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吧 关注:25,018贴子:299,756

汇青年才俊,融百家之长,成君子之道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此曾文正公吧,本人期盼广交天下青年豪杰,共同交流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畅所欲言,日新其德。本人计划闲暇时将一些感悟发布在贴吧里,短小精干,既是抛砖引玉,又是播种浇水,如果能给人一些启迪,更是三生有幸!本人今年刚及而立之年,研究国学多年,希望在平时将自己的一些粗陋感悟发布出来,也是于心有所慰藉,请各位多多批评指正,不必吝惜!(需要联系本人的朋友,可以加我QQ:596088458 净意)


1楼2015-07-30 09:48回复
    先附上一首诗作,以表心意:
    窗外烟雨朦胧,三十年究竟西东。
    临江已是过去,楼外车水马龙。
    今朝虽无烈酒,杯水自能清喉。
    此处无风亦无雨,悠悠白云任苍穹。


    2楼2015-07-30 09:51
    收起回复
      开门见山,青年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需磨练成强大的内心力量,如何磨练?无非两个途径:读书和实践。实践即是历练,没有历练,难铸伟器。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云云。所以,青年人要积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敢于直面困难,善于苦中作乐,才能磨练出强大的心志!
      但我想强调的是,历练必须以读书为基础,不读书明理,你就没有上述的这种认识,就难以激发出直面的勇气。王阳明说过:知行合一,知乃行之始,行乃知之成。对事物道理的明了,是实践的基石。儒家名著《大学》里也强调,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可见知的重要性,知就是明理,明理需要读书。读什么书呢?要读圣贤书,圣贤书是水之源,树之根,读圣贤书是务本之道。现在很多人读书太杂,读完即忘,泛滥无功,这就是抓不住根本,徒求枝叶!圣贤书包括什么?我姑且列几本:儒家——四书五经,道家——道德经、南华经,佛家——金刚经、心经。儒释道三家,殊途同归,臻于圣域,希望各位都有所涉猎,谢谢。


      3楼2015-07-30 10:06
      收起回复
        感谢各位的溢美之词!我会经常写写心得,和大家分享,欢迎拍砖!今天简单谈谈修德。青年人应当德才兼备,这是毋庸置疑的。德乃才之本,才乃德之用。才华应当建立在德行的基础上,这样的才华利于社会接受,才能得到普遍认可。为什么现实中很多人怀才不遇?一方面可能是时运的流转,同时往往与德行修的不够有关。如何修德呢?很多人都自我感觉“我很善良,挺好的”,其实是把德行看的太粗了,不够深入和细致。修德其实是一项直通圣域之路,需循序而渐进,盈科而后达。孔子说的好:“下学而上达”,具体修德的方式应该是基础性的、源自生活,符合中庸之道。
        我给青年学子的建议很简单,管住身体上下两个窍。这个话听起来比较粗俗,却是很实在的修德之方。
        首先,上面一个窍,即是口,不外乎言语饮食:言乃德之表,谨言大有利于修身处世,多出善言、少出恶言、不涉淫词、不嚼两舌,非礼勿言;饮食乃养生之基,节饮食有助于养生健体,饮食清淡、多吃蔬果、少饮烈酒、戒烟戒毒,节制饮食。
        其次,下面一个窍,即是生殖器。关键是节欲。万恶淫为首,此乃万世不变之圭臬。孔子有云:“少年戒之在色”。纵欲一定会毁坏你的身体和心智,请青年人定要牢记色字头上一把刀,销人骨髓于无形,堕人心志于渐进,毁人功名于冥冥。


