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吧 关注:21,592贴子:171,443

转载:略论武德八年突厥入寇及李世民与李建成的作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敬太宗陛下


1楼2014-11-30 13:01回复
    二楼敬原创作者wuanguo,很喜欢这几篇据史分析的文章,征得安国大哥同意转贴到太宗吧!


    2楼2014-11-30 13:02
    回复
      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笔者陆续分析了武德五年至七年的突厥入寇情况。本文承接以前的分析,继续介绍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突厥的入寇情况。


      3楼2014-11-30 13:02
      回复
        一、武德八年上半年唐与突厥的关系
        (一)武德八年年初唐与突厥关系暂时缓和
        进入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以后,特别是在该年年初,唐朝与突厥的关系又暂时出现了缓和。
        据《册府元龟》卷970记载,“(武德)八年正月,突厥颉利可汗……遣使朝贡”。
        另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八年正月,“突厥、吐谷浑各请互市,诏皆许之。先是,中国丧乱,民乏耕牛,至是资于戎狄,杂畜被野。”
        朝贡和互市,俨然一派和平气象。
        但是,这仅仅是一种表象而已。唐朝在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上半年接连采取多项措施,以加强戒备,同时为反击做好准备,下面对唐朝的相关措施进行详述。
        (二)武德八年唐朝备御突厥的措施
        1、继续出兵攻打依附于突厥的割据政权
        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上半年,唐朝北方边境上仍然有2个割据政权,那就是位于唐朝河东道北部、据守恒安的苑君璋,以及位于唐朝关内道北部、据守夏州的梁师都。
        武德八年上半年,唐朝对梁师都发动了新一轮的打击。
        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正月,“丁巳,遣右武卫将军段德操徇夏州地”。
        虽未明言针对梁师都,但是,当时盘踞在夏州的只剩下梁师都,而段德操此前也多次与梁师都交战,因此,段德操此次出兵,其目标应该还是梁师都。


        4楼2014-11-30 13:04
        回复
          2、联合西突厥
          据《通典》边防典卷199记载:
          统叶护寻遣使来请婚,高祖谓侍臣曰:“西突厥去我悬远,急疾不相得力,今来请婚,计将安在?”封德彝对曰:“当今之务,莫若远交而近攻,正可权许其婚,以威北狄。待三数年后,中国全盛,徐思其宜。”高祖许之婚,令高平王道立至其国,统叶护大悦。遇颉利可汗频岁入寇,西蕃路梗,由是未果为婚。
          《资治通鉴》将此事附于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四月。
          另据《册府元龟》卷978记载,“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西突厥叶护可汗遣使请婚”,后叙武德八年四月高祖许婚,可见,西突厥请婚自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就已开始,但高祖一直没有同意,直到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四月,唐朝出于远交近攻的考虑,联合西突厥共同对抗突厥颉利可汗,方才许婚。
          当然,由于当时突厥频繁入寇,道路阻塞,最终未能成婚。


          5楼2014-11-30 13:08
          回复
            (2)六月的补充部署
            进入六月后,随着突厥传统入侵时节的临近,唐朝在原有备御措施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防御。
            据《资治通鉴》记载,六月“丙子(十四日),遣燕郡王李艺屯华亭县及弹筝峡,水部郎中姜行本断石岭道以备突厥”。
            这一项措施,是在同时加强关内道和河东道的防御。
            先看关内道。
            华亭县,位于陇州境内。
            弹筝峡,据《唐代交通图考》第2卷长安西通凉州的北道记载,“(原州)平凉又西北行三十五里至胡谷堡,即彰信堡,堡西道入弹筝峡,约尽三十五里。自邠州以西皆略循泾水河谷而上,至此峡,近水源,“群山怒起,路随峰转,绕行涧底”,形势奇险,为戍守要地”。可见弹筝峡是原州西入豳州、进而到达长安的咽喉要道。唐朝派出李艺在此驻扎,很明显是防备突厥从关内道入侵。李艺原本在河北,入朝以后,“时突厥放横,藉艺威名欲惮虏,诏以本官领天节军将,镇泾州”(《新唐书》列传17)。
            再看河东道。
            石岭,据《唐代交通图考》第5卷太原北塞交通诸道的记载,太原北行,“……至石岭镇,……岭上或逾岭置关,隶忻州定襄县。石岭关“山势回报,号为险阻”,且其路仅容单车,故为太原府北之重要屏障,安史乱后,且置军以镇之”。可见石岭是南入太原的重要通道。唐朝派出姜行本在石岭断道,以切断突厥入侵的道路。石岭断道,是当时的检校并州大总管窦静提出的,据《旧唐书》列传11记载,“静又以突厥频来入寇,请断石岭以为障塞,复从之”。
            单从措施本身来看,很到位,但是,从后面发生的战事来看,这一措施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下文将对此详述。


