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吧 关注:21,592贴子:171,431

回复:转载:略论武德八年突厥入寇及李世民与李建成的作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七)太谷之战
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八月,“壬申(十一日),并州道行军总管张瑾与突厥战于太谷,全军皆没,瑾脱身奔李靖。行军长史温彦博为虏所执”。
太谷之战的相关史料比较零散,现整理分析如下:
1、战役时间
《资治通鉴》记载为八月壬申(十一日),这应该是唐军最终战败的时间,或者是唐军败绩传回京师的时间。
至于太谷之战的持续时间,笔者在温彦博墓志中找到了一点线索,据《唐文拾遗》卷14“大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温公(彦博)墓志”记载,“久之,出为行军长史。属胡骑蚁集,穹庐猬起,合围过於百重,在危侔於七日,类回溪之垂翅,若肴陵之丧师”。
其中,“在危侔於七日”一句,“侔”是相等的意思,这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温彦博所在的唐军处于危险之中达到了7天。这里的“七日”,笔者认为,可能是实指,也可能是用了白登之围的典故,因为当时匈奴在白登围困汉军就达七天之久。但不管如何解释,这句话都说明太谷之战是持续了几天时间的,有一个过程,而不是1天就打完的。
我们姑且假设战役持续了7天,自八月十一日向前倒算,太谷之战的开始时间大约是八月初四、初五日左右。


35楼2014-12-06 20:38
回复
    2、战役地点
    太谷的地理位置在并州南部,上文已经分析,在此不再赘述。
    3、参战将领
    突厥方面主帅自然是颉利可汗,其余将领记载不详,不多说。
    下面重点谈谈唐军的将领。
    (1)并州道行军总管张瑾
    张瑾这个人,非常值得详细说说,因为有些人把他和李世民麾下的张公谨混为一谈,进而将太谷战败的责任全部推到李世民头上。其依据主要是《旧唐书》高祖本纪的一条记载:
    (武德八年)八月,并州道总管张公谨与突厥战于太谷。
    那么,张瑾和张公谨是否是同一个人,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36楼2014-12-06 20:41
    回复
      关于张瑾,两唐书并未给他立传。关于他的零星史料记载大致有以下几条:
      《资治通鉴》大业八年(公元612年),隋炀帝伐高丽,“右御卫将军张瑾出襄平道”。
      《册府元龟》卷396:唐张瑾,初仕隋世,历职显贵。炀帝被围于雁门也,瑾以骁果出城击战,一日九捷。炀帝登城望之大悦,赐帛二千,拜翊卫大将军。
      《册府元龟》卷454:隋宇文述,炀帝大业中为左卫大将军,贵幸,言无不从,势倾朝廷。左卫将军张瑾与述连官,尝有评议,偶不中意,述张目嗔之,瑾惶惧而走,文武百僚莫敢违忤。
      《册府元龟》卷172:张瑾,隋末陷王世充,及雒阳平,诏徵瑾入朝,以旧恩历右卫大将军、军器太监。帝哀其年老,从容谓之曰:“公筋力渐衰,过尔劳曳,无乃辛苦耶?朕不惜官,但恐相损。”瑾固请曰:“幸遇明时,愿得陪奉。”帝颔之,及为羽林将军,遇突厥来寇,瑾不战,保于幽州,帝以其年老,拜冠军将军,优以散秩。
      《册府元龟》卷453:张瑾为羽林将军,复遇突厥来寇,瑾不敢战,保于幽州。高祖以其年老,拜冠军将军,优以散秩。
      《旧唐书》列传11:其年,突厥入寇,命右卫大将军张瑾为并州道行军总管,出拒之,以彦博为行军长史。与虏战于太谷。
      《册府元龟》卷520:唐杜正伦为治书侍御史,时张瑾为冠军将军,太宗以瑾先朝耆旧,每谒见,辄赐座於廊下以礼之。正伦劾瑾年在悬车(悬车,即致仕,古人一般七十致仕)而安宠怀禄,由是始归于家。(杜正伦的弹劾全文请参见《全唐文》卷150,杜正伦“弹将军张瑾等文”)


      38楼2014-12-06 20:45
      回复
        张公谨,两唐书是有传的(《旧唐书》列传18、《新唐书》列传14),此处不再多说。
        现做表对比二人的经历如下: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张瑾和张公谨完全就是两个人。
        那么,太谷之战的唐军主将到底是张瑾还是张公谨呢?