        8楼2015-08-01 12:19
        收起回复
          谈儒家经典《大学》
          大学旨趣深奥,历来解释注解颇多,感兴趣的朋友建议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基础读本。在下学识浅薄,仅摘取一点谈谈个人的看法。大学强调“致知在格物”,知即是明理,要想明理,关键在“格物”。“格物”是什么意思?这点朱熹和王阳明两位大儒有分歧,朱熹认为是对客观事物的学习、探索和实践,王守仁则理解为对内心物欲私念的革除以“致良知”。在我看来,两位大儒从不同路径出发寻求“致知”之路,对我们都很有指导意义。智慧的提升,既要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去把握客观规律,又要努力净化内心扫除不必要的私欲与妄想,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何为本?为道是本,修心是本。心是活泼泼的,灵动的,虚空的。如果承载了太多的欲望,就茅塞丛生,难以走上正路。所以儒家很注重慎独的功夫。慎独,即是对内心妄念和私欲的警惕,即使在独居时或他人看不见的地方都要始终保持庄敬,妄念才动,动之即觉,觉之即无,从而不让内心受到染污。慎独关键在主敬,时时刻刻把“敬”字摆在心头,做到“人人恭敬、事事恭敬、时时恭敬”,让敬意不断,敬则纯一无杂,邪僻私欲无法萌动于心,浩然之气持续养于胸中,久而久之,不知要涵养成甚深君子气度!


          14楼2015-08-01 22:49
          收起回复
            谈主敬之方
            主敬历来是国学大师推崇的修身之道,孔夫子说过:“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涤公也有云:“主敬则身强”,可见主敬是身心修炼之要道。一个持敬之人,外在整齐严肃,内在纯一无杂,表里如一,器宇不凡。很多人会抱怨:“这个道理我也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确实,主敬功夫非百倍其功,不足以致之。但有其下手处,这一点很多人认识并不到位。认识不到位就容易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废。下面结合我个人的看法,来谈谈主敬之方。
            敬无非是对人或对事,应该从根本处下手:对人恭敬首先要对父母恭敬,即是孝;对事恭敬首先对家务事上心。这两个本立起来了,恭敬心才有生发出去的源头活水。简单来说,孝和家务就是主敬之方,都来自家庭,都来自平常生活,一点也不奇怪,一点都不神秘。有的人就有疑问了:“就这么简单吗?这些和自己的成功有多大关系?”这两点看似简单,实则很不简单。我们看问题,要看的细致和深入些,平常中蕴含着不平常的道理。孝敬父母是一门智慧的艺术,是德行的原道,非至圣无以圆满,何况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家务也是如此,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家里几乎不劳动,这些人到社会上去工作对事业就容易产生懈怠感,因为在日用平常中他主敬的功夫做得太少,心力不够,表现在事业上就会有所欠缺。所以,我给大家的建议就是,怀着恭敬心去孝顺父母,认真积极去参与家庭劳动,在生活中锻炼自己的主敬功夫。


            19楼2015-08-02 12:55
            回复
              善于运用道家思维处世
              提起道家思想,大家容易想到消极无为,与实际生活关联不大。在这里,考虑到文字有限,我不做必要性论述,直接谈道家思想宝库里两种重要的思维模式,供各位参考:
              一、整体性思维。现在我们在学习层面强调专业化,这是很正确的,秉持科学精神,这是生产力大解放的根本。但同时,专业化思维模式会导致条块分割、局部不衔接等问题,所以要善于结合整体性思维。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大制不割”,自然就是一个整体,不要割裂开去看问题。什么叫“无为”?不是无所作为的意思,而是你的思维应当顺应客观整体规律,不要自己主观搞出一套东东,与实际情况不符合。无为而后无不为,顺应了自然规律,事情就会和谐,最后成效更加明显。
              二、守母以存子。这个思维模式比较难懂一些,这里只能简单举个例子说明,比如我们想获得水果,水果是通过种植果树来实现收成。大部分人思考问题是既然要获得水果,我就对着水果浇水施肥让它长的更快些,当然我们都清楚这是不正确的,应当对树根浇水施肥。因为水果是由树根吸收的营养生发出来的,树根是母,水果是子,守母才能存子,但很多人是想守子以存子。这个道理如果你想通了,做事就能务本。比如你想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并不是仅仅做义工或捐款就能实现的,首先你要好好的尽孝道,让孝心孝行更加细致和纯粹,要在这上面努力,你就抓住了善的“母”,守母以存子,善心善行自然容易生发出去而不做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有疑问可以联系我,谢谢。


