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f523吧 关注:77贴子:1,023

回复:走到哪、看到哪、想到哪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再说说将来。过去给我们的是沉重的负担,未来给我们是难以摆脱的恐惧。我们对未来的恐惧归结为对死的必然和它的不可预测性。我们终有一死,但我们不知道死神什么时候降临。有没有看过《死神来了》这部电影?我们看剧中的主人公。知道他们一定会死,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我们睁大眼睛,紧绷神经,瞪着每一个画面。期待着下一个画面就是死神的到来。可是一个个的画面看下去都不是,最后我们精神疲劳,不由自主的放松下来。就在这时候“死神”却突然出现。我们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时候他突然出现,于是我们惊叫、抓狂,手中抓起东西就向频幕扔去......
人不可能长时间的处于恐惧当中。为了摆脱这种恐惧,智者教导人们——人生寂苦,不若无生。这时佛家悲观主义的说法。人一生都在苦海中挣扎,与其痛苦,不若无生。苦海无所不在。地藏王菩萨整日在苦海边上助人渡过苦海。清寡欲,灭六根,助人登入西方极乐世界。


21楼2013-06-10 13:06
回复

    乐观者则用相反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我记得“竹林七贤”中有一位(名字忘了)整日令一仆人随身带一铁锹跟随其左右,为的是若有一日自己死了便随地掩埋。身前却要活的痛快淋漓,不枉此生。貌似看破生死,其实我觉得此人最惧死。太作秀了!如果历史上不惧怕死的人。我知道的人中老子算一个,苏格拉底算一个,玄奘算半个。至于那些舍生炸碉堡的人,勇气可嘉,并非真正看破生死,而是勇敢压过了对死亡的恐惧。当一种感情压过了对死亡的恐惧时,便出现了诸多的非正常死亡事件。这种感情很多,如生活压迫过度的痛苦,感情失意时的悲伤等等。这种感情的左右再加上一时冲动,便出现了自杀。难得的如老子西出阳关是的平静,苏格拉底接受死刑时的从容不迫。这份平静当真难得。一个人能从容面对生死大事,天下间又有什么事能扰其心境?


    22楼2013-06-10 13:06
    回复

      我们所处的社会最忌谈死。刚才说了那么多,似乎把自己引到了一种悲观的境地。未来的偶然并非让人全部恐惧。
      有这样的一天,你在宿舍午休。在偶然的情况下,你的舍友回来了。又是偶然,他打翻了桌子上的水杯,弄出很大的声响。你被吵醒了。在绝对的偶然的情况下,你抛出的硬币正面朝上,于是你放弃了网吧去上自习。偶然见的选择中,你走向了最远的教学楼。同样在偶然的选择后,你走了南面的楼梯。于是在一系列偶然的作用下,你见到了世界上最美的眼睛,爱情突然到来。于是你对自己说这是你此生最美的邂逅!
      一系列的偶然给了你一生中的最美,让我们为之疯狂。这样的偶然也给了你一种必然的结局。爱情最初让你眩晕,不久之后清醒过来。偶然得到的爱情结果却是必然的失去。你越是惶恐起来,这爱情太过美好,你不想失去。你用尽方式想留下它,结果都是徒劳。你可以在有生之年不离不弃,但你却无法阻止死亡的到来。爱情在彼此之间的阴阳相隔中死去,留下的只是动人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开始于美好的偶然,结束于悲凉的必然。在那么短暂的幸福之后,伴随未来的永远时恐惧。人的本能是逃避恐惧。所以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想面对过去,也不想正视未来。而我们就只剩下了现在。


      23楼2013-06-10 13:07
      回复

        活在现在,把握现在。似乎是很时尚的生活方式。“有酒乐逍遥,无酒我亦颠”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一个人历经人世间的繁华之后,悟尽苍生,奖一切化为笑声任它随风而去。可对我这样天下间大多数的凡夫俗子,却仍然在世间沉浮,挥之不去的便是这迷茫。我到底该怎么活?或是我不该怎么活?这一问题似乎有关未来,可我固执的认为这是“现在”。因为当我们想明白要什么并将其转化为行动的时候,“现在”已成“过去”,“未来”已成“现在”。而且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复,更加深了这份迷茫。我们一直像个没头苍蝇一样左突右撞!
        至此总结一下,过去是重担,未来是恐惧,现在又是迷茫。似乎生命中每时每刻都是煎熬。悲观的佛教更是夸大这种说法,但是正值壮年的我,多看佛教论断更觉得寂苦的人生更加寂苦。所以至今任然迷茫,执迷于尘世,不知所向何方!


