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记载,中国的学位服出现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或更早一些。由图二十四可见,这七位医学博士的学位服宛如当时流行的长袍马褂。长长的衣身下摆至踝骨处。宽肥的袖子几乎把双手全部掩盖,只是显露出为之奋斗了几个春秋的毕业证书。
与“美派”不同,袖身没有任何学位等级的标志。在对襟式的长袍前片,左右各有一条宽宽的黑丝绒饰边。它们让人联想起许多“新派”的博士服,这是美国学位服区别于欧洲学位服的标志之一。柔软且富有立体效果的黑丝绒,深重,高雅,既表现了博士的风度,也显示出学者的沉稳和气派。黑带被我们所借用,使之成为中国学位服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这些博士服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并非其服装自身,却是与之相配的并显露于外的立领学生服。究其根源,学生装是在原有中式对襟上衣的基础上,并受到“西洋东渐”的影响而形成的本世纪初典型的一种服装。由于多数男学生经常穿着(如同女学生以穿改良旗袍为其特征一样),它逐渐地成为男学生的一种特定校服。按常理,无论“欧派”还是“美派”学位服,在其里面男士通常穿笔挺的西装方才“合理”、“恰当”,而这几位中国的博士连同那位外藉博士却偏偏内穿对襟式立领的学生装。台湾的学位服更是向中国化跨了一步。小立领不再是学生装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构成了不可或缺的
中国学位服特征。
再者,他们所载的方帽之方式也别具特点。方形帽顶的一角没有象国外一样被放在前面,却呈现出和整个服装风格相谐调的一条横线。这是个性的表现,是着衣方式的创造。况且帽顶上没有标识学位级别的流苏,大概他们觉得这样是画蛇添足,是累赘。
由此看出,中国对西方学位服的改革与创新始于本世纪初。在历史文献中,没有留下这些勇敢设计师的名字,但其作品却为我们现在探究中国学位服的发端提供了珍贵的资证材料。学士服和硕士服在三、四十年代则大多是改良式的,领口开得很深,呈V字形,若没有头上的方帽,其服装和清末的男子长衫几乎完全相同。
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相当长一个时期,我们没有自己的学位服。原因很简单:没有建立和实行学位制。尽管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曾两次酝酿建立学位制,但学位服的问题也还未及考虑。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于1981年开始实施。新中国有了自己的学位制度。但这一制度实施之初,学位服的问题也未提到议事日程。随着新中国学位制的确立并被大众所接受认可,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扩大,人们隐约感到我们的学位制中还缺少点什么。新中国自己的学位服在萌动了。服饰艺术本来就不受国度的限制,况且我们有过自己的学位服。于是,在八十年代末期,在一些大学校园内出现了抑或仿制抑或设计创造的学位服。现代意义的学位服在中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但由于社会、政治等的因素,学位服在中国消失并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伴随着新中国学位制的建立和中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展,学位服开始在大学校园中出现,并逐渐成为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线。与此同时,有关学位服的研究工作也开始了。
自发不等于自觉。作为全国领导学位工作的最高机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密切注视着这方面的情况。
199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就学位服有关问题尽快组织开展研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受命在全国展开了调研工作,并与北京服装学院组成联合课题组,开展了“建构中国现代学位服体系”的专题研究。
在深入研究和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199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通过了新中国自己的学位服样式,并作出决定:作为统一规范的学位服,向全国学位授予单位推荐使用,其他样式的学位服一律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