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吧 关注:161,507贴子:1,282,272

*****漫谈天津话与相声——(文章精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图为:1953年天津相声界合影
【相声:北京发源,天津发祥】(代序)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特征。千百年来人类在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中积累起来的地方语言与人类文明构成文化的坚实基础。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承载某一特定地域的特色文化。一种地域文化必定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符号特色,天津地域文化异彩纷呈,天津方言和天津相声是反映天津文化特色的重要表征之一。天津方言由于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至今仍众说纷纭,颇显神秘,因而引起学界的极大兴趣。
天津是相声演员的摇篮。相声虽然起源于北京,却是在天津发扬光大的。相声是“北京生,天津长”。作为码头城市的天津,离北京近在咫尺,成为相声演员必到之地,而且逐渐形成一个新段子必先得到天津观众认可才能进京演出的局面。许多著名的相声演员都是在天津演出过多年,成名后才走向全国的,侯宝林、张寿臣、郭荣起莫不如此。相声大师马三立生前也说过“相声是北京发源,天津发祥”。
 相声虽起源于北京,但作为码头城市的天津,却是培育相声成长发祥的一块沃土。天津相声界强手如林、能人辈出,与天津地域文化,特别是天津方言的滋润分不开。俗语“卫嘴子”之说,是钦佩天津人能说,爱说,表达能力强。天津人说话的确活泼幽默,善于挖掘语言潜能,说出话来,内容丰富,词语新颖,洋溢着达观聪睿和燕赵豪情。天津方言俏皮话(歇后语)数量很多,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大大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感和表达能力。
 用一个字形容天津人,那就是“哏”。天津话哏,天津人哏,天津是幽默之城。一听到天津人说话,就禁不住想乐。
 在传统相声中,主要仿学的有天津话、河北话、山东话、山西话。天津的相声艺人很多,天津话又是很容易出笑料的一种方言,所以在相声中,倒天津口,即仿学天津话的很多。需要说明的是,相声是以北京话为标准的,天津演员在节目中说天津话,同样是“倒口”。


