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吧 关注:2,355,858贴子:19,991,393

【焚】 藏香一万。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难得发个正经帖。
带上我的小【lao】骄【ao】傲【jiao】摸摸蛋。@衣子舒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1-01 10:35回复
    谈香。
    内容来自度受么么扎。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1-01 10:36
    收起回复
      香道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艺术,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品香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感悟,并在略带表演性的程序中,坚守令人愉悦和规矩的秩序,使我们在那种久违的仪式感中追慕前贤,感悟今天,享受友情,珍爱生命,与大自然融于美妙无比的清静之中。香,不仅芳香养鼻、颐养身心,还可祛秽疗疾、养神养生。端午节期间,汉族民间更有在端午节挂香袋、戴艾蒿的习俗。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11-01 10:37
      回复
        【香的基本字意】
        会意字。据小篆,从黍,从甘。“黍”表谷物;“甘”表香甜美好。
        本义:五谷的香。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11-01 10:38
        回复
          【香文化】
          早在先秦时期,香料就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有随身佩戴香囊和插戴香草的习惯。在香道发展鼎盛时期的宋代,用香成为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中随处可见香的身影。街市上有“香铺”、“香人”,还有专门制作“印香”的商家,甚至酒楼里也有随时向顾客供香的“香婆”。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11-01 10:39
          回复
            【香文化溯源】
            香道讲究静观不语,需要人们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感悟其中的人生道理。
            宋代陈去非的诗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对香的态度:
            明窗延静书, 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 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 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 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 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 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 波定还自圆。
            古人焚香是为了享受高雅,也是宫廷贵族们显示身份的象征。而在现代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也需要这种动中求静的意境。在客厅里摆上一个香炉,焚上一柱香,闭目养神,静静地感悟香气中带来的奇妙感受。熏香还可以有助于提神醒脑、消除疲劳,自己浮躁的心也会变得踏实。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11-01 10:48
            回复
              香道以前的香,是以香味为主要目的的。
              五代的罗隐有一首诗写道:“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炉暖玉楼春。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 从刘向、李商隐、李煜、苏轼、黄庭坚到朱熹、文征明、丁渭,历代文人都有大量写香的诗文传世,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到《本草纲目》,历代经典著作都有关于用香的记载。
              如苏轼的《和鲁直》、朱熹的《香界》:
              《和鲁直》
              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
              不是文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
              一炷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香界》
              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洗光风;
              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
              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
              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其中,黄庭坚总结的香之十德,至今仍被日本香道界奉为圭臬。
              我们看到,作为香道文化的学习者,日本早已将香道与茶道和花道并称为三雅道,是一种以“乐香”为道艺的高雅艺术。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11-01 10:53
              回复
                专业单机二十年。╭(╯^╰)╮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11-01 10:55
                回复
                  唐代鉴真和尚东渡,不仅把佛教传到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品香文化。在南宋初期,日本皇室成员和贵族频频到中国来开展外交活动,带走了完整的茶道典仪,而与茶道一起东渡的就有香事。
                  后来到了足利义政的东山文化时代,熏香演变成按照一定方式的“品香”风俗,逐渐形成了日本的“香道”。
                  插花、饮茶、弈棋、熏香等生活艺术都源于中国,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绚丽多彩的篇章,在传入东瀛后,早已成为上流社会及市民阶层都乐于接受的修身养心的生活哲学。
                  但今天,香道和茶道、花道这些纯粹的典雅的生活艺术,它们的面貌对于国人来说却有一种刺痛心灵的陌生感,使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那些神圣而庄严的文化传承在中国早已逝去。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11-01 10:56
