弈典吧 关注:20贴子:1,198

回复:【读】老子他说---南怀瑾(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7章 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IP属地:陕西162楼2013-12-03 00:57
回复
    老子的不自偷生
    由“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再到“谷神不 死”、“用之不勤”,便进而说明天地与万物的生命所以自然而长生的道理。因此 而有“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的说明。
    但是,老子用了一个天地与生命“不自生”,又播弄得后世的推理猜测,头昏 脑胀,不堪纷扰了。
    “不自生”,难道说,天地是由他生而来吗?如果天地真由他生而来,那么, 与一般宗教学说中天地是神所创造的,便是同一论调。即如我们先民的传说,盘古 开天地,也不是无稽的神话了。那么,可见天地之上,或者说天地之外,还另有一 个能主宰天地的主人了。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3楼2013-12-03 00:58
    回复
      如果说,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那是因为它生育长养万物,并不为自己的需 要而生,因此说它是“不自生”。那么,天地既然好心而生万物,何必既生出来, 又要消灭了它?弄得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好不耐烦。如果掉一句古文的口语, “何天地之不惮烦也?”
      老子说了一句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的原因,是因为“不自生”,“故能长生”。 即不说明是由他力而生,也不明显地说为万物而不得已不生。只是套上“是以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一段妙文,说明天地 的“不自生”,正是天地极其自私的道理。天啊!如果说“不自生”还不能算是大 公无私的表现,这样看来,这个世界,这个天地之间,就绝对没有一个真正的大公 了。


      IP属地:陕西164楼2013-12-03 00:59
      回复
        到此,有关公和私的辨别问题,且让我们再看看所谓道家思想学术中另一有名 的学说,那便是《阴符经》中一个类同的观念。不过,比老子所说更为深刻。《阴 符经》说:“天之至私,用之至公。”这种理论,无异是说,大公与大私本无一定 的界限。全体自私到极点,私极就是公。换言之,大公无私到极点,即是大私。不 过,这样的大私,也可以叫他作大公了。因为大小粗细,公私是非,推理到了极点, 都是无一定的界限与标准,所有这些界限与标准,都是人为的分别而已。这在基本 理论上,是绝对可通的。但是,理极情忘,虽然可通,仍然不能完全妥恰。
        再进一层来看,无论老子的天地“不自生”,或《阴符经》的“天之至私,用 之至公。”说来说去,说了半天,只是在道的体和用上掉弄花枪,一时蒙人心目而 已。如果用另一种语意来表达,便可说天地能长且久而生长万物,在人们的眼光中, 只从万物个体、小体的生命看来,有生又有死,好像是很不幸的事。但在天地长生 的本位来说,生生死死,只是万物表层形相的变相。其实,万物与天地本来便是一 个整体、同体的生命,万物的生死只是表层现象的两头,天地的能生能死的功能, 并没有随生死变相而消灭,它本来便是一个整体的大我,无形无相,生而不生,真 若永恒似的存在。如此而已。


        IP属地:陕西165楼2013-12-03 01:00
        回复
          因此,而引出下文,得道的圣人能效法天地的法则立身处事,去掉自我人为的 自私,把自己假相的身心摆在最后,把自我人为的身心,看成是外物一样,不值得 过分自私。只要奋不顾身,为义所当为的需要而努力做去。那么,虽然看来是把自 身的利益位居最后,其实恰好是一路领先,光耀千古,看来虽然是外忘此身而不顾 自己,其实是自己把自己身存天下的最好安排。所以,结论便说“非以其无私邪”, 岂不是因为他的没有自私表现,“故能成其私”,所以便完成他那真正整体的、同 体的大私吗?当然,这个“私”字和大私,也可以说是以幽默的相反词,反衬出真 正大公无私的理念。


          IP属地:陕西166楼2013-12-03 01:01
          回复
            明白了这个道理的奥妙,我们再来看看道家黄老的这种学说,在历史上作为成 功的指标,到处可见。尤其用在领导军事的兵略上,用在领导为政的政略上,所谓 “身先士卒”、“公而忘私”等等名言,便成为千古颠扑不破的无上法则。讲到这 里,姑且让我们说一句古今不易的笑话真理:“千古文章一大偷”。我们在童年的 时代,都读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先生在这篇大作中的名言,便有“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流传警句。文章的大手笔,范先生确实当之而不愧。 但是却偷袭了老子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语意而加以引申,那是毫 无疑问的。“干古文章一大抄”也好,“一大偷”也好,要偷得好,偷得妙。至于 现代人,完全抄袭他人,却不注明出处,反以此自以鸣高,那真是违反“盗亦有道” 的道理,不值明眼人的一笑,只好由他们瞎闹瞎起哄了。(一笑)