        39楼2014-12-06 20:50
        回复
          据《旧唐书》列传11和《资治通鉴》武德八年记载,太谷之战时唐军并州道行军总管的官位是右卫大将军,当时担任该官职的显然是张瑾,而非张公谨,当时张公谨仅为从六品上的右武候长史。
          此外,通过太谷之战唐军其他将领的品级也可以说明问题。当时并州道行军总管麾下有行军长史、中书侍郎(正四品)温彦博,以及郓州都督(从三品或正三品)张德政。由正三品右卫大将军张瑾来指挥他们,顺理成章。而如果由从六品上的右武候长史张公谨来指挥,岂不是乱了等级?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旧唐书》高祖本纪的记载有误,太谷之战时,唐军主将并州道行军总管就是时任右卫大将军的张瑾,与李世民麾下的张公谨无半点关系。


          40楼2014-12-06 20:50
          回复
            (2)行军长史温彦博
            据《旧唐书》列传11记载,“俄迁中书侍郎……其年,突厥入寇,命右卫大将军张瑾为并州道行军总管,出拒之,以彦博为行军长史。与虏战于太谷,军败,彦博没于虏庭。突厥以其近臣,苦问以国家虚实及兵马多少,彦博固不肯言。颉利怒,迁于阴山苦塞之地”。
            温彦博当时的官职是中书侍郎,据《旧唐书》志23记载,“中书侍郎,……武德定令,与尚书侍郎俱第四品”。
            (3)郓州都督张德政
            据《册府元龟》卷425记载,“张德政为郓州都督,武德八年八月,及并州道行军总管督兵张公瑾与虏战於大谷,我师败绩,德政死之”。
            (4)李高迁
            上文提到,七月二十四日,唐朝命令张瑾赶赴石岭的同时,命令李高迁前往太谷。则八月上旬太谷之战发生时,李高迁应该也在太谷。
            笔者认为,以上4位是太谷之战打响时就驻守太谷的唐军将领。但是上文已经分析,八月初六日,李渊下令增援,此后赶赴太谷战场的唐军将领还包括:
            (5)李靖
            据《旧唐书》列传17李靖传记载,“八年,突厥寇太原,以靖为行军总管,统江淮兵一万,与张瑾屯大谷”。
            (6)李绩
            据《旧唐书》列传17李绩传记载,“八年,突厥寇并州,命绩为行军总管,击之于太谷,走之”。


            41楼2014-12-06 20:52
            回复
              4、参战兵力
              关于唐军的参战兵力,史书记载不详,但是,《全唐文》卷150“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提供了一点线索,该碑文记载,“属猃狁纵慝,疆场受骇,……乃以(阙三字)军长史,十万之师,方绝大汉,五饵之术,必系单于”。
              其中,“十万之师”是关于唐军兵力的记载,而且是温彦博所在的并州道行军总管张瑾的部队,考虑到古人对于军队数量多有夸张之词,因此这里的十万未必是实指。
              张瑾当时是右卫大将军兼羽林军将,羽林军是关中十二军之一,而据《新唐书》志40兵志记载,高祖进关中后,“得兵二十万”,以此大致推算,张瑾本部兵达到二三万人还是可以的。另外,其麾下还有郓州都督张德政,考虑到作为安州都督的李靖的兵力是“江淮兵一万”,则张德政的兵力大致也可推定为1万左右。再考虑李高迁,我们也大致推定其为1万人。这样算下来,唐军兵力可能达到四五万人,当然这种算法并不准确,例如,李高迁在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增援马邑高满政的时候,其兵力就是“所部二千人”。因此,只能笼统地说,太谷之战打响时,唐军大概有数万之众。
              此后,李渊下令增援,李靖所部是“江淮兵一万”,李绩的兵力不详,但考虑到当时李绩的地位大致与李靖旗鼓相当,甚至在某些方面还略高,因此将其兵力大致推测为1万当问题不大。据此看,唐军援兵至少在2万左右。至于是否还有其他的部队前去增援,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关于突厥的参战兵力,上文已经分析,七月大掠朔州的突厥军队就有十余万人,而后这支军队通过石岭攻入并州,因此,八月太谷之战时,突厥军队大约应有十余万人。


