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吧 关注:1,375,867贴子:14,638,719

回复:【天风环佩】追忆先生—《溪山琴况文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08年北京奥运会华服倡议及设计方案》 天汉民族文化网、百度汉服吧 】
【设计】 天汉民族文化网 http://www.tianhan.com.cn/bbs/ 百度汉服贴吧 http://post.baidu.com/f?kw=%BA%BA%B7%FE “民族传统服饰·礼仪·节日复兴计划” 设计组:天风环佩(溪山琴况)、百里奚(子奚)、蒹葭从风、草色风烟 设计 2006年2月19日——2006年5月17日
【目录】 第一部分 《天汉民族文化网、百度汉服吧 2008年北京奥运会华服倡议》 第二部分 《天汉民族文化网、百度汉服吧 2008年北京奥运会华服方案》 设计说明 ·2008年北京奥运会华服方案 ·其它问题
【方案简述】
奥运会华服方案分为汉族传统服饰款和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款两类,按照着装者民族服饰习惯与意愿,分别择用不同款式的华服。少数民族款仅取民族名称字母序首位阿昌族为例,其它类推,且为参考性设计方案。
2008年奥运会华服系统设计方案分为运动员礼服、礼仪小姐礼服、宾客礼服三大类。每一类皆分为汉族多款和少数民族多种多款,面料皆为夏装面料。
①、运动员入场礼服汉族款,男子为纁色领玄色深衣,女子为玄缘纁红色上襦、玄黑色裙。男女款皆用博带、蔽膝,佩奥运会徽型玉佩饰;阿昌族款为黑、红色阿昌族传统服饰,配包头、白菊花、银项圈。
②、礼仪小姐礼服汉族款入场引导礼服为特别设计的鹅黄色褙子;颁奖小姐礼服为多色多款,如浅黄绿色广袖曲裾深衣或中腰襦裙等;阿昌族款为红色或粉红色阿昌族少女传统服饰。
③、宾客礼服汉族款男宾服为唐式黄色盘领礼服,女宾服为唐式粉色广袖高腰低胸襦裙;阿昌族款为饰奥运图案的阿昌族男女传统服饰。
基于对服饰文化源流的考量,本方案不采用“唐装”、旗袍、中山装、近代式长衫作为设计基础。对有些学者提出的各种以服饰元素混合手法“创制”或“半创制”“中华服”的设计思路,也均不采用。
纪念壁纸下载: 《2008年北京奥运会华服方案之汉族款·选》 标准版
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入场想象

念壁纸的其它版本(黑白、红、绿、紫色)
《天汉民族文化网 百度汉服吧 2008年北京奥运会华服倡议》
亲爱的国民同胞、社会各界人士:
我们是一个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2008年奥运会也提出了“人文奥运”的口号。众所周知,我国运动员在历届奥运会尤其是入场仪式时,所穿着的服饰缺乏中华民族特色;众所周知,广大国民同胞和全球华人普遍希望在奥运会上以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展示真正的东方文明古国的文化与气质;众所周知,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重新回归国民的生活;众所周知,国民同胞普遍呼吁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能身着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入场。
鉴于此民意之渴求,体认同胞复兴民族文化、办好奥运盛会的美好愿望,响应国家“人文奥运”的理念和号召,我们谨提出我们虔敬构想和设计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华服方案》。(华服:中华民族之服。中国56个民族之民族传统服饰的总称)。我们期待,此尝试性的设计方案能对国民同胞探讨2008年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着装问题有所帮助与借鉴;我们期待,在2008年奥运会上,我们能与同胞和世界一起,感受到融汇中国56个民族之民族文化精神与特色、博大精深、五彩缤纷的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明悠久而崭新的魅力。
天汉民族文化网 百度汉服贴吧
2006年5月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55楼2014-04-04 13:23
回复
    三、 其它问题
    1、本方案未采用“唐装”、旗袍、中山装等服饰的原因近年来曾流行的“唐装”,其服饰属性与文化内涵难以承载中国数千年文明历史的积淀,且其色彩造型特点有俗艳之感,面料结构特点也不适合夏季服用。有人提出,以“唐装”为模本设计中国代表团男子入场服饰,我们认为极其不当。 现代旗袍常被用于各种礼仪场合,但其造型过于暴露,与东方文化精神与华夏审美意趣相距甚远,近年来饱受公众诟病。同时,从服饰文化源流的角度来看,也不符合奥运会华服系统“系统整体民族多源、具体款式特定民族经典原创”的特点要求。所以,本方案中礼仪小姐服饰,不考虑一般活动中被滥用的旗袍或做其变体设计。 在近年来我国举办的一些国际活动中,还偶有中山装的登场,比如,2005年上海大师杯网球赛,“改良型中山装”就被作为了一种外宾的礼服方案。但是深究中山装的起源不难发现,这种服饰源自日本学生装,无论从起源、民族属性、服饰造型特点等各方面看,都无法成为奥运会华服的考虑对象。