            7楼2014-11-30 13:14
            回复
              4、密切注意突厥动向
              据《册府元龟》卷998记载,“唐初,突厥强盛,武德八年三月,声言为寇,命秦王率兵自潞州掩可汗之牙帐,后无寇而止”。
              这说明,当时唐朝对突厥是很提防的。
              在此笔者想多说几句。有人认为,自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杨文干事件、李渊做出维护李建成太子地位的决定以后,李渊就完全倒向李建成一边,而对李世民则非常不满,专事打压。
              笔者认为,李渊维护李建成太子地位是事实,自武德七年至武德九年,逐渐疏远和打压李世民也是事实。但是,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至少具体到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上半年,于公于私来讲,李渊与李世民的关系还是过得去的。
              于公来讲,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命秦王率兵自潞州掩可汗之牙帐”可作证明,这说明对外作战方面,李渊还是倚重李世民的。
              于私来讲,据《册府元龟》卷79记载,“(武德)八年正月甲寅,幸太宗第,宴五品以下,赐帛各有差”,这说明,这一时期李渊与李世民的关系并不是那么恶劣。


              8楼2014-11-30 13:17
              回复
                5、复置关中十二军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二月,李渊废关中十二军。2年以后,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五月,李渊又复置十二军。
                李渊复置十二军,公开的原因正是备御和消灭突厥。据《资治通鉴》记载,“初,上以天下大定,罢十二军。既而突厥为寇不已,(五月)辛亥,复置十二军,以太常卿窦诞等为将军,简练士马,议大举击突厥”。
                这一事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十二军代表着关中的府兵,而关中的府兵,则是唐军的主力。在此,笔者将十二军的名称和军将等做一简单整理。
                关于复置十二军的情况,《册府元龟》卷990记载如下:
                以太常卿窦诞为参旗将军,吏部尚书杨恭仁为鼓旗将军,淮安王神通为玄戈将军,右骁卫将军刘弘基为井钺将军,右卫大将军张瑾为羽林将军,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为奇官将军,右监门将军樊世兴为天节将军,右武侯将军安修仁为招摇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杨毛为折威将军,左武侯将军王长谐为天纪将军,岐州刺史柴绍为平道将军,钱九陇为苑游将军。简练士马,将图大举焉。
                同时,十二军对应关中十二道,具体情况记载于《新唐书》志40兵志:
                及诸起义以相属与降群盗,得兵二十万。武德初,始置军府,以骠骑、车骑两将军府领之。析关中为十二道,曰万年道、长安道、富平道、醴泉道、同州道、华州道、宁州道、岐州道、豳州道、西麟州道、泾州道、宜州道,皆置府。三年,更以万年道为参旗军,长安道为鼓旗军,富平道为玄戈军,醴泉道为井钺军,同州道为羽林军,华州道为骑官军,宁州道为折威军,岐州道为平道军,豳州道为招摇军,西麟州道为苑游军,泾州道为天纪军,宜州道为天节军;军置将、副各一人,以督耕战,以车骑府统之。
                为方便大家理解,笔者将上述2部分记载汇总列表如下:


