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吧 关注:10,327,852贴子:53,968,017

每看完一部就写一个短评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十二怒汉》争论的不是男孩有没有罪,这个议案只是对12名审判员的心理考验。一个燥热的天气,一个封闭的密室,一群不同身份的议员,参与一个杀人事件判案的讨论,只为了达到一个集体一致的结果。敷衍、附和、跟风、固执、私利、偏见、自我、理性、同情、分歧、自尊、伦理、当这些统统撞击在一起,各持己见,难能统一,孩子像球一样被踢来踢去,也只有在没有功利性的情况下,投票才最具公平。一次次的投票是检验每个人心理变化的最佳方式。(最精华的一段台词:“我们会来这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肩负着重责大任。我一直觉得这就是民主社会的优点。我们收到信,被通知要来这里,决定一个跟我们素昧平生的人到底有没有罪,不论做出什么样的判决,我们都拿不到好处,也没有损失,那就是我们的国家能这么强大的原因。”)最在乎最想知道的不是“无罪”的结果,而是坚持要看到那位固执议员坚定的目的以及最终反应,他影响到整个裁决。说服他的最终还是他自己那颗否认自尊、不肯承认自我的心。不准确的想法偏要固执的坚持下去,被证实错误后那种落差才让自尊跌进骨子里,越坚持反而越难堪。影片将两个议员进行了强烈的对比,进行了一番精彩而激烈的言辞争辩,一场巧妙的心理搏斗。一个人要征服11个人,不仅只是要有胆识勇气,对自我的坚持肯定,有理有据才能赢得他人改变自己内心的想法和自己的思想上达到统一从而产生共鸣。不仅仅是语言的魅力,更是人性的魅力,是对一条生命尊重,对一个人命运的理性思考。知道错了,就承认,可以被原谅;没错,那就证明自己是对的给别人看。合理的怀疑,怎么不可以反驳 合符情理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4-05-21 23:40回复
    2.居然看完了《香水》:偏执狂、天才疯子、又香又臭、变态惊悚、唏嘘哀婉、残酷迷恋、惊艳高雅、酣畅淋漓、绝妙唯美、感观、人性、社会。信息量过大,说不尽,道不完,待挖掘,待探讨,深究还需读原著。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4-05-21 23:41
    回复
      《孔雀》中每个人物的个性都十分鲜明,然而胖乎乎的傻子却令人印象深刻,就这一形象简单做个分析。他若不比常人特殊,也就不会引起注意。这让我想起了阿来《尘埃落定》中的那个傻子,我喜欢称他们这一类人为聪明的傻子。他们犯错野蛮无理取闹都可以被接受、被原谅。尽管他们被欺凌被嘲笑,却没有丝毫自卑,依然笑容满面,充满善意,他们饱受同情享受着一些常人却无法享受的待遇,他们不记仇不痛苦,似乎生活要滋润得多,相安无事。在特定的环境中,他们的无知要显得比常人机智,他们遭人嫉妒,很多时候许多正常人宁愿自己是也一个傻子,那样就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委屈和苦难,逃避责任和避免谴责,安然享受常人所享受不到的待遇。其实许多小说安插傻子的形象,他们个个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毫无疑问,作者的用意最终都会在整个故事结束后自然体现出来。一部真实而朴实的作品,值得一看。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4-05-21 23:42
      收起回复
        看完《入殓师》明白了入殓师这一职业的神圣可敬,他们对于逝者的尊重令我们感动。死亡意味着腐烂,僵硬,恶心,恐惧,而他们给我们带来的却是美丽,温柔。他们熟练地给逝者换上干净整洁的衣裳,帮她们擦拭身体,替她们穿戴好生前最喜欢的饰品,给她们化上美美的妆容,让她们仿佛回归到生前最美,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样子展现在家属面前,再作道别。不管富人穷人,好人坏人,人这一辈子买的最后一样东西,是由他人决定的。在生命终结的时候,人都有意识或者无意识,他们都有渴望要实现的东西,我想,在生命的尽头谁都不想留下遗憾吧。可能是因为很少接触到真正的死亡,才初步认识到葬礼的庄重。他们说 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炸鸡腿好吃得让人为难,电影好看得让人为难。全片很煽情也有点儿压抑,里面的配乐大提琴的声音很好听,久石让的作品总给人带来很舒服的感觉。人生就是一辆开往坟墓的列车,好好珍惜这在世的每一个人,相遇都很不容易,尤其是家人。。。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4-05-21 23:43
        回复
          弗兰克虽然眼睛是瞎,但是他把世界看得比谁都清。他视觉有所缺憾,但是他有超越常人的嗅觉,正如上帝给我们关上了一扇门,也必将打开一扇窗。他有脾气,性格暴躁,傲慢,军官身份使然。偶有家庭矛盾冲突也因此产生,当然也有自身残疾的原因,身份背后隐藏着极端的自卑;他威严慈爱,因为他是智者老者,明辨是非,有血有肉。查理是一名穷困大学生,为学业同时也为奖学金而踌躇,兼职做了弗兰克的助理,他耐心接受他安抚他,渐渐形影不离,实则不易,如今有此耐心的人极为少数,亲人手足也难以做到,查理的一路陪伴也让弗兰克了解年轻人身上所体现的义气,他理解查理,虽然贫困,但有原则,所以当学校因有学生愚弄教师而恶作剧,开了一场批评会,查理作为第二目击证人,查理不合作指证,被指责,故将其开除学籍时,弗兰克发了怒,他代替查理父母的身份威武地站了出来为他辩护,一番义正严辞的演说把舍监说得哑口无言,台下响起掌声一片,最后陪审议员改变决定,保留住了查理,将破坏份子做出惩罚。我们一定会惊讶于一个瞎子在马路上疯狂开车的壮举,然而也不免担心,担心是对的,交警开出罚单时,我佩服他开脱的话语和神情,由此可见弗兰克言辞的魄力,另一方面,他的音乐舞蹈及对女人的理解,也是令人惊叹的,就像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和不会舞蹈的女孩跳了一支优雅的探戈,配合堪称完美,整个会场都相当和谐,他通过女人身上的香水来辨别距离,人物性格,爱好,甚至迎合道出她们的名字,我想这不是技术,而是智慧了。《闻香识女人》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4-05-21 23:44
          收起回复