    2、本方案不采用“近代式长衫”作为华服汉族款的原因。有人提出,以长衫作为民族服饰的文化符号进行奥运会服饰设计。其实,从服饰文化的角度来看,近代式长衫与“唐装”、旗袍一样,都不具备奥运会华服系统“系统整体民族多源、具体款式特定民族经典原创”的特点要求。故不采用。 与之在名称上类似的如华夏服饰文化系统中的“直身”一类服饰,因其属于古典常服,故也未采用。
    3、本方案不采用以服饰元素混合手法做“中华服”等设计的原因。有设计者和学者、专家认为,可以以服饰元素混合手法做“中华服”的设计,作为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服饰或来宾服饰。其设计思路为,融合各民族服饰文化符号,“创造”设计出一种混合型的“中华服”。我们认为,这种设计思路是有问题的。其原因有三:
    首先,中国56个民族都有很好的原创服饰文化,并且完全可以实现与奥运文明的妥贴交融
    与有效对话,并不需要再凭空设计一种“中华服”出来。其次,以各民族服饰元素相融的方法,从
    服饰设计的角度来看,未免失之简单、生硬和堆砌,也无法形成真正的服饰神韵之美。最后,中国有56个民族,以民族服饰元素相融的方法凭空设计混合型的“中华服”,在技术上无法体现各民族服饰文化的平等与等量采用,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问题。
    另一种“中华服”的设计思路为,以某一民族的服饰特征为主体,融合部分其它民族的服饰文化元素符号,或在某种“白坯式”服饰(类西方、类“唐装”、类中山装或类其它模糊服饰款型)直接加入龙、凤、长城、太极、脸谱、中国结等等中国文化符号,以此形成“中华服”。比如,以汉族服饰款型为主体,交领右衽,但饰加其它部分民族服饰文化符号为“代表”。再如,以某种“白坯”式模糊服饰款型基胎上饰加龙、凤等中国文化符号。对于这些设计思路,我们也认为,这同样失之后简单、生硬和堆砌。并且同样无法克服前述的诸多问题。
    故此,本方案对各种以服饰元素混合手法“创制”或“半创制”“中华服”的设计思路,均不采用。
    (全文完)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58楼2014-04-04 13:27
    回复
      8、崭新的“学位礼服徽”
      此徽直径6厘米,圆形,佩戴于学位服上衣左胸处,是整套学位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设计涵义和造型为:
      字体:分别为篆体“科教兴国”、宋体“学位礼服”炎黄子孙、中国:造型为圆形抽象中国风格图案深厚的教育与人文传统:造型为一支巨大的毛笔源远流长的古代科学,面向世界与未来的科技、人文与学术:左上角为分子图案,同时又宛如夜空星座,代表了古代天文观象科技。尖端物理微观世界图案上叠加DNA双螺旋,代表当代科技学术。
      毛笔插入微观物理世界激起璀灿光芒,象征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接。DNA双螺旋如一架天梯,从“学位礼服”通向“科教兴国”的光辉前景。天空中,古代科技与现代科学群星闪耀,照亮了科教兴国之路。
      (二)、 “中国式学位服”设计方案1、 概述:
      ①、中国式学位服分为学士服、硕士服和博士服三类。
      ②、每套学位服由学位冠(黑色弁)、学位缨、学位领(六种不同颜色交领右衽义领)、学位衣裳(深衣或玄端)、学位礼服徽(中国式学位服专用)、西式皮鞋等六部分组成。
      ③、学位缨颜色区分学士、硕士、博士,分别为黑、深蓝、红色。
      ④、学位领按文、理、工、农、医、军事六大类,采用粉、灰、黄、绿、白、红色六种颜
      色区分。图:学位服详解2、设计图及设计描述
      【学士服】
      黑色深衣,暗红色领袖衣缘。左胸处佩戴专用的“学位礼服徽”。暗红色大带。暗红色抽象蔽膝形色布。黑色弁,缨用黑色。区分专业的不同颜色交领右衽义领。黑色西式皮鞋。【硕士服】
      藏蓝色深衣,黑色领袖衣缘。左胸处佩戴专用的“学位礼服徽”。黑色大带。黑色的抽象蔽膝形色布。黑色弁,缨用深蓝。区分专业的不同颜色交领右衽义领。黑色西式皮鞋。【博士服】
      明玄端制,衣裳不同色,但缝合。黑色大袖玄端,黑色领袖衣缘,朱红色裳。左胸处佩戴专用的“学位礼服徽”。白色大带。金色的抽象蔽膝形色布。黑色弁,缨用红色。区分专业的不同颜色交领右衽义领。黑色西式皮鞋。
      ●专业以义领颜色区分:
      文、理、工、农、医、军事六大类分别为粉、灰、黄、绿、白、红色。
      ●学位冠、缨及学位授予法详解:
      弁黑色,圆形,直接戴于头部。弁上部有孔,插有一尺长白色塑料笄。上附黑色延板。笄根部插孔处系结一条学位缨,缨长二尺,前端为一尺长的穗。学位授予前,缨自然垂于左侧,授予学位时,校长将缨从学位冠顶部绕过,在右侧的笄身上绕一圈,穗自然下垂,即为授予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62楼2014-04-13 18:44
      回复
        楼楼今天要说点废话~\(≥▽≤)/~啦啦啦
        一直以为我是只孤魂野“袍”,没想到啊没想到~
        \(≥▽≤)/激动的心情hold不住了啊啊啊~

        在我生活的地方呦~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穿汉服,可是看到这个消息也好高兴。。。遗憾的就是不能去。。该死的学校还要上课~~~~(>_<)~~~~
        两张图片,几句话,不值得再开一个毫无意义的水贴晒了。
