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绯羽吧 关注:97贴子:840
  • 4回复贴,共1

《汉服》【转】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四川1楼2016-01-01 21:05回复
    【前言 活在当下】
    我不喜欢说“如果”开头的话,在我看来,过去的事已经发生,未来的无法准确预测,平行世界是个幻想概念,人类的寿命还在100年上下徘徊——哪有那么多时间去“如果”?
      或者说,当我以“如果”开头说话时,我所设想的不是如果过去怎么怎么就好了,而是如果这样做,未来是不是可能会如何如何。
      历史如棋,并且是无法悔棋的一盘棋。不过,下一步棋如何出子还是可以掌握的。当然这个观念需建立在反宿命论上,如果你满心念着下棋的人也没法控制自己手中的棋,过去已死,现在混吃,未来必然会如何,我们之间没话可说,你请继续。
      所以每当有人问“你想穿越回哪个朝代”一类的问题时,我都回答“我会留在现代”。有时候对方会接着问“你不是喜欢汉服吗,为什么不想回古代去?”我会回答“我喜欢汉服,可以把汉服拿到现代来放在身边,而没必要回到古代。”对方又说“可是现代没那样的环境,现代没那么好……”
      又有人问“汉服已经消失了三百年,复兴做什么?”
      这时我便知道,这些人又想着逃避了。一种是只要现实生活有一点不如意,他们的心立马就逃避到几百年几千年前,以及还有往国外逃避的,意淫桃花源,脚至悬崖边,最后把损失都怪给脚下的路没修好。一种是只要不是吃饭和生死问题,别说汉服复兴他们觉得出力无用,世界许多事他们都会觉得出力出用,他们对于奋斗没有干劲,自己不干任何事,也不准别人干任何事,忽悠得大家一起等死时,往往又是这种人站出来感慨社会问题国家问题人类问题。
      说句严重的,这两种人,离汉服运动都越远越好。后者,既然已懒惰如此,何必浪费仅有的劲力对汉服运动指手画脚。前者,需知道,汉服运动是一场继承传统、更新现世、筹谋未来的为了社会进步而开展的活动,是需要参与的人都出心出力的务实活动。坐享其成,可以。以喜欢汉服之名,推行空想逃避之言,甚至崇日恋韩之言,说得再怎么冠冕堂皇天花乱坠,其作用也只是反作用力。
      汉服运动很艰难,甚至可以说,汉服运动发展了近十年,如今才不过从赤贫升级为脱贫。往后看,只走出那么一小步,往前看,道路崎岖。在这种不上不下的状态中,我明白大家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并且负面心理居多。但俗话说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只有答不对的题,没有无答案的题,关键看你愿不愿意去解。
    这篇前言,写在一个同袍向我抱怨借汉服哈日的人多得让他受不了之后,所以多了如上一些话题。而我告诉那位同袍,甭管他们嚎该怎么做怎么做,汉服运动只需要想方设法让中国这盘菜变得更好吃的人,不需要成天觉得别人家的饭菜才是香的人。别人家的东西再怎么好卖相,也比不上自己努力得到的东西。同理,过去再怎么美若繁花,那也是过去人的过去,比不得自己亲手挣来的美好前程。
      汉服运动,兴在当下,各位同袍,也活在当下。我也不是成为过去了的人,我一直在汉服运动中,并且一直在思考,我还能为汉服运动做些什么?


    IP属地:四川3楼2016-01-01 21:08
    回复
      【第十章 功能进阶】
        这篇文是很久以前写的,原标题是《关于“生活汉服”与“功用汉服”》——
        一直对宋朝的“职业装”感兴趣,《梦梁录》里记载:“街市买卖人,各有服色头巾,各可辨认是何名目人。”宋朝都市里做生意的人,各自有各自的“制服”,一看就知道是卖药的卖酒的还是卖布的。一如现在的西式制服,一看就知道是厨师、护士还是保安。
      服饰最初的功能是“保暖”,而后随着身份的不同发展出男女、等级的不同。再往后进一步社会分工,每种分工的规定“制服”也就越来越多。如戎服、盔甲便可以算是最早的军用制服,而“冕服”“官服”“朝服”也就是上班用的“制服”。再往后,宗教服饰也从生活用服中分了出去,如道教,平常除了服饰颜色,个别巾帽外,穿得与普通人没两样,但举行法事时所披法衣,就不是平常人生活能用的了。再之后,做买卖的也各自拟了“制服”,还有戏班子为了舞台效果,演戏用的服饰也与平常生活用服有了差别。历代学子所服尚白(白色未染之衣,简朴清净),白衣黑巾的打扮也可以算是最早的校服。
      而如今我们复兴汉服,因为强调汉服要融入生活,所以我们在此所说的“汉服”,多数时候都是指汉民族的生活着装,这种着装是为了遮体、保暖,进一步根据审美进行款式调整、颜色花纹装饰的普通服装,一如T恤牛仔衬衫等西式普通服装。生活汉服是一个民族在自己文化、审美的基础上制作、传承的服饰,也是这个民族最基本的平常或者礼仪装束。
      这就是标题中所拟的“生活汉服”。
      而“功用汉服”,便是上面所述的各种“制服”,因为汉服运动正在起步,参与进来的人群范围还不算广泛,学生居多,各职业人员少等原因,历来都不强调汉服的功能化。那么汉服运动所提倡的汉服复兴,就不包括这些汉式制服了吗?


