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吧 关注:40,390贴子:421,361

回复:苏东坡杂谈——尊敬的苏轼,活脱脱的一部百科全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21.04.28——为了庆祝清华大学110周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山水画大展《水木湛清华:中国绘画中的自然》,展期持续到今年10月20日~
这次展览中,人气最高的是这幅苏 轼的作品《偃松图》 ,几 乎没有公开展出过:

————————————————————————————————————
评论:是真迹吗?如果是真迹,则今生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现场看一次;如是他人仿制品,就不一定了~


IP属地:广东200楼2021-04-28 17:52
收起回复
    真实的苏公长舍样?网上有很多画像,但据说最接近原型的是李公麟所画的(看下面的评论文字,有理有据),这样的苏轼,大伙喜欢吗?

    评论:(下面摘自新浪网)
    关于苏轼长相北宋李公麟版应该是最接近的。因为黄庭坚在《跋东坡书帖后》中对此有明确的记述,他说:“ 庐州李伯时近作子瞻按藤杖,坐盘石,极似其醉时意态。此纸妙天下,可乞伯时作一子瞻像,吾辈会聚时,开置席上,如见其人,亦一佳事。” 据考苏轼本人很认同这幅画。李公麟画作10年之后,也就是苏公去世前不久,苏轼在镇江金山寺看到了这幅画像,无尽感慨涌上心头,写下了那首含泪带悲的、有苏轼第二首“ 绝命诗 ”之称的【自题金山画像】诗:“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IP属地:广东202楼2021-04-29 21:15
    收起回复
      苏轼说绘画——
      一、某日,米芾在一旁看苏轼作画(画墨竹子),在绘画方面比之文章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苏轼画墨竹,从地起一直画至顶,米芾见状,于是对苏轼说:“ 何不逐节分?” 苏轼回答:“ 竹生时,何尝逐节生?”
      二、苏轼绘画重视神似,认为 “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只有形似无神似的画作,是小孩子的玩意,反对形式束缚,提倡 “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并明确提出 “ 士人画 ” 的概念。
      —————————————————————————
      评论:
      1、由上面二项可以看出,即便是绘画,大苏也是狂放不羁的;
      2、苏轼关于绘画方面的主张和理论有大量的描述,这方面甚至远远超出画作本身(他自己画的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了解哦。


      IP属地:广东204楼2021-05-01 10:51
      回复
        送上一首苏轼词藻最华丽的词:
        《行香子-过七里濑》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
        评论:不呈上翻译,呈上的话,可能会忘了品读原文,体会不到原文的美妙了——这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反正我是喜欢的不得了,所以,还是情不自禁的送上在本贴里~


        IP属地:广东206楼2021-05-16 08:20
        回复
          苏轼书法之一:遗过子尺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第一次看到签 “ 坡翁 ” 字样:

          ——————————————————————————————
          评论:这书法特色,真是 “ 石压蛤蟆 ”啊~


          IP属地:广东207楼2021-05-23 08:38
          收起回复
            2021.06.14今天是端午节,送上苏轼端午节词一首:《南歌子. 游赏》——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意译:
            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
            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
            评论:苏轼关于端午节的诗词不下五首,这首稍显平淡,但品读还是可以,押韵、衙接、语境等都不错。