        看到的同袍们给个赞好吗??【星星眼】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64楼2014-04-15 22:09
        收起回复
          据资料记载,中国的学位服出现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或更早一些。由图二十四可见,这七位医学博士的学位服宛如当时流行的长袍马褂。长长的衣身下摆至踝骨处。宽肥的袖子几乎把双手全部掩盖,只是显露出为之奋斗了几个春秋的毕业证书。
          与“美派”不同,袖身没有任何学位等级的标志。在对襟式的长袍前片,左右各有一条宽宽的黑丝绒饰边。它们让人联想起许多“新派”的博士服,这是美国学位服区别于欧洲学位服的标志之一。柔软且富有立体效果的黑丝绒,深重,高雅,既表现了博士的风度,也显示出学者的沉稳和气派。黑带被我们所借用,使之成为中国学位服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这些博士服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并非其服装自身,却是与之相配的并显露于外的立领学生服。究其根源,学生装是在原有中式对襟上衣的基础上,并受到“西洋东渐”的影响而形成的本世纪初典型的一种服装。由于多数男学生经常穿着(如同女学生以穿改良旗袍为其特征一样),它逐渐地成为男学生的一种特定校服。按常理,无论“欧派”还是“美派”学位服,在其里面男士通常穿笔挺的西装方才“合理”、“恰当”,而这几位中国的博士连同那位外藉博士却偏偏内穿对襟式立领的学生装。台湾的学位服更是向中国化跨了一步。小立领不再是学生装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构成了不可或缺的
          中国学位服特征。
          再者,他们所载的方帽之方式也别具特点。方形帽顶的一角没有象国外一样被放在前面,却呈现出和整个服装风格相谐调的一条横线。这是个性的表现,是着衣方式的创造。况且帽顶上没有标识学位级别的流苏,大概他们觉得这样是画蛇添足,是累赘。
          由此看出,中国对西方学位服的改革与创新始于本世纪初。在历史文献中,没有留下这些勇敢设计师的名字,但其作品却为我们现在探究中国学位服的发端提供了珍贵的资证材料。学士服和硕士服在三、四十年代则大多是改良式的,领口开得很深,呈V字形,若没有头上的方帽,其服装和清末的男子长衫几乎完全相同。
          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相当长一个时期,我们没有自己的学位服。原因很简单:没有建立和实行学位制。尽管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曾两次酝酿建立学位制,但学位服的问题也还未及考虑。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于1981年开始实施。新中国有了自己的学位制度。但这一制度实施之初,学位服的问题也未提到议事日程。随着新中国学位制的确立并被大众所接受认可,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扩大,人们隐约感到我们的学位制中还缺少点什么。新中国自己的学位服在萌动了。服饰艺术本来就不受国度的限制,况且我们有过自己的学位服。于是,在八十年代末期,在一些大学校园内出现了抑或仿制抑或设计创造的学位服。现代意义的学位服在中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但由于社会、政治等的因素,学位服在中国消失并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伴随着新中国学位制的建立和中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展,学位服开始在大学校园中出现,并逐渐成为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线。与此同时,有关学位服的研究工作也开始了。
          自发不等于自觉。作为全国领导学位工作的最高机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密切注视着这方面的情况。
          199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就学位服有关问题尽快组织开展研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受命在全国展开了调研工作,并与北京服装学院组成联合课题组,开展了“建构中国现代学位服体系”的专题研究。
          在深入研究和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199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通过了新中国自己的学位服样式,并作出决定:作为统一规范的学位服,向全国学位授予单位推荐使用,其他样式的学位服一律废止。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73楼2014-04-16 21:46
          回复
