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籽料吧 关注:315,210贴子:1,062,231

回复:#和田玉#我也开个知识贴。不定时更新,分享各类关于石头的知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玉性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就像中间有一个点是刚刚好的,是和田玉最好的一个标准。
一些年糕料,虽然玉质好,但缺少一点玉的润性。再延伸到一些差的俄料,很白很干,很闷,熟过了,化不开,就会显僵性。
一些荔枝肉,玉质好,很细腻,油性不错,但就是水透了些。再极端就是一些差青海料。更透的就是玻璃了。
太透了,太干了,太浓了,太松,太生,或者是过熟了等等,这些都会影响一块玉的玉性、美感。
对玉性的理解,它是综合的,细度好、浓度恰到好处,油脂感强,颜色暖、有温润而恰到好处的光泽,如此综合就让我们看到了一块玉上所应具备的美感。
有些料子看起来很白,但光泽上一眼就不舒服。有些细度好的料子可能很干,玉性就差。油性好的料子可能很松,也就欠缺了玉的一种美感。老熟的料子看起来很舒服,但玉质上可能并不是特别的完美。
而当我们想要寻找一个真正面面俱到的和田玉的时候,当一块和田玉无限接近那个临界点的时候,就是玉性最佳的,那么它就是一块好玉。
黄白种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顶级的玉种。颜色暖,是一种白里透黄的暖色,玉种上,细度、油性都特别好。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7楼2019-12-21 09:31
回复
    需要鉴定或更详细交流可以加我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8楼2019-12-23 13:59
    回复
      裂,颜色堆积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9楼2019-12-23 17:40
      收起回复
        没有颜色过渡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0楼2019-12-23 17:41
        回复
          浮于表面的颜色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1楼2019-12-23 17:41
          回复
            需要鉴定或更详细交流的朋友可以加我畅谈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2楼2019-12-24 16:51
            回复
               籽料品类里有一种叫——沁料,他的颜色不同于籽料的原生色,也不是籽料的皮色。沁料的颜色是后期形成的,不是先天的。在和田玉籽料形成的过程中,因经过水流的搬运和冲刷,玉料产生裂纹。而水中含有的矿物质铁离子经过氧化,慢慢的在裂纹中沉淀积累,不同于和田玉籽料的有色皮子,在填补上籽料裂纹的同时,矿物质离子沁入至玉石的深处,由外向内逐渐过渡的变浅,且不露白,最后就形成了表面和玉肉部分颜色一致的沁料。
                黄沁料就是白玉或者青白料经过上千万年河水冲刷,被水中铁分子浸染而形成。黄沁的定义,沁色比较均匀,表里如一,但是假如一块玉石外部全部被黄皮包裹,全部不漏玉种,我们也不知道这个沁的有多深,是沁透了,还是只是薄薄一层,如果没有漏玉种的情况下很多人是默认黄沁。
               红沁,红沁是铁离子沁,铁离子分为三氧化二铁(红色),四氧化三铁(黑色),所以一般红沁伴随的是黑色和红色,而黑色经过把玩后颜色也会变浅,所以可玩性很高。不过红沁的料子一般较少,要么很黑,要么不红。
                沁色不等于皮色,由于皮色和沁色成因基本相同,只是程度不同,所以很多玩家容易混淆。皮色和沁色没有特别明显的界线。皮色在表面,多种颜色。沁色往往是单一颜色,少量有两种颜色,沁脏除外。皮色和沁色都有整体和局部之分,不少料子的沁色外面还往往有其他颜色的皮色,为其增色不少。多数沁料的最外层会有比较密实的棕色黑色斑点分布,这正是天然和田玉沁料的鲜明特征。
              判断一个沁料或皮色是不是天然需要整体的看,看看是不是从一个绺裂形成的沁或皮,或是由于某部分玉质疏松才绺下了沁和皮,像现在市面上流通的沁料,很多染的,而且染的很深,没有任何沁门,料子也没有松到可以沁的那么深,甚至通体都是黄色或红色的。所以看到通体红、黄的沁料,需多加注意。
                也有玩家刚开始可能并不会喜欢沁料,看着很干,而且看起来会有很多小毛病,有小的绺裂,有一些黑点。但当你盘了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这块料子显得油润通透了,颜色也会变的更加亮丽。
              好沁料真的不便宜,全是通红,满黄那种一点瑕疵都没有的,全是染的,到手你闻闻染色剂味道还有残留呢。而且好的真的沁料价格破万轻轻松松,不是三五百就能买的到的。
