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吧 关注:282,613贴子:5,016,167

回复:【闲谈】你未必知道的南理工故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水杉林和二月兰是南理工最著名的景致。二月兰出身并不高贵,甚至可以说是野花,但野花也能演绎出别样的浪漫。
不过水杉林和二月兰并不是同一时期诞生的。水杉林等二月兰,等了二十多年。

水杉林的具体建设年份及由头不详,可以确定的是始建于70年代之前。而二月兰开始种植于90年代初期,由头也不可考了,可能是后勤部门为了美化校园玩玩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出来的效果实在太美,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成了南京著名的春景之一。
后来学校给水杉林一个正式名称,叫做“和平园”。


IP属地:江苏56楼2016-08-05 15:56
收起回复

    七号门,2002年

    三号门,2002年


    IP属地:江苏58楼2016-08-05 16:24
    回复
      “华工有化学合成专业,新生入校后,得知为火炸药研制,皆恐,大多要求该换专业,更有不辞而退者。化工学院某教授闻之,于首堂课上,全身缠满塑料导爆索,一经激发点燃,顿时管内火舌闪闪,上下乱窜,如亮箭穿身,如金蛇狂舞。学生眼花缭乱,一时讲台上几乎不见老师,但见烈焰腾腾……既毕,学生惊骇之余,教授毫发无损,仍谈笑如常……学生恐惧心理遂也烟消云散。”
      ——王子淳《金蛇狂舞》


      IP属地:江苏61楼2016-08-05 16:48
      收起回复

        南区宿舍原来长这样。那时候这里叫做机电总厂


        IP属地:江苏63楼2016-08-05 16:53
        收起回复
          一工建成于1979年:
          二工建成于1986年;
          三工建成于1997年;
          四工建成于2004年。


          IP属地:江苏68楼2016-08-05 17:17
          回复

            这是我在新图找到的一本俄语书,搜了半天才搞清楚它的书名是《苏联大百科全书》。不过最令我感到惊喜和震撼的还是扉页上的藏书章:一枚哈军工的,一枚炮兵工程学院的。南理工的、华工的藏书章我是身经百战见得多了,能发现哈军工的藏书章,真是从来没想过。


            IP属地:江苏79楼2016-08-05 19:18
            收起回复

              各时期的校名标准字。华东工程学院为毛体集字,华东工学院应该是武中奇的书法,南理工在江题字之前还有一版校徽,作者不详。当然,现在最常用的还是江的题字。


              IP属地:江苏82楼2016-08-05 21:32
              收起回复
                大家都知道“南理工挂科率全国第二”的传说,这种说法来自一份不靠谱的全国挂科率排行榜,可为谈资,不过不足信。好好学习,老师不会为难你。
                但在炮兵工程学院和华东工程学院的时候,挂科率是相当高的,甚至有说法“能挂科就挂科”。我下面会提到当时的上课和考核制度,那是今天的南理工学子无法想象的。
                这样严格的制度,归功于一个人。或者说,一位大师。


                IP属地:江苏100楼2016-08-06 16:41
                收起回复
                  具体讲讲那时候南理工的教学是怎么个“严”法。
                  1.课程量大,日程被学习排满:据五六十年代统计,炮工学员每周学时为49-52个,而同期北京大学的理科生学时为26-28个,几乎是一倍。
                  当时炮工学员的标准日程是这样的:拂晓时分起床号(那时候哪有闹钟)吹响之后早操,然后早读、早餐,上午全部满课,下午和晚上集体自习,晚上熄灯号吹响了上床睡觉。
                  2.考核严格,能挂科就挂科:三门基础课挂科者留级,四门挂科者淘汰。考试除了面试还有口试。口试怎么试?三位教师为主考官,每次一位学生进来抽五道题,略作准备后回答,被称作“三堂会审”。某道题回答有错误,满分5分只给你2分——不及格。这种考核方式给学生多大的压力,估计我们都很难想象吧。据说有学生在考试时紧张得拳头都握不住,有不少人熄灯后去洗手间温习功课,大部分学员每天学习都在11小时以上。
                  即使是这样用功,满分5分,全年级平均分不过3分。
                  1960级两个班,入校时将近一百号人,毕业时只剩下六十多人了。人呢?要么留级要么淘汰了。