            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礼在华夏文化中的地位“祭”,《说文》解为“祭,祀也。以手持肉”。段注:“统言则祭祀不别也。从示,■手持肉。此合三字会意也。”其甲骨文与金文皆忠实地记录了远古这一动作景象。 “祀”,《说文》曰:“祀,祭无已也”。段注:“析言则祭无巳曰祀。从巳而释为无巳,此如治曰乱,徂曰存,终则有始之义也。”《释名》:“殷曰祀。祀,巳也。新气升,故气巳也。”《孝经·士章疏》:“祀者,似也。似将见先人也。” 祭与祀中都出现了“示”字,何为“示”?《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有解,“二,古上字。左画为日,右为月,中为星。画纵者取其光下垂也。示,神事也。故凡宗庙社神只皆从示。” 《玉篇》“示者,语也。以事告人曰示也。” 上天垂下日月星的光芒,以示人间。
            可见,以手持肉奉于天地先人,便可沟通天人之界、得到神示与护佑。这就是华夏文化中“祭祀”二字最初的涵义。祭为动作之形,祀为动作之神,日月星光的神示是仪式在人们心中映出的景象。
            这一祭就是几千年。直到今天,冬至晨曦的微光中,北京天坛的圜丘顶上,还可以清晰地听到日光运行的天声,听到天与人穿透千年的对话。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华夏历史,是一部祭祀的历史。以礼治国的中国,历代奉若圭皋的至高政治礼典《周礼》开篇即云,“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如何掌天神、人鬼、地示之礼?《周礼》曰,“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吉,善也。吉礼即祭祀之礼。自此,祭礼在华夏五礼中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历代礼典、正史礼乐志无不依正朔周制将祭祀之吉礼列为首位。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将祭祀与战争并列,提到了关系邦国存亡的地位。《论语·述而》,“子之所慎:齐、战、疾”。齐即祭祀斋戒,孔子对于祭是非常慎重的。《礼记》中明确以祭为题的就有三篇,曰“祭法、祭义、祭统”,并《郊特牲》等各篇,从各个角度阐述祭祀之礼的问题。
            祭必华夏,华夏必祭。这是贯穿中国文明历史的最重大的仪式。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78楼2014-04-16 22:09
            回复
              (六)、礼乐
              礼乐不可分。在祭祀、燕飨、朝觐、军旅等重大典仪中,宫廷雅乐都是极重要的组成部分。雅乐是华夏礼乐制度的独特产物,古典音乐的巅峰,从周代一直延续传承数千年。雅乐歌辞至今仍保留在《诗经》雅、颂,《乐府》郊庙歌辞等篇章中。
              周代雅乐是历代雅乐的源头和正朔,对后世雅乐影响至深。《周礼·大司乐》:“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大簇,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示;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以祀四望;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
              据考,周代乐官在全部礼官中的比例占到了三分之一,使用的乐器约在88-133 种之间。雅乐所用乐器以编钟和编謦等为主,汉代以后雅乐的主要乐器逐渐被新兴的乐器如琵琶、横吹等所取代。
              祭孔音乐是祭祀雅乐的重要代表,至今在韩国还留有残迹。历代祭孔礼乐多有变化,如开元礼,皇太子释奠,迎神用诚和之曲,宋政和亲祀仪,迎神作凝安之曲,明代用大晟登謌乐。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08楼2014-04-28 07:32
              回复
                楼楼又来说废话啦
                各位同袍,楼楼最近月考啊实验啊什么的比较忙,没太多时间更新 而且因为原文档的图都没有了 只能自己配图 楼楼手里也就400多张汉服的照片 难免有配重了的 而且剩下的图不多了呀 各位亲如果有正统的汉服的照片 可以发出来哦楼楼不会删的 只要不在楼楼的帖子里掐架、黑其他民族什么的楼楼都不会删的 谢谢大家支持哦 【奉茶】


                115楼2014-04-28 22:01
                回复
                  (七)、礼容
                  礼容,是行礼者在行礼时的容貌、体态等,是礼义的外在表现,从中可见行礼者内心是否诚与敬。
                  《玉藻》:“祭,容貌颜色,如见所祭者。”
                  《祭义》描述了祭祀时祭者的感受:祭祀那天,进入庙室,在放置祖先神位的地方仿佛能看到亲人。转身出门,肃穆中仿佛听到了亲人说话的声音。出门之后,耳边仍有祖先喟然长叹的声音。孝子祭祀时,要竭尽全力表现得诚恳和恭敬,要竭力使礼节不要有什么过失。进退都要恭敬,好象就在父母面前,正在听从父母的召唤。从他的祭祀就可以看出他的孝敬:他站立时,用前屈的身体表示孝敬。走上前时,和颜悦色表示孝敬。献上祭品时,用想让神灵享用的心情表示孝敬。直到退后站立时,好象等待接受命令。在祭品撤下后退下来时,恭敬庄重的神色仍未从脸上消失。助祭的宾客都走了,孝子还站在那里。祭祀结束后,孝子神情恍惚,好象亲人还会进去。做不到这些,就是粗野、疏远、不真心爱戴、傲慢的表现,就是忘了祖先,这样的祭祀就失去了意义。
