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吧 关注:1,375,867贴子:14,638,719

回复:【天风环佩】追忆先生—《溪山琴况文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八、一般公祭(非国家级公祭)的组织原则 除了上述五种国家级公祭以外,现有所有的公祭活动皆归入此类。首先,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应对全国现有公祭活动进行全面清理,取消明显缺乏价值的公祭活动。 建议一般公祭的组织原则为:
①、前述七条公祭通用原则。
②、由非政府的、公益性的专门民间机构组织。这一机构应是专业研究公祭对象文化,从事相
关文化促进事业有突出贡献的权威机构。
③、公选主祭人。主祭人应该是对相关文化有深厚感情和造诣,在该领域德高望重,有重大贡献的人士。
④、海内外捐款作为公祭资金主要来源。
⑤、公祭地的地方政府不直接参与公祭活动,只提供外围的公共服务支持。
⑥、公祭仪程应有历史依据,采用传统祭法,加以适当调整。
⑦、一般公祭的规模应小于国祭,参礼人数(含表演者)一般应在千人以内,最多不超过两千人,负责公共服务的警察、消防等人数在300人以内。

会弹古琴的汉子最赞啦~女同袍们给你们发福利咯~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56楼2014-05-10 21:26
回复
    楼楼来更新啦啦啦,近期体育、实验、微机、口语考试都要开始了,今天更完可能要好久才会再更,如果其他亲也有文集可以接楼楼的帖更,但不要发重复哦,按着时间顺序发,谢谢!
    同时也谢谢照片里的各位同袍提供美图!
    关于公祭祭典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些公祭祭典名目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方案认为,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精神和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的法规规定,传统祭典的保存,依据传统祭典而进行谨慎调整的祭礼形态(而非鸣炮、献花篮、穿西装三鞠躬等做法),更符合非物质遗产“忠实保存”和“活态传承保护”的精神。
    九、特定少数民族的民族性公祭
    许多少数民族同胞有本民族特有的公祭,如壮族公祭壮族始祖布洛陀、瑶族公祭瑶族始祖盘王等。这些公祭活动,已经成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应继续依法保护这些文化形态的传承,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促进少数民族同胞民族公祭活动的传承与发展。
    (华夏祭礼复兴之“公祭”方案完)


    160楼2014-05-14 13:57
    回复
      世界各民族的成人礼丰富多彩,形式殊异。它是一个人类个体完成“幼年走向成年”过程的社会性确认仪式,正如有人所说,成人礼“是对于生命存在的一种真正的确证,一种文化的介入”。通过简单或者复杂的仪节,成人社会对一个刚刚越过成年门槛的孩子的成人资格、能力进行检验和确认,由此,一个新的成人即获得社会性的认可,获得各种成人权利,承担起各种成人义务。
      有学者将世界各地的成人礼按礼仪形式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
      1、标志型——以某种物化或在身体上留下痕迹作标志的“成人礼”仪式。比如在世界许多民族中仍然存在的染齿、文身,古吴越在额头纹刺,高山族也是纹额。
      2、拔除·毁伤型——早期女子初潮后立即实行隔离、破身等仪式,现在则有“割礼”等遗存。菩托库多人在下唇和耳轮上塞进巨大的栓子,爱斯基摩人的男子则在下唇中两口角所穿的孔中塞进骨片、象牙、石子、木片等物。澳大利亚土著也有以在鼻子中穿进木条、骨片作为成人标志等。
      3、考验型——通过各种磨难来考验参加“成人礼”者的仪式。如拔牙、凿齿、烟熏、鞭打、割痕等。瑶族男孩长到十五六岁,即要举行“度戒”成人礼,接受诸如“上刀山”、“过火炼”、“睡阴床”、“跳云台”等近十种危险考验,就是一种典型的考验型成人礼。火地岛的锡克兰人也是以带着面具的“魔鬼”对参加“成人礼”者进行恐吓。潘格威人则用毒蚂蚁叮咬和有毒植物扎刺等方式来考验参加成人礼者。
      4、装饰型——在成人时进行某种点缀装饰以象征成人的仪式。如汉民族的冠礼、笄礼。裕固族的“帐房戴头”等。
      5、象征型——以替代物或某种仪式来表达成人的“成人礼”型式,其目的是通过物化或仪式,象征性地表示成人。如纳西族等民族中实行的“穿裙礼”、“穿裤礼”,彝族的“换裙”礼,南美亚马逊亚瓜人的“流头礼”。