1楼2013-06-19 14:48回复
    【关于天津话】 (转自中华相声)
    ——作者:言之
    知道了您要创作一段有关天津话的相声,我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但是在天津呆了二十年,算是有个大概其的了解了。现在随便说几句,不算给您的资料,权且当作我讲的笑话……也别净让您给我们服务,这回我也想方设法让您轻松一下。
    天津话以旧城里地区(也就是天津仅有的四条正南正北马路:东马路,南马路西马路和北马路所围起来的地区)以及附近的南市地区和娘娘宫附近地区的语音为最纯正。天津地方不算很大,但是语音不同,且不说四郊五县的语音不同,就是市区的几个区也有差别。我在天津的北郊区,红桥区,南开区,和平区居住和工作过,我能分辨出这几个区语音的差异。但是学不上来。我上面所说的最纯正的天津话就是现在南开区的语音。马三立父子相声中的天津话主要是南开区的语音,例如马三立说《相面》时,"你奔北边儿走,北边有贵银(人)。"
    马志明说的"丁文元"也是南开区的口音。还有郭荣起的《打牌论》也是,高英培的《教训》和《钓鱼》美化了天津话,使更多人听得明白。这些相声演员学的都是纯正的天津话,也就是都是南开区的语音。
    红桥区的语音相比较南开区语音较硬,韵味差些,我在红桥区上过学,能分辨出来。网上的杨义和杨进民说的《歌厅轶事》似乎就是红桥区语音,可以听出来和上面说的演员的差异。马三立在《大会见闻》里学的那位总务科长也不是南开区语音,好像是河北区的口音,因为也是较硬,如"演节目"的"节目(轻声)"说成"节目(重读)"。
    天津话不难听,只是必须说好了才行。天津话的字音是正的(除了少数齿音字),但是字韵的后尾上扬。我的许多朋友都是讲纯正天津话的人,说起话来也是很端庄优美的。
    罗嗦半天其实就是一句话:相声中要是学天津话,就要学纯正地道的天津话。
    下面我说说天津人说天津话的特点。
    1. 表现力丰富,活跃。
    同样一件事要是让天津话说起来就显得形象,生动,热闹。天津人语言能力很强,比如说说话爱带歇后语就是一个特点,而且所带的俏皮话就令人觉得有琢磨劲儿。
    比如说,这件事忙活了半天,什么也没捞着,天津话就说"嗨!这事办的,元宵不叫元宵——白玩(丸)儿!"意思是白白折腾了。
    要是这件事应当这么办结果办错了,离了谱儿了,天津话就说"鸵鸟不叫鸵鸟——走畸(鸡)!"鸵鸟可不就是只会走的鸡(禽类)么!
    要是这件事彻底砸锅,"小日本儿的船——满完(丸)!"日本人的船可不是结尾都带个"丸"字么?!这句话的意思是彻底完蛋了。
    2. 夸张
    有一回我家楼下两个人打起来了,动了刀子,一楼的邻居形容打架的现场离他家很近说了一句话:"离得近吗?我告诉你,这一刀下去,那血呲了我们家一屋子!"众人都大笑,他还绷着劲,"不信你看去!",最后说了句实话,"住在一楼倒了霉了!"
    3. 热情,客气
    天津人很热情,客气,有人说天津人虚伪,我看不尽然;起码客客气气地比天天绷着脸儿,老死不相往来好的多吧。
    我的同事说过一个笑话:
    有个人特热情,见谁的面都朗声说:"吃了吗?没吃家吃去(七)!"
    人家都笑着说:"不了您哪,刚吃完。"
    见谁都是这句话:"吃了吗?没吃家吃去(七)!"
    还真有一个多事的,心想我非得好好信儿,跟他回家吃饭去,看他怎么办。
    那天又遇见了,他还是那一句:"吃了吗?没吃家吃去(七)!"
    这位说:"我还真没吃呢,咱去您哪儿吃点儿嘛儿呀?"
    他一楞,接着说:"我让你回你们家吃去(七)!!!"
    好么,感情让人家回自己家吃饭去呀!
    趣事一:
    有一回我买糖堆儿(糖葫芦),卖糖堆儿的是个老太太,这是大概其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去核的糖堆儿不多,大部分卖的就是拿竹签子串五六个红果粘上糖一卖就完,不象现在弄得那么好吃和好看。我一看,她卖的是去核了,挺高兴,卖几枝吧。
    "您这糖堆儿多少钱一枝?"
    "两毛五。"
    我闲答茬儿说了一句话
    "不错,去核的啊。"
    老太太郑重其事地说:
    "大哥,(天津人讲话客气,六十多的人管我十多岁的人叫大哥),我告诉您,这没(妹音)核(胡音)儿的糖堆儿,呲牙咧嘴!"
    她意思是说没核的糖堆儿做出来不好看,不齐整。
    我也客气地说:"别看不好看,吃起来省事。"
    老太太接着说:"大哥,您说的对,这没(妹音)核(胡音)儿的糖堆儿,呲牙咧嘴!"
    我在粑子上挑选,老太太给我推荐哪个好,又说:"大哥,我告诉您,这没(妹音)核(胡音)儿的糖堆儿,呲牙咧嘴!"
    我当时想,这老太太怎么这么喜欢说这句话呀。
    挑好了,给完钱,我接碴儿和老太太说话,看她还说不说这句话了,
    "大娘,好些人懒,不去核,您看您这糖堆儿多好!"
    老太太把找给我的钱放在我手里,"大哥,我告诉您,这没(妹音)核(胡音)儿的糖堆儿,呲牙咧嘴!"
    还是那句话!
    我把这件事告诉给我的同学们,后来一见面,大家都一起问候:"这没(妹音)核(胡音)儿的糖堆儿,呲牙咧嘴!"
    趣事二:
    有一回我去一个宾馆找我的一个好朋友玩,因为他不在,我就在柜台旁边的沙发上闭着眼休息。因为是下午,顾客不多,一个四十来岁的女营业员和一位七十来岁的老太太隔着柜台说家常,我听得个满耳。
    "这不是拆迁吗,我交了五万,再加上那间平房,给我个独单;可是儿媳妇偏要跟他们一起交房子,能分个三室一厅",老太太说道,"那您嘛意思呢?"女营业员问道
    "我不愿意和他们一起住。"老太太说的是实话。
    "可不,不方便。还是自己住好。"女营业员挺理解老太太的。
    "就说是呢,其实我交间平房,再掏五万,自己弄个独单多好!"
    "没错儿,这么办您就正当防卫了!"
    我闭着眼差点儿乐喷了。原来她以为老太太有自己的合适的房子就叫正当防卫,她以为防卫是"房位"的意思。
    信手敲了这么多,您就拣有用的看吧!