                  其实,礼容并没有规定的程序,关键在于内心的表达。《祭义》还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
                  孔子在祭祀时,捧着祭品怀着恭敬的心情走向亲人的灵位,走得很快,步子急促。祭祀之后,子贡问:“您说祭祀时要仪态从容,神情矜持,您今天却不是这样,为什么呢?”孔子说:仪态从容,是疏远的表情,神情矜持,是专注于自我的表现。疏远又专注于自己,怎么能与亲人的神灵交接呢。所以说,礼不能一概而论,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好自己应当做的事。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17楼2014-05-01 10:09
                  回复
                    (二)、家祭仪程
                    ①、择期
                    择定日期,通知相关参祭人员做好准备。
                    ②、斋戒
                    祭前一日为斋戒日。沐浴更衣,素食,停止各种娱乐和琐事,清心安神。并采购各种祭品原料,清洗祭器,书写祝文,为家祭做好准备。
                    ③、设位陈器具馔家祭当天,清晨起床后,烹制、准备各种祭品,装盘,热食保温,备好待献。放在祭桌以外的
                    另一张桌子上,或用一个大的食盒盛放。在离祭品较近的地方设执事席。布置好场地,摆好祭桌,席子,香炉。参祭者沐浴,更换汉服。此时,神主牌位暂放在另一个房间,即平时存放的房间。
                    ④、奉主就位就是将神主牌请出。按顺序盥手,拭干。在存放神主牌的房间站定。主人搢笏,焚香一只,奠于香炉中,然后出笏。
                    念祭辞:“孝儿某(以祭考妣为例),今以仲春之月(时间),有事于皇考皇妣,敢请神主出就正寝,恭伸奠献。”
                    念完之后,搢笏,捧牌位,转至祭祀房间。其它人按长幼顺序跟随。到祭桌前,主人将牌位安放妥当,一般的顺序是左考右妣。
                    ⑤、参神
                    拜请神主。
                    主人与众人坐在祭者席位上。向神主牌位行再拜之礼(即拜两次)。
                    ⑥、降神神主下人间,迎接神主。 主人出,搢笏,焚香,奠于香炉中。再出笏,少退,站立。执事开酒,斟满酒爵。主人搢笏,
                    跪在奠席上,执事跪在执事席上,进爵,主人接过,洒于席前地上。再把酒爵交给执事。再拜。退回祭者席。
                    ⑦、进馔
                    主人和主妇出,主人搢笏,双双跪于奠席上,执事按照主食、肉食、蔬菜、水果的顺序依次取祭品,一盘盘奉予主人和主妇,二人接过,依次献给神主。此时并不献完,而留三道肉食为三献之用。建议留小三牲为三献祭品(猪肉初献、鸡亚献、鱼终献)
                    主人出笏,二人退回祭者席。
                    ⑧、初献第一次献。主人出,搢笏,跪于奠席上。执事在爵中斟酒,主人奉之,奠在席前地上。执事取初献祭品进
                    与主人,主人奉之,献给神主。
                    读祝跪于读祝席上(特别提示:此时读祝应面向神主位),展开祝文,念祝文曰:“维年×月×日,×孝子××敢昭告于皇考皇妣:气序流易,时维××,追感岁时,不胜永慕,敢以洁牲柔毛,粢盛醴齐,祗荐岁事,以皇考皇妣,只食尚飨。”读完之后拜,兴。主人行再拜之礼,退回祭者席。
                    ⑨、亚献
                    亚献者出,按照相同的方法将酒与亚献祭品奠献神主。
                    ⑩、终献
                    终献者出,按照相同的方法将酒与终献祭品奠献神主。
                    ⑾、侑食即陪侍神主进馔。 主人出,搢笏,执酒,将神位前酒爵皆注满酒。主妇出,插匙饭中,摆正筷子。两人再拜,复
                    位。
                    ⑿、阖门即关上门让神主进馔。 众人皆出门到另一个房间。祝关门,无门处降帘子也可。
                    ⒀、启门
                    稍许(建议三分钟),打开门。众人返回就位。主人主妇奉茶,分进于考妣神位之前,给神主用茶安食。
                    ⒁、受胙接受神主留下的胙肉。主人出,到神位前,搢笏,正坐于奠席上。祝取神主位前酒爵,跪,授予主人,主人祭酒,饮
                    少许酒。祝取匙和盘,抄取神位前的主食少许,奉给主人,嘏(祝为受祭者致福于主人)于主人曰:“考命工祝承致多福于汝孝子孙,使汝受禄于天,眉寿永年,勿替引之。”主人把酒爵放在席前,行再拜,跪,接过饭吃一点,取酒喝一点。然后拜,兴。复位。
                    ⒂、辞神
                    辞送神主。祝宣布“礼成”,全体再拜。
                    ⒃、纳主
                    收纳神主牌位。主人出,焚香,奠于香炉。然后捧牌位返回牌位安置房间,安放归位,返回祭祀房间,众人跟随。