        24楼2013-06-10 13:08
        收起回复

          人生的道路不知何方,但是登山的路还是知道该怎么走的。这篇文章不是什么游记,应该说是信手涂鸦,写写画画也没有主题,算是走哪、看那、想那。看的是佛教庙宇,当然思路会扩散到世界宗教上面。宗教我只是略有了解,再说宗教太过博大精深。有才之士毕其一生也只能是初窥门径。我要是不知好歹的乱说一通那真是闹笑话了。所以宗教本质的东西我就不写了。要涉及各个地域的文明史,政治格局的变迁。欧洲文明史我还知道一点,阿拉伯文明了解却是不多。就是自己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也是一知半解。所以想写也写不清楚。我就简单的对宗教冲突发表一下看法吧。


          25楼2013-06-10 13:08
          回复

            再往大了说,各种主义学说都类似的。一个奉行某种主义的政府打压其他的学说,这就是一件很“愚蠢”的事。各种学说相互制衡、相互吸收才能产生社会文明的繁荣。某种学说的一家独大只能成为这个社会文明的“毒瘤”。最后的结局只能是被冲进马桶中。


            27楼2013-06-10 13:09
            回复

              佛道有争斗,但更多的时候确实相融的。孙猴子的师傅叫徐菩提却是一身道人装束。金庸小说中的少林武当大多时候是并列想提,且共进共退。佛道互相借鉴也是常有的事。原处佛教的“阴界十王”后来被道教吸收。这种事情多的是。并不像伊斯兰与犹太教那样势同水火。


              29楼2013-06-10 13:11
              回复

                这个大佛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是泥塑身子,却又一双水泥浇筑的脚。这也是这尊大佛的一劫。建国初,我们大范围的兴起“破四旧”的运动,这双大脚便是在那个时候被人挖掉的。值得庆幸的事那时候武器都属于战备物资不能乱用。要不然有没有这尊大佛还是两回事呢。人们虽然激进,但用手工工具要挖到大佛也要有愚公移山的魄力。挖到了大佛也挖不出金子,所以大家做做样子表表决心就可以了,没必要动真格的。这尊大佛因为“大”又躲过了一劫。不过其他庙宇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我小时候还见多被毁后随处堆放的建筑材料。后来这些大多都复原了。有的干脆重建了。
                佛像可以复原,庙宇可以重建。信仰倒塌了能否重建?文化残缺了可否补全?现在我们的时代是处在一个宗教已经失去绝对地位的时代。新兴的学说直接导致了宗教的信仰的崩溃。可是没有了这些的支持我们是不是会过的更好?这个难有定论。
                文化宗教就写这么多,好多东西我也没想明白。等想明白了再写。


                30楼2013-06-10 13:11
                回复

                  写到这里应该对这篇文章画个句号了。应该说自己也是江郎才尽,再也写不出什么东西了。曾几何时,正值意气风发之年,立下宏愿,要博览群书,行边天下,以窥天道。月华昭昭,时光如梭,空蹉跎了岁月。如今读书不多,行边天下谈不上,天道更是渺茫。


                  31楼2013-06-10 13:12
                  回复

                    补充点东西,反复修改,发现些的杂乱至极。见自己写了这么多,亦喜亦悲。喜的是自己能够坚持下来。悲的是写这么多大多却不是自己所悟。而是借用别人学说。与原著相比,简直不堪一提。所以给列举一下。如有兴趣可以自己取看看。
                    文中关于笑的分类是出自《易中天品三国》评论曹操的内容。哭的分类却是出自一篇网文——《李逵日记》。作者记不到了。有关正义、公正、道德的那个杀人犯是出自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如何是好》。主讲人Michael.Sandel。我举的那个例子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就这一个例子就难道我了。这个课很了不起!还有爱情的偶然性则是出自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我到现在不能全部读懂,只能简单的对段落进行领悟。而更多的观点则是出自周国平的系列丛书。说来也怪,每个人总能从过去以往的作家中找到自己的知音。读这样作家的书就感觉和自己在交流。读周国平的书给我这样的感觉。感觉读这样的书就像是在读自己。还有很多就不列举了,我也记不得了!


                    32楼2013-06-10 13: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