      IP属地:四川20楼2016-01-08 18:58
      回复
        我觉得不是,既然也说了汉服是要回归生活,那么穿着汉服做生意、进行茶艺表演等也就是回归生活。正如和服,许多人将汉服、和服进行比较时,经常说和服款式单一、汉服款式复杂等,其实这只是表面看上去。深入了解和服,常服其实有各种袖型、打结方法等,也有一种源于明治、大正时期的改良和服,还有夏日的浴衣,好几种婚服。而如今尚在的日本皇室举行和式礼仪时,仍然会穿着十二单等传统日本贵族服饰。剑道、弓道有武服,神社有神官服、巫女服,艺伎也有自己的装扮,并且因等级不同而有不同的款式。最普通的日式小吃店,如铁板烧等店面,也有被称为作务衣的的“工作服”。
        和服虽然曾被西式服饰冲击了一番,但是因为没有断代过,所以和服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一直延续,并划分出了不同的功用。
        而汉服因为断代,如今才刚刚重归生活,所以总是被限定在一个小范围里。或有武术表演时使用裋褐、戎装,或各种文艺活动使用礼服,或偶有汉式餐厅,但都不成气候,外人也不知这是民族文化回归、宣传的一种表现,只觉得在看新奇热闹。
        在之前的“汉服文化年度有奖开卷竞答赛”中,大家对汉服运动下一阶段提出了各种各样可行的方案,因为吧务不能参与作答的原因,所以对此问题,一直都是在看大家讲,看完后想说些什么,一直忙来忙去也没说上什么。今天看见对“影视汉服”的争论,想说两句,但是下笔后发现说两句说不完,就只好另开贴了。
        “影视汉服”,其实就是戏服,与传统戏曲服饰有形制上的区别,传统戏曲服饰是一种定型了的服饰,从秦朝演到明朝,汉族皆穿明朝汉装,少数民族皆穿清朝满装,如脸谱一般符号化了。但影视剧戏服可以根据所演朝代的不同进行不同设计,虽然经常有些不学无术的设计师离题万里。但就舞台表演性质上来说,这两种“戏服”都是没区别的,都是从汉服中划分出去的表演用服饰。汉族古典舞服饰也在此例。我们可以说戏服是汉服,但我们不能说戏服可以用作生活汉服,就像日本人不会穿着动漫游戏里的COS系和服,歌舞伎里的“戏服”跑到街上晃悠,跑到正式礼仪场合充愣,一些古装影视剧里的服饰、动漫游戏里的服饰再好看,拿到生活中来就经不起推敲了,如拖尾、大领口、过于透明劣质的纱料充作单衣,头上乱戴羽毛等问题,特别是拖尾首先就无法融入平常生活,只能作室内行礼或者表演。
        不反对影视汉服,因为她属于汉服的分支,不反对影视剧加工设计,因为这是舞台艺术效果着想。而反对影视汉服,是反对直接将影视汉服用作汉服,反对沿用艺术设计,是反对将一些不必要的舞台元素添加进生活汉服。诚然在民国时期、几年前汉服刚复兴时期,很多人都直接把戏服拖过来当做汉服,把影楼装当做汉服。但是如今汉服的考证、制作已经有了相当水平,这些当初替代生活汉服所用的艺术表演类汉服,还是让她们各归各位吧。可以作为汉服复兴历史的纪念,但不能说便是可以定型下来的终点。
        也不反对将汉服用于汉式餐厅的服务生等工作场合,并进行设计、加减,这不是侮辱汉服,而是将汉服生活化、普遍化的正常行动。举一个列子吧,我们这里有彝家餐厅,服务生都穿着彝族服饰忙活,没人觉得这是老板在侮辱他们的衣服。因为彝族服饰对于他们来说,可以穿着生活,当然也可以穿着做买卖。然而舞台表演时,却有一种露脐的彝族服饰,不知道是哪个囧人设计的,但是彝族也没有更囧穿着生活去。但也没有穿着婚用的服饰跑去做生意。
        我要说的就是这些,我所设想的汉服运动下一阶段,其一便是生活汉服与功用汉服的分化,让汉服运动范围更广,而不是总限制在了什么地方。