            《V字仇杀队》受追捧的原因1、诸位不见该片的豆瓣页面已经被和谐了吗?当年这个页面可是很赞的。仅凭此一点,该片就值得受追捧。2、“V”系出名门,这个张亮已经说了。阿兰.摩尔专搞有深度的漫画,《守望者》也是英雄漫画中的楚翘和另类,好像还是唯一得过奖的英雄漫。V也不简单,水可不止暴力反抗这么浅。3、“V”可不是一部用乏善可陈能形容的电影,当然,如果你把它当做一部娱乐片或动作片看会比较失望。因为这是一部正儿八经的文艺片,讲究的是牛叉的台词,故导演聘雨果.维文来演V。这位老戏骨居然戴着面具也演出了表情,台词念得低沉而雄壮有力。我印象中唯有丹尼尔.戴.刘易斯在《纽约黑帮》的念台词功力可与之媲美。4、“V”中有许多了不起的名句,最为重要的是这样两句。一是“人民不应害怕政府,政府应该害怕人民”,这是全片的思想总纲,因为这个故事就是说的一个邪恶的政府用恐惧来控制和奴役它的人民。另一句是“在这副面具下,不仅仅是血肉之躯,还有理念,而理念是刀枪不入的。”这一句表明了V大侠压箱底的武器不是什么超能力和高科技装备(就只揣了一块铁板在衣服里),而仅仅是一种理念。就像曼德拉,就像甘地,理念和意志支持这些伟人斗争到底。这一句自白让V和现实中的著名斗士们有了重合,观众们自然就有代入感。5、最后,这部片子探讨的不是暴力,而是觉醒。自由并非来自暴力,而是来自觉醒,如果你没看出来的话,请重新回味娜塔莎波特曼被V假关押的这一段。如上,这样的影片再不受追捧,那观众真的是都睡着了。(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拿他当头像,心中的疑惑也终于解决了)[/困][/困]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4-05-21 23:45
            收起回复
              《死亡诗社》和《拉扎老师》结尾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电影也正在此刻达到高潮,影片的主题得到升华,掐中泪点。虽然两部电影都是以教师的无奈离开作为片尾来结束,侧面烘托出优秀教师的影响力,也传达给观众说明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我们看到他们不同的离别形式,不同教育者所展现的不同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我们还看到教育者共同的教育态度,教育信念。一位成功的教师,可能不被领导器重,在社会上地位不是很高,但是其一定深受学生喜爱,是学生所崇拜的对象。感谢生命中所遇到的每一位好老师![/磕头]教师,古老而神圣的职业,请尊敬它。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4-05-21 23:46
              收起回复
                《怦然心动》不单是描述一段纯纯的爱情,也融入了亲情的矛盾和友情的复杂。最中意的一段是茱莉对梧桐树上风景的迷恋,为了爱树不被伐工砍伐而一直爬在树上死死抱着不肯下来。坚持去做自己一直喜欢的事,比如说养鸡,促使她收获了更多的快乐。外公对布莱斯说的一席特别深刻很有道理的话:“有些人浅薄,有些人金玉其内而败絮其中。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丽的人,当你遇到这个人后,就会觉得其他人都是浮云。”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4-05-21 23:47
                收起回复
                  《达芬奇密码》,一部听着片名就觉得特别吸引眼球的影片,结尾部分给人石破天惊之感,虽然说看电影远不如看原著来得精彩详尽,书拍成电影总避免不了一些缺陷,当然电影也可以补偿书中无法展现的直观形象画面,可以增强阅读效果。时间有限所以没有看书,电影也时长3小时,认真仔细看需要耐心。宗教信仰色彩十分浓重,似乎不太受咱们中国人喜爱,但在西方一定很受追捧。而且主演是汤姆汉克斯,还有那个很眼熟的演员让雷诺。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4-05-21 23:48
                  收起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4-05-21 23:49
                    回复
                      看完了《私人定制》,本来想说点什么,看了下影评后,觉得没啥说的了,“成全了别人,恶心了自己”。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4-05-21 23:50
                      回复
                        看完《恐怖游轮》后惊叹不已!!!太绝了!!原来早在以前就有看过,怎么之前就没一点儿印象呢?兴许是脑细胞不够用吧。要对编剧(Christopher Smith)兼导演顶礼膜拜了!十个循环,实在高端,逻辑结构严谨,布局巧妙,为毛我现在发现,真是后知后觉啊!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4-05-21 23:53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4-05-21 23:53
                          回复
                            《侧耳倾听》,也许任何一个命名都有它的特殊寓意,这令我想起曾经用过一段时间的第二个网名:侧耳聆听。
                            也许现在还知道的人很少,毕竟那只是曾经,认识的人也渐渐远去,时间久了就淡成回忆。


                            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14-05-21 23:55
                            回复
                              很平静地看完《情书》后,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这是为什么?


                              来自iPhone客户端23楼2014-05-21 23:5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