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手养雏鸟心得
雏鸟的安置:可以选用纸箱、塑料整理箱或是塑料水族箱,正常情况是随着幼鸟的成长而逐步更换更大的宠物箱,但若是条件不允许的话可以一开始选择较大的箱子,以方便幼鸟的活动。提供幼鸟干净与舒适的环境对于幼鸟的健康成长是有帮助的。若幼鸟年纪较大(已经开始练习断奶),可以同时在箱子或笼子底部安置一根栖木,让鸟开始练习站杆,这对于其脚部的发育与以后适应站架是有很大好处的。
保温:除了使用专业的保温箱外,一般可以利用陶瓷灯泡或是磨砂灯泡来替代,一般使用10W-40W的灯泡(依宠物箱的大小与通风而定),灯泡在使用时因为灯泡表面温度较高,所以建议加装灯罩或是将灯泡吊高一些后再使用,以免幼鸟不小心烫伤,灯泡建议装在箱子的角落(温度计则放置在对面的角落)。
保温须知:雏鸟1日到14日龄:适当温度为36.5-34度(太低鸟会出现发抖情形,太高则可能出现呼吸急促现象)。雏鸟15日龄到初羽长成:适当温度为32-30度(其间温度调降需以缓慢的速度调降,避免出现温差过大情形)。初羽长成到断奶阶段:尽量维持饲养环境保持在28度左右。
奶粉冲泡:奶粉调配及喂食的适当温度尽量控制在38-40度之间,过高的温度可能造成幼鸟嗉囊的烫伤,过低的温度可能造成幼鸟拒食或消化变慢的情形。
奶粉喂食:喂食鸟的时候,将专用汤匙或针筒靠近鸟嘴巴,一般鸟在接触到汤匙或针筒的时候都会自动开口索食,但当遇到鸟因为紧张或不适应而不愿意张嘴吃食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汤匙或针筒轻轻的将幼鸟嘴巴撬开,然后注入少量的温奶粉,这样有助于让幼鸟开始自动索食,至于有少数幼鸟仍不自动索食就需要多试几次(只要食物与温度适合,并且幼鸟是健康的前提下,都可以简单顺利喂食的)。鸟回家第一次喂食的时候,少量喂食即可,并让其好好休息别急着跟他玩,等观察其嗉囊顺利消化全部食物后,就可以正常喂食了。喂食的量请以掌握八分饱为原则,宁可少量多餐也不要一次喂食过量,每次喂食前请先确认嗉囊里的食物是否都已经消化完毕了,如此可以减低嗉囊炎发生机率且可以增加幼鸟自动索食的意愿。
(八)手养雏鸟心得
孵化出的小鸟其发育过程分为五个时期:绒羽期,针羽期,羽片前期,羽片后期,齐羽期等。饲养方法和食料种类也随发育阶段而变化。
绒羽期:出壳一周内的雏鸟,眼未睁开,全身披着在卵内已经形成的稀疏绒羽,头部勉强能抬起,还不能发出乞食声,食后即垂头而睡,这时期的雏鸟最难养,尤其刚出壳的2-3天雏鸟,切记不要惊吓。 如果发现这阶段成鸟不喂雏鸟,可采用人工喂雏。 人工喂雏的饲料是青菜泥占50%,熟蛋黄占40%,玉米粉和碗豆粉占10%,共同研磨均匀成稠浆状,用喂食的竹扦取少量饲料,轻轻敲击育雏窝,雏鸟即会抬头,张开嘴乞食,趁鸟张嘴时,迅速将食扦着入鸟的嘴中、喂食的动用要快而稳,稍慢鸟嘴就会闭合。喂食要逐个轮喂,不要遗漏。喂量以鸟的右颈部明显突出,鸟也不再张嘴为止。一天需喂6-8次,第一次不晚于6:30,最后一次不早于19:00,一般每隔1.5小时左右就喂一次。具体还要看雏鸟的食欲、消化、精神状况、粪便情况等。如缺乏食欲还要适当调整,另喂一点葡萄糖水。
针羽期:出壳一周后的雏鸟,一般已睁开眼,开始长出羽轴,羽轴的顶端羽鞘未破,故雏鸟的体表长着蓝色光滑的针状物,俗称“引线毛”。这时期短,3-4天后羽轴顶羽鞘开裂,长出羽片。这时期雏鸟食欲开始旺盛,食量逐渐增加。饲料中要增加蛋壳粉或钙粉,以防发生软骨病。人工饲喂的雏鸟可以每隔2-3小时喂1次,早上1次提前到6:00,最后1次不早于17:00。
飞羽前期:这时期从针羽的顶端有飞羽长出,形状似锅铲,故称“铲刀毛”,鸟体比绒羽期长大几倍,一般出壳12天后会爬高、行走。 人工饲喂的鸟3-4小时喂1次,早上6:00喂料,遇气温高时,喂料后再适量喂些清水。
飞羽后期:这时期雏鸟的羽毛除尾羽较短外,身体的其它部分已被羽毛覆盖,但仍有少量绒羽露在正羽的外面,尤其头部更为明显。这时期出壳25-30天的雏鸟,可以离巢上笼饲养,笼内置食缸、水缸,除每天人工辅助喂几次食外,逐渐训练鸟儿采食,硬料可以增加,多喂谷子,稗草籽和增加适当的蛋米。每日可喂1片油菜叶,以增加维生素、纤维质。
齐羽期:雏鸟经过6-7周的饲养羽毛完全长齐,已经可飞翔,体格健壮,但羽色不如成鸟鲜艳,由于发育还有完全,还须认真饲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