            IP属地:陕西167楼2013-12-03 01:01
            回复
              08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IP属地:陕西168楼2013-12-04 21:54
              回复
                水的人生艺术
                为了引申发挥道家的似私而实无私的妙用,进而刻画出如何才合于“后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自存”的作用,因此便引出一段水之美的人生哲学。
                在这节的开场,首先提出“上善若水”为提纲。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 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9楼2013-12-04 21:55
                回复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例 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掉,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 做。但是,它却永远还不要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俗话说:“人往高处爬, 水向低处流。”它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而包 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 因此,古人又有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写了一副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 指标:“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0楼2013-12-04 21:57
                  回复
                    但在《老子》这一节的文言里,要注意它“几于道”的几字,并非说若水的德 性,便合于道了。他只是拿水与物不争的善性一面,来说明它几乎近于道的修为而 已。佛说“大海不容死尸”,这就是说明水性至洁,从表面看,虽能藏垢纳污,其 实它的本质,水净沙明,晶莹透剔,毕竟是至净至刚,而不为外物所污染。孔子观 水,却以它“逝者如斯夫”的前进,来说明虽是不断地过去,却具有永恒的“不舍 昼夜”的勇迈古今的精神。我们若从儒、佛、道三家的圣哲来看水的赞语,也正好 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 人生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地位如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 自知、自处。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1楼2013-12-04 21:58
                    回复
                      但在《老子》本章讲修水观的水道,除了特别提出它与物无争,谦下自处之外, 又一再强调地说,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作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 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同 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言善信’; 立身处世作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担当作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 善能”;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 状况而安详澄止,“动善时”;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 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而起无私的妙用了。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2楼2013-12-04 22:00
                      回复
                        老子讲了这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大准则,如果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就是完 整而完善,实在太难了。除了历史上对所标榜的尧、舜以外,几乎难得有一完人。 不过,能有一项的美德,也就可以树立典范而垂千古了。我们来不及细数历史的古 今人物,但从平常熟悉的偶忆中,顺便来说,由周大王的居分阝,到周文王的以百 里兴;老子自己的一生,始终以周守藏史的卑职自处;吴太伯的让国避地;张子房 的自求封于“留”等等,都是效法“居善地”的道理。其余也有不少的圣君名臣, 宽厚优容,做到“心善渊”的榜样。诸葛亮的三顾出山,终至于“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可以说是“与善仁,言善信”的楷模。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政, 君臣上下,大体都有“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精神。只是人类历史的事迹大 多,一时也讲说不完,姑且到此为止。此外,在东汉史上,有一段水的有名故事, 那便是尚书仆射郑崇对汉哀帝质问“门庭如市”的对话。郑崇当时理直气壮地对答 说:“臣门如市,臣心如水。”因此而成为千古的名言,常被直道以事人主的大臣 们所引用。那真是水的妙语。但可惜郑崇的“臣心如水”,结果也难免死在昏君哀 帝的手里,水也应为他呜咽兴悲了!


                        IP属地:陕西173楼2013-12-04 22:02
                        回复
                          09章 持而盈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木兑)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IP属地:陕西174楼2013-12-05 23:25
                          回复
                            因此便有“揣而税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等三联引申的说法。
                            “揣”,是比喻很突出,很尖锐的东西。“(木兑)”,原本是梁上加楹的意思。用在这里,引申发挥,则和锐利的“锐”相通。一个人如果已经把握有锋锐的利器,但却仍然不满于现状,反要在锋刃上更加一重锐利,俗谚所谓“矢上加尖”,那么原有的锋刃就很难保了。这是形容一个人对聪明、权势、财富等等,都要知时知量,自保自持。如果已有聪慧而不知谦虚涵容,已有权势而不知隐遁退让,已有财富而不知适可而止,最后终归不能长保而自取毁灭。
                            例如财富到了金玉满堂的程度,不能透彻了解陶朱公(范蠡)三聚三散的哲学艺术,最后,要想守住已有的利益而不可得。人们常会讥笑某种程度的有钱人是“守财奴”。其实,有财而能“守”,谈何容易!“守”的学问,大矣哉!因此古人便有“创业难,守成不易”,“为君难,为臣不易”等永垂千古的名训。
                            等而下之,一个人在既有的富而且贵的环境中,却不知富与贵的本身,便是招来后祸的因素。如果持富而骄,因贵而做,那便是自己对自己过不去,终会自招恶果,后患无穷。
                            讲到这里,使我们联想到许多历史故事,可以反证老子这些名言的真实性。现在只随便提出历史上的帝王、将相,以及一般所知道的资料,稍作启发。


                            IP属地:陕西176楼2013-12-05 23:26
                            回复
                              富贵难保的反面文章
                              在我们的历史经验上,有关历代帝王创业与灭亡的兴衰成败史,悉心详读,完全是一套因果报应的记录。因此,守成之君,必须要“朝乾夕惕”,随时戒慎恐惧,记取《老子》本章所说的道理,才能长保基业,坐稳江山。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曾经对历史的怀疑,提出问题来问管仲:
                              昔者三王者,既弑其君。今言仁义,则必以三王为法度,不识其故何也?”
                              对曰(管仲说):昔者,禹平治天下,及桀而乱之。汤放桀,以定禹功也。汤平治天下,及纣而乱之。武王代纣,以定汤功也。且善之伐不善,自古至今,未有改之。君何疑焉?
                              公(齐桓公)又问曰:古之亡国,其何失?
                              对日(管仲说):计得地与宝(只打算拥有国土与财富宝物的现有大业),而不计失(并不考虑将来失去的必然祸害)。诸侯计得财委(对于各地方的诸侯,只要求他输纳财物或奉献封地),而不计失(但不考虑地方诸侯怨愤反感的失策后果)。百姓计见亲(对于一般人民,只满足于目前臣服拥护的虚荣亲切),而不计见弃(并不考虑他们不是衷心悦服,将来会被大家所反对扬弃的悲惨下场)。
                              三者之属,一足以削。遍而有者,亡矣。古之隳国家,殒社稷者,非故且为之也。必少有乐焉,不知其陷于恶也。


                              IP属地:陕西177楼2013-12-05 23: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