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中国吧 关注:3,199贴子:63,036

国家战略能力与大国博弈---资料分享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国旗镇楼


IP属地:海南1楼2013-04-17 23:30回复
    本兔今日要拿出分享的是一份文集 :《 国家战略能力与大国博弈》 2012年8月 出版
    作者为:张文木教授
    众兔们可以自行百度一下。 就不多罗列介绍了。
    本兔查看了下吧内的帖子,发现暂无张老的相关文献普及和整理,因此努力将全书奉上。
    尽管世界很欢乐
    但是,真正的蓝星联盟中,能登上大舞台的动物首领却非弱子
    每个小动物身后都有各种的影子, 可是这不代表影子就一定真正操纵了那些动物们
    兔子是大流氓,可是兔子并不是无敌。
    我们始终要保持一颗理智的心,用警醒的眼看待这个美丽的蓝星。
    相信仔细看完下面这些文章的兔子们会有所收获!
    由于这是一本书,内容很长,但是内容真的很精彩,因此楼主在此列出分享提纲,有些内容可能有些兔子看过了,所以方便大家自己挑选。
    PART 2
    战略文化是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工具
    第一节: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与英国战后外交政策
    第二节:国家战略能力的提高需要提升哲学境界
    第三节:在推进国家语言战略中塑造战略语言
    part 3 大国战略博弈中的世界变局
    第一节:朝鲜退出停战协定及其对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
    第二节:天安X艇 后东亚战略形势与中国选择
    第三节:2011 中东动荡与世界格局
    part 4 余论
    转自那年那兔那些事吧,原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p/2135266083?pn=1


    IP属地:海南2楼2013-04-17 23:34
    收起回复
      part1 部分是对战略思维做出的定义和整体构型,所以楼主决定在全部更新完之后不妨再重新拿出来。
      PS:大部分文本楼主已经储存好了,希望各位兔子多多支持! 不要感觉文字多,仔细看下来,收获确实不少。


      IP属地:海南3楼2013-04-17 23:40
      回复
        开更:
        英国牛牛家的那点小计谋
        1 牛牛真的是鹰酱铁杆不变的小跟班吗?
        2 兔熊鹰 黑三角间的相爱相杀大戏外的观众是谁?
        3 欧盟众和大毛间的地缘博弈, 我兔的立场?
        4 世界多极化真的仅仅是兔熊鹰吗?
        PS :以下数层皆是以观察牛牛为主要内容,当然我们更要了解,战后的世界走势是多方影响下的综合产物,或许牛牛在其中扮演了影子谋士角色,但是缺少其他演员的配合,戏也是演不成的。
        我们没必要去纠结到底牛牛在其中的影响有多大,或者是不是主导力量,更主要的是,我们要学习或者领悟牛牛特有的“搅屎棍”智慧,以及更客观的看待 “毛熊千古后” 东欧的 “西进” 结果,以及毛熊铁幕的崩溃,最后大毛的摇摆变化~


        IP属地:海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3-04-17 23:47
        回复
          科普贴:
          摘自那年那兔的那些事儿
          兔子(小白兔) 中国大陆地区
          秃子 中国台湾地区
          白头鹰 美国
          毛熊 前苏联
          大毛 俄罗斯联邦(苏联解体后)
          牛牛 英国
          公鸡 法国
          老虎(汉斯虎)德国
          白象 印度
          蒙面小偷(脚盆鸡) 日本
          羚羊(巴巴羊) 巴基斯坦
          狮子 伊朗(霍梅尼执政后)
          胡子骆驼 伊拉克(萨达姆·侯赛因时期)
          王冠骆驼 沙特阿拉伯
          河马 非洲诸国
          "坦"字河马 坦桑尼亚
          "卡"字河马 利比亚(卡扎菲政权)
          疯鸭大叔 乌干达(伊迪·阿明政权)
          鱼 古巴
          猴子 东南亚诸国
          红星猴子 越南
          回民帽猴子 印尼
          袋鼠 澳洲
          " 红星军帽"棒子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美式钢盔"棒子 韩国
          大白鹅 南斯拉夫联盟
          胡子猫 奥匈帝国