        IP属地:四川21楼2016-01-08 19:09
        回复

            丧服也在经历着演变,如今很少有地方披麻戴孝,偶尔有,五服也简化为一服,即至亲才着麻衣。大多数地方则更加精简,简化为带黑色孝臂或者扎白色腰带,又以白色的使用为最普遍。而白色、素色代之麻黄色,成为丧中颜色也是很远久就形成的风俗了。明朝俗话“要想俏,一身孝”,就说明白色是“孝色”,也说明该俗话流行的区域,人们并不在意女子穿一身白,反而以之为时尚。但对于白色中国人始终有忌讳,几年前汉服吧里有个常年争执在首页的话题——能不能穿白色汉服结婚?支持这个观点的一口咬定魏晋时期有过穿白色结婚的情况。反对这个观点的认为先把自家老人说服了再论吧。而我是反对的,一是因为魏晋那个非主流横行的朝代扯它作甚?二是羡慕日本或者基督教可以去行他们的婚礼,没人说你不是,但为了自己的倾慕,非扯上汉服为己改变传统婚色,就过了。三是,白色是传统忌讳色,所以在传统服饰中还是慎重使用的好。士人、学子服(深衣、襕衫)宋明以来因“清”、“贫”而尚白衣黑领,但如白色腰带(祭服除外)、深衣镶嵌白色领子(义领除外),大喜日子穿一身白……这些能避最好都避掉吧,不知道的不知道,知道的,碎碎念是轻的。
            再说说词汇的民俗问题,人是活的,嘴是长自己身上的,人口也是不断流动的,每逢战乱,总要乾坤大挪移那么几次,方言语调融合无数次。所以在语言和用词问题上找正统优越也十分可笑,先查查自家祖上是不是在本地生活了几千年再说吧。而其中,词意的演变尤其突出。在此我主要说说相关于服装的,比如“短打”,为戏剧服饰中对“裋褐”的称呼,但是在民间一直也有“短打扮”这么个词汇,或者鲁迅所选择使用的“短衣帮”。至近代,短打一词,早已不限于戏剧使用,在汉服运动之前,早就被民众用于称呼平常的短衣短裤。所以想把“乱用词汇”这个词扣给汉服运动,请自己你掂量着,名牌专卖店里的导购员如果使用了这个词,也别冤枉了我们跟她有什么说不得的关系。我们只不过是使用了一个口语,而且如今基本都用“裋褐”这词了。同理可证“常服”一词,也早就在民间被当做“日常服饰”一词的缩写使用了。
            还有褙子、披风、背心、襦裙、袄裙诸词,有人总想把这些分割开来,一个词对应一个款式。但其实在古代就有古人记载服饰时,写出“古XX,今XX”或者“南方称XX,北方称XXX”这样的注解,也就是说,同一个类型的衣服,在不同的时代或者同一时代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称呼,古人以之为正常,并且也不介意混着叫,搭护可以叫做半臂褙子背心,反正听的人能理解就可以了。现代人倒是非要分出个彼此。当然分出彼此,为汉服款式的细化做出贡献没什么不好。但一些人魔怔得非要说某一种称呼才是正统,比如绝对不能把明朝的衣服+裙子叫做襦裙,必须叫袄裙。然后有人更加魔怔,认为袄裙一词直到民国还在用,民国袄裙就一定是明朝袄裙的延续,乃正统。对此我只有一个感想——明朝时,衣冠禽兽一词是个褒义词,以后我们也用上这正统形容词好不好?大明正统耶!
            写到这,我发现此章已写得太长,关于民俗的其他,感兴趣的话大家可以自行查阅相关书籍,虽然民俗学式微,但厚厚的几大本《中国民俗史》还是有得起的。看考古,很多人只看得见文物的精细,觉得那些个文物的尺寸用色就是全世界。民俗则会告诉你,这个文物背后的社会环境、时尚风尚,是世界塑造了这个文物,而不是相反。


          IP属地:四川25楼2016-01-08 19: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