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是中国政治的核心,儒家只不过是政治的“温柔一刀”而已。要想真正体会中国的管理,体会中国历史,还是需要学习法家的“法术势”。
有趣的是,热衷政治、绝对入世的法家居然不断研究与体会道家的思想,充分领会思想中的辩证法,认识到万物皆变的真谛,从中汲取了无为管理的思想营养,并提出自己提高君主管理效率的见解——以法制代替人治。
法 家主动与老子共鸣,可能是因为当时儒家与墨家是显学,是法家的直接而强劲的竞争对手。因此,法家当然跟这两家要划清界限,而道家对从政毫无兴趣,也从未被 迫执政,属于法家可以“拉拢的对象”,而他们的理论也颇有哲理,按今天的话说是显示了“宇宙是一个耗散结构”,并且道家“变”的思想也容易与法家应变的看 法与行动发生共鸣。所以,法家找道家作为思想工具,看来不是偶然。
最 后说的一句话是∶当年,各派大师写的著作都是给统治阶级、给皇帝看的,咱们老百姓读这些圣贤书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这一点,不然会误入歧途、走火入魔。如果自 己也有些管理工作,那也要好好根据实际情况,在具体的事情上定位自己是君是臣是百姓,这样,古代圣贤的教诲才能活学活用。
有趣的是,热衷政治、绝对入世的法家居然不断研究与体会道家的思想,充分领会思想中的辩证法,认识到万物皆变的真谛,从中汲取了无为管理的思想营养,并提出自己提高君主管理效率的见解——以法制代替人治。
法 家主动与老子共鸣,可能是因为当时儒家与墨家是显学,是法家的直接而强劲的竞争对手。因此,法家当然跟这两家要划清界限,而道家对从政毫无兴趣,也从未被 迫执政,属于法家可以“拉拢的对象”,而他们的理论也颇有哲理,按今天的话说是显示了“宇宙是一个耗散结构”,并且道家“变”的思想也容易与法家应变的看 法与行动发生共鸣。所以,法家找道家作为思想工具,看来不是偶然。
最 后说的一句话是∶当年,各派大师写的著作都是给统治阶级、给皇帝看的,咱们老百姓读这些圣贤书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这一点,不然会误入歧途、走火入魔。如果自 己也有些管理工作,那也要好好根据实际情况,在具体的事情上定位自己是君是臣是百姓,这样,古代圣贤的教诲才能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