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古越人
古越人,古越人可能有马来亚语系,也可能有汉藏语系。先秦时期居住在长江下及其以南地区的古部落,社会发展不平衡、部落繁多,历史上称为“百越”或“诸越”。《汉书·地理志》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它们在华夏民族形成的过程中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自今浙江、安徽、江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以至越南,分别称作于越(杨越)、东越(东瓯)、闽越、南越、瓯越(西瓯)、骆越(今广西东西部地区)等。他们使用双肩石斧、有段石锛和几何印纹陶器,从事稻作农业和渔猎,住“干栏式”房屋,尚铜鼓,精于剑,熟水性,善舟船,有凿齿和断发文身习俗等等。这是在古书中有记载并为考古学资料所证明了的。
一般是北方的越人比南方的越人先进。古越族中最先进的代表是曾经雄踞长江下游,春秋战国时敢于抗衡强楚并争霸中原的越国(属于越),但终被强楚所吞并。而在岭南的南越族,直至春秋战国时还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向青铜和铁器时代过渡阶段。所谓的“古越族”只是近代学者编造出来的族群,“越”或“百越”都只是一种泛称,并没有形成过统一的民族,泛指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的古代部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