                    ⒄、馂分胙品。祝念祝辞曰:“祀事既成,××嘉飨,伏愿某亲,福寿永年”。众人再拜。然后分用祭品,全家聚餐即可。餐后,清洗祭器,打扫祭祀场地。至此,家祭四时祭全过程结束。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32楼2014-05-05 12:40
                    回复
                      (三)、忌日祭与墓祭1、忌日着普通衣服即可,也可着布制深色或白色深衣、褙子等,参考仪程:
                      ①、斋戒:忌日前一日沐浴斋戒,禁荤,停止一切娱乐。
                      ②、具馔:清晨具馔。酌情准备少量祭品,也可用逝者生前喜爱的食品。
                      ③、请神:取出牌位,焚香奠于炉,再拜。
                      ④、进馔:献祭品,祭酒,再拜。
                      ⑤、进献:只献一次,祭酒,再拜。
                      ⑥、阖门:关门。待少时。
                      ⑦、启门:启门。奉茶。
                      ⑧、送神:奠香。再拜。
                      2、墓祭
                      墓地或骨灰存放处的祭祀。
                      服饰如四时祭,男子深色深衣女子深色深衣或褙子,仪程前增加洒扫环节、后增加祭后土环节。参考仪程:
                      ①、择期:如四时祭
                      ②、斋戒:如四时祭
                      ③、具馔:准备祭品,以食盒盛之。因为在现场,所以祭品不宜过多。建议准备:主食一份(一碗米饭或两个馒头)、肉食一盘(切肉一盘)、水果一盘。同时各取米肉果少许另装一盘以祀后土。做好后用食盒装好,搭乘交通工具到达墓地。
                      ④、洒扫:到达后,在墓前设席,行再拜之礼。绕墓三周,砍除杂草,添新土,整理墓地环境。之后在墓左侧整理出一小块区域以做祭祀后土之用。
                      ⑤、参神:众人于席上正坐,行再拜。
                      ⑥、降神:主人出,搢笏,焚香,奠于香炉中,执事进爵,主人奠酒,再拜。返。
                      ⑦、三献:同四时祭。不同的是,三次献分别献主食、肉食、水果。即三献把所有祭品献完。献前皆祭酒。初献后读祝文为“×亲之墓,气序流易,雨露既濡,瞻扫封茔,不胜感慕……”
                      ⑧、辞神:众人再拜。
                      ⑨、祀后土:一献即可。奠酒,献祭与后土,读祝为:“××敢昭告于后土氏之神,某恭修岁事于××之墓,惟时保佑,实頼神休,敢以酒馔,敬伸奠献,尚飨。”
                      ⑩、彻:撤除祭品,打扫场地,返回。墓祭的祭后分胙不在墓地进行,回到家中分胙即可。
                      *关于烧纸钱:
                      古礼没有烧纸钱的做法,烧纸钱是魏晋以后逐渐产生、唐代开始流行的祭祀风习。传统祭祀是以玉与币(即帛),献后填埋。据考,汉代开始出现以真钱随葬之风,称为“瘗钱”。魏晋后随着造纸术的发展,民间逐渐以纸代寓,五代时纸钱已经用雕板印刷大量生产,后来还出现了以纸涂薄锡糊成的所谓“元宝”。到了现代,更发展为“面额”巨大的所谓“冥币”。纸钱的出现反应了民生的疾苦、民间对于财富的渴望,也是民间祈福祖先和托庇于祖先心理的反应,旧时贫苦在祭礼丧仪上的折射。历代对纸钱多有批判之声,清人顾日新《纸钱》诗“纸钱虽多人不拾,寒难易衣饥换食,劝君莫把纸钱嗔,不比铸铜能杀人。” 朱子在《家礼》墓祭中也没有设计烧纸钱的仪节。
                      我们反对在墓祭时烧纸钱,洒扫、祭献已足够表达对亲人的怀念。若仍觉不足,可参考“瘗币”的祭法,在墓地一侧挖一小坑,以一小块普通白色丝绸先奠于神位,最后连同祝文一起填埋即可。(也可焚后埋之但需注意防火)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33楼2014-05-05 12:41
                      回复
                        4、祭器的准备
                        ①、香炉一盏,香若干:奠香用
                        ②、草席若干条:普通草席。所有草席铺设时应正席向神主位(包括乐者席),面向神主方为诚敬。另外,行礼非燕居,祭祀正坐于席时不应脱鞋(鞋子也应保持清洁方为敬)。
                        ③、币一束:即白色丝绸。绸幅无需宽大,一米以内即可。
                        ④、酒一壶(瓶)、酒爵若干:祭酒用。普通白酒。(传统祭祀用酒五齐,发酵方法不同,制作有难度,暂不推荐。)
                        ⑤、普通的家用瓷制食器:盘、碟、碗、匙、筷等若干。
                        ⑥、祝文:宣纸一张,以毛笔书写正楷祭文。注意,祭文首先是写给神主看的,不是书法技巧展示作品,应用正楷工整书写方为敬。
                        ⑦、笏若干支:原则上参祭者皆应执笏。祭义,笏“主於敬”。凡事人皆执笏,事死如事生。