          IP属地:海南7楼2013-04-17 23:50
          收起回复

            第一节: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与英国战后外交政策
            前言:
            作者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帝国的兴衰追踪分析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及其结论的变化, 认为汤因比的学术生涯始终贯穿政治, 其学术研究肩负着英国的“特别文化使命”, 是为英国外交利益服务的。英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胜利者,同时也是被剥夺者: 其海外利益不仅没有在战后得到有效保护, 反而还遭到美国联手苏联的变相瓜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丘吉尔开始报复美国, 用“ 捧杀”策略诱使美国与苏联、中国冲突并以此消耗并拖垮美国; 与此同时还要借美国之手为欧洲收复在雅尔塔体制中失去的战略利益, 使英**留20世纪初、身披世界最强大帝国斗篷的骄傲”。这些外交目的潜藏于汤因比历史研究之中且依稀可察。战场是最好的课堂, 对手是最好的老师。英国人是盎格鲁- 撒克逊民族中治理世界时间比较长的, 其外交战略思维也是比较圆熟的。对此, 我们要提高警惕, 更要知己知彼, 学习其中有效而我们尚不熟悉的治理世界的经验, 为中国成长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做好准备。


            IP属地:海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3-04-17 23:56
            回复
              德 汤因比( A rno ld J. Toynbee, 1889- 1975年)是当代影响较大的英国历史学家。比较能代表汤因比学术思想的作品是他于1934- 1961年间陆续出版的12卷
              长篇著作《历史研究》、1952- 1954年主编并出版的11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
              和分别于1972年和1973年两次在伦敦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进行的对话以及在此基础上整理出版的《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笔者认为, 贯穿汤因比的史学研究的不主要是学术而是英国的外交战略。
              一 帝国时代的英国传统外交及其间汤因比的历史研究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缘故,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这两部多卷本巨著出版分战前和战后两个时段。
              在这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内,英帝国先后经历了存在、在战争中消耗和战后解体三个阶段。英国在此期间大起大落的国运变迁不能不影响此间的英国意识形态及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及其结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外交注重软实力的提升和扩张
              第一次世界大战消耗了欧洲各国国力, 同时也加速了美国和苏联的崛起, 这使欧洲各国政府意识到其世界殖民霸权的危机, 这种危机感使它们开始注重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和扩张, 将意识形态输出列入国家外交战略目标, 心理战的提法此间也为学界普遍接受。(注解:
              " 20 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生活类型---- 大众传媒开始使用心理战的手法。最初,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这个术语用来表示战争期间进行宣传, 所以, 心理战的开始甚至被视为是从和平状态向战争转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参见[俄]谢 卡拉- 穆尔扎著, 徐昌翰等译: <论意识操纵> (上),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 第338页。)


              IP属地:海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3-04-17 23:57
              回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意识到“它在创建一个帝国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文明”,并表示对这种“创建文明”的活动加以支持。[4]1934年11月,“英国对外关系委员会”(British Council for Relations with Other Countries)[5]成立,负责推进英国海外利益的“特别文化使命”[6]。此后,对外文化推广从自发的民间行为被纳入为配合英国外交目标而开展的自觉的有组织的国家行为1940年英国政府将“英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直接更名为“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Council)。这个委员会表面上看是一个独立运行的民间机构,但它是“一个政策性十分强的机构,其工作重点及使用资金和援助的方向完全取决于英外交政策的取向”[7]。为了加强引导,1943年底,英国外交部内设“英国文化委员会事务科”1945年,第二次大战即将结束,为了加强战后舆论战的准备,英国外交部将该科升格为“对外文化关系司”。英国文化委员会成立后,将英语传播“置于文化外交的优先地位”[8]。似乎不是巧合,也就在“英国对外关系委员会”成立的同一年(1934年),汤因比的多卷本《历史研究》开始断断续续出版。
                楼主语:海外输出---文化部 KUMA!


                IP属地:海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3-04-17 23:59
                回复
                  (二)汤因比开始写作《历史研究》时英国面临的世界形势
                  汤因比在从事这多卷本着作的前6卷写作时,英国仍保留着世界帝国的大国地位,那时的世界体系是由欧洲人而非美国人确立和主导的。关于此,美国外交史学者孔华润(Warren I. Cohen)正确地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的世界是由欧洲主宰的。在我们追溯1913年至1945年间的美国对外关系史时,重要的一点是应当认识到美国是在由欧洲军事、经济和文化主导下的世界体系当中得以建立并从事其对外事务的。”[9]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崛起,但由于介入这场战争的力度有限,这时的美国还是“在由欧洲军事、经济和文化主导下的世界体系当中得以建立并从事其对外事务的”,因而没有形成有世界影响力的霸权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尽管英国在世界上仍拥有广大殖民地,其国力已在希特勒德国的冲击下大为衰落,各殖民地的民族民主浪潮也正在削弱着英国的国际霸主地位。此间担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考虑的首要任务是战后保持英帝国的完整和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1942年秋,奥利弗·斯坦利被任命为英国殖民地国务大臣。丘吉尔对他说:“只要我还在这里,我们就要坚持传统,毫不放松地保持帝国的完整。我们决不让西南非洲的霍屯督人通过普选把白人扔进海去。”[[美]罗伯特 达莱克著, 陈启明等译: 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第612页。]


