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发簪的发展史
-
-
中国民族发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用簪来固发了;后古人挽发成髻,亦用簪固发饰发。在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有大量骨簪出土。之后,各朝代的人们,特别是妇女都以插戴发簪为尚。汉墓画像石中就有发簪满头的妇女形象,她们头上的发簪多达七八根。
在新石器时代,发簪的式样比较简单。有的只在簪身上刻一些横、坚、斜纹,有的将簪头刻成球形、环形、丁字形及一些不规则形状。甘肃永昌鸳鸯池出土的一只骨簪较为突出,簪头饰有一团黑色粘胶,胶中镶着36颗白色小骨珠。商代以后至春秋战国时期,簪头出现了人形及各种鸟兽形,河南安阳阴殷墟出土的一种骨簪,簪头为凤头形,头顶戴有刻着锯齿形花边的凤冠,特点极为鲜明。贵州平坝马场东晋墓出土的发簪实物大小20多件,出土时,全部摆放于女墓主的头骨四周,且参差穿插在一起。唐末以后,金银发簪十分流行,做工也极精致。吉林通榆县兴隆山清公主陵出土的金龙发簪,簪身与簪头皆以金丝网制成,簪首以松、竹、梅三种耐寒植物作为装饰,寓意为岁寒三友。整件器物造形别致,制作十分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