弈典吧 关注:20贴子:1,198

回复:【读】老子他说---南怀瑾(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其实,人类社会对人与人之间的是非毁誉,很难有绝对的标准。站在领导地位 的人,对于互相怨憎的诽谤,和互相爱护的称誉,都要小心明辨,不可偏听而受其 迷惑。如果先入为主,一落此偏差,“诽誉交争”,则人主惑矣。
过去有人批评我们中国人和华侨社会说:“两个中国人在一起,就有三派意见。 由此可见中国民族性不团结的最大缺点。”我说:“这也不一定,只要是人类,两 个人在一起,就会有三派意见。”譬如一对夫妻,有时就有几种不同的意见,只是 为情为爱的牵就,以致调和,或一方舍弃自我的意见。又例如一个大家庭里有许多 兄弟姊妹,有时意气用事,互相争吵,实在难以确定谁是谁非,只可引用一个原则。 凡是相争者,双方都早已有过错了。因此法家主张领导地位的人,对左派右派之间 的诽誉,只有依法专断,不受偏爱所惑,就算是秉公无私了。
韩非由家庭现象,扩而充之,推及一个国家,便说:“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国有常法,虽危不亡。若舍法从私意,则臣不饰其智能,则法禁不立矣。”这就是 代表法家思想的一个关键,不特别标榜圣贤政治。他们认为人毕竟都是平常人,一 律平等,应该以人治为根本才对。这种道理,正是与老子的“不尚贤,使民不争” 互为表里,相互衬托。由此可知,法家思想确实出于道家。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1楼2013-11-28 02:43
回复
    鬻子他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昔文王见鬻子年九十。文王曰:嘻!老矣!鬻子曰:若使臣捕虎逐鹿, 臣已老矣。坐策国事,臣年尚少。
    其实,文王说的“老矣”,是一句故意说的笑话,而且也有些为自己感慨的味 道。文王用姜太公时,吕尚的年龄,已过了八十岁。他与武王的年龄不相上下。当 然,九十岁以外的人,明知兴邦大业,已非自己的年龄所能做到,有如清人赵翼的 诗:“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因此对鬻子开了一句玩笑——“嘻! 老矣”。是鬻子老了?还是他感慨自己也老了?只有他自心知之。可是鬻子的答案, 也正合文王的心意,彼此知心,一拍即合,一个是求贤若渴,一个是贤良待沽,因 此而各取所需,各得其所。这岂不是“尚贤”的明证?况且法家如韩非,他虽然主 张法治而不重人治,但用法者是人,不是法。人不用法,法是废物。韩非自荐,正 是自认为是贤才,因此而求鬻卖于帝王。如果人主不“尚贤”,韩非又向哪里去卖 弄他自己的贤能呢?


    IP属地:陕西103楼2013-11-28 21:57
    回复
      且让我们再来看看前汉时代,崇拜道家学术的淮南子,他提出了与法家主张相 反的意见,如说:“乌穷则啄,兽穷则触,人穷则诈。峻刑严法,不可以禁奸。”
      淮南子这里所提出的相反道理,正如老子所说:“长短相较,高下相倾。”有 正面就有反面,淮南子是道家,他以道家的思想,又反对法家。而法家原也出于道 家,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问题。
      淮南子说:“鸟穷则啄,兽穷则触,人穷则诈。”鸟饿了抓不到虫吃的时候, 看到木头,不管什么都啄来吃。野兽真的饿了,为了获得食物,管你是人或是别的 什么都敢去碰。“人穷则诈”,人到穷的时候,就想尽办法,以谋生存,骗人也得 要骗。如法家的韩非子说:“国有常法,虽危不亡。”淮南子却说不见得:“峻刑 严法,不可以禁奸。”纵使法令非常严格,动不动就判死刑,然而众生业海,照样 犯罪杀人。这就是“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的道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真到穷凶 极恶的时候,就胡作非为。因此而又否定法治的功能,还是要以道德的感化,才能 够使天下真正地太平。
      不管如何说,各家的思想,都有专长。尤其在春秋战国的时候,诸子百家的书 籍,多得不可数计,有着说不完的意见。著作之多,多到令人真想推开不看了。往 往我们觉得自己有一点聪明,想的道理颇有独到之处。但是,凑巧读到一本古书, 脸就红了。因为自己想到的道理,古人已经说过了,几千年前就有了,自己现在才 想到,实在不足为贵。总之,像上面讨论的这些正反资料,在书中多得很。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4楼2013-11-28 21:59
      回复
