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吧 关注:5,316贴子:109,798

金代中都地区手工业述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章永俊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05-15 13:18回复
    摘要:金代中都地区的手工业,在经营管理、品类发展、生产规模、工艺技术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发展。在手工业的经营管理上,官营手工业占主体地位,其管理机构日趋完备,行业分工精细。官府手工业的工匠有官匠、军匠和民匠几种形式,其中民匠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民间手工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金代中都地区的主要手工业类型有纺织、冶铸(军器)、制盐、酿酒、采煤业等等。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7-05-15 13:20
    回复
      关键词:金代;中都;官私手工业
      中图分类号:F429.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2)03-0018-07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7-05-15 13:20
      回复
        关于金代中都地区的手工业,据笔者检索,目前学术界尚无专文系统探讨。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中国经济史和北京史等撰述中,其中有程度不等的资料整理和学术研究工作。中国经济史方面,如漆侠等撰《中国经济通史·辽夏金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十八章“恢复和发展中的金国手工业生产”考察了金代整个统治区域内的采掘、铸钱、纺织、陶瓷等手工业,对中都地区手工业亦有涉及。北京史方面的相关成果多一些,如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北京史资料长编·辽金部分》(北京燕山出版社1986年版)、曹子西所撰《北京历史纲要》(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版)、孙健等撰《北京古代经济史》(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于杰等撰《金中都》(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等,对金代中都地区的官、私营手工业及主要手工业类型均有或多或少的介绍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本论文拟在前此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史料,对金代中都地区手工业的总体状况予以论述,以期对此专题的研究有所助益。
        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金代是北京由“军事重镇”向“帝王之都”过渡的重要时期。贞元元年(1153年)金海陵王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卷。金迁都中都城后,逐渐建立了统治整个北部中国的政权中心。
        辽末金初,在辽宋和金宋争夺燕地的战争中,燕京城遭到很大破坏。天会元年(1123年)四月金兵自燕地退走,燕京被搜刮一空,“城市丘墟,狐狸野处”,成为一座残破不堪之空城,原有手工业基础因之遭到毁灭性打击。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7-05-15 13:21
        回复
            金灭北宋时,从汴梁俘虏的大批工匠很多都被安置到燕京,“各便生养,有力者营生铺肆,无力者喝货挟托,老者乞丐于市,南人以类各相嫁娶”(卷98引赵子砥《燕云录》)。金迁中都后,随着经济恢复和人口增加,手工业生产迅速发展起来。
            金代中都地区的手工业,在经营管理、品类发展、生产规模、工艺技术等方面均有明显发展。在经营管理上,官营手工业占主体地位,其管理机构日趋完备,行业分工精细。官府手工业的工匠有官匠、军匠和民匠几种形式,其中民匠有一定人身自由。民间手工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金代中都地区的主要手工行业包括纺织、冶铸(军器制造)、制盐、酿酒、采煤业等等。其中,酿酒、采煤等行业为发展较迅速或新兴的手工业部门;纺织、冶铸(军器制造)、制盐等则在前代基础上有新的成就和进展。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7-05-15 13:22