    4楼2013-06-19 14:56
    回复
      【相声里的四不像方言】
      2011-02-02  来源: 城市快报(天津)
      虽说这几年春节晚会里的相声越来越没劲,可是传统相声里还是有很多好玩的讲究的,不信,就听徐德亮给你念叨念叨。
        相声里边有所谓的“倒口”,就是学说其他各省人说话。这也常被当作说学逗唱里的“学功儿”,是相声的基本功之一。
        在传统相声中,主要仿学的有天津话、河北话、山东话、山西话。天津的相声艺人很多,天津话又是很容易出笑料的一种方言,所以在相声中,倒天津口,即仿学天津话的很多。需要说明的是,相声是以北京话为标准的,天津演员在节目中说天津话,同样是“倒口”。
        山东话、山西话在传统相声中被用得多,是因为在旧京的历史上,山东人和山西人是最容易在北京落住脚的,山东人和山西人在北京的买卖是最多的;所以,学山东人、山西人说话最容易引起共鸣。而且这两个省的人是最有特点的,山东人的粗犷、直率,山西人的小心、小气,都是旧京记忆中很鲜明的部分。在相声中,一般这两个省的人都是作为买卖人的形象出现。
        所有仿学山东话的节目,如《山东斗法》《马寿出世》《怯讲演》《关公战秦琼》等,都要抓住山东人语音粗犷这个特色。而所有仿学山西话的节目中,如《山西人要账》《山西家信》《揭房瓦》等,都要抓住山西人小心谨慎,而且小账儿算得很清楚的特点。
        在“倒口活”中,用得最多的是河北话,而且是一种“找不着准地儿”的河北话。如《怯拉车》《怯洗澡》《怯大鼓》等,那些主人公都是操着一口特色极为鲜明,但又哪儿的口音都不是的河北方言,在北京闯荡。我问过很多老先生,他们都说不准那到底是哪儿的口音,有的说是“深县、武强一带”,有的说是“河间府一带”,还有说是“接近山东一带”,但又都不太像。据有的老先生说:“不像就对了。这些段子是讽刺外地人的,咱们自己为了生活拿人家找乐儿,不能让人家落实了。比如真学河间府的人说话,那人家河间府的人找你打架怎么办?”老先生的担心不是多余的,艺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是一点麻烦都不敢招惹的。摘自《人间喜剧》


      6楼2013-06-19 16:39
      回复
        我就是天津人,非常喜欢相声,不过您这里面一些我还真没研究过,长学问了


        IP属地:天津8楼2013-06-19 16:52
        回复

          【天津方言与天津相声】
          ——来源:《四川戏剧》2011年第01期 作者:袁玉梅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特征。千百年来人类在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中积累起来的地方语言与人类文明构成文化的坚实基础。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承载某一特定地域的特色文化。一种地域文化必定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符号特色,天津地域文化异彩纷呈,天津方言和天津相声是反映天津文化特色的重要表征之一。天津方言由于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至今仍众说纷纭,颇显神秘,因而引起学界的极大兴趣。
          ......
          请打开阅读全文:http://www.cqvip.com/Read/Read.aspx?id=37025467


