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捷吧 关注:535贴子:1,696
  • 1回复贴,共1

从蒋捷《竹山词》的《珍珠帘•寿岳君选》中解析其练字之精深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蒋捷是享誉南宋末期词坛上的四大名家之一,其《竹山词》一卷于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收录在《四库全书》中,卷首提要中,赞其《词》练字精深。毛晋在卷尾的跋中,赞其作品语语纤巧,字字妍倩。在《珍珠帘·寿岳君选》中,我们就可以初步领略其作品的精深之处。
《珍珠帘·寿岳君选》是蒋捷《竹山词》的十首祝寿词之一,词中虽然没有过多交代主人的情况、也没有标明寿宴的时间、更没有提及时代背景与在这期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看似词章非常平淡。但是经过细嚼,可以感到这是记述了该地区在当时发生了一件比寿宴重要得多的天塌事件。
寿文如下:
书楼四面筠帘卷。微薰起,翠弄悬签丝软。楼上读书仙,对宝狻霏转。绣馆钗行云度影,灩寿觥、盈盈争劝。争劝。奈芸边事切,花中情浅。 金奏未响昏蜩,早传言放却,舞衣歌扇。柳雨一窝凉,再展开湘卷。万颗蕖心琼珠辊,细滴与、银朱小砚。深院。待月满廊腰,玉声又远。
题面是“寿岳君选”,主人姓岳名选,君是对他的尊称。据宜兴周铁《唐门岳氏宗谱》记载,岳选是岳飞的后裔,岳选世系代序是:岳飞——岳云——岳甫——岳觐——岳选。岳觐授迪功郎,官筠州新昌县主簿,是官宦人家,家庭比较富裕,后率领其后裔迁移到浙江,尊岳选为钱塘始迁祖(可惜在浙江、杭州等图书馆里没有找到岳选后裔的家谱)。
作品平和优美,以时间推移的顺序进行叙述。上阙以书楼四面筠帘卷。微薰起,翠弄悬签丝软。描写主人家书楼窗户已经打开,高卷的帘子轻轻飘曳,像被微风轻拂的翠柳。而火炉里的余烬还在冒着微烟。这微寒乍暖,既不是寒冬腊月,但也未到阳春三月,以季节气候特征——柳,进行第一次定位。犹似一幅阳春二月的优美画卷 ,映入人们的眼前,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接着介绍主人。“楼上读书仙,对宝狻霏转。” 用饱读经书的“读书仙”寿宴办得非常风光。的“仙”切出主人的年长,又是描写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地在书楼里,等候嘉宾到来的场景。塑造岳选是个知书达理的读书人的形象。君是为主人人格进行定位的关键词。从中看主人深情厚谊地举办这个寿庆,是显示他个人的幸福,门庭的光彩,氏族的荣耀,这真是一幅描写岳选人品美好形象的画卷。
主人的君子形象介绍完毕后,着手介绍寿宴的准备。“绣馆钗行云度影”是介绍当时舞女歌妓在绣馆里开始进行化妆,为寿宴傾情献艺作准备。他们整理衣衫,走动时其身影如浮云般地飘曳,突显寿庆场面之隆重。“灩寿觥、盈盈争劝。争劝。”展示寿宴的开始,厅堂里宾客盈门,频频举杯敬酒,争劝的重复描述,一幅热情洋溢、欢乐祥和的寿宴,在开始时一瞬间就显得无比的欢乐。
在寿宴即将步入高潮之际,上阙一个“奈”的出现,欢乐的寿宴进行转折跌宕。根由是“芸边事切,花中情浅。”
在下阙,一个传言,使这场寿宴起了曲折离奇的变化。芸边事切,花中情浅,是奈的主因。也是解开上下两层不同气氛的鈅匙;如果进行曲解,对寿主人的品德情操,会有不同的展示。因果也就有天壤之别。时下《竹山词》的学者,根据各自的理解,各抒己见,点缀了词坛的大观园,呈现出百花齐放、满园春色的景象。
对“芸边事切”、“花中情浅”的解释与其思想内容的理解,有一本专著中曾经对此作过注释。现在摘录于下:“芸边事:读书、著述之事。芸香可辟书蠹,书室常储之。古时因称藏书之处为芸薹、芸阁。‘芸边事切’、‘花中情浅’对女色不甚在意。”芸边两句写岳君选嗜书用志不分,全神贯注,以作为人物性格的定评。下片承接上意,加以具体生发。“金奏未响昏蜩,早传言放却,舞衫歌扇,”若循礼俗,歌舞祝寿活动要热闹一整天,甚至夜以继日,但岳君选只是照顾习惯,虚应故事,并未让乐舞演奏一直进行下去,而是早早传话,让歌儿舞女收拾起表演道具,提前结束祝寿活动,以使他能够不受扰乱,安静地享受读书的快乐。
