剩下的东厢房、下房、皆被损毁,没有留下一砖一瓦。不过碾坊的大碾盘还保留了下来。


              10楼2013-02-21 16:49
              回复
                谢宅残垣断壁图







                12楼2013-02-21 16:50
                回复
                  大概在十年前,谢家远在台湾的后人在阔别了50年之后,重返故土为谢老爷上坟挂纸尽孝。谢老爷就是地主,这就是100年前地主的房子。
                  图为谢家大老爷祖坟

                  因为找资料,听故事,寻究竟。稍有感触,即兴想起一首打油诗,有感而发。
                  我本鱼泉一黄口,熟谙世事未曾有。
                  暮然降生山野中,长于东南西北风。
                  童稚欢愉无忧愁,里村孩提常聚首。
                  春回坡地麦苗绿,秋至稻黄雁南去。
                  光阴恰似驹过隙,十载匆匆无留意。
                  方晓何谓生活艰,岂料分别迫眼前。
                  分草分目去分水,别家别人离别委。


                  13楼2013-02-21 16:52
                  回复








                    16楼2013-02-21 17:09
                    回复


                      17楼2013-02-21 17: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