          11楼2013-06-19 17:06
          回复
            [天津土语,真哏呀]
            ——来源: 《翟启杨的日志》
            1、上亮子
            特指门上方的玻璃窗。(不知其他地方的人对这一物件有没有特定的叫法)
            2、 齁
            读作hou,一声。指太甜或者太咸。例:今天这菜盐放多了,齁死我了。
            3、 褶裂
            指人无故找茬(但并无寻衅滋事之意,仅仅是“褶裂”)。
            4、 横
            读作heng,二声。其实就是“可能”的连音。例:他怎么还不来呢?横家里有事。
            5、 唆了蜜
            这个比较简单,就是对棒棒糖之类甜食的叫法。另:唆了,就是舔、含的意思。
            6、 零嘴儿
            泛指零食,可能北京也那么叫吧,没太注意。
            7、 棒槌(果子)
            北京叫“油条”,但我在北京吃到的“油条”跟天津的“棒槌果子”长得还是不一样的,煎饼果子就更不是味儿了。
            8、 嚏喷
            正常人都说“打喷嚏”,但到了天津,不知怎么的,就叫“打嚏喷”,而且我打了20几年“嚏喷”,居然前几天才发现这个怪异的叫法,而且我小时候还以为那叫“打嚏分”呢。
            9、 恁(么)
            读作nen,三声。其实应该是“怎么”,但天津人就说“恁么”,而且还常常在后面接上“嫩么(那么)”,例:你恁么嫩么腻歪人呢?
            10、 德愣
            收拾,摆平的意思。例:马志明的《纠纷》里有那么一句:“我好好德愣德愣你!”(后面那句“拿聋”就更是天津话了,特指把不直(自行车轴前后不在一条线上叫“聋”)的车轴调直,引申为“教训人,收拾人,使屈服”之意。
            11、 油呼鲁
            实际大概是“油葫芦”,指跟蟋蟀(即“蛐蛐儿”类似的昆虫),还有一种差不多的,俗称“三尾(读作“以”)巴腔子”。
            12、 螃海
            就是螃蟹,天津人喜欢把它叫成“螃hai(轻声)”。
            13、 尼了
            “你”或“您”的叫法,例:尼了这是干嘛去?(实际应为“您这是干什么去?”,按标准的天津话说就是“尼了介斯干嘛其(轻声)?”
            14、 迂
            上面那个“尼了”是我跟地下天鹅绒常用的称呼,我跟他聊天经常“尼了尼了”的,这个“迂”也是那天我用来形容他的,所以也就在这算上一个。迂,读作yu,一声。指悠闲无忧的状态。例:抽着香烟,喝着茶水,还看着球赛,你挺迂啊?!
            15、 二八八
            这可是经典的天津话了,意指一般水平或中等偏下的,大概和“二把刀”差不多。例:那么窄的道,也就您这老司机能过去,要换个二八八的,准卡那。(另:“卡”字在天津读作qia二声或三声)
            16、 孬(鱼)
            就是“熬”,天津人读孬,nao,一声。高英培的《钓鱼》里就有“人家没事儿回来老孬鱼,你说这玩意儿多哏儿啊”。(“哏儿”,就不用解释了吧。)
            17、 yong
            用、永、勇、泳、庸、涌……凡是读作yong音的,天津话都是rong,声母变,声调不变。例:冗远(永远)。
            18、顺(二声)
            难看、丢人、不好的意思。例:你说他当着那么多人数落我,我多顺(二声)呐!
            另: 垮(三声)
            顺(二声)的近义词,特指颜色对比过于鲜明或颜色太艳。例:你这身衣裳太“垮”了。
            19、 来(三声)
            拽的意思。例:你别来(三声)我。
            20、 拾不起个儿
            形容筋疲力尽。例:快让我躺下歇会儿,这一天,累得我都拾不起个儿来了。
            21、 拢子
            梳子的天津叫法。
            22、 堆故
            有两种读法:一,dui(一声)gu(轻声),指身体摊成一团;二,dui(三声)gu(轻声),指把液体混合。例:1.他当时头一晕,立马就堆故那儿了。2.你别瞎堆(三声)故了,弄得雪碧不是雪碧味儿,可乐不是可乐味儿。
            23、 拿分
            可能是从某种以分数计算输赢的比赛或游戏中演化而来的吧,指对于成功有很大把握。例:有了六级证,你再去找工作,那就拿分了。
            24、 二姨夫——甩货
            这个来源于高英培的相声《丧事喜办》,具体情形请下载此段相声仔细揣摩。
            25、 干饭
            米饭。例:马三立曾经在某个名段中说过:“我都不知道我自己吃几碗干饭”。
            26、 糖堆儿
            北京叫“糖葫芦”。
            27、 洋白菜
            学名卷心菜,有的地方叫圆白菜,天津人大多管它叫洋白菜。
            28、 姨子
            对肥皂的称呼,以此类推,香皂就叫...