                        ⑧、盥盆一个,盥器一个,毛巾若干条:建议用干净的淋洗式的净手方法,而不用众人以一盆反复洗手的方式,以表诚敬。洗时司洗浇水,祭者洗手,然后用清洁的毛巾擦干。
                        ⑨、洗爵盆一个,洗器一个:洗酒爵用。普通水盆,普通盛水器,用时司洗持盛水器,献官持爵,浇水清洗,再用清洁的口用纸巾吸干。
                        ⑩、食盒一个:大型容器,放置祭品用。祭品做好后装入,携带至祭祀现场。
                        ⑾、执事盘若干个:普通托盘,放置香、酒、酒爵等用。放在司献席旁的地上。 5、祭品的准备同家祭祭品(见第九部分)。以主食、肉食、蔬菜、水果等为主。并以神主墓地所在地的本地出产为宜。 另外,祭祀对象生前喜爱的食物也是很合适的祭品。或者对其有特殊意义的地方的食品,例如,东莞及辽宁兴城(明宁远城)的地方特产祭祀袁崇焕,即是很有深意的祭品。 某些约定俗成的祭祀专用品,如祭屈原时的粽子,也很合适。如恰逢民俗节日,节日食品也可用以祭祀。 需要注意,祭品需符合神主生前的生活习惯,例如,其生前是素食者,祭祀用肉食进献则为不
                        敬。所谓“鬼神飨德不飨味”,祭品能表诚敬即可。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36楼2014-05-05 12:50
                        回复
                          (二)、民祭仪程
                          ①、择期确定祭祀时间和场地,联系场地,主动通报祭祀现场的文物监管部门,通知参祭人员。
                          ②、斋戒
                          祭前一日全体参祭者斋戒。禁荤。沐浴更衣。停止一切娱乐活动。追思受祭者的生平、思想,洗涤祭器,制作祭品,熟悉礼乐,书写祝文,落实各项祭祀准备事务,诚恳地为祭念做准备。
                          ③、陈设祭祀日清晨,全体参祭者着祭服至神主墓(祠、庙等)前列队肃立。主祭宣读祭祀时文物保
                          护、环境卫生等注意事项。事安排好祭台、摆放好祭品。铺好席子。做好准备后,赞礼、读祝及各执事盥手,拭净。就位。皆正立。
                          ④、就位专体参祭者列队(三献在前)在盥洗位盥手、拭净。乐者就位。赞引引三献官到献官席位前正坐就位。其它参祭者在祭者席上正坐。赞礼唱:“有司谨具,请
                          行事。”
                          ⑤、迎神
                          赞礼唱:“迎神”。乐者开始演奏音乐。赞礼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参祭者皆行再拜之礼。乐止。
                          ⑥、奠币:赞礼唱:“奠币”。乐者奏乐。赞引引主祭(初献官)出,到奠席前。赞礼唱:“跪”。献官搢笏,跪,上三次香。
                          司献捧币,跪,授予主祭。献官受币,赞礼唱:“奠币”。主祭奠币于神位前。赞礼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主祭依此行礼。乐止,赞引引主祭复位。
                          ⑦、初献:赞礼唱:“行初献礼”。赞引引主祭(初献官)出,到洗爵位前,主祭搢笏,在司洗帮助下洗爵、擦拭爵,把洗好的爵授予司献。
                          主祭出笏。赞礼唱:“诣××神位前”。赞引引主祭至神位前,主祭搢笏,跪,司献进香,主祭上香,再将香奠于香炉。司献斟满酒爵,进爵,主祭接过,祭酒于地,奠于祭台。主祭出笏。奏乐停止。
                          赞礼唱:“读祝”。读祝官面向神主位(注意,一定要面向神主位),跪于读祝席上,读祝文。读完后,收起祝文,放于面前地面上。奏乐,赞礼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读祝官和主祭向神主位行再拜之礼。
                          ⑧、亚献、终献
                          礼如初献,惟不读祝。
                          ⑨、饮福受胙赞礼唱:“饮福受胙”。赞引引主祭到奠席。主祭搢笏,跪。读祝取祭台上酒爵(初献爵),进于主祭,主祭受爵,祭酒,然后饮福酒,再拜。
                          ⑩、送神赞礼唱:“送神”。乐者奏乐。赞礼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全体再拜。
                          ⑾、分胙
                          参礼者分胙,将祭品分用进餐,注意保持环境卫生,态度应端正肃穆。
                          ⑿、洒扫礼成分胙后整理祭祀现场,收拾好祭器,将现场认真打扫干净,恢复其本来面貌。检查现场文物
                          保护情况,与管理单位认真交接并致感谢。至此,民间祭祀仪程全部结束。
                          (汉民族传统礼仪“祭礼”复兴操作方案全文完)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37楼2014-05-05 12:55
                          回复
