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吧 关注:3,047贴子:412,725

回复:陆游其实不及元稹情深善良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六记载:(王)锡爵尝语(顾)宪成曰:“当今所最怪者,庙堂之是非,天下必欲反之。”(顾)宪成曰:“吾见天下之是非,庙堂必欲反之耳!”遂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明清这种体制下,“庙堂”的是非与“天下”的是非,本来就是相反的。


IP属地:四川119楼2024-07-15 16:58
回复
    白雪梵音薛宝钗传(注释版)
    【标题诗】
    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
    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曹雪芹《金玉姻缘赞》
    任呼牛马从来乐,随分清高方可安。
    自古世情难意拟,淡妆浓抹有千般。
    ——立松轩《题戚序本石头记》
    【剧本说明】
    暮色沉沉的潇湘馆,病势垂危的黛玉将诗稿赠与宝钗,托她一辈子照护宝玉。危机重重的荣国府,刚刚嫁作人妇的宝钗苦苦周旋于丈夫、公婆、妯娌之间,忠心耿耿、步履维艰。贾府被抄,宝玉受诬下狱,好似晴空霹雳。宝钗毅然决然,深入暗无天日的黑牢,安慰、拯救丈夫,宛若无边苦海中的一位碾玉观音。运倒势败,大厦倾颓,昔日花团锦簇的玉堂金府,转眼化作绳床瓦灶的寒屋陋室。潦倒不通世务的贾宝玉,全靠薛宝钗勤苦于女红养活。共同的愤世思想、出世精神,让宝钗、宝玉在极其艰困的岁月中患难与共、鹣鲽情浓。宝钗腹中的小生命在悄悄孕育,手中的针黹活计正为她铺展开一片新天地。然而,更大的苦难厄运却又不期而至……彤云密布,白雪空茫。一向对宝钗敬爱有加、眷恋甚深的宝玉,却为何丢下姣妻、爱子,悬崖撒手而去?梵铃声中,酴醿梦香。见证了丈夫出家的终局,面对自己不得不孤独守节一世的悲苦命运,宝钗又为何依然是“虽离别亦能自安”,内心里充满了“睡足酴醿梦也香”的坦然和幸福?郑无极《白雪梵音薛宝钗传》首次以脂本宝钗为故事第一主角,严格依据脂评本对后三十回佚稿的提示进行撰稿,竭力还原曹雪芹原构思中宝钗的愤世出世形象,并以文学剧本的形式再现了脂评本《红楼梦》中宝钗引导宝玉出家的大结局。值得所有敬爱宝钗的红迷、钗迷一观。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 饰 薛宝钗)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0楼2024-07-15 21:58
    回复
      雍正的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客观上有利于减轻底层人民的负担,但主观上一样是为了维护统治,为了维持清朝统治的长治久安。煌蒂与文官是相互需要的关系,煌蒂需要借助文官进行统治,文官“学的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也需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本领向统治者出售来换取功名富贵。但煌蒂掌握着强大的暴力,所以在两者的博弈中煌蒂占据绝对优势。但文官也有自己的价码,就是文官相对于诸侯、外戚、武将实际上更没有自己的根基,除了煌蒂赋予的代理权则一无所有,没有自己的领地、没有自己的军队、跟皇家也没有血缘关系,因此更不容易造反。在煌蒂面前,除了宦官以外,就没有比文官更容易拿捏的了。所以煌蒂必需要重用文官,给他们很多好处、甜头,让他们出力、背锅。当然了,这些好处、甜头,煌蒂只要强硬起来也是随时可以收回的。雍正的算盘就是算的这笔账


      IP属地:四川122楼2024-07-16 08:52
      回复
        《雍正王朝》这个剧过分夸大了煌蒂与文官集团的矛盾,而且采用样板戏式的“三突出”,凡雍正这一方的一律美化,跟雍正对立的其它皇子、文官集团则一律丑化。实际上,雍正也有不堪之处,胤禩等人也并非一无是处。只能说雍正上台,推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客观上有利于减轻底层贫民负担,有利于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另外,雍正废除溅籍,给予千百年来受歧视压迫最深的乐户、疍民等人法律上的平等地位,也是一项德政。还有改土归流,虽然未必有利于当地人,却加强了清廷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这也可以算雍正的功绩。但雍正的劣迹,包括迫害兄弟的手段比较过分,大搞特务统治,不懂军事瞎指挥而导致辛亥兵败。《雍正王朝》这个剧就几乎完全不提了。另外,胤禩等人在雍正初年就被收拾了,也跟剧中一直充当反雍正的幕后黑手的描述不同。只是有一点,我同意这个剧,雍正在历史上还是算一个比较杰出、比较正面的煌蒂


