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因缘品第一
甲一 标宗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苜礼佛 诸说中第一
中论思想的纲领即“八不(缘起)”,也是佛法的核心思想。这八不涵盖了世间所有最根本的法则,诸法无不遵从。用现代哲学的话说,八不包含了现象(诸法)的存在、时间、空间与运动这四个基本维度。
不生亦不灭:这是就现象的存在而言的。存在,广泛讲也包含“出现(生)、存在、发展变化与消亡(灭)”,佛法称为生住异灭或成住败空,指事物或现象的存在状态。世人认为,事物或现象(以下以诸法代替)的存在是真实的。而中论却说,世人看到的生灭是假象,诸法存在的本质是“不生亦不灭”。
不生亦不灭,意思是没有真实的生灭,即没有真实生(不生)也没有真实灭(不灭)。
所以,就存在性而言:诸法不是真实的存在。
不是真实的存在,不等于“不存在”。比如说梦,你能说它不存在吗?明明你做了梦。但因为你做了梦,你就会说:那梦是真实的?当然不会,梦醒后,自然知道是虚惊一场。
虽然如此,对于事物的存在性,世人却还是二元对立的观点:事物要么是真实的存在(生),要么是真实的消亡(灭)。
真实,意即不变;不变,意即绝对;绝对,意即客观。
所以对于世人,事物的存在只有两种状态:要么是绝对存在,要么是绝对不存在。
为什么说绝对不存在呢?因为事物消亡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这绝对存在与绝对不存在,就是自性的生与灭。佛法要破的,就是这“自性的生与灭”,而不是破缘起假象层面的生灭。
这自性的生灭,与上面说的“真实、不变、绝对与客观的生灭”是什么关系呢?
两者完全一样,只是佛法用的是“自性”一词。
因为,自性即自有本有、独存、恒常:没有原因就存在、本来就存在、不是相对于其他而是独自存在、恒常不变的存在。
不常亦不断:这是就诸法的时间维度而言的。世人认为,在时间的变迁中,诸法要么是“常(存在时恒常不变)”,要么是“断(消亡后空无所有)”。
断,也叫断灭,因为在世人看来,灭后的状态就叫断---什么都没有了。
对于断,容易理解,但对于常,就不好理解了。即便是对于接受过现代唯物教育的人来说,他们也不会承认自己有这个“常”见的。因为,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切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现象。
既然如此,他们怎么会承认“常”呢?
其实,世人只是表面上如此,内心深处还是执着“常”见的,下面举例说明。
僧肇《物不迁论》: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邻人皆愕然,非其言也。
梵志出家,白头而归。邻居见他,问道:你就是以前那个梵志活着回来了吗?梵志说:我好象是当年的梵志,又不是当年的梵志。邻居听后皆感惊讶,认为他在胡言乱语。
这就是世人的无常观:虽然世人都知道无常变化,现在的梵志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梵志了,但还是认为,在表面的身心变化下,其实还是那“同一个梵志”在变化。也即是说,在变化的后面,有个“不变”的。
这下就容易理解了。我们常说,“我当年如何如何”。我们明明知道,当年的我已经不是今天的我,但还是会这样说。不说我,难道要说你?