              42楼2014-12-06 20:57
              回复
                5、交战过程
                太谷之战,大致可分为2个阶段。
                (1)第一阶段:张瑾所部被围歼于太谷
                八月初一日突厥突破石岭后,数日之内就抵达太谷。
                抵达太谷后,突厥对唐军实施了合围作战,据上文所引《温彦博墓志》记载,“合围过於百重”,显然突厥是将该支唐军包围了起来。注意上文已分析过,张瑾所部唐军虽然未必真是十万之师,但是,数万之众当无问题,如此兵力却被突厥军队包围,则突厥在太谷之战投入的兵力之多、战力之强可见一斑。
                上文提到的参战唐军诸部,张瑾所部及其下属的张德政所部,可以确定陷入合围,至于李高迁所部,目前史料并未记载。
                交战的结果也是很明确的,至八月壬申(十一日),
                “(张瑾)全军皆没,瑾脱身奔李靖。行军长史温彦博为虏所执”(《资治通鉴》)。
                “(张德政)及并州道行军总管督兵张公瑾与虏战於大谷,我师败绩,德政死之”(《册府元龟》卷425)。
                至于李高迁,虽然无确切记载,但是,据《旧唐书》列传17李靖传记载,当时的战况是,“时诸军不利,靖众独全”,则李高迁应该也属于作战“不利”的那支唐军。


                43楼2014-12-06 20:59
                回复
                  在此情况下,李渊于八月丁卯(初六日)命令李靖出潞州道增援太谷,“诏安州大都督李靖出潞州道”(《资治通鉴》),“以靖为行军总管,统江淮兵一万,与张瑾屯大谷”(《旧唐书》列传17)。
                  但是,由于留给李靖的时间毕竟不多,而且李靖自身兵力也只有1万人,因此,李靖并未能阻止张瑾的覆没,他所能做到的,仅仅是接应张瑾本人逃出重围,“瑾脱身奔李靖”(《资治通鉴》),以及确保自身部队不受重大损失,“时诸军不利,靖众独全”(《旧唐书》列传17)。
                  至此,太谷之战的第一阶段结束,张瑾所部全军覆没,行军长史、中书侍郎温彦博被俘,郓州都督张德政阵亡,张瑾本人逃出重围,投奔李靖,除李靖所部外,参战的诸如李高迁等其他唐军,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44楼2014-12-06 21:02
                  回复
                    (2)第二阶段:唐军援军陆续抵达,突厥攻势被遏制
                    继八月丁卯(初六日)李靖增援之后,唐朝又陆续派出了其他援军,有据可查的是李绩,据《旧唐书》列传17李绩传记载,“命绩为行军总管,击之于太谷,走之”。
                    援军陆续赶到后,唐军实力有所增强,继续与突厥作战,并遏制住了突厥的进攻,据《旧唐书》列传144突厥传记载,张瑾全军覆没后,“(唐军)出师拒战,颉利不得进,屯于并州”。可见,突厥的进攻在太谷受阻。至于李绩传提到的击走突厥,倒未必完全可信,对此,岑仲勉先生在《突厥集史》中认为,“作绩传者为绩饰言耳”。
                    这样,李靖和李绩等增援部队在太谷遏制了突厥的攻势,而李世民由于获得了并州的指挥权,也开始调动军队征讨突厥,据《旧唐书》列传144记载,“太宗帅师讨之,次蒲州”。
                    面对唐军的陆续集中,突厥已无隙可乘,不得不放弃此次进攻,转而请和,太谷之战结束。


                    45楼2014-12-06 21:04
                    回复
                      (八)突厥请和
                      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八月,“丁亥(二十六日),颉利可汗遣使请和而退”。
                      关于突厥退兵的原因,《新唐书》列传140突厥传有比较贴切的解释,“大抵虏得志则深入,负则请和,不耻也”。据此看,正是八月丁卯(初六日)以后唐军援军的陆续抵达,突厥在并州南部受阻,这才转而求和。
                      这一成果的取得,主要应归功于李世民,八月丁卯(初六日)以后,唐军在河东道的指挥系统得以整合,李世民获得了对并州等地的指挥权,唐军得以统一部署,这才在危急时刻,在并州南部挡住了突厥的进攻,化解了这一危机。关于太宗的作用,《旧唐书》列传144突厥传记载的非常清楚,“太宗帅师讨之,次蒲州;颉利引兵而去,太宗旋师”。
                      颉利请和撤退以后,河东道在武德八年(公元625年)还发生过一次战事,据《资治通鉴》记载,“九月,癸巳(初二日),突厥没贺咄设陷并州一县。丙申(初五日),代州都督蔺謩击破之”。这次来犯的已经不是颉利的突厥主力了,因此规模也很小,仅凭代州都督蔺謩自身的力量就将其击破了。


