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了,母校。
一直有一个愿望,回去看看学校的变化。所以利用国庆长假,回了趟学校。
长假第二天,从西门进去的,因为有许多家长送学生回校(不知道这个时候,为什么有这么多家长送孩子),门卫并没有过问,原想门卫也许会盘问一番。
进到校园,校园的变化已成为次要的了,只是努力在寻找尘封了多年的记忆。
当年住的平房,已经找不到了,代之于一栋新楼。
当年的教室还在,仍然是二层楼(当年是不是2层?模糊了)。当年53班的教室在西边那栋的西把头 从窗户望进去,只有一个女同学在学习,每一个书桌上和窗台上都是书,看起来比我们那时候学习的氛围要浓的多。此情此景,尘封的记忆打开了,杨老师、吴老师、王老师、睢老师......,在讲台上上课的身影;同学的名字,座位,邻桌,男生,女生.....逐渐清晰起来....但还模糊。
为了想起,来到南门,看出来南门已尘封多年,这一封,隔断了多少回忆。我们当年从这儿走进来,这是起点,也是从这儿走出去的。79年离开后,回过几次,那时候老师还在,一切都是温暖的......。
按照当年的路,从南门往里走,左手是教研区,右手是当年老师住的平房胡同。看起来人去房空,不像有人住的样子,想到曾回来在这儿看望老师,不免有些惆怅,有些悲伤,几十年过去了,老师们可安好......
......
回去一趟,看到的不是现在变化,而是匆匆那年的记忆,我们老了,他们正年轻。
祝愿母校明天会更好,祝愿母校的学弟、学妹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未来是你们的。
53班 陈同学
一直有一个愿望,回去看看学校的变化。所以利用国庆长假,回了趟学校。
长假第二天,从西门进去的,因为有许多家长送学生回校(不知道这个时候,为什么有这么多家长送孩子),门卫并没有过问,原想门卫也许会盘问一番。
进到校园,校园的变化已成为次要的了,只是努力在寻找尘封了多年的记忆。
当年住的平房,已经找不到了,代之于一栋新楼。
当年的教室还在,仍然是二层楼(当年是不是2层?模糊了)。当年53班的教室在西边那栋的西把头 从窗户望进去,只有一个女同学在学习,每一个书桌上和窗台上都是书,看起来比我们那时候学习的氛围要浓的多。此情此景,尘封的记忆打开了,杨老师、吴老师、王老师、睢老师......,在讲台上上课的身影;同学的名字,座位,邻桌,男生,女生.....逐渐清晰起来....但还模糊。
为了想起,来到南门,看出来南门已尘封多年,这一封,隔断了多少回忆。我们当年从这儿走进来,这是起点,也是从这儿走出去的。79年离开后,回过几次,那时候老师还在,一切都是温暖的......。
按照当年的路,从南门往里走,左手是教研区,右手是当年老师住的平房胡同。看起来人去房空,不像有人住的样子,想到曾回来在这儿看望老师,不免有些惆怅,有些悲伤,几十年过去了,老师们可安好......
......
回去一趟,看到的不是现在变化,而是匆匆那年的记忆,我们老了,他们正年轻。
祝愿母校明天会更好,祝愿母校的学弟、学妹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未来是你们的。
53班 陈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