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吧 关注:67,922贴子:679,155

对于《复活的军团》的辩护,对美狗化春风的反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亚历山大四大著名战役介绍及分析
马其顿在腓力二世(大路按:也有不少史书翻译为菲利普二世)立国阶段,遇到的敌人大都是古希腊的个城邦军队,这些军队数量较少,而且战斗力不敢恭维。他们采取与马其顿方阵类似的希腊方阵,在硬碰硬的对决中落于下风丝毫不奇怪。更重要的是,不少敌人望风而逃,“看到他的部队调度灵活、纪律森严,早已目瞪口呆,未等这些希腊人靠近,发一声喊,就放弃了头一排山丘逃走了。”(阿里安(FLAVUSARRIANUS)的《亚历山大征战记》)
亚历山大的第一个著名战役为格拉尼库战役。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率3万余步兵、5000余骑兵东渡今达达尼尔海峡,与波斯军队相遇于格拉尼库河。波斯2万骑兵沿河列队,形成一个长方阵,近2万步兵和雇佣兵居后。双方骑兵在河边发生激战,随后波斯骑兵溃退,导致全线溃退,被俘2000余人。是役,亚历山大斗志骁勇,战折两条长矛(大路按:山茱萸制作的长矛似乎不是特别坚固),亲手斩杀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的女婿和另一名高级将领,自己的头盔也被砍掉一块,险些丧命,以损失105人的代价,取得了其四大名战中第一战的胜利。(大路按:这个数字来自阿里安的说法,这种战损比非常奇怪,我国历史上有“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说法。看到马其顿这么低的伤亡人数,总觉得要么是波斯军队地战斗力太面,要么就是阿里安的征战记有猫腻。)
第二个战役为伊苏斯战役。公元前333年春,亚历山大继续南征叙利亚沿海地区。此时波斯帝国的皇帝大流士三世御驾亲征,率军十多万(大路按:这个数字向来有争议,阿里安的说法是60万,有说30万的,也有说20万的,真正数字不可考,这里的数据采用《世界通史》的说法)。波斯大军原本驻扎在平原区域,但大流士三世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决定,把军队开进地势狭窄的伊苏斯城一带。这样,他的军队既无法发挥数量上的优势,又不能使骑兵和弓箭发挥效力。用中国的传统说法,大流士三世犯了兵家大忌。战斗开始后,亚历山大率领右翼重装骑兵部队直捣波斯军的左翼和大流士御驾亲督的中军。双方开始混战,战斗十分惨烈。尽管波斯的希腊雇用兵方阵抵住了亚历山大的中央方阵并曾把对方的方阵撕开了一个缺口,但大流士的左翼遭到亚历山大的右翼的重创后,大流士三世怯阵脱逃,致使波斯军队军心大乱,导致全线溃败。大流士的母亲、妻女都成了亚历山大的俘虏。这次战役,根据阿里安的说法,“波斯军队十万人战死,其中包括一万多骑兵”。马其顿方面只有“大约一百二十名马其顿卓越人物阵亡。”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8-13 14:15回复
    3、秦军的军制、装备和战术
    当时那个时代的秦国军队的战术组织和马其顿军队有一定的相似性,但阵法却又截然不同。秦军士兵勇猛善战,称为锐卒。根据《商君书·境内》,秦军队最小战术单位为伍,由5个士兵组成。10个伍组成一个屯,由50士兵组成。2个屯组成一个将,由100名士兵组成。5个屯组成一个主,由500名士兵组成。2个主组成一个大将,由1000士兵组成。(大路按:此处的大将是秦军建制单位,不是将军之意。)军队在做战时,伍、屯、主、将、大将等战术组织保持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以一个伍为例,防守时五名军卒互相保护,进攻时如有人数优势则围攻敌人。混战时,伍内部兵卒之间始终保持紧密联系,队伍不会被轻易击破。 jCtk3No
    华夏战国时期的阵形与同时代的希腊和马其顿军阵相比,保持了更大的灵活性。春秋时期,早期的军事思想比较呆板,只讲究正面冲击的威力。这一点与马其顿军队有些类似,但到战国时期,这一呆板的战术思想即被抛弃。战国时期的步兵阵,都能因敌因地因时而布成不同的阵形,根据《孙膑兵法》,大致有步兵阵,即有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雁行阵、钩行阵、玄襄之阵等达8种之多。华夏的军阵讲究千变万化、“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相比之下,马其顿的步兵方阵,虽有正面突击之威力,但显得呆板,并不适合任何作战地形。而灵活性和变化性则是中国军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8-13 14:17
    回复
      @化春风ooooo 这是根据中国各大历史的记载分析的秦国与亚历山大的对比,你要是说这些资料都不能证明的话,那我实在没有办法,因为你已经彻底被洗脑,这里的对比反驳你通俗易懂。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8-13 14:22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8-13 14:51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8-13 14:52
          回复


            13楼2016-08-13 15:24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8-14 01:31
              回复
                这些都是比罗马时代早,
                “对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4件凿刀的金相分析表明,该4件凿刀都经过对刀头的局部淬火处理,以获得刀头硬、刀体韧的效果。对在山东苍山汉墓出土的环首钢刀、陕西扶风汉墓钢剑和汉代刘胜错金书刀的分析也表明,这些刀剑仅在刃部观察到马氏体,剑的脊部未见淬火组织,可见我国先民至迟在公元前二世纪已掌握了局部淬火技术。”