        再回过来讲老子所说的“不尚贤,使民不争”。此处之贤,是指何种贤人而说? 真正所标榜的贤人,又贤到何种程度?很难有标准。不论孔孟学说,或者老庄言论, 各家所指的圣贤,要到达何种标准?那很难确定。所以,属于道家一派的抱朴子说: “白石似玉,奸佞似贤。”一方白色的好石头,晶莹剔透,看起来好像一块白玉, 但是就它的质地来看,不论硬度、密度,都不够真玉的标准。如果拿世界宝石标准 来评定,充其量只能叫它什么“石”。如“青田石”、“猫眼石”等,实际上只是 一种质地较好的石头而已。至于人,也是如此,有时候大奸大恶的人,看起来却像 个大好的贤人。所以贤与不贤很难鉴定。我们用这些观点来解释老子的“不尚贤, 使民不争”的道理,对大家研究老子这句话的内涵,相信会更有帮助。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5楼2013-11-28 22:02
        回复
          现代化好人与老人的表扬法
          老子的这本,毫无疑问,是经人重新整理过,但大体上,已整理得很好,把 每一句话的含义性质分别归类。如果各抒己见,认为它原文排列有错误,那就各成 一家之言,很难下一定论。
          我在介绍第一章的时候,曾首先指出,老子往往将道的体相与作用,混合在一 起讨论。而且在作用方面,所谓老庄的“道”,都是出世的修道,和入世的行道, 相互掺杂,应用无方,妙用无穷,甚至妙不可言。所以,读老庄如读《孙子兵法》 一样,所谓“运用之妙,在乎一心”。那么,要想把《老子》的内涵,完全表达出 来,是很费事的。尤其在入世应用之道方面,常常牵涉到许多历史哲学。利用史实, 加以选择,透过超越事实的表面层,寻求接近形而上道理的讨论。这在一般学府中 应该属于一门专门课程。但是许多地方,牵涉到历史事实的时候,就很难畅所欲言 了。比如说“不尚贤,使民不争”这句话,尚贤与不尚贤怎样才对,就很难定论。 换一句话说,一个真正太平的盛世,就没有什么标榜好人的必要,我们只列举现代 化的一两个故事,大概可以增加些许“不尚贤,使民不争”的趣味性。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6楼2013-11-28 22:46
          回复
            几年前,台湾社会上发起一个“敬老会”,对老人,表扬其年高德劭。第一次 举办时,我就发现,这简直是在玩弄老人,为老人早点送终的办法。叫年纪那么大 的老人坐在那儿听训、领奖,还要带去各地游览。实际上,对于老人是一种辛苦的 负担,我想那些老人可能累坏了,而且更因为这种风气一开之后,就有许多人也不 免想进入被“敬老”的行列,这样就变成有所争了。岂不见老子说“不见可欲,使 民心不乱”吗?又如,我们标榜好人,让好人受奖,开始动机没有什么不对,但是 形成风气后,社会上就有人想办法去争取表扬。那么,表扬好人的原意,也就变质 了。我每年也接到推荐好人好事的公文,但我看来,好人好事太多,推荐谁去好呢? 而且征求一下,大家只对我一笑,摇摇头,摆摆手,谁也不肯接受推荐。我常常笑 着说:有两个好人,我想推荐,可惜一个已经死了,一个还未投生。大概我还勉强 像小半个好人,只是我也同大家一样,讨厌人家推荐我,更怕自己推荐自己。还是 相应不理,让贤去吧(一笑)。我们由这两个故事,大概就可以知道,所谓“不尚 贤,使民不争”,在老子当时的社会,在那个历史政治的形态中,“尚贤”已经是 一种毛病,因此他提出这句话来。


            IP属地:陕西107楼2013-11-28 22:47
            回复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其实,人类历史上千古兴亡的人物,从作人与做事两个 立场来讲,贤与不肖,君子与小人,忠与奸,在纯粹哲学的角度来看,很难下一确 切的定论。如果单从用人行政的立场来讲,清初名臣孙嘉涂的“三习一弊”奏疏中, 已经讲得相当透彻了!其中如说:
              夫进君子而退小人,岂独三代以上知之哉!虽叔季之世(衰乱的末代 时势)临政愿治,孰不思用君子?且自智之君(自信为很高明的领袖们), 各贤其臣(各人都认为自己所选拔的干部都是贤者)。孰不以为吾所用者 必君子,而决非小人。乃卒于小人进而君子退者,无他,用才而不用德故 也。
              德者,君子之所独。才则小人与君子共之,而且胜焉。语言奏对,君 子讷而小人佞谀,则与耳习投矣。奔走周旋,君子拙而小人便辟,则与目 习投矣。即课事(工作的考核)考劳(勤惰的审查),君子孤行其意而耻 于言功,小人巧于迎合而工于显勤,则与心习又投矣。
              小人扶其所长以善投,人君溺于所习而不觉。审听之而其言入耳,谛 观之而其貌悦目,历试之而其才称乎心也。于是乎小人不约而自合,君子 不逐而自离。夫至于小人合而君子离,其患岂可胜言哉!