                9楼2014-11-30 13:22
                回复

                  这里说明一点,十二道与十二军的对应关系、以及十二军军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依据上面史料显示,天节军对应宜州道,军将是樊世兴,但是,据《旧唐书》列传6罗艺传记载,“时突厥屡为寇患,以艺素有威名,为北夷所惮,令以本官领天节军将镇泾州”,在这里天节军对应泾州道,军将也换成了罗艺。又如,上面显示,张瑾是羽林军将,但是,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命元吉督右武卫大将军李艺、天纪将军张瑾等救乌城”,张瑾成了天纪将军。
                  因此,上表仅供参考。


                  10楼2014-11-30 13:27
                  回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上半年,唐朝在备御突厥方面,是比较重视的,也是采取了很多措施的,但是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呢?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只能通过实际的战斗来检验,而严酷的检验很快就来临了。


                    11楼2014-11-30 13:27
                    回复
                      一)突厥入侵关内道灵州
                      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六月,“丙戌(二十四日),颉利可汗寇灵州”,由此正式拉开了入侵的大幕。
                      灵州的位置请参见附图1唐朝关内道地图。灵州是当时唐朝关内道北部与突厥邻接的州,也就首先遭到了进攻。
                      当时守卫灵州的唐军主将是谁呢?查《旧唐书》列传10李道宗传,“(武德)五年,授灵州总管”,后来八月间李道宗在此迎击突厥,其官职也明确记载为“灵州都督”(《资治通鉴》),则灵州守将可以确定是李道宗。
                      由于突厥颉利可汗亲自率军进攻灵州,因此,唐朝方面不敢怠慢,除由当地守军抵抗外,唐朝还迅速采取了几项应对措施。
                      1、命张瑾出兵抵御。
                      据《资治通鉴》记载,“(六月)丁亥(二十五日),以右卫大将军张瑾为行军总管以御之,以中书侍郎温彦博为长史”。
                      张瑾出兵,是唐朝针对突厥入侵关内道灵州做出的反应,因此,张瑾所部刚开始应该是投向关内道灵州方向的,但是,后来随着战事的变化,张瑾所部转到了河东道,这一点下文详述


                      12楼2014-11-30 13:29
                      回复

                        附图1:唐朝关内道地图


                        13楼2014-11-30 13:31
                        回复
                          2、命李神通和刘弘基加强豳州防御。
                          上文已经分析,唐朝在六月丙子(十四日)已经同时加强了关内道和河东道的防御,但是,面对突厥对灵州的入侵,唐朝方面可能预计到此后关内道会发生大战,因此,进一步加强关内道防御。据《旧唐书》列传8刘弘基传记载,“会突厥入寇,弘基率步骑一万,自豳州北界东拒子午岭,西接临泾,修营障塞,副淮安王神通,备胡寇于北鄙”,该记载记于武德八年五月刘弘基担任秉钺将军以后,武德九年以前,则应该是在应对突厥的本次入侵。
                          从附图1关内道地图可以看出,临泾在泾州境内,子午山在宁州境内,均在豳州以北,唐朝派出李神通和刘弘基在豳州以北布防,显然是针对突厥本次入侵而采取的防御措施。
                          据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1卷京都关内区“长安通灵州两驿道”记载,灵州东南至长安的路线,主要有三道,其中史有明征的驿道有两道,“东南取庆州路,经宁州、豳州至长安,此一道也。南取原州路,又东经泾州,亦至豳州,达长安,此一道也”
                          即从灵州至长安的2条主要驿道如下:
                          灵州——庆州——宁州——豳州——长安;
                          灵州——原州——泾州——豳州——长安。
                          2条路皆起于灵州,汇于豳州。此前六月丙子(十四日)李艺镇守泾州,驻防原州弹筝峡,主要是备御第2条路。现在,在突厥已经入侵灵州的情况下,唐朝进一步采取措施,对于上述2条路的交汇点豳州加强了防御,此外,防线东起宁州境内的子午岭,显然是对于上述第1条道路也加强了戒备。
                          从以上情况看,面对突厥最初的入侵,唐朝重点加强了关内道的防御,但是,可能是突厥在灵州未占到便宜,也可能突厥本就是虚晃一枪,总之,突厥并未立即在关内道方向继续展开进攻,而是将主攻方向转移到了河东道。