                  IP属地:海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3-04-18 00:01
                  回复
                    中国历史更是一部典型的“大一统国家”范本,中国是上下五千年的世界历史中,世界唯一保留且至今仍充满着活力的大国,尽管有“乱世”,但“治世”的历史要长得多,汤因比没有解释这样的例外,相反,几十年后,在与池田大作的对话中,他对大一统中国却赞美有加:“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并且正因为中国有担任这样的未来政治任务的征兆,所以今天中国在世界上才有令人惊叹的威望。中国的统一政府在以前的2200年间,除了极短的空白时期外,一直是在政治上把几亿民众统一为一个整体的。而且统一的中国,在政治上和宗主权被保护国所承认。文化的影响甚至渗透到遥远的地区,真是所谓‘中华王国’。实际上,中国从纪元前221年以来,几乎在所有时代,都成为影响半个世界的中心。最近500年,全世界在政治以外的各个领域,都按西方的意图统一起来了。恐怕可以说正是中国肩负着不止给半个世界而且给整个世界带来政治统一与和平的命运。”[18]
                    汤因比在“大一统”问题上,怎么会有“双重标准”呢?这是由于中国的大一统与欧洲的大一统相比较于英国无大不利——这与日本更喜欢中国分裂而不在乎欧洲大陆是否统一的道理一样。[19, 1972 年, 在回应汤因比“将来统一世界的人, 就要像中国这位第二个取得更大成功的统一者一样”的说法时, 池田大作一方面说汤因比“从两千年来保持统一的历史经验来看, 中国有资格成为实现统一世界的新主轴”的说法“ 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 但又酸溜溜地用假设条件予以限制或否定, 他说“ 不论怎样, 中国也是用强大武力完成统一的”, “因此, 我想说的是, 今后世界统一应该走的方向, 不是像中国那样采取中央集权的做法”。这实际上是在婉转对中国的大一统国家模式表示否定同样的道理, 池田却对美国的分裂不反感, 在回应汤因比提到的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时, 他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有人提出现在是否在美国建立一个黑人国家, 印第安人国家。这的确是一种办法”。池田大作的这种日本立场与汤因比在对待欧洲大陆统一问题上的英国立场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引文参见池田大作、阿 汤因比:《展望21 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第295 - 296、203页。]
                    为了掩饰其阻止欧洲统一的目的,汤因比摆出一副超然姿态说:“英国在百年战争中失败以后被迫收敛了企图征服欧洲大陆的野心,像荷兰一样,在伊丽莎白的统治下击败了西班牙天主教的入侵。从那以后直到1914~1918年战争,始终奉行的是避免介入大陆事务的政策,毫无疑问,这项政策一直是英国外交政策基本的、永久的目标之一。”[20]汤因比这一反话正说的论述,说明了英国放弃直接介入欧洲大陆历史原因,由此深入,也说明了保持欧洲破裂是英国得以不直接介入而又能主导欧洲大陆政治的关键。汤因比让英国人不要忘记:欧洲大陆无法征服,英国要想主导欧洲事务,就必须在地缘政治上尽力保持欧洲大陆的破碎性。
                    楼主语:
                    1.所谓的历史的公正往往会带有不同国家的立场,不见得所见作者所言即为真,盲目信仰西学是非常不可取的,有独立思考能力才是有意义的。
                    2. 参考欧洲搅屎棍 牛牛的外号,不难发现,牛牛从始至终都在贯彻执行这一外交原则,希腊债务风波刚刚有所平静,牛牛家就闹出脱欧风波,但是却在一个非常“巧合尴尬”的节点上。即牛牛脱欧是一个讯号,还是真有所准备?
                    还是只不过是在欧盟中获得话语权的一个砝码,打击汉斯喵和高卢鸡的手段?
                    3 由于长期和鹰酱扮演友好跟班的角色,即便牛牛是出于牛本利益大闹欧盟幼儿园,欧盟众也是否会迁怒与鹰酱,猜测牛牛此举是出于鹰酱授权,从而加大与鹰酱的不和之心,同时另外使得鹰酱在欧盟幼儿园的部署中越来越依靠牛牛,从而通过鹰酱制衡与喵喵和高卢鸡的力量划分。