          回复
              除工部和少府监外,掌管官营手工业的还有军器监、太府监、秘书监、宣徽院、户部等机构。军器监“掌修治邦国戎器之事”,其所属军器库“掌收支河南一路并在京所造常课横添和买军器”;甲坊署和利器署“掌修造弓弩刀槊之属”(卷56)。太府监所辖酒坊“掌酿造御酒及支用诸色酒醴”;典给署“掌宫中所用薪炭冰烛、并管官户”(卷56)。宣徽院辖尚衣局、仪鸾局、尚食局、尚药局和尚酝署、侍仪司,尚衣局“掌御用衣服、冠带等事”;仪鸾局“掌殿庭铺设、帐幕、香烛等事”;尚食局“掌总知御膳、进食先尝、兼管从官食”,其下属负责“给受生料物色”与“给受金银裹诸色器皿”;尚酝署“掌进御酒醴”;侍仪司“掌侍奉朝仪,率捧案、擎执、奉辇各给其事”(卷56)。户部设印造钞引库和抄纸坊,“掌监视印造勘覆诸路交钞、盐引,兼提控抄造钞引纸”(卷56);宝源监和宝丰监专营铸钱(卷48);秘书监设著作局、笔砚局。殿前都点检司辖器物局、尚辇局以及武库、武器两署,器物局“掌进御器械鞍辔诸物”;尚辇局“掌承奉舆辇等事”;武库署“掌收贮诸路常课甲仗”;武器署“掌祭祀、朝会、巡幸及公卿婚葬卤簿仪仗旗鼓笛角之事”(卷56)。
              据上可知,中央政府和宫廷执掌的官营手工业机构相当完备,分工极为细致,有些机构设置重复交叉,因此机构的裁撤增减及其执掌内容变化也是常有的。具体可见《金史·百官志》。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7-05-15 13:23
            回复
              都路地方置办的官营手工业则有中都军器库、中都都作院、中都都麴使司、中都广备库、中都店宅务等机构。中都军器库“掌甲胄兵仗”;中都都作院“掌监造军器,兼管徒囚、判院事”;中都都麴使司“掌监知人户輼造曲蘖,办课以佐国用”,设使、副使、都监等官员,监督酒户造酒及收税;中都广备库“掌匹帛颜色,油漆诸物出纳之事”;中都店宅务“掌官房地基,征收官钱,检料修造摧毁房舍”;此外还有,中都永丰库所属的镀铁院“掌泉货金银珠玉出纳之事”;宝坻盐使司所辖榷、永两盐院,“掌分管诸场发卖收纳恢办之事”等等(卷57)。值得注意的是,负责一般住房管理及维修的“中都店宅务”设管勾四员,正九品,各以两员分设左、右厢,掌管房基地,征收官钱,检修房舍等,被毁房舍也由其修缮或重造。这种专设的负责城市房屋管理维修的机构,在北京历史上是首次出现。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7-05-15 13:24
              回复
                2.官府手工业的工匠
                金代官府手工业的工匠分为官匠、军匠和民匠。官匠指长期在官府服役的工匠,他们根据不同技术分工和手艺高低而冠以不同名称,其钱粮衣物都由官府支给,并根据工种和技能高低各有等差。凡为官匠即终身服役,且世代不能解脱。民匠是从民间招雇的手工业者,他们的地位相对较高。
                  以文绣署为例,管理官员设署令(从六品)、署丞(从七品)和直长(正八品)。署令、署丞主要负责组织生产,如原料的选择,各类服饰的规格、质量等。直长管理工匠。工匠中设绣女都管一人,为技术最高超者。下设都绣头、副绣头数人,他们是在直长领导下管理女工的工头。大小工头和绣工的酬劳,据《金史·百官志》记载:“绣女都管钱粟五贯石,都绣头钱粟四贯石,副绣头三贯五百石,中等细绣人三贯石,次等细绣人二贯五百石,习学本把正办人钱支次等之半,描绣五人钱粟三贯石,司吏二人三贯石。修内司,作头五贯石,工匠四贯石,春秋衣绢各二匹。军夫除钱粮外,日支钱五十,米一升半。百姓夫每日支钱一百、米一升半。国子监雕字匠人,作头六贯石,副作头四贯石,春秋衣绢各二匹。长行三贯石,射粮军匠钱粟三贯石,春秋衣绢各二匹,习学给半。初习学匠钱六百,米六斗,春秋绢各一匹,布各一匹。”(卷58)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7-05-15 13:24
                回复
                  军匠是从军队中抽调服役的,上、中等军匠每月发给绢五匹,钱五十贯,下等军匠月给绢四匹,钱四十贯(卷44)。民匠的薪饷则以日工资计给,钱一百八十文。修内司所雇百姓夫役,日价钱一百文,米一升半(卷58)。官府对各类工匠待遇规定如此细密,是金代手工业的明显特点之一。
                  金代中都工匠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其劳作非常辛苦,所受剥削压迫相当严重。海陵迁都之后,“役诸路夫匠造诸军器于燕京,令左丞相李通董其事,又令户部尚书苏保衡、侍郎韩锡造战船于潞河,夫匠死者甚众”(卷14)。工匠状况可见一斑。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7-05-15 13:25
                  回复
                    3.手工业 官营政策
