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吧 关注:7,555贴子:162,891

回复:大家在此楼谈谈莫德尔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莫德尔和曼施坦因在防御战山的区别基本就是弹性防御(死抗流)和机动防御的区别(运动战)。
到了后期其实德军不管是哪一种战术都很困难。死扛流如果没有要塞支持交换比往往不好看。而机动防御需要集中装甲力量抄敌人的后路,这样步兵就会缺少掩护,或者出现来不及撤退的情况。而且如果敌人多点进攻,机动防御的效果也是有限的。同时,机动防御需要敌人装甲部队与步兵的协调出现漏洞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这两种打法争论一直很大,其实我个人认为是各有利弊,到了后期其实哪一种都救不了德军。实力摆在那里。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5-05-01 01:02
收起回复
    这个说法比较中肯,客观。不过用死扛流来形容莫氏弹性防御可能不贴切,莫德尔把它叫做“剑与盾”。


    29楼2015-05-01 09:20
    收起回复
      有一个经典防御战例———纳尔瓦桥头堡之战。
      这个战例可以折射出莫德尔防御的顽强冷酷(说死扛也可以),德军充分利用地形、工事,采取灵活防御战术,就是死战不退,稳定了战局并坚持了半年之久,打成了1比7的损失交换比。必要的时候,死扛是唯一的选择。当然这个战例不是“剑与盾”。
      莫德尔的“剑与盾”类似于海因里希的战术,都是依靠大纵深的防线通过逐次抵抗和反击来阻滞和钝化苏军的大纵深攻势,至于大规模的反击,莫德尔和海因里希都不会过多的考虑,没有这个实力。
      尔热敷、水牛、库图佐夫、稳定北方集团军群战局、赫特根森林之战可以印证弹性防御的有效性。考虑到莫德尔担任过装甲师和装甲军的指挥官且战绩出色,对机动作战有深刻体会,所以,莫氏防御应该更适合后期的德军。


      30楼2015-05-01 10:32
      收起回复
        按巴尔克的主张将一个坦克营与所有步兵用于防御正面四分之三的防线,实际上也还是要求正面扛得住,正面扛不住敌方的侧翼就不易暴露。
        苏军的宽大正面攻击战术看来应该就是专门对付机动防御的。


        32楼2015-05-01 14:06
        回复
          库尔斯克战役在发动时已经是一个错过时机的战役,战役开始时苏军己经准备好面对德军的突击,对于过长的战线也进行了稳固,无论是苏军的准备和盟军的联合行动来看,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都是处于极大的劣势,南方的曼帅在兵力装甲和地形方面都要优于莫德尔,最终莫德尔没到推进地点,怎么也不能算是他的错,本来就处于劣势的战役,莫德尔停止推进怎么能算是不会打仗呢?巴格拉季昂行动中,莫德尔率领的德军确实很糟糕,但是那时苏军的兵力已经是德军的倍数,且苏军开始行动时或者说莫德尔接手时德军的战线就不是稳定的,虽然曼帅在防御战中对苏军造成了大量损失,但战线不是牢固的,还有倒霉的起义。阿登战役的话怎么不想想库尔斯克的曼帅呢?莫德尔在阿登也是受了希特勒的阻挠的,不过他自己也可能对自己军队的期望过高了,但主要原因还是在希特勒。总之,你这么说莫德尔可不对。


          IP属地:俄罗斯33楼2015-05-01 19:33
          收起回复
            个人觉得莫德尔比较垃圾但不是一无是处,好歹还赢过几场,虽然赢得和曼帅没法比。


            37楼2015-05-02 08:21
            收起回复
              不过对于巴格拉酱,个人 观点给曼施坦因或者隆美尔去打比较合适,那场战役,中央集团军群可怜巴巴的几十架飞机553辆坦克(包括480辆三突)这样的战斗是没有办法打赢的。

              莫德尔和布施那样的人不是很适合指挥,德军要做的事情,就只有跑路一点,给曼施坦因或者隆美尔也许更合适,但是结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IP属地:湖北38楼2015-05-02 14:03
              收起回复
                从结果来看,希特勒并没有把惨败的责任归咎于莫德尔,苏军在巴格辣酱中损失也很惨,是德军的两倍多。不管怎么说莫德尔最终还是重建了一条比较稳固的新防线。希特勒给莫德尔颁发了钻石饰勋章,显然是认可了莫德尔的努力,这一点古德里安也是认可的,蒂佩尔斯基希也证实了这点。
                希特勒很快就任命莫德尔为西线总司令去挽救绝望的西线形势,进一步佐证了把中央集团军群覆没归咎于莫德尔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这与几个月前给慢斯坦因和克莱斯特颁发勋章却免去职务形成鲜明对比。


                39楼2015-05-02 15:54
                收起回复
                  勒热夫无论如何都是以劣势守优势,不能否认他的胜利,至于战略失败是希特勒的事。巴格拉季昂谁来都一样,没什么可指责的。库尔斯克他面对苏军的压力并不弱于南方,且他一开始就反对主动攻击,所以心里皆有问题。加上攻击方法不是很正确,所以败退。但后期的防御也是很不错的,防御时没有出现曼施坦因一样措手不及的情况。最后一句,楼主,以你对他的感情色彩看,全天下的将领谁都是渣。


                  40楼2015-05-02 15:56
                  收起回复
                    希特勒在8月31日的军事会议上就说过:“当莫德尔元帅到职的时候,中央集团军群已经处于无可挽救的境地”。
                    朱可夫在回忆录中也提到:“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指挥部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采取的作战方式是正确的。由于德军原本就没有绵密的防线,在缺乏必要的兵力的情况下,又无法重建绵密的防线,德军指挥部决定主要采用短促突击的办法来阻止我军的进攻”
                    莫德尔在这种情况下还能重建防线,已经足可称为“消防队长”。
                    朱可夫提到了——绵密的防线、短促突击


                    43楼2015-05-03 10:28
                    回复
                      回复 Crazykakayibu :7月14日,德军在普罗霍罗夫卡和奥博洋方向已经攻不动了。苏军在这两个方向上还各有近300辆坦克。7月18日草原方面军的主力才真正进入战场,又带来400多辆坦克自行火炮。


                      44楼2015-05-04 01:06
                      收起回复
                        我本来就是业余爱好者,有无天赋并不重要,谈论军事是我的兴趣所在,我不觉得是浪费时间,我的时间我做主。你若觉得是浪费时间可以走开。至于靠不靠谱,雅俗共赏矣。但我还是建议以史论事,尊重事实,若能接近或还原史实,那就是意外收获。


                        来自手机贴吧48楼2015-05-04 16:3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