            17楼2013-06-19 18:04
            回复

              【天津人真哏】
              ——江淮晨报 作者:孙哲
              “哏”是北方方言,意思为风趣、幽默。用一个字形容天津人,那就是哏。天津话哏,天津人哏,天津是座幽默之城。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码头遗风,生存竞争激烈。走路跌倒了,天津人不往别扭上想,老头儿钻被窝,哈哈一笑,嘛事没有,爬起来赶路是正事。世代相传,天津人磨合了一种活法:不说不笑不热闹,说说笑笑度时光。所以,有“京油子,卫嘴子”之说,天津卫的老百姓生来就是幽默大师。也许是这个原因吧,相声能够在天津发祥,诞生出那么多的相声大师。
              上午在水滴外场采访时,遇到一位兜售球票的天津黄牛,他拿出一张票值100的票问记者:“200元,买嘛?”我调侃道:“中国队都不行了,谁看啊?”没想到这位老兄立马现出了天津人“哏”的本色,“说嘛呢,杜伊不都说了咱们还活着吗?”我说:“那也不能这么贵呀?”这位老兄开导我:“赢了输了都能让你终生难忘,多有意义啊,200不贵!”我看他那么热心,真的差点掏腰包了,心想,这位老兄这么能说,当黄牛可惜了。
              无独有偶,下午在伊拉克队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当所有的记者提问结束后,一位天津本地的记者站了出来,用地道的天津方言问伊队主教练阿德南:“假如,我是说假如啊。假如最后一场打卡塔尔之前,你们已出线无望了,你们还会和卡塔尔人拼到底嘛?”他的提问立刻引来全场乐声一片,倒不是他的问题有多可笑,而是他的天津话说出来真的像是在演相声。没想到阿德南也挺逗的,他向那位天津记者做了个鬼脸道:“等周六的比赛打完了,我再告诉你,好吗?”看到那位天津记者认真的劲头,我认为那不过是逗趣而已,因为这么多天来,有关世预赛的新闻在天津的报纸中并没有占据多少版面。
              走在天津的大街上,你会看到不少相声茶馆,一到晚上的时候这里准是爆满。两场世界杯预选赛是改变不了天津人快乐生活的,顶多不过是他们很多逗趣话题中的一个罢了。 ·特派记者 孙哲·


              20楼2013-06-19 18:12
              回复
                【天津方言 能坚持多久】
                ——来源:《今晚报》作者 丁启阵
                  众所周知,天津市是我国相声等民间曲艺的重镇,名家辈出,人们耳熟能详的相声名段,很多都是用天津话说的,比如马三立的《逗你玩》,高英培的《钓鱼》。京津不远,生活中我也听过不少人利用天津方言特殊的语音和词汇创作的幽默段子。这些相声和段子,什么时候想起来,都能令人笑由心生,烦恼顿消。因此,我希望这种有趣的方言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不要很快被普通话同化了。
                  但是,看看北京周边许多城市的情况,又很容易使人心生忧虑。“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廊坊、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这些环北京地区的城市,据说年青一代大多数人都比北京的孩子更入时,他们以讲方言为耻,以讲普通话为荣。他们不但不会说当地的方言,甚至都听不懂方言了。方言成了坏孩子们的专用语言。坏孩子们并不像好孩子们那样,嫌弃方言,他们认为方言比普通话更有力量。因此,他们以讲方言增加自身威风,令好孩子们闻之胆寒。就是说,本地方言在这些城市里已经沦落为非主流语言,已经出现明显的萎缩趋势,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消失殆尽。
                  说实话,我不像许多我的同行那样,会为汉语方言的萎缩、消失忧心忡忡。我认为,自古以来都不曾消失过的方言,现在、将来也不大可能消失。因为,在语言演变上,从来就存在着两股相反方向的力:向心力与离心力。一定时期、某个区域之内,这两种力量也许会呈现此消彼长的局面,但不太可能会有一种力量彻底消失的一天,不太可能会有十几亿人讲同一种没有方言差异的标准语的一天。退一万步说,倘若汉语方言真的有消失的一天,那一定是有其非消失不可的原因,比如说地球毁灭了,宇宙大爆炸了。不用说,那个时候,我们也不复存在了,无从忧虑了。
                  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已成燎原之势,方言地位岌岌可危。换言之,向心力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但是,接下去,可能要轮到离心力登台展示了。随着多元文化和地域文化观念的觉醒,方言也会受到人们有意识的维护和保存。所以,我对已经存在了六百多年、有强大的民间曲艺支撑的天津话的前途,持乐观态度。我相信,一千三百多万天津人民,大多数是懂得欣赏自己语言的独特魅力的,不会希望它被普通话鲸吞或蚕食掉。


                23楼2013-06-19 19:41
                回复
                  长知识啊!谢谢楼主!