                    IP属地:海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13-04-18 00:07
                    回复
                      先到这明天继续。。吧友们 晚安


                      IP属地:海南14楼2013-04-18 00:11
                      回复
                        英帝国的衰落与汤因比历史观的变化
                        楼主最喜欢的部分来了,大林同学与罗斯福勾勾搭搭卖丘吉尔什么的最喜欢了~
                        汤因比12卷《历史研究》的后6卷即7~12卷的写作与出版,在时间上和丘吉尔两任(1940~1945;1951~1955)时间及此间大英帝国的衰落大体同步,因而他这一时期的研究着作就不能不带有“丘吉尔”式的喜悲剧混合的色彩。此间,英国是战争的胜利者,同时也是战后的被剥夺者。英国取得了战争胜利的同时,其战后国际地位却直线下落:其海外利益不仅没有在战后得到有效保护,反而还遭到美国和苏联通过促进世界民族自决运动导致的变相瓜分;也就是说,受到战后雅尔塔和平体系剥夺的不仅仅是德日意法西斯,而且还有英国和法国的帝国利益。
                        )被剥夺的胜利者:英国衰落喜悲剧
                        实际上,丘吉尔在战争没有结束的时候就被他的盟友罗斯福联合斯大林给出卖了
                        1943年11月18日,即在德黑兰会议前夕,丘吉尔召集幕僚说,美国人最近给他“留下了敌意的感觉”[35]。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拒绝单独与丘吉尔会见,“理由是斯大林可能会觉得他们在一起协调行动和政策来对付他”;“使丘吉尔更加不安的是,罗斯福出于安全原因并不是住在本国的大使馆而是住在苏联大使馆,这样似乎随时都可以同斯大林进行私人接触”。[36]而对“苏联安排来照顾总统的服务人员和其他居住在这些房间里的人,都是内务人民委员会(NKVD)的成员”的可能性,“罗斯福则不在乎。
                        但是,罗斯福认为和斯大林建立正常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罗斯福的谈话被偷听了,这可能更有助于与狐疑心过重的东道主建立信任的方式”。[37]据孔华润主编的《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披露:罗斯福还向斯大林“甚至提出美苏共谋反对英帝国主义的可能性”[38]。
                        1943年11月28日,德黑兰会议召开当天早晨,斯大林与罗斯福会前交换战后政治安排。斯大林支持美英联合进驻法国北部。而罗斯福和斯大林都认为印度支那不应该在战后归还给法国,而应该在20~30年的时间内,让它逐步独立。[39]美国和苏联支持英国和法国的海外殖民地的自决运动,对此戴高乐看得明白,他知道罗斯福支持世界上殖民地的独立的结果,是这些新成立的、羽毛未丰的国家,将依靠美国的慷慨度日,这些国家政府的人事和决策也会受到华盛顿和罗斯福的遥控指挥。[40]
                        资料来源:[加拿大]康拉德# 布莱克著, 张帆等译: 5罗斯福传6, 北京: 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 第341 页。
                        [英]伊恩# 格雷著, 张志明等译: 5斯大林))) 历史人物6, 北京: 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 第477 页。
                        康拉德# 布莱克: 5罗斯福传6, 第346 - 347页。
                        孔华润主编: 5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6 (下) , 第229页
                        康拉德# 布莱克: 5罗斯福传6, 第346 页。
                        康拉德# 布莱克: 5罗斯福传6, 第383 页。