              IP属地:陕西108楼2013-11-28 22:48
              回复
                盗机与哲学
                其次,老子主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两句话,可说“文从字顺”, 读来很容易了解。但说对于稀奇难得的财物,不要去珍重、宝贵它,便可使大家不 会生起盗心,这就颇有问题。“盗”字有抢劫的强盗、偷窃的小盗等区别。要详细 解释“盗”字,也不是容易的事。
                如果以纯粹哲学的观念作解释,什么是盗贼行为的内涵?我们可以引用佛家的 一个名词,凡是“不与取”的便是盗。广泛地说,“不与取”就是盗的行为,这种 定义比世界上任何一种法律更为严密。所谓“与取”,是指必须得到对方的同意给 予。“不与取”,就是没有经过对方的同意,就取为己有的意思。那么,我们就是 在地下捡一块泥土回来,没有土地所有者在场,也已经属于“不与取”的行为,也 犯了盗戒。所以,人要不犯盗戒,只有餐风饮露,享受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才算是清白。
                在道家的学术思想里,对于这一点,和佛学有同样意义,道家讲“道”便是 “盗机”。《阴符经》说:“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 修道者也就是利用盗机。我们人活着是天地之盗,都是偷了天地自然的东西,偷太 阳的光,偷土壤的功能,侵害万物的生命给自己当饭吃,把动物的肉和青菜萝卜吞 到胃肠里去,自己还认为理所当然,这都是占了天地万物的便宜,便是盗机。所以 说修道的人,也是偷盗天地的精华到我的身上来。好比用一个聚光的凸透镜,放在 太阳光下,把阳光聚在一起,成一焦点,摆一根草在焦点上,到了某个程度,就烧 起来,然后引火做熟食,这也是偷盗了太阳的热能来自利。修道人偷盗天地精华之 机,也是如此,所以说“人,万物之盗”。但“天地,万物之盗”,人固然是偷取 天地精华,天地也是偷了万物和我们的生命,才显现出天地存在的威德功能。
                这样一来,照道家的看法,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互相偷盗的世界,彼此相偷,互 相混水摸鱼。然后又说自己很仁慈,这真是滑稽之至。比如,我们人叫人类,依上 古传统文化中道家的看法,叫我们人是“倮虫”,老虎是“大虫”,蛇是“长虫”, 小的爬行生物是“毛毛虫”。所谓“保虫”的人们,也只是天地间一个生物而已。 但又大言不惭地拿其他生物来披毛遮羞,然后夸耀自己为万物之灵,有的是衣冠礼 仪,岂非是大盗的行为。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9楼2013-11-29 01:54
                回复
                  但在老子以及庄子等道家人物的思想中,已经从上古传统广义的盗机理论,缩 小范围,归到人文世界的范畴,只讲人类社会的盗机了。最明显地,无过于庄子 《肤箧篇》中的危言耸听。同时也指出最稀有最难得之货是什么东西。他说:
                  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耶!并与其圣知之 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 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 身乎?