                  IP属地:江苏103楼2016-08-06 17:00
                  收起回复
                    这样严格的标准,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当时炮工教基础课的老师数量太少了,这是一种弥补的手段。
                    如今南理工的教学严格程度已大不如炮工的时期,不过还有着“理工大毕业生底子扎实”的口碑,这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祝院长打下的基础。
                    祝老已于2014年去世。我还记得当时二三食堂的电视里放着他的纪录片。


                    IP属地:江苏104楼2016-08-06 17:13
                    回复
                      楼主晚上在校园闲逛,在学交西边的公告栏里发现了一份《校园规划调整优化方案》。摘录一些给大伙看看。
                      1.新建材料实验教学楼,位于二工南
                      2.二工东侧原日军营房“拆旧建新,规整土地”(刚说完你不尊重历史,就把学校最老的建筑拆了。真不知道说什么好!)
                      3.新建环境生物实验教学楼、兵器科学楼,位置不详
                      4.一小区1-6舍腾挪,将来用途不详
                      5.二运东原谊园地区将新建研究生宿舍
                      6.规划建设游泳馆,不知和医院南边的游泳池是啥关系
                      7.五号门东移改造
                      8.七号门北新开八号门
                      如果大家在校的话,可以跑过去看看详细的。


                      IP属地:江苏来自手机贴吧105楼2016-08-06 21:05
                      收起回复
                        假若十年后楼主返校,发现自己当年的宿舍没了,当年最老的建筑没了,整个校园面目全非,不知道会有怎样的感触。那些老校友返校的心情,我也能体会一点了吧。


                        IP属地:江苏来自手机贴吧106楼2016-08-06 21:16
                        回复
                          个人看法,南理工四季四景,欢迎讨论:
                          春天水杉二月兰;
                          夏天水淹一小区;
                          秋天军训亮光头;
                          冬天最晚考试季。
                          今秋又多一景,银杏广场金色落叶,学校打算把它打造成二月兰之后又一著名景观。2016年是第一年,会是啥样,我还是挺期待的。


                          IP属地:江苏116楼2016-08-07 09:11
                          收起回复

                            这个建筑位于一号路南段,是我去年拍的。上有名字,叫做“消音塔”,具体用途我不懂。它是炮兵工程学院迁到南京之后新建的建筑,大概的建设时间是1962-1963年。


                            IP属地:江苏119楼2016-08-07 21:23
                            收起回复
                              “浦老师在教学中讲解问题形象生动。又一次在给我们讲风对弹丸飞行的影响时,为了说明顺风使弹丸飞得远,不是因为风把弹丸吹远了,而是因为弹丸与空气的相对速度与无风时不同,这是一个容易误解的概念。就请一位学员到讲台前和他一起跑,一个人模仿风,一个人模仿弹丸。他二人反复跑了多次,一面跑,一面讲,直到大家懂了为止,这时他已是满头大汗了。”
                              ——赵润贵《我师轶事》
                              “记得当时浦发教授让我们在他出版的教科书上反复找错误,然后在再版的时候改正过来。(@南理工版线性代数教材,上过的都懂)而上课时候的板书,他更是写得一丝不苟、整整齐齐,要知道那个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了,但依然这么认真。他严谨的教学态度让我十分尊敬,所以他的课我总是非常认真,最终的考试我也以95分得成绩取得了全班第一的排名。毕业后我依然和浦发教授保持联系,我工作中遇到疑问都会向他写信求教,他都会非常认真地回复我。那些信我一直保存着。现在我也是一名教员,如何对待我的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与学生交流,这些我都是从浦发教授身上学来的。”
                              ——黄长强教授,1979年考入华东工学院,现任空军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和无人飞行器作战系统与技术学科带头人


                              IP属地:江苏134楼2016-08-09 16: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