                            精简公祭,创立国祭
                            ——华夏祭礼复兴之“公祭”方案
                            本方案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祭礼”复兴操作方案》的补充方案
                            天风环佩(溪山琴况)、蒹葭从风、百里奚(子奚)撰
                            目录:
                            一、“公祭”的界定二、公祭的类型三、中国国家公祭公益基金
                            四、神圣的国家文化职位——“中国国家公祭主祭人”
                            五、公祭中的政府参与问题
                            六、公祭的祭礼精神和组织原则
                            七、国家级公祭操作方案
                            ·天地自然祭
                            ·炎黄祭
                            ·孔子祭
                            ·历代先贤祭
                            ·国难遇难同胞及国家英烈祭
                            八、一般公祭(非国家级公祭)的组织原则
                            九、特定少数民族的民族性公祭
                            一、“公祭”的界定在《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祭礼复兴方案》中已经谈到:掌握公共权力的政府,是否应该祭祀特定的民族人文先祖,纳税人的财力是否可以用于以公民
                            集体的名义表达对文化祖先的尊敬。是否祭、谁来祭、如何祭。理念、服制、预算、仪程,我们汉服复兴者将在今后对此提出我们的观点。以公民和纳税人的名义,以华夏文明传承者的名义,我们将提出我们认为理当践行的公祭理念和方案。今天,我们尝试提出这一方案。
                            《祭礼复兴方案》中,将祭礼分为公祭、民祭、家祭三类。民间集体性祭祀,一般指民间自发的、较小规模的祭祀活动,没有政府参与,如汉服复兴者举行的祭夏完淳、黄宗羲等。当活动规模较大,代表社会各界意愿,有政府参与时,本方案将其界定为公共祭祀活动——公祭。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38楼2014-05-05 12:59
                            回复
                              七、国家级公祭操作方案
                              以下提出五场国家公祭的基本思路和初步方案,此方案有待不断完善和调整细化。
                              (一)、天地自然祭
                              时间:每年冬至日
                              公祭地点:北京天坛
                              组织方:中国国家公祭公益基金会
                              主祭人:中国国家公祭主祭人
                              公共服务提供方:北京市政府
                              主祭:昊天上帝(即“天”)
                              配祀:地、日、月、星辰、五岳、四海等
                              祭器玉帛牲牢笾豆之实:在明礼基础上简化。
                              主祭人祭服:衮冕
                              建议参礼公众各着传统民族服饰。如汉族穿汉服(宜玄端、深衣等礼服),少数民族穿各自民族服装。
                              仪程(在明礼基础上简化)
                              ①、斋戒
                              ②、省牲器
                              ③、有司陈设
                              ④、迎神,燔柴再拜
                              ⑤、奠玉帛
                              ⑥、进俎
                              ⑦、三献
                              ⑧、饮福受胙
                              ⑨、彻豆
                              ⑩、送神
                              ⑾、望燎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53楼2014-05-10 21: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