                        IP属地:海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楼2013-04-18 18:40
                        回复
                          此外,罗斯福与斯大林联手不顾丘吉尔的坚决反对,在德黑兰会议上决定开辟第二战场的“霸王计划”从法国诺曼底发起,这意味着美国决定将东欧交留苏联解放并将东欧划入战后苏联的势力范围。而失去东欧,以英法为首的欧洲的世界霸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就在样,英国在战前利益随战争的胜利逐渐为美苏剥夺。
                            面对这样的结局,英国人中最痛心的莫过于丘吉尔了:丘吉尔接手时是一个大英帝国,可在战争快要胜利的时候,大英帝国已接近解体。因此,英国选民在太平洋战场即将取得胜利的1945年2月将丘吉尔赶下了台,丘吉尔也因此对美国恨得咬牙切齿。愤怒出诗人,愤怒使丘吉尔从政治家迅速退回到文学家:“铁幕演说”后丘吉尔奋笔疾书完成了360万字的长篇巨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53年,丘吉尔——与自觉解散苏联的戈尔巴乔夫的结局一样,大概美国对将美苏引入欧洲并导致大英帝国解体的丘吉尔失意的安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据丘吉尔回忆,在罗斯福去世前四个月中,他与美国政府之间几乎没有联系,也没有谅解。尼克松回忆说,“他(丘吉尔)以令人吃惊的直率态度补充说,‘罗斯福总统已经不是原来的罗斯福了’”。[41]丘吉尔曾告诉尼克松:“罗斯福过早地迫使英国和其他殖民帝国容许其殖民地获得独立”,他认为,“这些国家尚未准备好就负起管理国家的责任,其结果比独立前更糟”。[42]汤因比在他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中对世界大国间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及其对英国人的心理影响作了描述:“对于美英之间新的力量对比,双方在心理上都是逐渐适应的,实际上这一过程到1952年还远远没有完成。英国政府与公众实在不愿拱手让出他们所继承的国际地位。在1945 及1946 整整两年中,英国人筹措维持地中海英帝国以及占领德国所需的经费感到愈来愈困难。这种经济上的压力实在太大了,于是在1947 年,这方面的负担一大部分转移给了美国。”[43]
                          转引自[美]理查德# 尼克松著, 尤勰等译: 5领导者6,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第13 页。
                          转引自尼克松: 5领导者6, 第54 页。
                          [英]阿诺德# 汤因比主编, 郑玉质、关仪译: 5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6第5卷,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年版, 第1158页。
                          [清]龚自珍: 5古史钩沉论6, 载5龚自珍全集6,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第22页。
                          罗斯福时代的美国是远交近攻,把苏联放大,欧洲压缩亚洲这边尚未崛起,美国就布置了一个两翼弱势并由此对美国形成双向绝对依赖的“雅塔尔”布局 。
                          1946年 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称: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岛亚得里亚海的特里斯特,一个铁幕已经在欧洲大陆之间降落了,在那条线后面的是中欧和东欧国家的首都,华沙,柏林,布拉格,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等,所有这些著名的城市和周边的人口都已经纳入苏联版图之内,都已某种方式受制与苏联的影响,或来自莫斯科的高雅和不断加强控制,唯有希腊除外。”
                          现在看来,这条铁幕并不是苏联人单方面拉起的,而是罗斯福和斯大林暗中合伙拉起并迫使丘吉尔与1944年10月在莫斯科以划勾的方式强行吞下的苦果,美国放出苏联直逼“铁幕”线的目的就是要压垮战前仍处于世界霸权地位的欧洲,使欧洲屈从与美国。
                          1944年 10月 9 日丘吉尔来到莫斯科,开门见山划出百分比,在数分钟内疚解决了关于东欧巴尔干势力范围的谈判。关于这次谈判,丘吉尔在回忆录中有如下披露:
                          当时的时机适于商谈问题,所以我便说:“我们来解决巴尔干地区的事情吧。你们的军队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我们在这些地方也有我们的利益,有各种派遣团体和代理机构。
                          不要为了枝节问题致使我们的意见相左,就英国和俄国而论,怎样做才能使你们在罗马尼亚占90%的优势,我们在希腊也有90%的发言权,而在南斯拉夫方面则平分秋色呢”
                          我乘着正在翻译这段话的时间,在半张纸上写出:
                          罗马尼亚
                          俄国………………………………90%
                          其他国家…………………………10%
                          希腊
                          英国………………………………90%
                          (与美国一致)
                          俄国………………………………10%
                          南斯拉夫…………………………50%:50%
                          匈牙利……………………………50%:50%
                          保加利亚
                          俄国………………………………75%
                          其他国家…………………………25%
                          我把字条递过去斯大林,此时他正在听翻译,稍停片刻,他拿起蓝铅笔在纸上勾一勾表示同意,然后把字条递回我们,一切就这样解决了,比把它写下来还快。当然,我们对我们的主张已经长期操心考虑过了,这时只不过是处理一下眼前的战时安排而已,一切较大的问题双方都打算留待以后再说,当时我们所希望的是战争胜利之后能有一个和平会谈,这之后沉默了一阵,铅笔划过的纸条放在桌子中央,最后我说,似乎我们在处理这些与千百万人生死攸关的问题上,用这种草率态度,这不至于被人说成是玩世不恭吗?让咱们把这纸条烧掉算了。不,你保存着,斯大林说。
                          引用来自 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 2000年版 江苏人民出版社 第1058~1059页