        IP属地:四川124楼2024-07-16 15:18
        回复
          《雍正王朝》这部剧强行给胤禩延寿,把雍正四年以后发生的各种不利于雍正的事情,都说成是胤禩的幕后操弄。把雍正与兄弟的权力之争,强行涂抹成正邪之争,采用样板戏三突出的做法,把雍正这一方美化得过于高大,这显然不符合历史实际。这部剧肯于正视雍正的诸多历史功绩,当然比之前一味诋毁雍正的文艺作品要好。但这部剧刻意隐藏了雍正的负面问题,包括残害兄弟、特务统治、军事失败、迷恋丹药等等,显然也不符合历史实际。其实,雍正本身在历史上就是一个非常有个性和风采的人,完全用不着刻意隐恶扬善。拿雍正自己的话说:“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直截了当地表现出其思想性格全貌就很好


          IP属地:四川126楼2024-07-17 18:28
          回复
            白雪梵音薛宝钗传(注释版)
            【标题诗】
            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
            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曹雪芹《金玉姻缘赞》
            任呼牛马从来乐,随分清高方可安。
            自古世情难意拟,淡妆浓抹有千般。
            ——立松轩《题戚序本石头记》
            【剧本说明】
            暮色沉沉的潇湘馆,病势垂危的黛玉将诗稿赠与宝钗,托她一辈子照护宝玉。危机重重的荣国府,刚刚嫁作人妇的宝钗苦苦周旋于丈夫、公婆、妯娌之间,忠心耿耿、步履维艰。贾府被抄,宝玉受诬下狱,好似晴空霹雳。宝钗毅然决然,深入暗无天日的黑牢,安慰、拯救丈夫,宛若无边苦海中的一位碾玉观音。运倒势败,大厦倾颓,昔日花团锦簇的玉堂金府,转眼化作绳床瓦灶的寒屋陋室。潦倒不通世务的贾宝玉,全靠薛宝钗勤苦于女红养活。共同的愤世思想、出世精神,让宝钗、宝玉在极其艰困的岁月中患难与共、鹣鲽情浓。宝钗腹中的小生命在悄悄孕育,手中的针黹活计正为她铺展开一片新天地。然而,更大的苦难厄运却又不期而至……彤云密布,白雪空茫。一向对宝钗敬爱有加、眷恋甚深的宝玉,却为何丢下姣妻、爱子,悬崖撒手而去?梵铃声中,酴醿梦香。见证了丈夫出家的终局,面对自己不得不孤独守节一世的悲苦命运,宝钗又为何依然是“虽离别亦能自安”,内心里充满了“睡足酴醿梦也香”的坦然和幸福?郑无极《白雪梵音薛宝钗传》首次以脂本宝钗为故事第一主角,严格依据脂评本对后三十回佚稿的提示进行撰稿,竭力还原曹雪芹原构思中宝钗的愤世出世形象,并以文学剧本的形式再现了脂评本《红楼梦》中宝钗引导宝玉出家的大结局。值得所有敬爱宝钗的红迷、钗迷一观。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 饰 薛宝钗)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8楼2024-07-18 08:08
            回复
              历史上雍正的秉性跟《雍正王朝》这部剧中不同。剧中雍正被胤禩为首的宗室党、文臣党处处掣肘处处刁难,但历史上胤禩在雍正初年就被弄死了。先是康熙六十一年,雍正还未正式登基,先册封胤禩为廉亲王,表面予以笼络,但很多人都知道这是雍正欲擒故纵。所以胤禩之妻郭络罗氏面对道贺之人直接说:“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意思是,没啥可喜可贺的,总有一天会被煌蒂杀头。果然,从雍正初年开始,雍正就不断训斥胤禩,动辄将其罚跪、停俸,同时不断逮捕剪除胤禩的党羽,到雍正四年就直接把胤禩抓起来,不久就弄死在幽禁之所。对于胤禩之妻郭络罗氏,雍正也不放过,直接代弟休妻,将郭络罗氏休逐回娘家,郭络罗氏亦不久自杀。倒是乾隆上台以后,认为胤禩谋反罪名不实,予以平反。所以胤禩根本不可能像剧中所写,煽动大一堆人,甚至包括雍正儿子来反对雍正。事实上应该反过来才对,胤禩在争位失败以后就认输躺平,期望雍正放过自己,但雍正仍然不肯留他一命。另外,胤禩其实性格软弱,在家都是听老婆的。事实也证明郭络罗氏也很有政治眼光,比胤禩本人看的更准,所以雍正对自己这个弟媳也不会放过。历史上雍正对臣下讲出“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煌蒂”这话,反映了雍正极度自信的一面。他的施政也体现了这一面,虽千万人吾往矣。不过,雍正最终也死在极度自负上面。他贪图长生,迷恋丹药,结果反而因服食丹药,重金属中毒身亡,成为历史上最后一位死于服食丹药的煌蒂