                  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
                  何以知其然耶?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同样地,生在多灾多难乱世中的释迦牟尼,在他所说的经典中,有的地方,也 是“王贼”并称,揭穿人类贪嗔不已的变态心理。
                  因为《胠箧篇》对人类历史的诛心之论太透彻了,比之孔子的著《春秋》 而责备贤者,使乱臣贼子惧,还要来得干脆明白,所以使干古以下的帝王位,不敢 面对,不能卒读,也不可以让别人去读,只能自己偷着来读。用为谋生。用之成功 的如曹操,便是“胠箧”系的毕业生;用之失败的如桓温,便是“胠箧” 系考试不及格,没有毕业的学生。
                  在历史的经验上,从唐末天下大乱,形成五代的纷争局面,便有道家哲学思想 诗的小品出现,如说:“中原莫造生强盗,强盗生时不可除。一盗既除群盗起,功 臣多是盗根株。”这首是唐末的白话诗,虽然说得很明白,到底缺乏诗人的“温柔 敦厚”风格,因此我再三提到,非常欣赏近代诗人易实甫的“江山只合生名士,莫 遣英雄作帝王”的含容浑厚。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0楼2013-11-29 01:57
                  回复
                    历史上严禁工业科技发展的死结
                    有关大盗窃国、小盗窃货等的哲学观念,大概已如上述,暂时不必再加讨论, 到此打住。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三千年来的历史经验,素来朝儒道并不分家的传 统思想方向施政,固守以农立国,兼及畜牧渔猎盐铁等天然资源的利用以外,一向 都用重农轻商的政策,既不重视工业,当然蔑视科技的发展。甚至还严加禁止,对 于科技的发明,认为是“奇技淫巧”,列为禁令。因此,近代和现代的知识分子, 接触西方文化的科学、哲学等学识之外,眼见外国人富国强兵的成效,反观自己国 家民族的积弱落后,便痛心疾首地抨击传统文化的一无是处。如代表儒家的孔孟伦 理学说,与代表道家的老庄自然思想,尤其被认为是罪魁祸首,不值一顾。
                    从表面看来,这种思想的反动,并非完全不对。例如老子的“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等等告诫,便是铁证如山,不可否认。而且 由秦汉以后,历代的帝王政权,几乎都奉为圭桌,一直信守不渝。其实,大家都忘 记了,如老子的这些说法,都是当时临病对症的药方,等于某一时期流行了哪种病 症,时医就对症处方,构成病案。不幸后世的医生,不再研究医理病理,不问病源 所在,只是照方抓药,死活全靠病人自己的命运。因此,便变成“单方气死名医” 的因医致病了!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1楼2013-11-29 02:00
                    回复
                      在我们的历史与辑著史书者的观念里,郑重记载其事的本意,就是极力宣扬汉 文帝的个人行为道德,如此高尚而节俭,希望后世的帝王者效法。如用现代语体来 表达这段史实,是说汉文帝知道了有人来献千里马,便说:此风不可长,此例不可 开。我已经当了皇帝,要出去有所行动的时候,前面有擎着刺绣飞驾的旗队,正步 开道。后面又跟着侍候的宫人们,坐着刻画祥凤的车队,带着御厨房,平平稳稳, 浩浩荡荡地向前推进,大约每天只走五十华里就要休息了。如果带着警卫的部队, 加上军事设备等后勤辎重车队,大约每天只走三十华里便要休息了。那么,我当皇 帝的,单独一个人骑上千里马要到哪里去呢?
                      无论是达官显要,乃至贵为帝王,没有周围的排场,没有军警保护的威风,也 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而已,并无其他的奇特之处。甚至遇到危难,还很可能正如民间 俗话所说“凤凰失势不如鸡”呢!因此,他退还了这匹奉献上来的千里马,并且交 代下去,还要算还送马来的来回路费和开支。同时又下了一道命令(当时把皇帝的 命令叫“诏书”)宣布说:“朕”(过去历史上皇帝们的自称)不接受任何名贵稀 奇的奉献,要地方官们通知四方,以后不要打主意奉献什么东西上来。


                      IP属地:陕西113楼2013-11-29 02:03
                      回复
                        劫灰和人类的物质文明
                        其实,回转来追溯我们在科学发展的学术思想史上,历代并非无人,只是都怕 背上传统观念中玩弄“奇技淫巧”的恶名。同时,更受到混合儒道两家思想的“玩 人丧德,玩物丧志”等似是而非的解释所限制。
                        姑且不说老祖宗黄帝如何发明指南针、指南车,或者更早的老祖宗们在天文和 数学方面,又如何一马当先地居于世界科学史上的先导地位。至于战国时代,方士 们的炼丹术,成为世界科学史上化学的鼻祖。甚至五行学说的运用,在天文、地理 和克服沙漠与航海等困难上,也有相当的贡献。只以科技工业来说,在战国前期, 最著名的便有墨子与公输般在军事武器上的彼此互相斗巧。除此之外,《墨子·鲁 问篇》与《韩非子·外储篇》上,还分别记载着墨子曾经用木材制造一个飞鸟。公 输般也有用竹子、木材制造一只鸟鹊,放在空中飞了三天不掉下来的记录。还有, 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和尚,也用木材造了一个飞鸟,在空中飞翔好几天,最后又回 转原处降落。不幸的是,这些比发明飞机还早的发明,受到“奇技淫巧”观念的影 响,被埋没了,没有受到如西洋思想中的重视,再加研究,再加改进而成为人类实 用的科学技能。
