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中国吧 关注:3,199贴子:63,035

回复:国家战略能力与大国博弈---资料分享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方面,最值得研究的是在这次利比亚军事行动中,欧美关系的微妙变化。具体说就是,欧洲拖垮美国的策略已被识破,美国对欧洲开始“请君入瓮”[59]。与以前北约在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展开的军事行动不同,美国在这次军事行动中已“退居二线”,将战争的指挥权让给以法国和英国为先锋的北约,并在重大问题上也与欧盟拉开距离。
  2011年3月27日,北约已经决定从美国手中全面接管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60]。当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将美国在这次军事行动中的角色主动放在从属地位,表示:利比亚对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北约盟国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利益;正如北约盟友在阿富汗战争中帮助了美国,美国也应在利比亚问题上帮助其他北约盟友[61]。显然,“帮助”一词透露出美国对欧洲的政策已悄然发生了变化:以前的角色是“螳螂捕蝉”,现在则是“黄雀在后”。


IP属地:海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57楼2013-05-26 22:44
回复


    IP属地:海南258楼2013-05-26 22:45
    回复
      令法英意想不到的是,与以往不同,这次美国参战的姿态与当年英国追随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反恐战争”时的高调支持和参与,随后就借机撤退拆台的策略十分相似。2月24日,即法英对利比亚动手前5天,白宫发言人杰伊?卡尼在记者会上表示,白宫正在考虑出兵利比亚、采取禁运等制裁方式[67]。
      2月2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对利比亚卡扎菲政府进行制裁,称此举旨在惩罚利比亚政府“镇压示威者的行动,并削弱摇摇欲坠的利比亚政权”[68]。已有消息称,北约成员国做好了对卡扎菲采取军事行动的准备,但前提是必须得到利比亚反对派的同意。奥巴马表示,北约成员国有足够空中优势打击卡扎菲政权[69]。3月3日,奥巴马进一步表示,他已制定相关计划,如果利比亚局势进一步恶化,他的计划可以让美国军队在利比亚“完全有能力展开行动,甚至有可能是快速行动”[70]。


      IP属地:海南260楼2013-05-26 22:49
      回复
        美国的态度使利比亚战局一度出现向持久战演变的趋势。5月3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多国联军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可能在数月后结束。萨科齐还表示,法国有意在数周后发起一次“利比亚之友会议”。
        该会议将邀请利比亚国内各政治派别代表参加,包括曾经在卡扎菲政府任职的人员,以探讨军事行动后利比亚顺利实现政治过渡等事宜。但他强调,与会的前卡扎菲政府成员必须在此之前未曾犯下罪行,并已与卡扎菲决裂。萨科齐没有透露这次会议召开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等细节。[88]
        2011年5月13日,北约发言人布兰肯发布消息说:北约在的黎波里、苏尔特以及米苏拉塔等地的空袭行动严重影响了“卡扎菲政权的指挥控制能力、武器弹药供应以及发动攻击的能力”。利比亚战事也因此发生“重大转变”[89]
        但到6月2日,北约又宣布将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再延长90天,以保持对卡扎菲的压力。6月7日,卡扎菲则发表讲话对其作出强硬回应,誓言战斗到底 ,绝不离开的黎波里[90]。
        6月17日卡扎菲再次发表录音讲话,表示“我们等着与他们进行地面战,但他们不敢入侵利比亚神圣的领土,他们怕死”;“北约试图改变利比亚政权的一切努力都将遭到可耻的失败”。[91]


        IP属地:海南265楼2013-05-26 22:55
        回复
          卡扎菲的不妥协态度似乎并非虚张声势。2011年3月30日,俄国《论据与事实》周刊发表对卡扎菲一位亲信官员的独家专访。在回答“卡扎菲清楚他当下的处境么”的问题时,这位官员表示:“当然清楚。大家都是现实主义者,不会奢望什么奇迹。我们现在的主要目标是:在的黎波里支撑数月,不管对方如何狂轰乱炸。另外重要的一点是,卡扎菲拥有长期防御所需的一切。”关于如何评价北约在利比亚的“战绩”,他认为:“世界主要强国的精锐空军一周都搞不定一个600万人口小国的军队,的确让人见笑。这不是场战争,而是场闹剧。”[92]