这“同一个梵志”即佛法所要否定的“自性(或自体)”,对于“自性(或自体)”的迷执,又叫“我执”。
不一亦不异:这是就诸法的空间维度而言的。诸法在空间里的存在状态,既不是“同一个”,又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以上梵志的例子就可说明:现在的梵志与当年的梵志不是同一个人,但也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不来亦不出:这是就诸法的运动维度而言的。出,也叫去,不来亦不去。凡是存在的,必然是运动的,没有不动的。中论说,诸法表面上是运动变迁的,而本质上却是没有运动变迁。僧肇大师的《物不迁论》,就着重说明此点。
其实这“八不”是有关系的,利根人通过不生亦不灭,即能推出“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出”,通过不常亦不断,即能推出不一亦不异。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苜礼佛 诸说中第一
这句好理解,就不多解释了。
待续
甲一 标宗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苜礼佛 诸说中第一
中论思想的纲领即“八不(缘起)”,也是佛法的核心思想。这八不涵盖了世间所有最根本的法则,诸法无不遵从。用现代哲学的话说,八不包含了现象(诸法)的存在、时间、空间与运动这四个基本维度。
不生亦不灭:这是就现象的存在而言的。存在,广泛讲也包含“出现(生)、存在、发展变化与消亡(灭)”,佛法称为生住异灭或成住败空,指事物或现象的存在状态。世人认为,事物或现象(以下以诸法代替)的存在是真实的。而中论却说,世人看到的生灭是假象,诸法存在的本质是“不生亦不灭”。
不生亦不灭,意思是没有真实的生灭,即没有真实生(不生)也没有真实灭(不灭)。
所以,就存在性而言:诸法不是真实的存在。
不是真实的存在,不等于“不存在”。比如说梦,你能说它不存在吗?明明你做了梦。但因为你做了梦,你就会说:那梦是真实的?当然不会,梦醒后,自然知道是虚惊一场。
虽然如此,对于事物的存在性,世人却还是二元对立的观点:事物要么是真实的存在(生),要么是真实的消亡(灭)。
真实,意即不变;不变,意即绝对;绝对,意即客观。
所以对于世人,事物的存在只有两种状态:要么是绝对存在,要么是绝对不存在。
为什么说绝对不存在呢?因为事物消亡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这绝对存在与绝对不存在,就是自性的生与灭。佛法要破的,就是这“自性的生与灭”,而不是破缘起假象层面的生灭。
这自性的生灭,与上面说的“真实、不变、绝对与客观的生灭”是什么关系呢?
两者完全一样,只是佛法用的是“自性”一词。
因为,自性即自有本有、独存、恒常:没有原因就存在、本来就存在、不是相对于其他而是独自存在、恒常不变的存在。
不常亦不断:这是就诸法的时间维度而言的。世人认为,在时间的变迁中,诸法要么是“常(存在时恒常不变)”,要么是“断(消亡后空无所有)”。
断,也叫断灭,因为在世人看来,灭后的状态就叫断---什么都没有了。
对于断,容易理解,但对于常,就不好理解了。即便是对于接受过现代唯物教育的人来说,他们也不会承认自己有这个“常”见的。因为,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切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现象。
既然如此,他们怎么会承认“常”呢?
其实,世人只是表面上如此,内心深处还是执着“常”见的,下面举例说明。
僧肇《物不迁论》: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邻人皆愕然,非其言也。
梵志出家,白头而归。邻居见他,问道:你就是以前那个梵志活着回来了吗?梵志说:我好象是当年的梵志,又不是当年的梵志。邻居听后皆感惊讶,认为他在胡言乱语。
这就是世人的无常观:虽然世人都知道无常变化,现在的梵志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梵志了,但还是认为,在表面的身心变化下,其实还是那“同一个梵志”在变化。也即是说,在变化的后面,有个“不变”的。
这下就容易理解了。我们常说,“我当年如何如何”。我们明明知道,当年的我已经不是今天的我,但还是会这样说。不说我,难道要说你?
这“同一个梵志”即佛法所要否定的“自性(或自体)”,对于“自性(或自体)”的迷执,又叫“我执”。
不一亦不异:这是就诸法的空间维度而言的。诸法在空间里的存在状态,既不是“同一个”,又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以上梵志的例子就可说明:现在的梵志与当年的梵志不是同一个人,但也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不来亦不出:这是就诸法的运动维度而言的。出,也叫去,不来亦不去。凡是存在的,必然是运动的,没有不动的。中论说,诸法表面上是运动变迁的,而本质上却是没有运动变迁。僧肇大师的《物不迁论》,就着重说明此点。
其实这“八不”是有关系的,利根人通过不生亦不灭,即能推出“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出”,通过不常亦不断,即能推出不一亦不异。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苜礼佛 诸说中第一
这句好理解,就不多解释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