      (哈哈哈穿着直裾健步如飞打电话的汉子,好嗨皮的感觉哦)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63楼2014-05-14 14:02
      回复
        当然,很多成人礼仪都有多种型态的混合和交融,难以进行绝对的区分。如汉族的冠礼,既有装饰、标志的涵义,也是一种仪式性的象征。
        为什么汉民族会选择冠笄之礼作为民族成人礼仪的样式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华夏地区文明发育较早,早已越过了蛮荒的文明星火阶段,汉民族极重身体肤发的完整,认为它们“受之父母、不得毁伤”,所以,拔除、毁伤型的成人礼仪在华夏民族文化中没有存在的土壤。考验型的成人礼仪,对于在自然条件低下而又艰苦、危险的环境中生存的原始氏族来说,非常必要,而汉民族居于中原之地,已创造出了稳定丰臾的农耕生活形态,自然也不适合举行“过关斩将”式的危险的考验仪式。汉民族选择了将成人社会最核心的要素:华(衣冠)与夏(礼仪)投射于将要成人的孩童身上,汉民族的成人礼,可谓“‘华夏’启蒙之礼”、“‘华夏’教育之礼”。通过独特的加冠、加笄的仪式,给初成的成人上了一堂“华夏之义”的文化教育课。
        成人之礼,实际上是成人社会给予新的成年成员的礼物。有什么可以给他们?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回答。对于华夏民族来说,“衣冠”与“礼仪”是最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也是民族所能给予孩童的最重的礼物。仪式之前,孩童无须束发、未有首服、不着礼衣,天真烂漫也无须行礼,然而经过了庄重的占卜祭告,确定了仪式时间,经过庄严肃穆的整套礼仪之后,孩童束发加冠、着华夏礼服,行止仪节皆要遵从华夏文化规范,华夏民族对于新的华夏成员给予了庄重的文化接纳。
        故此,作为衣冠上国与礼仪之邦的华夏民族,选择了将“衣”与“冠”,“礼”与“仪”作为我们民族的成人仪式,这就是“冠礼”与“笄礼”。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64楼2014-05-14 14:03
        回复
          礼的举行一直延续到宋代;
          元代的宫廷中没有这一套,民间的汉人家庭倒依然保存著古礼。
          明代还是非常的盛行,如《明史》、《明会典》、《明集礼》等史料,都有朝野遵行冠礼的记载。清人入关之后,宫廷内冠礼不行,见于《皇朝通典》。
          民间则有仍依行《文公家礼》者,有参照《士冠礼》而行者,还有附带放在婚礼之中一并举行者,已经相当的零乱而不受重视。到清末民初,西风东渐,冠礼全亡。
          【如今我们时常为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不懂事而感慨,或者为青少年犯罪率的增高而讶异,其实该感叹、该责备的应该是我们这些做父母、做长辈的人,没有尽到教养子弟的责任,终使家庭教育濒临破产,造成时下年轻人不明是非、不知分寸的行为差失。仔细想想,成人之礼的久废,应该是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75楼2014-05-18 10:14
          收起回复
            男子有冠礼,女子则有笄礼。
            《礼记·曲礼》说:“子许嫁,笄而字。”
            女子是在许嫁之后举行笄礼、取表字。
            笄礼的年龄小于冠礼,《礼记·杂记》:“女子十有五年许嫁,笄而字。”如此,则许嫁的年龄是十五岁。如果女子迟迟没有许嫁,则可以变通处理,《礼记·内则》郑玄注:“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礼的仪节,文献没有记载,《通典·女笄》只说,“笄女礼犹冠男也,使主妇、女宾执其礼。” 学者大多也认为应当与冠礼相似。
            汉代极重冠礼,《后汉书·儒林列传》载,周防年十六,仕郡小吏。
            世祖巡狩汝南,召掾史试经,见他“尤能诵读”,欲拜为守丞。
            而周防“以未冠”,不能从命。
            汉代皇帝冠礼称加元服,汉惠帝行冠礼,宣布“赦天下”,开帝王行冠礼而大赦天下之始。
            汉昭帝加冠,大加赏赐、减免税赋、普天同庆。
            昭帝加元服,为与臣下冠礼区别,还专撰冠辞,为后世帝王另撰冠辞之始。汉代士庶冠礼,据东汉与“经神”郑玄齐名的“学海”,经学家何休所制冠礼,参用《仪礼·士冠礼》而简化,为一加。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79楼2014-05-18 10:43
            回复
              宋代士大夫还在冠礼的年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和争论。有人援引《左传》中鲁襄公十二而冠的记载,主张将冠礼年龄提前到十二岁,理学家程颐坚决反对。他说,“此不可。冠所以责成人,十二年非可责之时。”他认为,既冠矣,就必须责以成人之事,否则就成了虚礼。如果冠礼之后不能责以成人之事,则终其一身都不能期望他成人,所以,“虽天子诸侯,亦必二十而冠。”
              宋代一些学者为了推行儒家文化,还构拟了士庶女子的笄礼,司马光的《书仪》以及《朱子家礼》都有专门的仪式。《朱子家礼》的笄礼与《书仪》大体相同。女子许嫁,即可行行笄礼。如果年已十五,即使没有许嫁,也可以行笄礼。《宋史》还载有公主的笄礼。
              跟大家推荐个汉服微电影《夏萌》,特别有爱~~~~~~
              视频来自:优酷