                    金代手工业管理政策以官营为主。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某行业归人官营或非官营,因为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行业的官营形式有别,同一行业在不同时期的官营政策也有变化,因此,对于手工业官营政策还需具体分析。以下就铸铜与盐业等重要门类作一阐释。
                      金代铸铜业由官府垄断,严禁私人铸造铜器,“民用铜器不可阙者,皆造于官而鬻之”(卷46)。近年考古发现金代铜镜上刻有“铜院”、“承安二年镜子局造”、“南京路镜子局官”等铭文,可能即为中都城内官营手工业产品。金世宗曾在十几年间三次发布铜禁。大定八年(1168年):“民有犯铜禁者,上日:‘销钱做铜,旧有禁令。然民间犹有铸镜者,非销钱而何?’遂并禁之。”大定十一年(1171年)二月:“禁私铸铜镜。旧有铜器悉送官,给其直之半。惟神佛像、钟、磬、钹、钴、腰束带、鱼袋之属,则存之。”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上谓宰臣日:‘国家铜禁久矣,尚闻民私造腰带及镜,托为旧物,公然市之,宜加禁约’。由于产铜量少,不得不用奖励政策,遣人到各地“规措铜货”,访察铜矿苗脉,如能指引矿藏得实,给予奖励。不过金代官府也曾几度放松铜禁,“正隆而降……乃听民冶铜造器”;泰和四年(1204年)金章宗允“铜冶听民煎炼,官为买之”。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7-05-15 13:26
                    回复
                      金代的盐业管理制度大抵承袭北宋,官榷是根本原则。政府在全国设置山东、沧、宝坻、莒、解、北京、西京等七盐司,之下设场,再下设务。为防止私煮盗卖及盐司使扰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世宗“创巡捕使”,山东、沧、宝坻各二员,解、西京各一员。巡捕使秩从六品,直隶尚书省,各给银牌,独立执行监督和缉私任务。与北宋严密的劳役制相比,金代对盐业控制较为宽松,主要采取官府监督、官给盐本、灶户纳税、商人运销的经营管理体制。官府对灶户通过纳税和榷买进行间接控制。如宝坻盐区,官府“先一岁贷支偿直,以优灶户”。灶户对官府“计口承课”,一年收成后先还清官府贷支,然后以“计口”交足盐课,如还有余额“则尽以申官”,由官府收购、榷买,灶户不得自由买卖,否则即以盗卖论处。
                      此外,金代规定酒曲由国家专卖。大定三年(1163年)世宗“诏宗室私酿者,从转运司鞫治”。但是由于承办官吏从中作弊,中饱私囊,影响朝廷财政收入,因此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改收曲课,而听民酤”。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7-05-15 13:27
                      回复
                        4.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金中都手工业虽以官营为主体,但民间手工业也在某些行业有一定发展。
                        前面说到,金代统治者再三重申关于禁止铸铜的命令,说明民间铸铜业并没有因官府限制而消亡,反而由于利润高昂而有一定程度发展。
                        官府对铜器铸造管理甚严,而对金银矿冶的管理则相对宽弛。金大定三年(1163年),“制金银坑冶,许民开采,二十分取一为税”。即由冶户自行开采金银矿,官府向冶户抽取1/20即5%的税额,其余95%任由冶户自行处理。大定五年(1165年)“听人射买宝山县银冶”,虽仅一个县的银冶“听人射买”,却有普遍性意义,表明金代初步确定了冶户与官府的承买关系,税率依旧。大定十二年(1172年)“诏金、银坑冶听民开采,毋得收税”,金银矿冶已经彻底放开了,甚至5%的低税也不再收取。金世宗认为“金银,山泽之利,当以与民,惟钱不当私铸。今国家财用丰盈,若流布四方与在官何异?”但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尚书省奏:“听民于农隙采银,承纳官课。”此时税收管理已加强,而且只允许农闲时开采银矿。明昌三年(1192年)“封诸处银冶,禁民采炼”,明令禁止民间采炼银矿,但实际上不起作用,所谓“上有禁之之名,而无杜绝之实”。过了两年,根据朝臣建议又允许民间开采并设官管理。 、丝织等私营手工业也有一定程度发展。中都城内私人酿酒很多,吸引大批官营酿酒工场的酒户外逃。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省奏中都酒户多逃,以故课额愈亏,上日:‘此官不严禁私酿所致也。”在私人酿酒业冲击下,某些官营酿造场也逐渐变为私营。大定九年(1169年),大兴县官以广阳镇务亏课,“乃以酒散部民,使输其税”,实际上承认了私人经营酿酒的合法性。丝织业不仅在民间普遍存在,而且丝织品还可作为商品交易。金代女真贵族家中就雇养丝织工匠,并将其产品送到市场上出售,如“枢密使仆散忽土家有绦结工,牟利于市”。