              26楼2015-08-06 10:23
              收起回复
                谈培养谦德
                《易经》六十四卦,唯谦卦六爻皆吉。古人云:“谦光受益”,谦德深厚的人福禄永续,因为谦虚不盈符合自然之道。如何培养谦德?贵在清静无为。请诸君善思此箴:
                清静则私欲不起,无为则躁动不生,私欲灭,躁动息,空空无我,性定明通,浩然之气成于内,谦冲之德形于外,不期然而然,无所为而为。倘若守谦以达谦,谦外又一谦,谦德不易至,徒守一谦字。无乃谦之母,谦为无之用,守母以存子,妙合自然心。


                28楼2015-08-07 11:14
                收起回复
                  谈习劳
                  曾文正公在日课四条里,强调了“习劳”的重要性。劳动符合天心,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劳动是培养勤奋的最佳方式。现代人尤其知识分子,偏向脑力劳动,不注重体力劳动,这是不恰当的。从养生角度来说,人体的气血需要活动才能保持通畅,长时间静坐会导致气机凝滞,不利于身体健康。
                  从精神层面来讲,持续性的脑力劳动会增加神经的压力,需要适度的体力劳动来舒缓压力,这既是对身体有益,也对维护良好的心理健康大有益处。体力劳动者的心理疾病相对于脑力劳动者要少得多。
                  从工作生活大背景来分析,体力劳动会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比如在家里,勤快做家务有益于维系家人间的良好感情;在单位,勤奋工作是赢得同事赞赏与尊重的基础。同时,熟练的劳动对增进心灵智慧也有所帮助。经常劳动,双手便不笨拙,俗语说“五指连心”“心灵手巧”,五指活络了,心灵也活泼。
                  所以说,习劳对身心健康百利而无一害,劝勉诸君克服怠惰习气,积极参与劳动,以顺天道乾乾不息之理。


                  31楼2015-08-10 10:16
                  收起回复
                    谈内心强大
                    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词,就是“内心强大”。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从而淡定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许多人学习曾文正公,钻研国学,也是出于这个目的。内心强大无论在何时,似乎都是稀缺品,因为人性中有诸多弱点,比如怯懦、自卑、怠惰、消极、浮躁,等等。如何锻造一颗强大的内心呢?有人说要多读书,读书可以明理。在我看来,读书是基础,最终成就强大内心的唯有践行。在行动中才能磨练出坚强的内心与意志。
                    如何行动?有人认为,当然是经受磨难。可是大部分人过着平常人的生活,没有这个机会。那么,还有其他方法做到吗?老子说过:“反者,道之动也”。思考问题应当善于从表面现象去追溯其根本,由子反推母,守母以存子,这是君子务本之道。结合现在这个问题,勇敢与坚强其根本出于何处?出于“仁”,仁爱之心。孔子有云:“有仁必定有勇,有勇不必有仁”,守仁则勇出,守勇则刚露,仁勇相推,刚柔并济,恃勇以进,过刚易折。
                    由此看来,培养仁爱之心,是铸就强大内心的关键。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在付出与宽恕两方面入手。付出,即是利他,付出越多,收获的快乐越多;宽恕,即是利己,愤怒最终伤害的是自己的身心,宽恕他人,便是宽待自己。善于付出与宽恕,在不知不觉中,涵养成强大的自我。