                  回复
                    【咏香情怀】
                    人们对香的心灵感受认识与鉴赏,则是我国香文化的精神内核。从《诗经》、《史记》、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洪氏香谱》到《本草纲目》、《香乘》,历朝历代的经典着作都有对香的描述和记录;除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就有很多精彩的咏叹外,唐代诗人王维、杜甫、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等都有此类作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11-01 11:04
                    回复
                      王维《谒璇上人》有:少年不足方,识道年已长。事往安可悔,馀生幸能养。誓从断臂血,不复婴世网。浮名寄缨佩,空性无羁鞅。夙承大导师,焚香此瞻仰。颓然居一室,覆载纷万象。高柳早莺啼,长廊春雨响。床下阮家屐,窗前筇竹杖。方将见身云,陋彼示天壤。一心在法要,愿以无生奖。
                      宋代苏轼的《和鲁直二首》: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朱熹的《香界》: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泛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淮山桂树丛。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陈去非的《焚香》: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运去,缥缈随风还。世呈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就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黄庭坚所作的《香之十德》,称赞香的好处有:“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
                      古典名着《红楼梦》中亦有很多咏香的词句。如:在《中秋夜大观圆即景》的联句中,黛玉和湘云便有‘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的对句。谓秦可卿的卧窗前飘出的是一缕“幽香”,使人感到神清气爽;薛宝钗的衣袖中散发的是一丝“冷香”,闻者莫不称奇;而倒霉的妙玉则被一阵“闷香”所熏而昏劂,被歹徒劫持……,正是由于香的种种妙用,文人黑客挥墨歌之咏之。我们从众多传世的诗文也不难看出我国香文化的深厚积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11-01 11:05
                      回复
                        【古代用途】
                        1、药用
                        香做为药用的起源极早,在经典中,就有以牛头旃檀作为药用的记载。当初提婆达多唆阿阇世王谋杀佛陀,从灵鹫山推下巨石要压死佛陀。他们的计谋虽然未得逞,佛陀的脚却被碎石击中而流血。当时的医王侍缚迦为佛陀诊察之后,认为只有以牛头檀栴为医方才能医治。但是此香极为珍贵稀有,一般拥有的人也只有国王求索时才敢献出。当时有一个卖香的商人,听说此香能治佛伤,于是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欢喜奉上此香,以此因缘故,而被佛陀授记于未来世当证辟支佛等,名为“栴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4-11-01 14:19
                        回复
                          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九,曾记载苏合香丸可用来治病:“此药本出禁中,祥符中尝赐近臣。”北宋真宗曾经把苏合香丸炮制而成的苏合香酒,赐给王文正太尉,因为此酒“极能调五脏,却腹中诸疾。每冒寒夙兴,则饮一杯。”宋真宗将苏合香丸数篚赐给近臣,使得苏合香丸在当时非常盛行。此外,在中国的金创药及去瘀化脓等方剂中,乳香、麝香及没药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成份。而现今极为流行的“芳香疗法”,可以说是起源于埃及。
                          埃及人极为注重卫生,他们发明了能够恢复健康、美容的沐浴法,就是在沐浴之后以香油按摩,来减轻肌肉酸痛,松弛神经。这原来是用来为木乃伊防腐的技术。
                          现代许多科学研究也指出,香味有助于人体健康,如耶鲁大学精神物理学中心的学者,指出香薰苹果的气味可以使焦虑的人降低血压,并避惊慌;薰衣草则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使人提高警觉。辛辛那提大学相关测验则显示,空气中所加入香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这些都使精油等芳香疗法变成极为流行的健身法。在宋代,也有将香药调入饮食而作成香药果子、香药糖水,并调龙脑、麝香入“龙凰茶园”中。而制作名贵的墨锭,也常调入龙脑、麝香。在《武林旧事》卷六中,也有以沈香水饮用的记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4-11-01 14:19
                          回复
                            2、祭祀庆典
                            开始大量丰富使用香的埃及人,最初就是将香运用在繁复的礼拜仪式中,在祭祀的过程中,有时甚至必须燃烧数以吨计的香,乃至死亡时复杂的埋葬和防腐方式也需要用到大量香料和香膏。在古代的巴比尔塔宝塔形的建筑顶上,祭司经常点燃成堆的馨香来祭祀天神,他们认为在高塔上焚香,能更接近诸神。在中国,有很多用香来祭祀及举行典礼用香的记载,例如祭天地、祖先、亲耕礼等。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由于河南开封地区发生旱灾,仁宗就在西太乙宫焚香祝祷求雨,仪式中曾焚烧龙脑香十七斤。此外如南宋淳熙三年(公元一一七六年)皇太后圣诞,从十天以前,皇后、皇太子、太子妃以下至各级官员,及宫内人吏都要依序进香贺寿。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4-11-01 19:30
                            回复
                              3、薰衣
                              早在西汉就记载着以焚香来薰衣的风俗,衣冠芳馥更是东晋南朝士大夫所盛行的。在唐代时,由于外来的香输入量大,薰衣的风气更是盛行。
                              在《宋史》中记载,宋代有一个叫梅询的人,在晨起时必定焚香两炉来薰香衣服,穿上之后再刻意摆型袖子,使满室浓香,当时人称之为“梅香”。北宋徽宗时蔡京招待访客,也曾焚香数十两,香云从别室飘出,蒙蒙满座,来访的宾客衣冠都沾上芳馥的气习,数日不散。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4-11-01 19: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