              IP属地:四川130楼2024-07-18 14:38
              回复
                雍正批奏折,非常有个性,嬉笑怒骂,洋溢于纸面,完全不像一般煌蒂处理公文的风格。比如,“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雍正批给田文镜的,全文是:“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煌蒂。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又如,雍正批给年羹尧的:“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雍正批给石文焯的:“喜也凭你,笑也任你,气也随你,愧也由你,感也在你,恼也从你,朕从来不会心口相异。”
                雍正批给李卫的:“好事好事!此等事览而不嘉悦者除非呆煌蒂也!”
                雍正批给王国栋、赵弘恩的:“此朕几案上所污,恐汝恐惧,特谕。”“灯下所批,字画潦草,汝其详加审视。”
                雍正批给阿克敦的:“岂有是理!朕心寒之极,未料王士俊如此待朕也。”
                雍正批给吴关杰的:“你本不是什么超群之才,料理好你份内的事就足可以了。”
                雍正批给曹頫的:“若有人恐吓诈你,不妨你就求问怡亲王,况王子甚疼怜你,所以朕将你交与王子。主意要拿定,少乱一点。坏朕声名,朕就要重重处分,王子也救你不下了,特谕。”


                IP属地:四川131楼2024-07-18 14:58
                回复
                  更正:雍正批给阿克敦的:“今到广西,若仍皮软欺隐,莫想生还北京也。”


                  IP属地:四川132楼2024-07-18 15:08
                  回复
                    回复“阿良良木翼”:
                    我以前说过,陆游属于口头抗金派,平时把抗金、主战的口号喊得山响,韩侂胄真的被他们忽悠得去发动北伐战争,最后输个精光,韩侂胄本人也被砍掉脑袋,首级送到金国去谢罪。陆游等人不说给韩侂胄鸣冤叫屈,反倒一个个忙着划清界限,纷纷斥责韩侂胄为奸佞。这就一点也不好玩了。相比之下,辛弃疾作为山东忠义、归正人,他是真的跟金人打过。在韩侂胄得志的时候,也没盲目吹捧,在韩侂胄被砍头以后,也没说他什么坏话,底色是比陆游强很多。陆游的名声其实主要受益于他的文笔绝佳、能自吹、会营造人设,不论是陆游的抗金忠臣形象,还是“钟情前室”的痴情男形象,实际上都是一支笔塑造出来的。就如同陆游自诩对唐婉的深情,还不如赵士程,更不像元稹那么老实。另外,“主战爱国、主和卖国”,这个观念其实是形成和固化于明代,但依据却是南宋的战和之争。在南宋时期,煌蒂会因为战、和不同主张,一会儿褒岳飞、贬秦桧,一会儿褒秦桧、贬岳飞,秦桧身后追赠的王爵也是几夺几复。直到明代才彻底将秦桧钉死为卖国贼。这样明人也就把“主战爱国、主和卖国”这个观念固化下来。直到明末,明知道打不过强敌,也不敢正大光明地议和,导致腹背受敌、彻底覆灭。到清末类似的情况再次重演,甲午战争、庚子国变也都近似如此。


                    IP属地:四川137楼2024-07-22 21:09
                    回复
                      回复“花开半夏”:
                      文官相当于先秦时期的士。士是最低级的贵族,跟天子、大夫、诸侯最大的不同,就是士没有自己的封地,不能依靠领土过活,只能学得文武艺,通过效忠于天子、大夫、诸侯来谋求富贵。所谓“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讲的就是武士为封主当护卫,文士加班加点为封君出谋划策。到了后来的皇权时代,士人的晋身途径也就成了“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学而优则仕”。如果没有一点本事,帝王凭什么雇佣你?凭什么给你官做?所以整体来看,文官的文化素质、业务能力还是要高于宗室、外戚、宦官、酷吏之流的,因为人家就靠这个混饭吃。这当然不是说文官没自己的私利,没自己的阴暗面。只是说跟帝王、宗室、外戚、宦官、酷吏相比,各自的阴暗面不过是彼此彼此。相比之下,还是文官相对更守规矩一些,因为文官没有掀桌子的资本,除了身上有点文化、有点本事之外,啥都不是,煌蒂一把刀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他们杀个干净。如果是换了帝王、宗室、外戚、宦官、酷吏,大概率是吃相更难看。《雍正王朝》这个剧的倾向是帝王是好的、文官是坏的,这种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式的两极化思维,在这一点上颇有些蚊割遗风,让人不舒服。实际上,文官闹再凶,他们也都是煌蒂任命的。有时候他们跳出来闹,在煌蒂面前就跟撒娇哭闹差不多,虽然觉得心烦,但未必认为值得痛下杀手