            事实上,与当年日本人对待汪精卫傀儡政权的作法一样,北约并不想真正扶持目前的利比亚班加西反对派力量。北约的近期目标是控制北非沿岸而不是北非国家,为此,北约并不希望在北非沿岸培植起一个有实力领导全利比亚的地方政治力量——这大概也是北约“误炸”[93]向卡扎菲政府发起攻势的班加西武装战斗人员的原因之一。
          北约明白,目前利比亚政府反对派的虚弱程度就是北约对利比亚北岸的控制强度。一句话,一个虚弱的“班加西”有利于北约力量嵌入北非并由此实现战略性突破。5月15日,英国国防参谋长戴维·理查兹说,多国部队应扩大对利比亚军事行动的范围,把基础设施列入打击目标[94]。
          打击交通道路基础设施意在在利比亚政府军和班加西政权之间制造隔离地带,而非消灭利比亚政府军。一旦隔离带造成,北约接下来的任务就是从突尼斯方向制造事端以压迫卡扎菲政府军南移,这样既能让其保持对班加西的持续高压,以使班加西更加听命并依赖于北约,然后再东与埃及西与阿尔及利亚呼应并完全控制整个地中海南岸的目标


          IP属地:海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66楼2013-05-26 22:56
          回复
            面对这样的僵局,目前美国人也学着以往欧洲人的做派:高调附和,就是不出或少出“份子”。
            即使如此,6月2日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约翰·博纳还要求总统奥巴马就美国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作出澄清,并称国会议员对这一军事行动感到十分担忧。
            [99]美国国会众议院3日通过决议,谴责奥巴马政府在未获得国会授权的情况下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100]。2011年5月16日,美国联邦政府已触及14.29万亿美元的公共债务上限,奥巴马试图说服国会进一步突破此上限。众议院议长约翰·博纳当日回应说,他理解奥巴马“不提高债务上限会破坏美国信誉和信用”的说法。他认为“提高债务上限是我们的责任”,“但只提高债务上限而不解决根本问题是完全不负责的”。他同时表示不会浪费这个大幅削减开支的机会。[101]美国国会的态度对美国介入利比亚战争的能力是一个很大的限制,同样也是给奥巴马保证美国在北约军事行动中从容进退的托辞。

            6月24日,美国国会众议院就两项有关在利比亚开展军事行动的议案进行了投票表决。在授权政府对利比亚开展军事行动议案的投票中,众议院以123票赞成、295票反对的投票结果否决了这项议案。在另一份禁止将军费用于对利比亚开展军事行动的议案投票中,众议院以180票支持、238票反对的结果将其否决[102]。这两项议案表决的结果是对美参与利比亚战争做出的原则性的限制,也从侧面传达了美国人对欧盟长期利用和消耗美国策略的不满。


            IP属地:海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68楼2013-05-26 22:58
            回复
              世界治理方面,美国人是欧洲人——具体说就是英国人——“均势”策略学校中的时差时好的学生。

              美国人用扩大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的方式制衡了西欧并获得在那里的绝对控制权;在海湾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美**留了萨达姆和本·拉登,美国借此获得了在科威特和阿富汗的石油利益和在那里长期驻军的借口。与美国有意放东欧于苏联是为了制衡欧洲的道理一样,今天看来,为了迫使伊拉克新政权屈从,美国也会有意适度放纵伊拉克反对派武装。
              目前美国在那里的困境并不源于伊拉克反政府力量的存在,而是源于伊拉克政府与反政府力量间的失衡。如此类推,长期保留利比亚诸派力量的相互制衡并由此形成对班加西当局的政治压力,将是欧美的共识

              欧盟方面可以由此获得反对派的忠诚和北约力量进一步在地中海南岸立足,美国方面则可以在其间获得“离岸平衡战略”(off shore balancing strategy)[114]带来的红利,并在地中海动荡中保持世界石油价格——如果它还以美元结算的话——的高位运行。欧美双方的需求为这场战争埋伏了两种结局。一是老布什“海湾战争”式的结局,即在保留反对派与班加西政权的之间的力量平衡,这是对欧盟最好的结局。其次是小布什 “伊拉克战争”式的结局,即由于英法国力不支而使利比亚多种力量失衡,这既能阻止欧盟进一步向中非——法国已在科特迪瓦打好了前站——扩张并与美国在此争利,又能保持英法对美国力量的持续依赖,美国由此重新获得在欧洲的绝对影响力。这是有利于美国的结局。


