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520贴子:6,156,219

自诩读书不少,心得颇多,且探讨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自诩读书不少,心得颇多,且探讨一番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10-21 15:33回复
    浅谈读书
    我高中时便喜欢读书,当然不是什么教科书或专业书,都是些乱七八糟的闲书。以前崇拜韩寒,记得一篇文章大意是说,所谓的教科书就是过了九月份就去卖废品,而所谓的闲书野书可能就是你受用一生的书。这话虽有失偏颇,但也具有一定合理性。简单举例,马云喜欢金庸武侠,奉若神明;俞洪敏喜欢历史读物,手不释卷。当然,我没有自比管乐的意思,我只是想明,读书是有用的。我希望读书可以提升我的素质,增长见识,也渴望宽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张爱玲曾说,“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因为贫困,我是一个自卑的孩子,就像许许多多路遥小说的主人公一样,怀着少年的羞涩与不甘,梦想改变自己,使之成为一个有素养的人,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然而最核心的问题即是增加的人生阅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认为读书是一条很便捷的途径,一部优秀的小说,寥寥几千百字,它却可能蕴含着作者几十年的人生体验与感悟,描写出了大的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艰难奋斗和社会大熔炉下的人生百态。现在二十岁左右的年龄,正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我们应当多读书,而且读不同的书,几种不同的思想交流碰撞,我们的价值观就建立起来了。曾经听过几个名词,为“经济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独立”,我想,一个成熟有作为的男人应该是拥有自己的事业基础,有学识而含蓄内敛,不夸夸其谈。总之,我认为读书是大有裨益的,并且我也会坚持下去的。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10-21 15:37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10-21 15:40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10-21 15:41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10-21 15:44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10-21 15:52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10-21 15:55
              收起回复
                《厚黑学》读后感
                早年便听说过这本书,今日有幸读了,结果全无当时兴趣。其实这本书并不像很多人想当然那样,就是一本坑人的书,就是一本教你损人利己的书,就是一本让我们“脸厚心黑”的书。我只能说这种想法太狭隘了,当时中国饱受列强压迫,加上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作者作此书的目的是希望国人“厚黑救国”,其中有很多好观点,如“同样是一个厚黑,用它来图谋自己个人的私利,是极端卑劣的行为,用它谋划大众的公利,是至高无上的道德”。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李宗吾又是一个狂想症患者,心理扭曲,愚昧无知。他妄想自己建立国家,成立“弱小国家民族联盟”,由他这个“厚黑教主”任老大。愚蠢的是他把唯物与唯心混为一谈,典型的二元论。书中还每每自诩教主,更有甚者,他竟然作出了“厚黑语录”,让教徒每日诵习,其实都是模仿论语而作,随意改动几个字。我读他的书,仿佛看到了希特勒的影子,他每次自比孔子,王阳明,爱因斯坦等人,我都憋不住笑。总之,我还是佩服李宗吾居多,欣赏他的爱国节操,喜欢他的独立精神。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10-22 09:09
                收起回复
                  大家若有喜欢的书,提出来。如果我也读过,我会写出读后感的,咱们可以一起探讨一番,不胜荣幸。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10-22 09:11
