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吧 关注:51,163贴子:354,443
  • 5回复贴,共1

谈谈个人对心学的一点感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心学是针对儒家学说修身这部分讲的,根据我的理解,主要是把人分为心性(也有说是自性)和体性(身体,应该理解为情绪),但没有具体的去详细的描述,但似乎心是会被侵蚀的,所谓意气,体性是可以控制人的。


1楼2015-11-12 23:12回复
    这里我引入一个故事,清朝人收集的一些传闻,书名叫子不语,作者是当作真事来记录的。
    南昌士人
    江南南昌南昌县有几个读书人,在北兰寺上学,有一个年长的和一个年轻的关系非常好。一天,年长的人回家乡探亲,却暴死在家中,年轻的不知道这件事情,仍然在寺中读书。
      晚上读完书正准备睡觉的时候,看到年长的披了一个草席进来了,随即坐到床边抚摸着年轻的人的背说:“我和您离开还不到十天,竟然得了急病暴死,我现在是一只鬼呀,放不下你我的友情,所以特地来告别的。”年轻的人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死掉的这个人说:“我如果要害你,怎么会直接告诉你我是鬼呢?兄弟你别怕,我来是有些身后的事情想拜托你。”
      年轻的人心里稍微平静了一些,问道:“是什么事情呢?”鬼说道:“我有一个老母亲,七十多岁了,妻子还不到三十,能有几斛米吃,这辈子也就够了,希望您可以送去,这是第一个;我有些文稿还没能出版,希望您能帮我联系出版社出版,使我的名字不至于那么快被人忘记,这是第二个请求;我还欠卖笔的人好几千铜钱,还没有换,希望您能帮我还掉,这是第三个请求。”年轻的人赶紧答应,死掉的人站起来说:“既然您都答应了,那我就走了。”说完就要起身离开。
      年轻的人看到死掉的人很有礼貌,和平常没有什么区别,也就不怎么害怕了,就哭着挽留他,说:“要和您永别了,为什么不多留一会儿呢?”死掉的人也哭了,二人回到床边坐下,聊起来以前的事情,没聊几句,死掉的人站起来说:“我得走了。”但是却站着没有走,两眼直直的,脸上渐渐显露出腐烂的样子,年轻的人开始害怕了,说:“您都说完了,赶紧走吧!”死尸不走,年轻的人拍打着床大声喊叫,还是不走,仍然站着,这年轻的害怕了,爬起来就往外面跑了出去,死尸也追了出来,年轻的越跑越快,这死尸也越跑越快,跑了好几里路,年轻的翻过一堵墙倒在了地上,死尸翻不过去,只有头探过来看着年轻的人,嘴里的口水不停的流到年轻的人的脸上。
      天亮了以后,路过的看到年轻的人,就用生姜水喂他,把他救醒了。死尸的家人正在寻找尸体,听说在这里,就来把尸体带走入土为安了。
      知道的人说:“人的魂是善良的,而魄是邪恶的,人的魂是有灵气的,而魄是愚笨的,他刚来的时候,魄附着在魂的上面,交待完事情以后,魂就散去了,而魄却留下了。魂在,就是他本人在,魂不在了,他就不是他自己了。世上的行尸走肉,都是受魄控制的,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制服。”


    2楼2015-11-12 23:1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上面这个故事中讲的魂魄其实应该是对心性和体性的描述,体性的目的就是使人的躯体可以存活,而儒学修身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体性对人心性的影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如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的理解就是使心可以控制身,在做事学习的时候可以不被负面情绪,恶习所干扰,得到知识,能力,以及在做事时克服恐惧,紧张的能力,心学在阳明公时很火,在一些人的写的介绍阳明公书里好像提过,就是心学门人科举考试中考中的比例很高。


      3楼2015-11-12 23:15
      回复
        再说一下我对,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的理解。
        心体是无善无恶的,即使被体性控制,那也是为了身体的存活,比如一直老虎在追你的时候,你会去思考老虎吃饱了吗?从生理角度会进入应激状态,气血进入运动神经撒腿就跑,但当你已经肥胖的时候,你会有想吃高热量食品的冲动,虽然你知道不对,但很难控制,都是体性在作用,善恶就需要根据实际来判断,这也解释了有善有恶意之动,良知就是对真实善恶的判断,什么是真实善恶呢?就是来自心或者叫良知的判断,比如骗人就是错的吗?如果骗人会导致人死就是恶,但能救人就是善,救人杀人就在于你心的判断。


        4楼2015-11-12 23:16
        回复
          说一下心学禅宗化的问题,在我看来儒释道三家讲的内容是一样的,儒家存心养性,佛家明心见性,道家修心炼性,但侧重点不同,儒家侧重外用,佛家侧重修性,道家侧重健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修成之后生病或者死了就悲剧了),而如果诸位要实修的话,可以多多参考佛家的典籍,因为汉语一词多义的原因,单纯看书本很难学,因为满清文化阉割的问题,和本朝的政策,儒生基本都成了奴才,很少有传承的,相反佛学基于其出世的缘故倒是很多传承,讲解的也很细致,不应该有分别心,应该结合四书一起学习。


          5楼2015-11-12 23:18
          回复
            当然这也是在下的个人理解,可能会有谬误,也请大家见谅


            6楼2015-11-12 23: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