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吧 关注:25,022贴子:299,600

汇青年才俊,融百家之长,成君子之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此曾文正公吧,本人期盼广交天下青年豪杰,共同交流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畅所欲言,日新其德。本人计划闲暇时将一些感悟发布在贴吧里,短小精干,既是抛砖引玉,又是播种浇水,如果能给人一些启迪,更是三生有幸!本人今年刚及而立之年,研究国学多年,希望在平时将自己的一些粗陋感悟发布出来,也是于心有所慰藉,请各位多多批评指正,不必吝惜!(需要联系本人的朋友,可以加我QQ:596088458 净意)


1楼2015-07-30 09:48回复
    先附上一首诗作,以表心意:
    窗外烟雨朦胧,三十年究竟西东。
    临江已是过去,楼外车水马龙。
    今朝虽无烈酒,杯水自能清喉。
    此处无风亦无雨,悠悠白云任苍穹。


    2楼2015-07-30 09:51
    收起回复
      开门见山,青年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需磨练成强大的内心力量,如何磨练?无非两个途径:读书和实践。实践即是历练,没有历练,难铸伟器。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云云。所以,青年人要积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敢于直面困难,善于苦中作乐,才能磨练出强大的心志!
      但我想强调的是,历练必须以读书为基础,不读书明理,你就没有上述的这种认识,就难以激发出直面的勇气。王阳明说过:知行合一,知乃行之始,行乃知之成。对事物道理的明了,是实践的基石。儒家名著《大学》里也强调,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可见知的重要性,知就是明理,明理需要读书。读什么书呢?要读圣贤书,圣贤书是水之源,树之根,读圣贤书是务本之道。现在很多人读书太杂,读完即忘,泛滥无功,这就是抓不住根本,徒求枝叶!圣贤书包括什么?我姑且列几本:儒家——四书五经,道家——道德经、南华经,佛家——金刚经、心经。儒释道三家,殊途同归,臻于圣域,希望各位都有所涉猎,谢谢。


      3楼2015-07-30 10:06
      收起回复
        多谢对于事业的赠言,还望以后能与您多交流国学。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7-31 00:22
        回复
          感谢各位的溢美之词!我会经常写写心得,和大家分享,欢迎拍砖!今天简单谈谈修德。青年人应当德才兼备,这是毋庸置疑的。德乃才之本,才乃德之用。才华应当建立在德行的基础上,这样的才华利于社会接受,才能得到普遍认可。为什么现实中很多人怀才不遇?一方面可能是时运的流转,同时往往与德行修的不够有关。如何修德呢?很多人都自我感觉“我很善良,挺好的”,其实是把德行看的太粗了,不够深入和细致。修德其实是一项直通圣域之路,需循序而渐进,盈科而后达。孔子说的好:“下学而上达”,具体修德的方式应该是基础性的、源自生活,符合中庸之道。
          我给青年学子的建议很简单,管住身体上下两个窍。这个话听起来比较粗俗,却是很实在的修德之方。
          首先,上面一个窍,即是口,不外乎言语饮食:言乃德之表,谨言大有利于修身处世,多出善言、少出恶言、不涉淫词、不嚼两舌,非礼勿言;饮食乃养生之基,节饮食有助于养生健体,饮食清淡、多吃蔬果、少饮烈酒、戒烟戒毒,节制饮食。
          其次,下面一个窍,即是生殖器。关键是节欲。万恶淫为首,此乃万世不变之圭臬。孔子有云:“少年戒之在色”。纵欲一定会毁坏你的身体和心智,请青年人定要牢记色字头上一把刀,销人骨髓于无形,堕人心志于渐进,毁人功名于冥冥。


          8楼2015-08-01 12:19
          收起回复
            大叔懂得真多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8-01 16:24
            收起回复
              群主厉害,功底深厚,值得学习!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5-08-01 18:55
              回复
                常来呀…多多指导我们!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8-01 22:21
                回复
                  大叔好,大叔写的不错,多多指导哦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5-08-01 22:43
                  回复
                    谈儒家经典《大学》
                    大学旨趣深奥,历来解释注解颇多,感兴趣的朋友建议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基础读本。在下学识浅薄,仅摘取一点谈谈个人的看法。大学强调“致知在格物”,知即是明理,要想明理,关键在“格物”。“格物”是什么意思?这点朱熹和王阳明两位大儒有分歧,朱熹认为是对客观事物的学习、探索和实践,王守仁则理解为对内心物欲私念的革除以“致良知”。在我看来,两位大儒从不同路径出发寻求“致知”之路,对我们都很有指导意义。智慧的提升,既要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去把握客观规律,又要努力净化内心扫除不必要的私欲与妄想,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何为本?为道是本,修心是本。心是活泼泼的,灵动的,虚空的。如果承载了太多的欲望,就茅塞丛生,难以走上正路。所以儒家很注重慎独的功夫。慎独,即是对内心妄念和私欲的警惕,即使在独居时或他人看不见的地方都要始终保持庄敬,妄念才动,动之即觉,觉之即无,从而不让内心受到染污。慎独关键在主敬,时时刻刻把“敬”字摆在心头,做到“人人恭敬、事事恭敬、时时恭敬”,让敬意不断,敬则纯一无杂,邪僻私欲无法萌动于心,浩然之气持续养于胸中,久而久之,不知要涵养成甚深君子气度!


                    14楼2015-08-01 22:49
                    收起回复
                      学习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5-08-02 06:06
                      回复
                        有道理!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5-08-02 12:06
                        回复
                          受教了。楼主一定要常来啊,多写一篇善文或许不经意就改变了他人的人生。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08-02 12:29
                          收起回复
                            谈主敬之方
                            主敬历来是国学大师推崇的修身之道,孔夫子说过:“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涤公也有云:“主敬则身强”,可见主敬是身心修炼之要道。一个持敬之人,外在整齐严肃,内在纯一无杂,表里如一,器宇不凡。很多人会抱怨:“这个道理我也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确实,主敬功夫非百倍其功,不足以致之。但有其下手处,这一点很多人认识并不到位。认识不到位就容易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废。下面结合我个人的看法,来谈谈主敬之方。
                            敬无非是对人或对事,应该从根本处下手:对人恭敬首先要对父母恭敬,即是孝;对事恭敬首先对家务事上心。这两个本立起来了,恭敬心才有生发出去的源头活水。简单来说,孝和家务就是主敬之方,都来自家庭,都来自平常生活,一点也不奇怪,一点都不神秘。有的人就有疑问了:“就这么简单吗?这些和自己的成功有多大关系?”这两点看似简单,实则很不简单。我们看问题,要看的细致和深入些,平常中蕴含着不平常的道理。孝敬父母是一门智慧的艺术,是德行的原道,非至圣无以圆满,何况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家务也是如此,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家里几乎不劳动,这些人到社会上去工作对事业就容易产生懈怠感,因为在日用平常中他主敬的功夫做得太少,心力不够,表现在事业上就会有所欠缺。所以,我给大家的建议就是,怀着恭敬心去孝顺父母,认真积极去参与家庭劳动,在生活中锻炼自己的主敬功夫。


                            19楼2015-08-02 12:55
                            回复
                              和寻师觅友一走做我们的大吧主好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08-02 16:5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