                      IP属地:四川138楼2024-07-22 21:39
                      回复
                        是的,煌蒂和文官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主动权就掌握在煌蒂手里,幻想全国官绅抱团齐心协力罢工罢考威逼煌蒂,根本就是滑稽可笑的。事实上,煌蒂愿意重用文官士绅,恰恰是因为文官士绅对煌蒂的威胁最小,最不可能联合反抗,真要痛下杀手可以很轻易地斩尽杀绝。如果是用诸侯、将领治国,人家手里有兵,一旦抱团反抗,龙椅真的不稳。如果是用宗室、外戚,人家跟煌蒂有血缘关系,真要动刀子,煌蒂顾念各种亲情纽带,也很难大开杀戒。就只有文官,本身啥都没有,不过是读过几本书,愿意效忠煌蒂,才有了官职、田土。煌蒂说抄家就抄家,说灭族就灭族。这样用起来才放心。除开文官之外,就只有宦官处于这种煌权面前的绝对弱势地位。所以历朝历代的煌蒂都重用文官,很多朝代的煌蒂都重用宦官。诸侯、将领、宗室、外戚则属于煌蒂重点防范的对象。《雍正王朝》这个剧把文官的政治能量抬到几乎跟诸侯差不多的水准,这是根本不现实的


                        IP属地:四川141楼2024-07-23 15:11
                        回复
                          《甄嬛传》写的宫斗戏跟乡下财主家后院撕屄差不多,大内禁宫随便进,煌蒂随便绿,堕胎药满天飞,后妃忙着计算绿豆省钱,这个剧中的雍正比光绪都不如。《雍正王朝》吹雍正,但吹得方向跟历史上的雍正截然相反。历史上的雍正根本就没啥委屈苦逼,虽然历史上的雍正确实很勤政,但雍正实际上是霸气十足、快意恩仇、嬉笑怒骂、不恤人言,而且雍正喜欢各种扮装游戏,从汉装书生到洋装猎手,他都扮过,还留下了画像。雍正还颇有艺术审美修养,喜欢清雅素白的官窑瓷器,跟他儿子乾隆喜欢大红大花的农家乐风格正好相反。雍正追求长生不老,痴迷于服食丹药,最后也死于丹药中毒。这些说明雍正虽然不是那种穷奢极欲的昏君,但也会各种享乐且个性十足。不管这些个性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说明雍正是个恣意张扬的人,绝不会委屈自己


                          IP属地:四川145楼2024-07-25 14:44
                          回复
                            《甄嬛传》写的后宫跟历史上的清宫,当然也是完全两回事。历史上的清朝后宫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等级森严、和谐有序的,后妃之间很少有激烈的斗争,大部分时候后妃晋升都是按部就班,枯燥乏味到没有半点故事性的地步。真正研究清代后妃的文章,在描述某个后宫主位时,通常大半篇幅都在讲述她的家世背景,祖先是谁,父兄官居何职,轮到描述后妃本人时,也通常只说她何时入宫,封何职位,何时生皇子某、皇女某,何时晋升某职,最后何时薨逝。后妃之间如何勾心斗角、如何争风吃醋,根本都是空白,事实上在等级森严的清宫也大多不可能。不过,如果照实写,估计没有观众爱看。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就看爱《甄嬛传》这种乡下财主后院撕屄大战的扯淡故事


                            IP属地:四川146楼2024-07-25 14:54
                            回复
                              电视剧只能算是文艺作品,文艺作品跟真实历史相差甚远,古已有之,又不是现在才有。清代吕熊《女仙外史》写唐赛儿把朱棣打得屁滚尿流,在南京呆不住,滚回了燕京,但真实历史又如何?江户时期日本人编的《国性爷合战》写郑成功率领日军大破满兵,扶南明煌蒂回南京复位,日本观众特爱看,但似乎当时也没有日本人真认为清朝已经完了。同理,这类虚构、戏说的作品,当爽文看就是了


                              IP属地:四川148楼2024-07-25 16: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