              还是那句话天上不会掉馅饼,即使掉馅饼我劝大家也赶紧找个屋檐躲起来别被馅饼砸到,因为肯定没好事!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3楼2019-12-27 00:58
              回复
                需要鉴定,详谈的朋友可以加我。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4楼2019-12-30 10:00
                回复
                  2020年了,这一年里大家每天都能乐起来就行了!没事偷着乐也行!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5楼2020-01-01 01:33
                  回复
                    好贴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7楼2020-01-01 09:52
                    收起回复
                      识别青海料
                        老坑的青海料质地细腻,可与新疆和田玉山料相媲美,但新坑的质地差些,容易走色泛黄。青海白玉的颜色变化也比较丰富,有灰白、青白、蜡白色。青海料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透,因为它普遍存在硅灰石,这就让它的透明度得到了提高,但也降低了其油脂度。
                        关于结构,青海料有着独特的砂糖状结构,没有籽料的那种油脂性,但是不能因此断定它的密度不好,打灯来看结构还是比较细腻的,但是这种细腻区别于籽料的细腻,交织度不够,细但是水透。
                        青海料里经常可以看到水线,这种“水线”、“水露纹”有呈现出脉状、条带状以及团块状等,非常的杂乱,这主要是源于青海白玉中平行排列的透闪石纤维状晶体所造成的。
                        青海料一般抛高光,抛柔光会显得很干。抛玻璃光,成为所谓的"羊脂玉",整体会有水灵灵的感觉,但不要被表面的假象蒙蔽,把这当成是润性,尤其是青海料做薄后尤为轻薄。青海料在市面上有很多这种比较低端的小件,比较粗糙的批量雕琢工艺,这种料子经把玩后会呈现出略微偏灰暗的缺点。
                        青海料里的野牛沟料很受玩家的认可,上品的青海料白度、油性、润度都有,如果遇见这种料价格合适,我们也不要轻易错过,玩任何东西我的追求都是顶级,既然这是青海中顶级买个一小块收藏做为样版,何乐而不为之?
                        总结青海料的特点:一是“干”无油润度,但玉友要当心有的商人把青海料沁入油中,时间一久丑态毕露;二是“白”;三是“透” 大多呈透明状,容易黯淡。
                      俄白料的特征
                        对于鉴别市场中的俄白料,大概要掌握以下几点。
                        俄料,同样也是润度很差,特点是白度很高。死白死白,对就是像死人一样白,很生硬的。一般都做成挂件、手镯,进行抛高亮光打蜡来掩饰缺点。
                        俄罗斯白玉的特点是质地较粗糙,“白”而不“润”,化不开。将和田白玉与俄罗斯白玉放在一起比较,前者“润”而白得细腻,后者“糙”而白且无神韵;由于俄料结构特点,俄料不好打磨加工,大多情况下反光有班班驳驳的感觉,这也是鉴别的直接方法。
                        俄料中带酱色糖沁、糖色的较多,很多商家现在为了谋取暴利去掉糖色部分,但色调对于俄糖是永远存在的,把料在自然光下放远一点看,隐隐的糖色便体现出来。再看结构,像一个个小汤团有些大有些小分布在其内部,我们称它为团块云絮状。
                        俄料由于块度不错,相比新疆料而言,是比较容易出牌型成品的;有些特定的俄料,在侧面使用手工制作的毛孔,足以以假乱真。目前市场上的许多俏色雕件多为俄料,容易与新疆和田玉混淆,但仔细观察也不难发现俄料比和田籽料有玉质略松、略粗、滋润感略差的缺点。
                        1、俄料略显粉气,瓷性,发干。
                        2、俄料颜色张扬,白玉白的有些过头。
                        3、俄料白玉、青白玉、青玉上常常带有些糖色。
                        4、在俄料中,两种以上颜色的俏雕作品较多。
                      韩料
                        现在市场上,大量充斥韩料。韩料顾名思义来自韩国,是一种产於朝鲜半岛南部、春川地区蛇纹岩矿床的一种软玉,大约是在2007下半年左右,韩料大量地进入中国市场,最早主要集中在河南及苏州、扬州等地区。到了2008年下半年,韩料辗转流入至新疆及台湾等地。
                        韩料百分之九十都泛黄,无论发青或发白的韩料,在强光的照射下都呈现偏黄色,仔细观察可见细小的针状白点。