                  黄金星玩家
                  百度星玩家累积成长值为500,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3-06-19 21:14
                  回复
                    感谢楼主分享。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28楼2013-06-19 23:28
                    回复
                      好多都不知道呢


                      来自手机贴吧29楼2013-06-20 00:24
                      回复

                        【卫嘴子的由来】
                        ... 卫嘴子是指天津人能说会道,口才了得。天津人的这种本事还是由天津这座城市的商业性决定的。
                        “卫”,过去是古代朝廷军队中一个的编制,天津以前就是一个驻军的地方,旧称天津卫。嘴子,其实就是嘴,人的五官之一。人嘴两张皮,可以把死人口才学说活,也可以把活人说死,足见这嘴皮子的威力。天津人因占了这能说会道的天机,所以号称“卫嘴子”。
                        其实天津人得到的这个称号与天津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天津位于九河下梢,渤海之濒,不仅河运码头发达,而且也是天然的良港,来往商旅众多自是不必多说。客商往来一多就需口才学要交流,交流多了,自然也就把口才学练了出来。这南来的北往的客人,会聚于此,即促进了语言的丰富,也滋润了语言的表达。高度的商业化着实锻炼了天津人的嘴皮子,磨练了天津人的性格。而天津人不以其他出名,仅以“嘴子”闻名,说到底还是由天津这座城市的商业性决定的。[1]
                        卫嘴子 - 其他含义
                        “九河下稍天津卫”,天津是北方一个重要的商埠码头,既有陆运,又有河运、海运,因此,天津比较发达的是商埠文化和码头文化。
                        从码头文化的角度,要争夺码头、占领码头,往往要通过流血和武力解决。反映旧社会生活的小说、电影、电视剧里,往往有这样的情节,一个人把胳臂放到油锅里炸焦了,还是面不改色,对方一见他已经玩命了,就认输了,撤退了,于是这块地盘就归他了。这就是“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但是玩命的成本毕竟太大了,谁也不能总是玩命,于是就用嘴干架。因此,“卫嘴子”就有了第二个含义——耍嘴皮子。最典型的说法就是“回家找我哥哥去!”
                        说有一位天津人和一个外地人僵了起来,这天津人连损带挖苦,外地人急了,挥拳就要打,天津人知道打不过他,可是也不能装熊,那样会栽面儿,于是就气势汹汹地说“小子,你是不是想打架?有种你等着,我回家叫我哥哥去!”说完,天津人就扬长而去,这个外地人就在这等啊等,总也等不来,后来一打听,这天津人是独生子,根本就没有哥哥。——这是外地人嘲笑“卫嘴子”经常使用的段子。[2]
                        卫嘴子 - 语言特点
                        在天津的平民文化中,耍嘴皮子也成为天津话的突出特点。为什么过去的相声演员,要先经过天津观众的认可以后,才可以大胆地闯江湖,就是因为天津人平时说话就很诙谐、幽默、逗笑,所以,能把天津人说乐了,就一定能够红遍全国。
                        天津作家冯骥才说过这么一件他亲眼见到的事。在一个路口,一个老头骑自行车驮着东西,遇红灯下了车。绿灯了,老头掏裆上车,上了几次没有上去,后面的车也没有办法走了,警察从岗亭里探出头来说:“大爷,您老练车能不能找个宽敞地方?!”老头回敬了一句:“哎哎!在罐里就别叫唤啦!”
                        警察说“练车”,够幽默够挖苦的吧?老头把岗亭说成是罐,暗含着就说警察是蛐蛐了,也够滑稽够损的了吧?
                        谁也不生气,谁也不较真,打了个平手,谁也不吃亏,可把旁边的人逗了个不亦乐乎。这样的话,也就只能出在天津。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天津人都能说会道,内向、木呐的人也有,所以,不能一见到天津人就说人家是“卫嘴子”。