            IP属地:广东210楼2021-06-14 08:33
            回复
              下面呈上苏轼千古名篇,求雨文:《徐州祈雨青词》
              河失故道,遗患及于东方;徐居下流,受害甲与他郡。田庐漂荡,父子流离饥寒顿仆与沟坑。盗贼充盈于犴狱,人穷计迫,理极词危。望二麦之一登,救饥民于垂死。而天未悔祸,岁仍大荒。水未落而旱已成,冬无雪而春不雨,烟尘蓬勃,草木焦枯。今者麦已过期,获不偿种;禾未入土,忧及明年。臣等恭循旧章,并走群望。意水旱之有数,非鬼神之得专。是用稽首告哀,吁天请命。若其赋政多辟,以谪见于阴阳;事神不恭,以获戾于上下,臣实有罪,罚其敢辞。小民无知,大命近止。愿下雷霆之诏,分敕山川之神。朝阶齐寸云,暮洽千里。使岁得中熟,则民犹小康。乃者至冬徂春雨雪不至,细民之所持以为生者麦禾而己,今旬不雨即为凶岁,民食不继盗贼且起。岂惟守土之臣所任以为忧,亦非神之所当安坐也熟视也?圣天子在上,凡所以怀柔之礼,莫不备至。下至愚夫小民奔走畏事者,亦岂有他哉,凡皆以为今日也! 神其盍亦鉴之,上以不负圣天子之意,下以无失愚夫小民之望。
              ————————————————————————
              评论:
              1、读罢上面求雨文,苏轼对于掌管下雨的天之神,首先恭维一番后,然后软硬兼施,论据充分,说理精辟,最后温婉劝告,就是说:神啊,不下雨可不行了,你要明辨是非曲直,千万不能辜负圣上之意,更不能对不起广大劳苦大众哦。
              2、本篇求雨文,历来被给予高度评价,是苏轼众多文学作品的杰作之一。


              IP属地:广东213楼2021-06-17 18:50
              收起回复
                尊敬的吧主大人,本贴是不是可以加精?据说不加精,帖子过几年就会被清理,是吧?
                我发本贴的目的,是为了认大家通过这样一个窗口,能最快的了解到一个卓越的苏轼,一个真实的苏东坡——
                鉴于本人的这份真诚,我说真心话,我还是不想本贴某个时候被清理掉了。
                能加精吗?谢谢!


                IP属地:广东214楼2021-06-21 12:05
                收起回复
                  苏轼最喜欢吃的,其实并不是荔枝,尽管有诗云云:

                  《惠州一绝 / 食荔枝》—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评论:
                  1、这荔枝是好吃,但温热无比,每天吃二十颗身体都会受不了的,诗人每天吃三百颗,我就呵呵了,可能吗?只能能看作是写诗的夸张手法了。
                  2、其实,苏轼最喜欢吃的,并不是这荔枝,因为他在吃过吴越的杨梅后,他就不再提荔枝了,并说:“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 千真万确~
                  3、这大苏啊,对于食物, “ 见异思迁 ” 得竟然如此之快!呵呵·······


                  IP属地:广东216楼2021-06-22 11:22
                  收起回复
                    世人对于苏轼的评价,可谓五花八门,七彩缤纷,但香港凤凰卫视给出了一句最艺术的评价:
                    “ 生活给了苏东坡一个死结,但他巧妙地挽成一朵花!”
                    ————————————————————————
                    评论:
                    这是偶然看到香港凤凰卫视重播以前的文人话题节目,主持人对苏轼的评价,我认为,这是最具艺术语境的一句评价。


                    IP属地:广东217楼2021-07-10 09:41
                    回复
                      下面这首词,很有点柳永 “ 风尘浪子 ,玩世不恭 ” 的味道,且欣赏词的写作艺术:
                      《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苏轼
                      墨云拖雨过西楼。水东流,晚烟收。
                      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美人微笑转星眸。月华羞,捧金瓯。
                      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
                      评论:“ 今夜巫山真个好·······谁似我,醉扬州 。” 哈哈!今朝有酒今朝醉!


                      IP属地:广东220楼2021-07-18 10:57
                      收起回复
                        苏轼《赤壁赋》中的句子:“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大家看看怎么样解析才更合理?先呈上原文及注析段:
                        《赤壁赋》原文(节选):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译文: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
                        ——————————————————————
                        评论: 其中:“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一般(常规)的解析为:“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思念心中的君主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
                        1、将美人比作君主(国君),我认为不是很合理的(尽管屈原有将美人比作君主的先例),相反,我甚至觉得这样理解有点别扭;
                        2、苏轼的本意真是比作国君吗?苏轼曾斥责:“ 汉武帝无道 ”,以苏轼的性格,也不会这样啊。
                        3、我个人是认为,是有更好更合理的解析的。
                        大家或谈谈自己的理解如何?