              IP属地:海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74楼2013-05-26 23:12
              回复
                在远东方面,2010年1月12日,美国国务卿宣布“重返亚洲”,3月26日便发生了“天安舰事件”及随后引发从7月开始并于2011年2月底被迫中止的美韩、美日海上军事演习。美国声称演习针对朝鲜威胁,但从演习由黄海到东海的路线看,美国准备寻衅的对象是中国。
                  2011年3月11日,日本遭遇了九级大地震,这迫使原计划持续至4月的日美、日韩海上军演被迫中止,美国联合日本、韩国旨在配合美国“重返亚洲”的政策在东中国海的军事演习匆匆收场。
                  但是,同期发生的利比亚战事并没有改变美国“重返亚洲”的既定政策。美国国防部长盖茨于2011年2月25日在西点军校进行演讲中反对再次向亚洲、中东或者非洲地区大规模派遣地面部队。但在这同一次讲话中,盖茨不忘再次提及中国和俄罗斯军事现代化对美国的威胁。
                他说:“我们目前面对的安全挑战,超出伊拉克和阿富汗。其中包括恐怖主义和正在搜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恐怖分子,伊朗、朝鲜、俄罗斯和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垮台和正在垮台的政府,中东的geming、网络、海盗、自然和人为的灾难等。”[115]这其中的“朝鲜、俄罗斯和中国军事现代化”,对美国而言,就是美国“重返亚洲”政策所针对的目标;也就是说,自2010年3月“天安舰事件”以来美国及其盟国对中国形成的压力,并没有因中东地区危机和日本地震而减轻。更有甚者,美国在利比亚战事中的力量收缩表明美国“重返亚洲”由政策设计已转为具体的步骤,即美国战略重心转移已不仅仅是一种政策宣誓,而是一种与欧洲正在分头实行的外交行动。


                IP属地:海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75楼2013-06-02 13:15
                回复
                  当然,我们不能说世界上的一两个政治团体就能决定历史的进程,但有能量团体确能加速历史进程或使之暂时偏斜。
                  除去远古传说外,早期“共济会”[119]是处于封建行会时期的资产阶级,为了反抗封建专制的压迫建立起的各业主联合的互助“兄弟会”组织,与早期基督教相似,这时的共济会对历史起着相当进步的作用。比如,共济会曾发起了启蒙运动并且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迅速扩散到西欧、中欧和北美,建立起可以和天主教会匹敌的广泛的组织联系,以致当时的伏尔泰、孟德斯鸠、歌德、海顿、萨德侯爵、莫扎特、腓特烈大帝、华盛顿、富兰克林、马克·吐温、柯南道尔、加里波第等曾为人类历史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士都参加了共济会。
                  但问题在于,当资产阶级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并在全球范围建立了自己的绝对统治后,共济会组织结构也就日益贵族化,其历史作用由进步异化为反动,成为资本家为对抗欧洲继而全世界“XXX主义的幽灵”而结成的“神圣同盟”[120],其目标是维护资本及西方权贵对全世界工人阶级、继而整个北方压迫民族对南方被压迫民族的绝对统治。这迫使近代欧洲无产者便由资产阶级的同盟军转变为与资本家相对立的阶级并开始为本阶级的利益与曾经的行会业主——资本家展开有组织的跨国斗争,


                  IP属地:海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77楼2013-06-02 13:26
                  回复
                    资本没有祖国,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XX党宣言》中说“工人没有祖国”[121];马克思说:“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122],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XX党宣言》中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23]继而列宁号召:“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124]为此,世界工人阶级在其导师的指导下成立了第一国际(1864~1876年)、第二国际(1889~1914年)和XX国际(1919~1943年)。
                      值得研究的是,在社会主义运动日益高涨的时候,为了建立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世界劳动者联合组织XX国际已于1943年自行解散,而在同一背景下的资本家的跨国联盟组织共济会却日益与资本主义国家权力、大托拉斯和大财团结合得更加紧密,其目标更加长远,其对付XX主义和南方国家的手段,更加冷酷无情。
                    他们在20世纪末推倒了社会主义苏联,现在,美国又重返亚洲,目标将是中国。不管西方国家有多少矛盾,在共同对付社会主义国家方面,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共济会评价说:“资本家在他们的竞争中表现出彼此都是假兄弟,但面对整个工人阶级却结成真正的共济会团体。”[125]