                “……例如通过对易县燕下都发掘的战国晚期的矛和镞铤的分析发现,这两件铁器为块炼铁渗碳钢产品,其含碳量分别为0 20%和0 25%,内部组织由铁素体和珠光体构成,珠光体具有很宽的片间距,金相分析结果表明,这与今天的奥氏体在空冷即正火处理所获得的组织相似……” 在古代,淬火器物太硬,退火器物又太软,采用冷却速度适中的空冷,既省钱又省力。 我国汉代的工匠对铸铁脱碳得到的低碳钢和中碳钢制造的器具很多不用淬火,而采用这种工艺。
                (唐电. 邱玉朗《中国古代金属热处理——试论退火、淬火、正火与回火》 《 材料热处理学报 》 2001年02期 )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6-08-14 02:11
                回复
                  罗马剑到了4世纪居然还不经过热处理,真让人感到奇怪。
                  罗马的少数工具用铁确实是经过淬火的,如上面提到的那两把4世纪的工具用小刀。
                  有人也以罗马的小刀小凿用过淬火为证据来猜测罗马剑也是一定经过热处理的,结果忽悠出罗马短剑刃的硬度达到55HRC。
                  现在看来这确实是胡说了,
                  罗马人为什么“偏爱”短剑也是这个原因,有人说他们一手执盾所以剑不能长,但根本不是这个原因,30多厘米长的刃,即使拿盾也确实不顺手,而且要刺杀只能贴身肉搏,这是很危险的,刃长60厘米以上才符合人体工学,刺杀用着才顺手。
                  他们的铁太软,剑又是主要用于刺,所以不能做长,如此软如果稍微长一点就更容易刺弯。所以罗马人只能如此将就,他们的短剑一直都不能砍,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刺杀恺撒的是多个人围住一起刺,身中多剑才死,布鲁图拿的是短匕首,当然越短越不容易弯。
                  凯尔特长剑全长也不过60多厘米,前面的数据表明他们的铁也是比较软,不过比西班牙剑和罗马剑还是要硬一些,故能做的稍长,不过这个长度比起秦剑以及一米多长的楚国燕国的铁剑,可是差太多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6-08-14 02:13
                  收起回复
                    公元3世界的秦剑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6-08-14 02:14
                    回复
                      @龙谷小迷 @赤卫九龙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6-08-14 02:25
                      收起回复
                        帮顶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6-08-14 09:57
                        回复
                          顶起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6-08-14 10:53
                          回复
                            比较早的《战国策》中韩策的记载:“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外。”汉代许慎也说天下好弩材料中有“溪子”,韩国出的这些弩都很有名。虽然对战国时期“步”的概念有不同意见,记载也不一,如周为八尺一步,秦则六尺一步等等,但无论是一步是多少尺度,六百步都是相当强劲的射程。哪怕真按人走一步约三十厘米算,都至少一百八十米了。
                            还有荀子的记载,他说魏武精锐能用十二石弩。这个说法看起来有点夸张,然而在汉代,有种叫大黄弩或大黄参连弩的,就分一到十石拉力,居延汉简有“大黄力十石弩”的记载,还有两石、三石、五石、六石、八石等等,理论上看,应该会有十个等级。同样,不管石的换算单位是什么标准,十二石弩以及大黄弩都是很恐怖的射远器。
                            在三国两晋以及隋唐,一直都有著名的弩出现,但无太详细的数据记载,比较可惜,譬如著名的诸葛连弩。晋代倒是有种腰引弩,《马隆传》里说其需三十六均力才能开,大约等于九石弩。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6-08-14 11:39
                            回复
                              到了宋代,弓弩技术突飞猛进,射手能力也有长足的进步。沈括的《梦溪笔谈》对此有明确记载:“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计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人当二人有余;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钧,比颜高之弓,人当五人有余。此皆近岁教养所成……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其比。”沈括的计算,有的是有误差的,在这里就不讨论了,只是引来说明一下宋代弓弩武备情况的。
                              当时最著名的,是造出了一种叫神臂弓的弩,《宋史》曰其“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笴。”这个射程,也是一直是有争议的。因为沈括的《梦溪笔谈》里说其射程为三百步,而当时几种私人笔记和汇编类书籍里,则多云其射程为二百四十步,也都说能射进榆木半笴。据此看,《宋史》所载的三百四十步,有可能为二百四十步的错讹。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6-08-14 11: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