                  收起回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这是我所阅读的第一本龙应台女士的大作,它温柔细腻,娓娓道来。毫不保留的说,它是一部可以与《傅雷家书》相媲美的杰作。可能由于年龄较小原因罢,我对这三十六封家书的亲情感受颇浅。我喜欢“十八岁那一年”,高三时曾熟读可诵,现在也忘不了,这篇文章可以说完全是由事例堆砌而成,排比句气势磅礴,反问句波涛汹涌,很喜欢这种风格,很想模仿可又很难模仿。这部书给我最大的的触动是两种文化价值的差异,中西方在道德伦理、国际政治等方面不同甚至相反的立场。“ 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这句话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即便今日,也仍心有余悸。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普世价值罢。还有爱国问题,龙部长在其他作品也多有提及,她更多是关注贫困国家,也曾直言不讳,政府鼓励你所爱的国可能根本不值得你爱。(声明:我是拥护党的领导,我非常爱国的,听国歌就能哭出来)。总之,读完这本书,我对欧洲开始充满了向往,向往每间咖啡馆的静谧,向往在那里和三五好友悠闲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平静,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更多的东西,比如艺术比如环境比如贫困比如真正的生活。结束之际,在此真挚向龙应台女士致敬,期待更多的大作品。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5-10-22 22:00
                    收起回复
                      《三国演义》读后感
                      怎么说呢,这是我读的最多的一本书,几乎是每个初中寒暑假的必修课。三国时代,叱咤风云。英雄辈出,群雄逐鹿,谋臣如云,武将如雨。典型形象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厚笃实”的刘玄德,“抬棺叱敌”的庞令明,“大伪似忠”的曹孟德,“意气风发”的周公瑾……时至今日,再读三国。令我仍然敬佩不已的是刘备,在治国理政方面,他可能比不过孙权;在军事谋划方面,他也比不过曹操。但是,那个垂暮的老人,在他人生最后一刻散发出的光芒,足以掩盖他所有的平庸,不错,是所有。他可以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不以“家天下”为终极目标,仅“白帝城托孤”一篇,便可使先主名留青史,更不必提“携民渡江”的仁义了。毛宗岗先生评三国,谓之有“三绝”,奸绝曹操,义绝关羽,智绝诸葛,我想说,应当少了一位“仁绝”刘备。中国三大战役在这本书就出现两个: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不过我更喜欢另一场战役—夷陵之战。在这场战役中,书生拜大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意气风发的陆逊,审时度势,弹指间,火烧连营七百里,真乃“儒将”风范。还有另外一位杰出的军事家,邓士载偷渡阴平,喜欢他的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一位民国将领效仿邓艾,结局依然,日军大败,从此,这位将领名震中国。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5-10-23 19:47
                      收起回复
                        @278497716qq 其实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成名作,同时也很有可能它就是代表作了。我感觉有的作家每天发了疯似的写作赚钱,结果就是导致垃圾泛滥。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余华的《活着》,玛格丽特的《飘》,于丹的《论语心得》……很多很多都是不朽佳作。但是如果每年出作品,每年写文章,我感觉质量就不能保证了,个人感觉余华后期作品血腥暴力色情,还有很多人体器官描写,可能与他做牙医有关。他还写武侠小说,兄弟真心看不懂,小学生对话式讲白。还有于丹的心灵鸡汤,有梦不觉人生寒,真心吐槽。路遥的其他作品也很多类似,大都是男主人公贫困,好读书,然后善良女生就出现了……肯定很多人要骂我了,对不起。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5-10-23 22:39
                        收起回复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这部作品没有体裁,但却是这几年最为畅销的书籍了。诙谐幽默,妙趣横生,但其间也不乏严峻的深思,批评的人说这书不严谨,个人主观色彩浓厚,但我也的确喜欢明月先生对那些王公将相的评价。印象比较深刻的三位将领:李如松,戚继光,袁崇焕。李如松是“不世出之名将”,万历年间,抗日援朝,一举击溃日本国内盛誉满天的“战国名将”,丰臣秀吉也呜呼哀哉,真是我们的骄傲,每每读来不禁拍案叫绝。戚继光更了不得,并不是因为戚家军抗倭有术,而是因戚继光的处世之道,他是一个廉洁清官,罢官之后“家无余财”,他又是一个贪腐高官,请客吃饭拍马屁,样样精通。可以说,他是一个复杂的人,如此截然不同的行为,但他更像一个单纯的孩子,他所做的一切一切,都只是为了他那个济世安民的抱负,为了那个“但愿海波平”的渴望。