                    IP属地:海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78楼2013-06-02 13:29
                    回复
                      1982年波兰发生动乱及国家实行社会管制。这时里根政府完全抛弃美国在1956年波匈事件和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动乱中所持的不干涉立场,根据“第32号国家安全决策的指示,美国的正式目标就是击退苏联在该地区的势力”。
                      当时里根与国家安全首脑们在讨论“波兰团结工会”时,谈到要“推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分裂欧洲的《雅尔塔协议》”,“里根对这个将欧洲分裂为两半的《雅尔塔协议》没有兴趣”,“对于他来说,这个协议是不公正的。秘密支持团结工会,就是试图改变这个协议的方式之一”。[127]


                      IP属地:海南280楼2013-06-02 13:41
                      回复
                        1991年12月25日,这天是圣诞节,似乎是刻意的选择,苏联在美欧与苏联内部亲西方势力的里应外合下遭到解体,而在12月10日第46届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草签了《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统一终于迈出关键的一步,而这一步又是以苏联解体为前提的。似乎是为了还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德黑兰欠欧洲的人情,苏联解体是美国送给欧洲的第一个大礼。此后,欧洲统一进程便列入美国“若干深思熟虑的发展阶段”的日程表中。关于此,布热津斯基在1997年即科索沃战争(1999年)前出版的《大棋局》一书有详细步骤说明:


                        IP属地:海南281楼2013-06-02 13:45
                        回复
                          后来的事实证实了布热津斯基提出的日程表与美欧联手改变世界的实际进度是一致的,其要义就是:推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浴血奋战共同建立的雅尔塔和平体系,将历史拉入由美国主导的“华盛顿-凡尔赛体系”。
                            1999年3月始,以美国为先锋的北约通过科索沃战争强行将南斯拉夫联盟肢解,与此同时(即3月12日),北约正式接纳波兰、匈牙利、捷克加入。至此,在美国的帮助下,“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特里斯特”即丘吉尔所说的“铁幕”以东地区回到欧洲。这是美国送给欧洲的第二个大礼。


                          IP属地:海南283楼2013-06-02 13:49
                          回复
                            巴尔干再次破碎化使欧洲统一进程加快。2005年罗马尼亚加入欧盟标志着曾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的欧洲完全合二为一。
                            同年5月,也就在上面提到的伦敦共济会高级成员国际会议前夕,小布什在俄罗斯当着普京的面明确发出“埋葬雅尔塔遗产”的强硬信号。2005年5月8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说,小布什“检讨东欧的二战遗产”,“谴责了苏联在二战后对东欧的镇压,但他承认美国也要对欧洲分裂成武装阵营负部分责任,并发誓决不再用自由来换取稳定”。文章说“布什将该地区反对纳粹和XX党暴政的斗争和他自己促使中东走向民主的运动联系起来”。
                            布什称,雅尔塔会议是美国判断失误的例证,说美国现领导人不会再重犯此类错误。他说“只有在苏联1991年解体和波罗的海国家赢得独立后,雅尔塔会议的遗产才最终彻底掩埋掉。”布什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发表演说时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吞并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并导致苏联统治东欧的雅尔塔会议是历史上最大的错误之一”,他明确表示:“为了稳定而牺牲小国的尝试,招致了欧洲分裂,从而造成了不稳定的结果。”[129]


                            IP属地:海南284楼2013-06-02 13:54
                            回复
                              如果将上述布热津斯基关于欧洲统一进程的描写与从里根到小布什的讲话内容联系起来看,可以断定:放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共治的雅尔塔体系,用美国主导的美欧共治的“华盛顿-凡尔赛”体系取而代之,是自里根之后美国外交的自觉政策,而这个政策推进恰恰与以2005年罗马尼亚加入欧盟为标志的欧洲统一进程基本合拍,也与2005年伦敦共济会提出的
                              “盎格鲁-撒克逊计划”的核心内容大体吻合。
                                明乎此,我们也就可以对前述美联社所说的虽然“对利比亚军事行动的‘使命’并未结束,但是美国已经很好地兑现了承诺——将主要作战任务转给英、法及其它北约盟友”[130]这句让人费解的话做出合理的解释,这就是:美国已经帮助欧洲实现了基本统一,尽管还有地中海的“使命”没有完成,但美国自己为此已被耗尽,对欧洲算是“仁至义尽”了,剩下的事就看欧盟自己的造化了


                              IP属地:海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85楼2013-06-02 13: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