按此逻辑解析,岳老先生太怪僻了!他读书读得不通人情世故了!竟会在众多前来恭贺他寿辰的亲朋好友面前,为了自己享受安静读书的快乐,就提前结束寿庆。这种似乎有些粗鲁,不像主人的君子形象,有悖词人写作的原意。忽视了题面上的君字,误解了主人的姓岳名“选”为“君选”。况且,那时乐舞演奏根本没有进行,所以,这种解释不符合当时的实情。可能误解了“芸边事切,花中清浅”这八个关键字的真实含义了。愚见认为,词中的“芸边”不是说寿主人读书、著述之事。至于“花中”从“花”这个字上,不能引申为“女色”。以愚者之见,“芸边事切,花中情浅”是极其普通的常用字,不必去进行繁琐、复杂的论证。可是它们每个字都互相对应,有各自的特定含义。芸与花是植物名,农村里称田野里的油菜花蕾叫芸苔,都是属花的范畴。边与中,都是方位词,也是反义词,可是它们却又都具有远、近;内、外之别。芸边应该表示外边;花中是里面,也可以指室内、家中。事与情都是相同的含义,切与浅表示程度深浅的反义词,切为重要,浅则为次了。合在一起:外面发生的事比家中的寿宴更重要。主人寿庆应该是全家最大之事,而外面发生了比家中寿宴还重要的大事。比家事重要的事只有国事,天塌下来的国事。留下的悬念,在通篇寿词中都没有直接回答。奈,它蕴含着主人的无奈、宾客的无奈、所有人的无奈。只有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后,才能真正理解这个“奈”的真正含义。


1楼2018-11-12 09:00回复
    最后一层,深院,待月满廊腰,玉声又远。以待来进一步确定寿宴的时间。晚上要等待月光照到深院的廊腰,在上旬,太阳下山时,月儿已经升起,看见月光不需要等待。只有每月的中下旬,在深院廊腰里能见到月光,才需要等待。这又进一步确定寿宴的时间为二月的中下旬。入夜,人们应该开始入睡。入睡后怎能听到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笛声又远,是借代,通过远处传来笛声,说明外面平安无事。那时主人家的人们没有入睡,也就是忧心忡忡的心情没有解除。这是第四次描述事切的无奈。远处传来笛声,说明外面平安无事,并无传言那么可怕。这时,人们的心情才安定下来。事切、传闻引起虚惊的无奈才被真正解除。
    通观全文,岳选仲春时节举办寿宴,从盈盈争劝的热情场面,到未响昏蜩、放却歌扇的寿宴结束。再是柳雨一窝凉的门庭冷清。再之,以泪珠滴入砚池的心有余悸,直到夜晚听到远处传来了笛声,才把心安定下来。一连串的迹象,都在说明芸边事切引发出这一场虚惊,反映出南宋灭亡前夕,人们对战争的担忧、亡国的恐惧。
    翻阅历史,事切的根由应该是在咸淳十(1274)年前,江南大地处于和平环境,没有什么重大事件发生。据《纸城铁人》载,咸淳十(1274)年八月十二日,度宗驾崩,恭帝赵显接位后,元军趁机南下,朝廷命贾似道抗元,结果大败而归。次(1275)年二月,元军首领伯颜占领建康(南京)后,继续自西而东,兵分三路,一路沿江入海,取嘉兴府华亭;一路攻打独松关;一路直逼常州城。常州知府赵汝鉴闻风弃城而逃,安抚戴之泰献出城池,不战而降。元军如入无人之地,进入常州城后,就开始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从此百姓遭了殃。惊慌失措的人们纷纷逃离家园。在宜兴守孝的姚訔得知消息,组织二万义兵,三月,才收复常州。八月,伯颜组织二十万大军攻打常州,常州于同年十一月再陷
    从中看来,1275年前,江南宜兴是太平盛世,所以常州城第一次失陷的时间应该是在1275年二月中下旬。与文中岳选寿宴二月的时间吻合。蒋捷咸淳十(1274)年中进,1275年春天,他也有可能在家中等候皇上封官晋爵之际,有机会来周铁唐门参加岳选寿宴。宜兴那时是属于常州府管辖,常州沦陷是南宋政权在那里的消失。它波及宜兴,亡国在即,这天塌下来的事与家中的寿宴比较,当然是大事。可以想象:过惯了和平环境的生活的人们,曽经受金军蹂躏之苦的人们,记忆犹新。在常州沦亡的传言来到,犹如元军马上就要来烧杀掳掠的样子,因此,宾主们谈虎色变,犹如惊弓之鸟,有谁还能安心饮酒,毋需主人发话,当然寿宴就不欢而散。
    通观全文,一个君字,为主人的形象定位,所以寿宴的不欢而散,席散人空的责任与主人无关。一个奈字,使文章进行转折。围绕芸边事切,常州城突然沦陷的传言到来后,引发一连串的反常迹象:万颗蕖心琼珠辊,细滴与银朱小砚。不仅形象地描述丫鬟使女研墨时的泪珠不断滴到砚台上去,又道出那时人们仍然忧心忡忡的不安。以待月上廊腰,笛声又远的“待”,既能确切交代时间,又暗示人们的担心还没有消失。用一个远字,道出了远处平安无事,元军根本没有到来,原来,这是一场虚惊,全文才算结束。这也是南宋亡国前夕,人们对元军到来时闻风丧胆的写照。词人没有直接进行叙述传闻的内容,而是别开生面进行雕刻,以时间点切入,步步深入,引人入胜。其练字精深,语语纤巧,字字妍倩,显示出文章艺术的美。他创造新颖优美的形象,寄寓深沉隽永的理念。真正领会其内涵,尚须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仔细地、反复地咀嚼,从跌荡起伏的情节中,品味其深邃的含意,感悟其深层次的滋味。
    这是对蒋捷的《珍珠帘·寿岳君选》词中“芸边事切,花中情浅”的初步理解,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教。
    马鸣齐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3楼2018-11-12 09: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