深处社会熔炉,我们可能会改变,会堕落,会不得不屈服,会不得不妥协,但是,有那么一个人,他利用社会的处世法,利用官场的潜规则,实现了心中崇高的理想,这值得我们深思,在你为社会所难受时,请想想民族英雄戚继光,或许你可以用你自己的方式走向属于你的成功。最后一位毁誉参半,不过我不纠结他的功过是非,袁崇焕带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上刑场的镇定自若,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是那个勇敢的袁督师?是那个坚韧的宁远道?不,他只是他自己——袁崇焕,“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这或许才是真正的袁崇焕吧,即便赴死,依然坚持。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3楼2015-10-25 13:31
                          收起回复
                            《因为痛,所以叫青春》读后感
                            韩国首尔大学教授金兰郁代表作,但是,作为一本心理励志书籍,它永远不能逃脱空洞高大的本质。通俗点说,只是一个不普通作家所写的极其普通的心灵鸡汤。原谅我,仅以此书作为众多心灵鸡汤的代表大肆吐槽一遍。这本书废话连篇,后劲不足,前后矛盾处很多,有时不明要理,通篇说教式讲述,令人作呕。和其他鸡汤一般,千篇一律、老生常谈,鼓励你要振作,要自信;学历不重要,能力最重要;人际不要怕,孤独很普遍;爱情是两厢情愿,不能丧失自我……诸如此类,不一一列举。不过也有个别观点新颖,令读者耳目一新,印象深刻且深以为然的是,大学生不应该现在便考虑挣钱理财,现在理财为时尚早,比储蓄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投资,最聪明的理财是提升自我价值。暑假时期乃至上了大学,也曾想找份兼职,发传单、做家教什么的做一些,既可以补贴家用(我家庭条件不好哦),又可以增长一些经验,后来也的确做过这些兼职,发现根本没什么用,这是最廉价的劳动力,很难真正锻炼一个人,因为它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奉劝各位高中生大学生,莫要贪图短期利益,学生时代是读书最好的时期,等你工作了,需要应付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需要一天工作八小时后加班,需要照顾老婆孩子赡养抚育老人……哪里还有那么充裕的时间呢?也许这就是《因为痛,所以叫青春》带给我为数不多的那些启示吧!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8楼2015-10-30 23:42
                            收起回复
                              《活着》读后感
                              先阐述一下我对余华的看法吧,个人不是很喜欢他,感觉此人后期作品暴力血腥,荒诞无稽,简直不堪入目。也许由于牙医生涯经历,余华竟然对人体器官的描写情有独钟,余华作品甚多,虚构能力有限,期间不乏粗制滥造之作。《活着》是余华早期所作,没有那么多的诉求与控告,而且真情流露,是一部难得佳作!阅读《活着》,是鼻涕伴着眼泪,吧嗒吧嗒,真的,或许这就是情到深处,不能自已吧!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哭,都会落泪,《活着》在于它高尚的人文关怀,反映了人生命运无常,福贵一生多舛,从富家少爷沦为贫困佣农,从强制征兵到失妻丧子,一路的坎坷不平,一步步的艰难前行。活着,为了什么?这是一个终极哲学问题,但是福贵用他朴素的农民本质告诉我们,什么也不为,仅仅是因为我们活着。珍贵的和平,优越的生活,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活着呢?想想福贵吧,在那个战争与革命交织的年代,在那个视人命如草芥的年代,个人命运只能随波逐流、无力反抗,面对飞机和大炮,饱受饥饿与屈辱,然而福贵没有轻生,他有活着的欲望,他有家珍和孩子,他要坚定的活下去。即使后来亲人一个个死去,埋入坟墓,福贵也不会放弃活着。福贵的一生,是平淡,但平淡中蕴含着伟大的力量!老实说,少年的福贵的确是混蛋,对妻子,对父母,对家庭都没有尽到应有责任,而且处处耍无赖。不过,后来的那位老人,当他吆喝着那头叫福贵的牛时,你还会不动容吗?这本书没有令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力量,但绝不仅仅使我们痛哭流涕,人生的真谛,也许深藏其中,孜待挖掘。退后一百步讲,如果有朝一日我们冷淡了,荒凉了,阅读《活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它可以使我们重新感受人性的光辉,给予我们前行的鼓舞!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7楼2015-11-04 09:0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