                        至于明代初期郑和所制造远航的大楼船,以及宋、元时代在战争中运用的大炮, 是否学自西洋,或是中国的发明,辗转传到欧洲而加以改良,考证起来,实在也很 困难。因此,也不敢轻信一般的定论,贸然地认为自西洋传来。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5楼2013-11-29 23:05
                        回复
                          总之,在我们的历史上,自战国以下,科技的发展,都被“奇技淫巧,典礼所”这个观念所扼杀,那也是事实。而这个观念,是否受老子的“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的思想所影响,却很难肯定。老子所指的“难得之货”,正如吕不韦 思想中的“奇货可居”的大货。换言之,它的内涵,多半是指天下国家的名器—— 权力,并非狭小到像他自己——老子一样,只愿意骑上一条青牛过函谷关,决不肯 坐大马车去西渡流沙。
                          因为讲到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的发明,以及工商货品的开发,几乎每一 样事物都和道家的方伎有关。例如在十九世纪最为重视的动力能源,便是煤炭。在 我们的历史上,最初发现煤炭的趣话,是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为了教练水师—— 海军而开凿昆明池。因为开凿昆明池这个大水库,便挖到煤炭。但是当时的人们不 知道这块黑而发亮又坚硬的石头是什么古怪的东西,便呈献上来给皇帝。汉武帝看 了当然也不知道,只好找以滑稽出名的东方朔来问。东方朔耍了一个关子,推说他 自己也不知道,就顺水推舟说,正好西域来了一位胡僧,请他来,一定可以找到答 案。这样一来,更引起汉武帝的兴趣了。找来了胡僧,问他这块黑石头一样的是什 么东西,胡僧便说:“此乃前劫之劫灰也。”一块煤炭,叫它做“劫灰”,多么富 有神秘性的文学笔调啊!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6楼2013-11-29 23:07
                          回复
                            其实,劫灰的典故,出在佛经。佛说物质世界的存在,也和人的生命一样,有 它固定的变化法则。在人的一生而到死亡,有四大过程,叫做“生、老、病、死”, 谁也逃避不了。但就物质世界的地球和其他星球而言,它的存在寿命,虽然比人的 身体寿命长,结果也免不了死亡的毁灭,不过把物质世界由存在到毁灭的四大过程, 叫它“成、住、坏、空”。当上一次这个地球上的人类世界被毁灭的时候,火山爆 发,天翻地覆,在高温高压下,经过长时间的化学变化,没有烧化的,还保有原来 形状的,就是化石。至于烧成灰块的,就是煤矿、铁矿之类。熔成浆的,就是石油。 佛学中的“前劫之劫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煤炭。佛学的这种说法,是被现代科 学——地质学的理论所认同的。但在西汉武帝的时代,这种理论就很新奇了。
                            那么,我们的古人,既然知道了煤炭,为什么不早早开发来应用,却始终上山 打柴,拿草木来做燃料呢?这又是另一个有趣而具意义的问题。这个思想,也出在 道家的学术思想。道家认为天地是一大宇宙,人身是一小天地。地球也是一个有生 机的大生命,就如人身一样。人体有骨骼、血脉、五脏、六腑、耳目口鼻以及大小 便等等,地球也是一样,它有生机,不可轻易毁伤它。不然,对人类的生存,反有 大害。因此,虽然知道有“天材地宝”的矿藏,也决不肯轻易去挖掘。即使挖掘, 也要祭告天地神祗,得到允许。不然,只有偷偷地在地层表面上捡点便宜。其实, 哪个神祗又管得了那么多?但是人心即天心,人们的传统思想是如此,神祗的权威 就起了作用了。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7楼2013-11-29 23:08
                            回复
                              正因为这种思想,使得我们全国的丰富的煤矿等宝藏,才保到现在,作为未 来子孙们生存的资财。例如现在人所用的能源石油,在道家的观念来讲,是万万不 敢轻易多用的。因为那是地球自身营卫的脂肪或者犹同人体的骨髓,如果挖掘过分 了,这个地球生命受到危害,就会加速它的毁灭。
                              这种思想,这种观念,看来多么可笑,而且极富于儿童神话式的浓厚幽默感。 因为我们现在是科技的时代,决不肯冒昧地轻信旧说。但是,我们不要不了解。现 代真正的大科学家们,他们反而惊奇佩服我们的祖先,远在十几个世纪以前,早已 有类似现代科学文明的地质学和矿藏学的理论和认识。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8楼2013-11-29 23: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