              193楼2014-05-24 20:39
              回复
                ·三加弥尊,加有成也
                冠礼的主体部分,是由正宾依次将缁布冠、皮弁、爵弁等三种冠加于将冠者之首。缁布冠实际上是一块黑布,相传太古时代以白布为冠,若逢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所以称为缁布冠,这是最初的冠。冠礼先加缁布冠,是为了教育青年人不忘先辈创业的艰辛。
                周代贵族生活中已经不戴缁布冠,所以冠礼之后就搁置不用。其次是加皮弁,皮弁的形制类似于后世的瓜皮帽,用白色的鹿皮缝制而成,与朝服配套穿戴,地位要比缁布冠尊。最后加爵弁,“爵”通“雀”,爵弁所用质料与雀头的颜色(赤而微红)相似,故名。
                爵弁是协组国君祭祀等庄重的场合戴的,地位最尊。三次加冠,将地位最卑的缁布冠放在最前,地位稍尊的皮弁在其次,而将爵弁放在最后,每加愈尊,是隐喻冠者的德行能与日俱增,所以《冠义》说:“三加弥尊,加有成也。” 加冠之前,三种冠分放在三个竹器中,由三位有司捧着,从西阶的第二个台阶依次往下站立。加冠者在堂上有专门的席位,其位置因身份的不同而不同。
                嫡长子的席位设在阼阶之上,庶子(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异母兄弟)的席位在堂北偏东的地方。堂的面向都朝南,堂前有东、西二阶,东阶供主人上下堂专用,所以称为主阶,也叫阼阶;西阶供来宾上下堂,所以称为宾阶。《
                仪礼·士冠礼》说:“嫡子冠于阼,以著代也。” “著”是彰显的意思,“代”是替代,阼阶之上是主人之位,让嫡长子在此加冠,意在突出他将来有资格取代父亲在家中的地位。

                萌萌的汉子来一发~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201楼2014-06-07 17:26
                回复
                  我还有九天中考。。。最近一直没时间更新。。。让各位亲久等了不好意思哦。。。。。等中考完会每天都更的,还要大家再等等了。。。。