                          IP属地:海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0楼2013-04-18 18:43
                          回复
                            小小的贴一下这个文章的作者,张文木教授
                            外媒称他为中国鹰派,在于他是海权论 的倡导者,事实上,除了这点,在看了他这本文集之后,我是觉得张教授的观点是不错的。
                            所谓国家战略能力,其实是指一个国家能实现和平的能力—— 张教授的观点
                            即便是爆兵状况,国家战略层面的基础还是那五项原则。
                            世界太大,即便是前几代的世界霸主,在面对资源分散的情况下,世界称霸的想法还是较难达到的。 中国传统思想就有 盛极而衰的说法,达到了顶点,接下来就是下降的过程
                            所以,我不并觉得倡导海权,制空权等等就一定是所谓的鹰派,而是出于防卫本土利益,而不得不跟进的一种思维而已。 须知太平洋很大,就算是半个太平洋也是需要发展一下海权战略什么的嘛……
                            总之,兔子的一句话很好: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永远都是发展中国家,保持发展中战略不动摇!


                            IP属地:海南22楼2013-04-18 18:54
                            回复
                              65年1月24日,丘吉尔逝世,此时的丘吉尔已欣慰地看到美国从朝鲜战场败退下来后又走上越南战场,美国在与中国、苏联的冲突中被耗得精疲力竭。
                              时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一极,“战后国际关系结构上”出现“GM 性的变化”。
                              1973年,在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的对话中,汤因比看到了这种变化,他说:“美国和苏联双方都已走投无路。因此对各自卫星国的约束力也在削弱。这样就促进了国际上的多极化。法国在反抗美国。以色列也在成功地唆使着美国。捷克抵抗苏联失败了,而罗马尼亚为反抗苏联,和中国加深了亲密关系。但是卫星国的这些反抗与中国的地位变化相比,只不过是小事一桩。中国 *** 开始对全国进行统治的时候,中国不过是苏联的一个卫星国而已。可是现在中国不仅摆脱了苏联统治,而且自己也跃上了第三大国的地位。美苏两国也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这是战后国际关系结构上的一个**性的变化。”[65]
                              汤因比看到美苏的衰落,只谈到了“以色列也在成功地唆使美国”,其实汤因比更明白在玩“唆使着美国”的把戏的还有英国和欧洲。1947年,美国的着名的战略思想家李普曼(Walter Lippmann)[66]针对乔治·凯南(George Frost Kennan)[67]的“遏制”政策和以此为基础的“杜鲁门主义”的危险,发表一系列文章,他在指出美国安全的脆弱性后明白无误的宣布说:“我反对遏制政策,不在于它要用美国力量去对抗苏联,而在于这个政策的设计不对头,它一定会导致滥用美国的力量。”[68]
                              干货补充
                              李普曼的一些看法,此处手打较慢
                              1 美国必须在它的目的和力量之间保持平衡,使它的宗旨在他的手段可以到达的范围只呢,也使它的手段可以达成它的宗旨;使它的负担和它的力量相称,也使它的力量足够来完成它的“责任”:要是不确立起这个原则,那根本就谈不到什么外交政策。
                              当时李普曼提出这个“目的和力量之间保持平衡”的外交哲学为罗斯福战后世界安排提供了原则并且为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大国准备好了思想基础,1947年他针对凯南的“遏制”政策和以此为基础的“杜鲁门主义”的危险,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指出美国安全的脆弱性,体型美国政府不要忘记在“目的和力量之间保持平衡”的外交哲学,李普曼说:
                              2 美国的军事力量是特别不适用于需要在一个无限度的期间坚持而耐心地加以贯彻执行的遏制政策,如果苏联是像日本一样的岛国,美国的海空力量是可以推行这样一个政策的。美国可以没有很大困难的实行对敌封锁,但是苏联需要在大陆上加以遏制,这样所谓的“守住防线”就不能不是一种壕堑战。


                              IP属地:海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4楼2013-04-18 19: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