                    33楼2015-08-12 10:54
                    收起回复
                      谈命运 (三)
                      最近和一些人探讨关于命运的话题,我觉得有必要写写我自己的感想,供大家参考。
                      何为命运?命运是否注定?这个是许多人会思考的问题。首先,思考这个问题,心中要有较大的烦恼,还得有一定的悟性。何来烦恼,需要一定的人生历练,没有经历,就很难有直达心灵的痛苦或不安,也就很难产生比较大的烦恼。有了烦恼,才能拿出改变的勇气,才可能改变自己。为什么说还得有悟性呢?有的人产生了烦恼,他没有形而上地去归纳思考,只是就事论事,这样就流于表面,很难上升到命运这个总体层面上。所以,很多人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磨练和困顿,对命运有了一种初步的概念。那么,命运是否注定呢?这个问题就很难说清楚了,因为我无法拿出一个标准来告诉大家是还是否。我的解释是:命运一定存在,不管你相信与否,此乃定数。也就是说,人的命运是可以通过术数测算出来的,至少大体上应该是这样。所以,面对人生中的种种变数,我们要用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不要过喜过悲。
                      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命运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去改变。这是一定的、绝对的!
                      改变命运,唯强者能之!何为强者?老子说过,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战胜外在的,靠的是力。战胜内心的,靠的是强。唯有战胜内心、战胜自我的人,可以跳出命运的桎梏,改变人生的际遇!而现实中很多人往往是用力去试图改变命运,殊不知你只是在自己的定数内改变了方位罢了,并没有跳出定数。为什么这么说?有的人生性贪欲很重,他觉得现在生活条件不好,所以勤奋努力,让自己赚更多的钱。他把努力放在事业上,却没有反观其内心的贪欲,即使他日后取得了成功,也会付出很大的代价。此乃因果效应,屡试不爽。他的成功,是水中月、镜中花,没有扎实的根基,只不过是黄粱一梦而已。当然,我想说的,不是做人不需要努力,而是要善于抓住根本。根本何在?就在心中。外境的不顺,要懂得反求内心,改变心智。物是一样的物,心却是不一样的心。我们每个人的心,就像一副眼镜。刚开始时,每个人的眼镜都是晶莹透亮的,但久而久之,眼镜上都或多或少地蒙上了灰尘,这个就是尘障。每个人的智慧不一样,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尘障的存在,通过这副心灵的眼镜看到的世界就千差万别,失去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命运的不同因此而产生。要想改变命运,就是要意识到只有将眼镜擦亮,才能重新看到真实的世界,才能做出理性而正确的判断,实现福慧双收。


                      63楼2015-08-31 10:00
                      收起回复
                        养生箴
                        养生之道,贵在无为。无中生有,返有还无。无乃母,有乃子,守母以存子,妙合自然心。此乃母子相推之道!无为之方,贵在无我。无我先从忘我始,忘我则性定明通。动亦定,静亦定,动静变化,不扰心性。外在纷扰,内心澄澈,如镜水照月,明达四方。内以养浩然之气,外以表盛德之功。


                        66楼2015-09-02 09:05
                        回复
                          谈主敬之方(二)之上
                          前面在19楼主敬之方里,侧重从客观角度来谈,下文侧重从心地出发来谈如何培养恭敬心。希望各位朋友能结合内外两个角度,锻炼自己的主敬功夫。
                          曾国藩说过:“慎独者心安,主敬者身强”。恭敬心,是人心之原态、强身之要义、礼仪之大本。何为敬?心中无物即是敬。面对一件事,倘若心中放着其他事,心猿意马,那就是对这件事的不敬。心中常不敬,说明心力不够,神思散乱。心乃一身之主,心君妄动,身体安能强健!古人修身,强调的是性命双修,既能涵养素质,又可强身健体。养生之本,在于养心。平时多在“恭敬”处下工夫,久久必能收束精神,强壮身心。
                          如何培养“恭敬心”?关键要发勇猛之决心,日日恭敬、人人恭敬、事事恭敬,不让恭敬心有一时一刻地间断。这个是目标,当然起初很难做到,须不断精进,不断努力,不断进取。要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勇气,想变化自己的气质,拓宽自己的器量,宏大自己的事业,“非百倍其功,不足以至之”。许多年轻人,有远大的理想,勇于挑战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然而应当知道,成大器之人,首先挑战的是自我,是自我内心的不正之气!要拿出克服千山万水的勇气,向自身发出挑战,克服心中的懒散、自私和不敬,归于正道,笃行仁义,拿出“一正而天下平”的担当!