                      46楼2014-12-06 21:06
                      回复
                        (九)其余各道战事
                        武德八年(公元625年),除河东道作为主战场发生激战外,其余各道也陆续发生了一些战事,规模均不大,笔者在此一并介绍。
                        1、关内道
                        上文已经介绍,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六月丙戌(二十四日),突厥入侵关内道灵州,由此拉开入侵序幕。
                        此后,八月癸亥(初二日),突厥再寇灵州,李渊为防不测,命李建成出屯关内道豳州。
                        但是,此次突厥对关内道入侵的规模并不大,唐军当地守军即将其击退。
                        据《资治通鉴》记载,“(八月)庚辰(十九日),突厥寇灵武。甲申(二十三日),灵州都督任城王道宗击破之。丙戌(二十五日),突厥寇绥州”。
                        从附图1关内道地图可以看出,灵州和绥州,都是关内道北部边界的州,此次突厥连以往经常入侵的原州都没打到,而是止步于灵州和绥州,且在灵州被李道宗击败,则其兵力不多应是可以确定的。


                        47楼2014-12-06 21:07
                        回复
                          分析至此,我们来看李世民和李建成的作用。
                          先说李世民,在七月丁巳(二十五日),当突厥威胁河东道的时候,李世民就奉命备御长安东北门户蒲州,至八月丁卯(初六日)前后,面对突厥主力大举入侵、并州支离破碎的局面,李世民又临危受命,接管并州指挥权,最终化险为夷,遏制了突厥的攻势。因此,李世民在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备御突厥入侵的过程中,起到了主要的、关键的作用。
                          再说李建成,李建成于八月丁卯(初六日)前后奉命出屯豳州,当时关内道方向并无突厥主力,李建成备御的仅仅是个次要方向。此外,与李世民直接指挥并州战事不同,李建成出屯的豳州属于关内道南部,而当时的战事远在关内道北部边界。因此,李建成在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备御突厥的过程中,只起到了辅助的、次要的作用。


                          48楼2014-12-06 21:08
                          回复
                            如果此条史料属实,那实在让李建成脸上无光。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突厥主力兵临渭水便桥,那好歹是颉利和突利率领的突厥绝对主力。而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突厥在关内道只有偏师,让一支偏师打到距离长安70里的地方,李建成的能力实在是不敢恭维。
                            但是笔者认为,岑先生在此有一点失误,误将泾阳当做泾州,泾阳上文已经分析,是长安下属一县,南至长安七十里,而泾州则是关内道一州,“东南至上都四百八十里”(《元和郡县图志》卷3)。
                            仔细分析这段史料,笔者认为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该碑文记载,“(武德)七年,手诏以公策名自久,立效居多,因授□□军将”,将樊世兴担任天节军将的时间记载为武德七年,而上文已经分析,李渊复置十二军发生在武德八年五月。既然碑文记载的樊世兴担任天节军将的时间提前了一年,那么,碑文记载的突厥入侵泾阳的时间是否也提前了1年呢?而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突厥主力入侵关内道时,确实曾打到过泾阳,并在此与唐军发生激战。
                            第二,泾阳在豳州以南,突厥如果打到泾阳,则很明确已突破了唐军在豳州的防御,注意这只是一支突厥偏师,按李建成能力再有限,也不至于弱到这种程度吧。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对这条史料存疑,也欢迎大家对此发表看法。


                            49楼2014-12-06 21:12
                            回复
                              2、河北道
                              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九月,“丙午(十五日),右领军将军王君廓破突厥于幽州,俘斩二千馀人”。《旧唐书》列传10对其战果有补充说明,“会突厥入寇,君廓邀击破之,俘斩二千余人,获马五千匹”。
                              3、陇右道
                              据《资治通鉴》记载:
                              (五月)甲寅(二十一日),凉州胡睦伽陀引突厥袭都督府,入子城;长史刘君杰击破之。
                              (七月),睦伽陀攻武兴。
                              (八月),左武候大将军安修仁击睦伽陀于且渠川,破之。
                              武兴,据胡三省注,在凉州境内;且渠川,岑仲勉先生认为是陇右道诸羁縻州之一。
                              此次战事,主要是与凉州叛胡睦伽陀作战,由于睦伽陀曾引导突厥参与进攻,所以将此事附于此。
                              另据《册府元龟》卷990记载:
                              九月癸丑(二十二日),突厥寇蔺州。
                              (十月)戊寅(十七日),突厥寇鄯州,霍国公柴绍帅师援之。
                              此处的“蔺州”有误,据《新唐书》列传140记载,“入兰、鄯、彭州诸屯”,显然,“蔺州”乃是“兰州”之误。兰州与鄯州相邻,具体位置请见附图4陇右道地图。
                              至此,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唐与突厥的战事基本结束。


                              50楼2014-12-06 21: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