                  205楼2014-06-19 12:35
                  收起回复
                    唔.......楼主最近懒。。。好久没更。。。让大家久等啦 中考完了,以后的两个月会争取日更的....大家帮帮忙顶起啊。。。。帖子沉的找不到了。。。。。
                    加冠之前,先由赞者为冠者梳头,再用帛将头发包好,做好一切准备。为了表示洁净,正宾都要先到西阶下洗手,然后上堂到将冠者的席前坐下,亲手将冠者头上包发的帛扶正,然后起身,从西阶走下一级台阶,从有司手中接过缁布冠,走到将冠者席前,先端正其容仪,然后致祝辞说:“月份和时日都很吉祥,现在开始为你加冠。抛弃你的童稚之心,慎养你的成人之德。愿你长寿吉祥,广增洪福。”祝毕,亲手为他戴上缁布冠。接着由助手为冠者系好冠缨。冠者进房,脱去采衣,换上与缁布冠配套的玄端服出房,面朝南,向来宾展示。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209楼2014-07-03 08:40
                    回复
                      嗯...窝嚼着吧,正文应该用什么玩意和其他图片、文字区分了。。。。酱紫咯,楼楼以后再正文前面加个阿狸的小脑袋。。。和评论什么的区分开。。。。。
                      二加、三加之礼的仪节与此基本相同,只是第二次加冠时,正宾要从西阶走下两级台阶;第三次加冠时要走下三级台阶,因为捧持皮弁和爵弁的有司站在不同的位置。此外,每次加冠的祝辞略有变化,但意思相同,无非是勉励加冠者抛弃幼小嬉戏惰慢之心,而树立进德修业之志。这是前辈对冠者的衷心祝愿,是成年教育的重要内容。祝辞之后,冠者都要应答。每次加冠之后,冠者都要进房换上相应的服装,然后出房,向来宾展示。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210楼2014-07-03 08:56
                      回复

                        不难发现,冠礼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行容体、颜色、辞令的教育,内中有很深的含义。《冠义》说:“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是因为人懂得礼仪,而礼仪是以容貌端正、神色庄敬、辞令恭顺为基础的。要责以成人之礼,首先要从容体、颜色、辞令的教育开始,惟其如此,赞者、正宾才不厌其烦地为之梳理头发、扶正帛巾,并且让他展示体貌。《冠义》说“冠者,礼之始也”,正是这个意思。刘向在《说苑》中说,冠礼的意义在于“内心修德,外被礼文”,是“既以修德,又以正容”,又引孔子的话说:“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可谓深得其旨。

                        礼仪之邦 - HITA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211楼2014-07-03 09:02
                        回复

                          三加之礼完成后,举行醴冠者的仪式。冠者的席位在堂上的室门之西,正宾向冠者敬醴酒,并致祝辞:“甘美的醴酒醇厚,上好的脯醢芳香。请下拜受觯,祭献脯醢和醴酒,以奠定你的福祥。承受那上天的美福,长寿之年犹不忘怀。”冠者按照规定的礼节饮酒,然后起身离席,为冠礼圆满完成而拜谢正宾,正宾答拜还礼。
                          ·巳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212楼2014-07-03 09:08
                          回复
                            【·巳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古人有姓、有名,还有字,如杜甫姓杜、名甫,字子美。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据《礼记·内则》记载,上古时代,子孩生下来三个月,由母亲抱着去见父亲,父亲“咳(hai)而名之”,意思是拉着孩子的右手,用食指轻挠他的下巴,为之取名。二十年之后,当孩子长大成人,则要在冠礼上由正宾再为他取一个表字。
                            在姓名之外取表字,为了表示对父亲所起之名的敬重。在古代的社会交往中,只有长辈对晚辈或者尊者对卑者可以直呼其名。平辈之间、晚辈对长辈则要以字相称,以示尊敬,否则就是失礼。也就是说,“字”是成人交际时使用的,所以《冠义》说:“巳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213楼2014-07-03 09:10
                            回复

                              正宾为冠者取字有严格的仪式。正宾从西阶下堂,站在正对西序之处,面朝东。主人从东阶下堂,站在正对东序之处,面朝东。冠者站在西阶下的东侧,面朝南。正宾为冠者取表字,并致祝辞:“礼仪已经齐备,在此良月吉日,宣布你的表字。你的表字无比美好,宜为英俊的男士所有。适宜就有福佑,愿你永远保有。你的表字就叫‘伯某甫’。”周代的表字,首字表示排行,用伯、仲、叔、季表示,视情况而定;末字“甫”,或作“父”,是对男子的尊称;中间的“字”,一般与名的字义有联系,如孔丘,字仲尼父,仲是排行,尼与丘对应,丘是山丘,尼是尼山,是孔子出生的地方。末一字可以省略,所以孔子的字通常可以称仲尼。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民众已经很少有人再取字,但在海外华人区,以及韩国、日本等汉文化圈的文化人中,依然流行取字的风气。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214楼2014-07-03 09: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