                          14楼2014-11-30 13:36
                          回复
                            3、对突厥降格对待
                            李渊在得知突厥入侵的消息后很生气,在军事部署之外,还采取了一项政治措施,那就是对突厥降格对待。据《册府元龟》卷990记载,“(武德八年)七月甲辰(十二日),帝谓侍臣曰:“往以中原未定,突厥方强,吾虑其扰边,礼同敌国。今既包藏祸心,不顾盟誓,方为攻取之计,无容更事姑息。”其后书改为敕诏”。这段话大致是说,此前唐朝对突厥采用的是“敌国之礼”,也就是平等国家之间的礼仪,现在“其后书改为敕诏”,即对突厥的文书改为“敕诏”,对突厥降格对待,当做是唐朝的附属国。
                            有不少网友依据这条记载,以及上面提到的武德八年五月复置十二军、“议大举击突厥”的记载(《资治通鉴》),认为到武德八年时,唐朝的国力已经日渐恢复,可以讨伐突厥了,有部分网友进一步发挥,认为武德八年唐朝都在考虑主动讨伐突厥了,而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后,突厥居然打到了长安附近,这前后对比异常明显,于是乎,李建成是武德年间备御突厥的中流砥柱等结论也就随之而出。
                            这种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复置十二军议大举击突厥也好,对突厥降格对待也罢,这仅仅是唐朝方面的主观判断,认为它已经可以对突厥主动出击了。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呢?唐朝是否真的具备了主动出击的条件了呢?很遗憾,武德八年下半年、特别是七八月间的一系列交战,无情地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下文对此详述。


                            15楼2014-11-30 13:40
                            回复
                              (二)突厥入侵河东道朔州
                              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七月,“己酉(十七日),突厥颉利可汗寇相州”。
                              乍一看不得了了,相州位于河北道南部,临近黄河,莫非突厥都能深入河北道南部那么远了吗?
                              对此,史学家们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1、元代胡三省认为:“相州”,疑当作“桓州”;此时突厥兵不能至相州也。
                              但是这个“桓州”到底在哪里,两唐书似乎没有明确记载,胡三省也并没有解释清楚。
                              2、岑仲勉在《突厥集史》中认为,“余谓“相”当作“朔”,唐人碑志,率写“朔”如“羊月”,易于互讹,即通典、旧突厥传等所谓八年七月大掠朔州也。……否则或是恒州,旧志三九、武德六年置(北)恒州,即后来之云州定襄县”。
                              岑先生实际上提出了2种意见,其一,相州是朔州之讹,这是岑先生的主要意见,其二,相州是(北)恒州之讹,这是岑先生的附带意见。
                              笔者赞同岑先生相州是朔州之讹的观点,并补充一则史料进一步证明。据《新唐书》列传140突厥传记载,“(武德)八年,颉利攻灵、朔,与代州都督蔺謩战新城,謩败绩”,即突厥进攻的先后顺序是:攻灵州、攻朔州、新城之战。
                              而《资治通鉴》相关时间段的记载顺序是:
                              六月,“丙戌(二十四日),颉利可汗寇灵州”。(对应《新唐书》攻灵州)
                              七月,“己酉(十七日),突厥颉利可汗寇相州”。(对应《新唐书》攻朔州)
                              七月,“丙辰(二十四日),代州都督蔺謩与突厥战于新城,不利”。(对应《新唐书》新城之战)
                              《新唐书》突厥传的上述记载,进一步证明了岑仲勉的观点,即相州乃是朔州之讹,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七月十七日,突厥颉利可汗进攻的地点是河东道朔州。


                              16楼2014-11-30 13: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