                        IP属地:广东221楼2021-07-21 19:06
                        收起回复
                          今天同学群里聊到下面这首词,实在太优秀了,忽然想起发这里和大家分享(这次不谈苏轼):
                          《送别》~李叔同(清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评论:
                          1、这词真的很震撼,描写分别送别的情感情怀(特别是,料想很长时间天各一方,难以相聚的),能高于这词的,我是没有发现。
                          2、这是清朝末期李叔同写的一首词,本人认为(或者我了解的不够),这是近代甚至现代,描述分离送别内容的,唯一能够比肩唐诗宋词的作品。


                          IP属地:广东226楼2021-08-01 08:29
                          回复
                            苏轼《艾子杂说》一直说是39则,但《苏东坡全集》中收集的,也有第40则,是因为凑整数40?还是原来就是40?不得而知,下面将40则和大家分享——这则也非常有趣,且看下文:
                            《艾子杂说》第40则(译文):
                               秦朝有个读书人,好古成癖,无论价格多么昂贵的古物,都要买下收藏。
                            一天,有人卷着一张破席子登门,夸耀说:“ 当年鲁哀公设席赐坐询问孔子政事,我拿来的正是孔子所坐过的那张席子。” 秦氏便用靠近外城的田地换下这张破席子。过了几天,又有一人拿了根拐杖来卖给他,宣称:“ 这是同文王的祖父太王为躲避狄人侵犯,率众离开时所持的手杖。” 论起年代,比孔子坐过的席子还要早几百年。秦氏把家中的钱财尽数付出。
                              几天后,又有人端着只破碗对他说:“ 先生得到的席和杖,并不算古老,请看这只碗,是夏桀时造的,比周古远得多了。” 秦氏以为这下可得到了旷世稀有的古物了,于是让出自己所居住的宅院,买下这只碗,沿街乞讨,还不停地叫着:“ 列位供养衣食的父老乡亲,谁有姜太公的九府古钱,赏我一文吧!”
                            ————————————————————————————————————
                            评论:一切尽在不言中,哈哈!(参见上文)。


                            IP属地:广东227楼2021-08-08 11:01
                            回复
                              苏轼最虚幻诡奇的一篇寓言《三老语》:
                              “ 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 吾年不可记,但忆少年时与盘古有旧。’ 一人曰:‘ 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来吾筹已满十间屋。’ 一人曰:‘ 吾所食蟠桃,弃其核于昆仑山下,今已与昆仑齐矣。’ 以余观之,三子者与蜉蝣朝菌何以异哉?”
                              意译:
                              曾经有三个老人碰到一起,相互问多大年纪了,其中一个老人说:“ 我也不记得我有多少岁了,只记得小时候认识一个叫盘古的人。” 另外一个老人说:“ 每当沧海变成桑田的时候,我就拿一个竹筹记录一次,现在已经积满十间屋子了。” 第三个老人说:“ 我吃的蟠桃,都把桃核丢在了昆仑山下,现在这桃核已经堆得和昆仑山一样高了 ”。在我看来,如此长的寿命与朝生夕死的蜉蝣、细菌有什么区别呢?
                              ——————————————————————————————————
                              评论:这篇寓言很虚幻诡奇(这也是其魅力所在吧):
                              第一个老人说自己与盘古有认识和交情(盘古是开天辟地之神,可见年代之久远);第二个老人,沧海变桑田来源于《神仙传》中仙女麻姑的故事,形容时间漫长而发生的地质变化,说他用一根竹码记载一次这种变化,竹码竟堆满了十间屋;第三个老人,蟠桃是一种仙树,《汉武帝内传》说它三千年才结一次果(才能吃一次),而第三个老人竟说他吃的蟠桃,其核都堆得有昆仑山那么高了。
                              1、初读上文,感觉有点玄乎——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
                              2、即便如三老人如此般长寿,但在永恒的时光长河中,也是一瞬间的事;
                              3、即便如此长寿,如无所事事,虚度光阴,就和朝生夕死的蜉蝣、细菌没有区别;
                              4、成语 “ 海屋添筹 ” 出于此,祝寿语;


                              IP属地:广东231楼2021-09-03 10:2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