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画吧 关注:25,831贴子:150,322
  • 4回复贴,共1

【烙印】贺岁片:乌衣巷今昔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久未发帖了,光阴荏苒,不觉圣诞已过,转眼就是新年了,应个节令,发张鄙人烙画小作《乌衣巷今昔》,权作献给吧友们的贺岁片吧。拙作两月前曾应邀参加第三届世界华人华侨美展。
注: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夫子庙旅游区内,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唐]刘禹锡曾有脍炙人口的名句《乌衣巷〉流传于世: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本烙画正是取其后两句诗意并赋予新意创作而成,为体现烙画巧用木纹的特色,特选一块带有淡淡云纹状木纹的椴木夹板为媒材,烙画之焦褐色泽很适于表现这类古建筑遗址的沧桑感,为赋予其新意特略施粉黛,着意创作一幅红底烫金春联以突出今非昔比,换了人间之乌衣巷新貌。


1楼2016-12-26 13:19回复
    各位过奖了,屈子早有古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大家相互学习了。


    9楼2016-12-27 11:09
    回复
      看到上面有吧友跟帖中提到:“超写实风格,跟照片一样,......",想多说几句,其实,拙作还不算超写实风格,所谓超写实美术作品简单谬说就是看起来比照片还照片,其效果有点像摄影中的HDR+移轴拍摄,说白了也就是将要表现之物像不分远近都事无巨细的以全息手段高分辨率的画出来,国内这类超写实作品名家以冷军的作品较有代表性。他的静物作品甚至可以让你看到每粒铁锈颗粒,而他的有些人物肖像则是将肖像身上穿的毛衣的每根毛丝和脸上的毛孔眼画出来,要将画面精细到这种程度只有单反相机的中画幅以上过亿像素的机器才能有如此功能。从理论上讲现代磨削工艺可以把烙画工具磨砺到百微米级别,因而应该也可以烙制出超写实烙画。但和油画相比同样是绘制一幅超写实烙画作品,由于烙画媒材等诸多原因烙画的难度要比油画大得多。话又说回来,任何画种都应扬长避短充分体现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否则还要百花齐放,还要那么多画种干嘛,现在既然已经进入了数码视觉时代,索性干脆以数码技术取代同是视觉艺术的绘画艺术岂不快哉,但事实是作为可复制的摄影艺术从本质上讲是记录实相,而绘画艺术是表现心像的。在收藏价值上摄影艺术与绘画作品也不可同日而语。因而,如果夸赞一幅油画或烙画画得好的像照片,那真不知是观众的悲哀还是作者的悲哀。国画大师齐白石在其画论中曾说过:”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也应该成为烙画追求的境界。根据对烙画多年的艺术实践,我觉得烙画特殊的工具及其媒材的性质使其在中西结合,写实与写意相结合上较其他画种似更胜一筹,其木味与烙痕的渲染更使其游刃有余地游走于似与不似之间。
      熟悉烙画的吧友不难看出小作《乌衣巷今昔》在写实的同时也刻意揉进了很多中国画的构图理念和元素。江南自古多才子,江南秀美的山水以及古代园林设计与建造早已深植于古代文人骚客的笔墨之间。因而要表现江南水乡犹以水墨为佳,连已故油画大家吴冠中在其晚年时也钟情于以水墨形式和韵味表现江南水乡意韵,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本身就很水墨,我的另一幅小作《烟花三月忆江南》就试图将这种意境以工笔与写意有机结合的方式揉进烙画的木纹与烙痕之中,为更加体现烙画巧用木材缺欠以达弄拙成巧的笔墨意趣,特选择一块带结子的板材,在画面经营时特意巧用结子为树结,而远处烟波浩淼水波则以淡淡的木纹代之。附图于下与大家交流。


      16楼2016-12-28 11:24
      收起回复
        这么久的帖子还能史海钩沉般地勾起来,谢大家褒奖关注烙画!


        40楼2017-12-05 11:09
        回复
          刚才不小心删除了44楼的回复,现对43楼和44楼一并答复如下:
          可以用水彩,国画色,丙烯色等颜色平涂,不过丙烯色耐候性更好些,调色时切记宜淡宜薄,切忌厚重浓稠。涂色后尽量不要再在颜色上施烙了,实在需要以烙铁修饰则要做好排烟措施,因为大多数颜色都会含有害物质,烙烫颜色会将有害物质释放出来,这会对烙画者以及当时在现场者的健康造成潜在伤害。


          45楼2018-03-13 04: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