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问题就来了。
为何日本人不叫鞘翅虫,不叫金龟虫,偏偏叫“兜虫”?有好事者一查,答案很明显么,日人也很崇洋媚外么,不然就不会自称“东洋”了。英文中说这类虫子叫做“dorbeetle”据说是嗡嗡叫的虫子的意思。(苍蝇不也嗡嗡叫?蚊子不也问问叫?)所以日人就直接音译过来叫做“兜虫”了。不过好像中国人直接音译还比较接近点,dor和兜只差了点发音的口型而已。而日文“兜虫”明明读作“カブトむしkabutomushi”么。日本人英文发音差了点,距离有点远。不满意。
想起来,崖山之后再无中国。日人其实是以汉唐以降,南宋卫王跳海之前的中华文化正统继承者自居的。这个“兜虫”的名字还是可以做点文章的。
兜者,兜帽也。几千年前,中国就称呼武士头顶上的头盔叫做“兜”了。秦汉以前称为“胄”,秦汉以后称为“首铠”、“兜鍪”、“兜牟”。具体而言,“兜鍪”指的是汉代流行的一种头盔,形制较方而短,有用铁片铸成,也有用厚革作的,表面安上铁片,有护耳,较胄轻便灵活,便于作战。《东观汉记马武传》:“身披兜鍪铠甲,持戟奔击”,《夷坚丙志 牛疫鬼》:“见北夫数百辈,皆披五花甲,着红兜鍪,突而入”中间的兜鍪就是说这个头盔呢!连鲁迅同志也写过“虽兜鍪深隐其面,威武若不可陵!”
所以,在中国文化里“兜鍪”,特别是汉唐到宋代,就是指的头盔二字。明代后更多称作“胄”。“兜鍪”,金属质感,坚硬。深谙中华文化的日本就直接拿来用,头盔就称作“兜”。从大铠开始,到腹卷,到中下级的胴丸,到近现代的当世具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就是头盔。日文就叫做“カブトkabuto”。而对应的汉字可以是“胄”、也可以是“兜”、也可以是“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