                        不过,从整体看,中都地区的民间手工业规模不大,行业较窄,且大多数为分散的家庭手工业。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也 不是特别显著。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7-05-15 13:28
                        回复
                          二、纺织业
                          丝织业是幽州传统的手工业,范阳绫久已闻名于世。金代中都地区的纺织品主要有绫、罗、绵、绢等。这一时期由于北宋工匠涌人,使得中都地区的纺织技术和花色品种增多。
                            据《金史·舆服志》记载,金朝上自皇帝下及百官臣僚,礼服品类极其繁多,等级界限十分鲜明,对士庶、兵卒、奴婢等衣着也有具体规定。如大定十三年(1173年),“太常寺拟士人及僧尼道女冠有师号、并良闲官八品以上,许服花纱绫罗丝绸。”“庶人止许服霡绸、绢布、毛褐、花纱、无纹素罗、丝绵,其头巾、系腰、领帕许用芝麻罗、绦用绒织成者,不得以金玉犀象诸宝玛瑙玻璃之类为器皿、及装饰刀把鞘、并银装钉床榻之类。”“兵卒许服无纹压罗、霖绸、绢布、毛褐。奴婢止许服霖绸、绢布、毛褐。倡优遇迎接、公筵承应,许暂服绘画之服,其私服与庶人同。”从文献记载不难推知,金代官府和民间纺织业都相当兴盛。仅由民间手工业生产、庶人衣着的纺织品就有霡绸、绢布、毛褐、花纱、无纹素罗、丝绵、芝麻罗等诸多品种。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7-05-15 13:28
                          回复
                            金代宫廷内专设文绣署制造各类丝织品,所雇工匠多达500人。文绣署产品主要供给皇室和百官臣僚所需,不具有商品生产性质。除满足宫廷消费外,丝织品还大量用于赏赐。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三月一次赏赐北边军绢五万匹、杂彩千端、衣四百四十六袭。承安元年(1196年)十二月又劳赐北边军绢五万匹。
                            金中都纺织品不仅种类多,而且质量高。在纺织技术上也有新发展,其代表性的新工艺织品叫“缂丝”。1955年北京双塔寺出土的丝织物有一部分是金代产品,绸缎绣花、缂丝以及丝金}宁线等,制作精巧细腻,十分精美,反映金代丝织业达到了很高水平。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7-05-15 13:30
                            回复
                              三、冶铸与军器业
                              1.冶铸业
                              金中都地区有金、银、铜、铁等矿藏。如大兴府“产金、银、铜、铁”。奉先县山地产银,《金史·食货志》:“坟山、西银山之银窟凡百一十有三。”《大金集礼》:“银山在坟山西北,其山东西形势,岭南属奉先县,有银洞五十四处。山岭北属宛平县,有银洞六十二处。两县银洞只是一山,自陵寝红排沙以西最近银洞四十二里,最远银洞四十八里。”此记银洞共116处,比《金史·食货志》所记多3处。
                              (1)铁器制造业
                              金代中都的铁器制造业发展很快,产品有生产工具、车马具、生活用具和民间制造兵器等。金政府规定,民间造车,“马鞍许用黑漆,以骨角、铁为饰,不得用玉较具及金、银、犀、象饰鞍辔”。北京各处辽金墓葬中出土很多铁器,如先农坛、天坛、清河镇、百万庄、东小营等处就有铁制灯台、灯碗、锁等器物。最突出的是金代土坑墓,几乎每墓都有铁铧头4件随葬。
                              据推断,顺义大固现村发现的5件铁器和房山焦庄村出土的64件铁器均为金代制品,主要包括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两类。这两处金墓出土的铁铧样式形如三角锥,两面皆有高脊,与辽墓出土的铁铧中间无脊或一面中间有高脊存在样式差异。焦庄出土铁器中,铁镰样式很多,大小、形状均不同,镰尾部接柄之处有环形、卷筒形、长方形的,推测是可接各种各样的柄。另有一种钩镰,长53厘米,尾部衔接双环,按其刃部的长大及尾部双环推测是安长柄,可以灵活使用进行收割。铁叉样式有双叉、钩叉两种,钩叉除堆叠草垛外,还能用钩装卸禾物。焦庄出土的双耳三足釜,底平,釜壁较浅,如去其耳、足,与现在饼铛相仿,可能是当时农家制作面食的常用炊具。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7-05-15 13: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