                          69楼2015-09-06 09:38
                          收起回复
                            谈主敬之方(二)之下
                            日日恭敬,就是时时刻刻保持恭敬,不仅在与人交往时,独处时更要恭敬。慎独是自我完善的最好方式。一个人在自己独处时或别人无法了解的意念中能保持恭敬,不邪思妄想,心地就趋于纯净,不会沾染过多的阴恶尘障,心体明亮,福德自然宏大。现实中做到这点并不容易,需要平时多下功夫,修此忍力。
                            人人恭敬,就是无论面对何人都应起恭敬心,不可心生不敬。人之常情是面对优秀成功人士心生敬意,面对一般人、甚至不善之人心生不敬甚至厌恶之心。此乃分别心。其实,我们深度分析一下,恭敬心,恭敬的是他们的本性本心。这些普通人,他们或有优点或有缺点,但是他们都有一颗良善的本性,恭敬他们,会引导他们升起羞愧之心,进而向好的一面看齐。即使面对不善之人,对于他们犯下的罪过,自然会有法律或者其他的报应惩罚。但他们也有善的一面,也有一颗本善之心,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他们,更应该多发仁爱之心,恭敬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一份由衷的正能量。
                            事事恭敬,就是不论与我有关还是与我无关的事,我们都应该保持一份恭敬心。与我利益相关,恭敬从事是当然。与我利益无关,我们更要恭敬对待。为什么?为人处世,心量得放开。制约心量的东西,本质上是这个“我执”。我们总是以“我”为出发点来考虑问题,当然智慧局限,视野不广。想想大千世界,我只是沧海之一粟,困在“我”这根绳子上,当然难有大作为。能尽量放下自我,恭敬他人,恭敬他人的工作和事业,那么我们才能更深入、更广阔、更自由参与到这个社会的事务中,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广结善缘,为今后的事业和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培养“恭敬心”,关键在于自身的认识和勇气,希望我的一点粗糙的见解,可以激发大家一些智慧的想法。


                            71楼2015-09-08 09:02
                            回复
                              谈整体思维(上)
                              在26楼我简单涉及到这一思维,今天详细来诠释一番,欢迎大家拍砖!
                              我们需要处理好家庭、工作、社会、学习、健康等多方面的关系,在家庭里要处理好父母、夫妻、子女、亲戚等多重关系,在工作中要处理好领导、同事、工作对象等人事关系,等等。这么多关系摆在面前,平衡好、协调好这些因素显得尤为重要。要明白,在总和(10)不变的情况下,5X5的数值最大!
                              如何做到?关键在一以贯之。外在关系多重,内在和谐统一。
                              很多人是顾了家庭,就忘了学习;投入工作,却损害健康,似乎总是疲于应付,难以平衡。为啥呢?他没有运用整体思维,而是割裂的看事物。在他看来,照顾家庭,即是照顾家庭;认真学习,即是好好读书;工作是工作,养生是养生。养生要搞出一套方法,工作又弄出一些花样,学习需攻读一门课程,等等,全是条块分割,鳞次栉比,脑袋装的密密麻麻,身体忙的“不亦乐乎”。精力充沛的,可以努力平衡好;精力不够的,往往顾此失彼。
                              学习国学,应善于整体看事物,这是国学的思维方式。道家强调“大制不割”,不能割裂开、模块化去协调这些关系。就像一棵树,由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果实等部分组成,这么多因素不可割裂开去分别对待,它们是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即有本末之分,应善于把握事物的根本,并推致出去,节节迈进,由“本”以达“末”,即所谓“理一而分殊”,此乃“千变万化,不离其宗”。


                              73楼2015-09-09 09:2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