                        38楼2013-06-21 04:58
                        回复

                          图为:魏文亮与王佩元合作
                          【魏文亮:为天津话正名】
                          在全国(天津)相声新作品大赛决赛中,著名相声演员魏文亮与其搭档王佩元将表演一个新段子《老有所思》,为大家讲述一个空巢老人的故事。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魏文亮说,通过竞买拿到这个本子后,把很大心血都投入到这个新作品中,力求使其不断丰富,更加完美,与王佩元、侯长喜等几个人可谓费尽心思,绞尽了脑汁。
                          为了使作品的“底”更加厚实,我们对作品反复揣摩,几经修改,让“包袱”的铺垫在不知不觉中把笑料一一装在段子里,然后又像系扣子一样把“包袱”细心地装扮上。只有这样一点一点地积累,且在关键时刻把“包袱”突然抖落,才能令人叫绝。
                            新作品的文字是按照普通话来创作的,但魏文亮觉得,作品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后老年人精神生活所发生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所思所想,作品再现的是正面人物的精神世界。为了使作品能够更好地反映天津的风土人情,彰显天津人的精神生活,他觉得还是以天津方言表演更好。谈到此,魏文亮很有感慨。他觉得,现在很多影视小品节目,在表现负面人物的时候,动不动就上几句所谓的天津话,显得很低俗,这给许多外地人对天津话产生一种不好的错觉。用他的话来讲,我们真正的天津话,体现了天津人的豪爽和亲切,绝不是像他们那样,把天津话表现得有点儿像旧社会天津的“地痞”“把头”和“黑社会”的感觉,那样“糟改”我们天津话,让人感到很不舒服。魏文亮说,作为天津的相声演员,他要通过使用天津方言宣传天津,为天津话“正名”。
                          ——本报记者周凡恺


                          41楼2013-06-22 05:12
                          回复
                            我一直以为是“糖墩儿”而不是“糖堆儿”,“拔疮”而不是“拔撞”……


                            IP属地:北京46楼2013-06-22 22:27
                            回复

                              【林永健天津话“哏儿”源自生活】
                              深受观众喜爱的演员林永健,在昨天的央视小品大赛第五场比赛中第一个出场,他带来的小品《碰撞》出奇制胜,获得了满堂彩。谁说抽签抽到第一个不利,林永健的小品偏打破常规、破除旧例。
                                本届小品大赛新增设了“观察人物练习”环节,林永健说这种安排特别好:“我前一段时间为了这个(观察人物练习)特意上了几堂课,小品大赛组委会为我们请了专家教授,包括中戏和电影学院的讲师给我们讲课。这么多年了,一直忙着拍戏和各地的演出,难得有这么一个机会坐下来,静静地听教授讲课,一下子,我仿佛回到了学校。
                              组委会一共安排了三堂课,我一次都没落,全听了,特别有收获。演了这么多年戏,终于能有这样一个静静思考、重新梳理的机会。”林永健说:“现在确实有一些作品支离破碎,拍出来的东西也不可信,观察人物练习就是要让我们回归生活,即使是确确实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在参赛作品里体现也有很好的效果。”
                                今年是中国话剧百年,林永健表示自己好多年不演话剧了,现在话剧观众没有电影、电视剧的观众多,他说:“我觉得这是暂时的现象,话剧还是有市场的,只不过现在氛围还不够,很多人还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个精力看话剧,当你真坐在剧场静静地看时,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也会陶冶情操,很有提高。”
                               天津观众最熟悉林永健的表演,莫过于前几年春晚小品《装修》中的“天津大姐”。对于自己说得很溜的天津话,他说自己当兵时有个战友是天津人,大家经常在一起聊天:“天津话蛮有意思的,我就跟着学,用天津话来说,就是‘哏儿’。后来我演过一个话剧,是天津作家冯骥才写的《俗世奇人》,我演里面一个人物,这个话剧从头至尾也全是天津话。”提起“天津大姐”,林永健笑了:“当时是我和黄宏、巩汉林一起演。既然是三个人物,就得有特点。我当时想自己会说哪几种话,想来想去,还是天津话合适——‘干嘛哪,干嘛哪!’那人物的个性一下就出来了,很鲜活,‘天津大姐’就这么出场了。”
                                新报记者 张侠


                              47楼2013-06-24 09: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