                        韩料的光泽没有油脂感,因为花比较大,抛光效果不是很好,显出一种蜡质光泽,但是并不柔和。韩料结构相对较粗,有点儿像“大米粥”。
                        高白韩料100%,细看结构,结构松散,粥一样的结构很明显,也是高白韩料,经常用来冒充俄料原因。金镶玉百分之99.9都是韩料做的。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8楼2020-01-02 09:33
                      回复
                        马上春节了,也没什么时间码字了。需要鉴定,学习分享的朋友,可以加我。头像左下角,你懂的。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9楼2020-01-12 15:32
                        回复
                          籽料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有很多观点都在说,籽料是由山料因冰雪消融,经山体风化崩塌而顺水冲入湍急的河流中,再经数百公里河水的搬运冲刷,棱角随之被磨去,最后形成了现在的卵状籽料。这种说法的根据何在呢?根据有四:
                            1、籽料出产在玉龙喀什河床中,水是搬运摩擦玉石的天然工具。
                            2、和田玉山料就产在玉龙喀什河源头的冰山上。
                            3、玉龙喀什河源头山脚下的河床中,确有被水冲刷下来磨去部分棱角的山流水原料。
                          4、山流水原料再经过200多公里的洪水冲刷琢磨,冲刷到玉龙喀什河平坦的和田市地段,沉积下来,自然就棱角全无,被磨成了卵石状的籽料了。
                          籽料来源于山料是最主流的“山料-籽料”母子学说。但现在很多观点证明,籽料并不是由山料经洪水冲刷而成的,籽料的原生矿不是山料,本身就是原生矿体。主要的依据有下面几点:
                          石包玉,只有和田籽料中才有。这种料子表层全是石头,里面是玉,以青白玉为多,很少白玉。如果和田籽料是山料形成,山料崩塌进入河床,经过水洗和沁色,形状由棱角分明到越来越圆润,经过亿万年的冲刷、撞击,留下了玉的精华——籽料,那为什么外部还会有一层石皮呢?“精华”还在包在石皮的里面呢?我们从切开的石包玉来分析,除个别地方串僵外,外层石皮的厚度大体均匀,“皮”与“肉”之间有一个混僵的过度层,很像是在一块完整、圆润的玉外面均匀地包了一层石头皮。玉石头耐磨,多年的河水冲刷中,石头是保护不了里面的玉的,依此道理,形成“玉包石”倒存可能,但我们从没有见过外层全是玉,里面是石头的籽料,这就验证了“和田玉,君子玉,表里如一”的说法。
                          带僵的籽料,此类籽料一部分是玉,一部分是石头。大自然就如此神奇,本是一块混浊的玉,因为一部分做出了牺牲,成了石僵,玉的部分非常润泽,而且带白僵的玉,玉质也非常白。仔细看看玉与石僵的形状,带玉的一半,往往非常圆润,而且在水滴形的顶端,而带僵的一半,往往棱角分明,非常粗糙,而且在水滴形的底端。应该是质量和密度、较差的部位先被水磨平、磨圆。玉质好的部位后被水磨平。而僵石玉刚好相反,玉面坚韧圆润、石面粗糙多裂。
                          颜色、质地、形状、性能、甚至皮色大体相同的玉料基本产出在同一段河流中,混淆存在的很少,各个河段或产玉区出产的籽料都有其不同的特点,这与山料的产出分矿坑的原理基本是一致的。如果是高山雪水融化冲下来不可能有如此较为清晰的产状分布。
                          籽料的分布与产出特点也是不同的,比如20公里这一段有山料,再下面没有玉石,到200公里往和田方向走,这二三十公里河流里面出的籽料就带有白皮,再往下走两百多公里,两百二三十公里,这一段河里面是光白籽,没有皮。再往下面走10公里左右地方出的,这个红皮和前面的红皮又有点不一样。这个皮质有一点麻皮色,当中这个料还带一点青花,这种籽料一定出在这个地方,一看就知道是在那个地方。
                          火山喷发的依据:
                          籽料的形状水滴形占多数,符合岩浆在火山喷发后自由落体的原理,为什么越小的籽料越好,因为籽料越小越圆润,籽料越小,意味着在火山喷发时喷得越高、越远,可能在下落过程中就冷却变硬,“锥”态保持得很好。但从大一点的籽料外形来看,虽然也是水滴形,但总会有一个面要圆润饱满一些,这是含透闪石成份的高温熔岩下落过程没有来得及冷却凝固,落到了地面,所以着地面是要平一些,而朝天面相对圆一些、鼓一些,这是籽料的又一大特征。很多有关籽料真假辨别方法的文章中没有说到这一点,有些人造籽料的制造者们往往过于追求完美或是在滚料时图个方便,而忽略了这一特点。还有些牌形籽料,因为熔岩下落过程温度较高,几乎呈液态,一落地,就被摔成薄薄的牌形籽料,这种籽料很多,很合适佩戴,比较贴近人体,这种料形最佳。还有个别的疙瘩形籽料,因为岩浆着地后,地面不平,所以出现了不同规则的料形。但我们从没有见过圆球形,圆柱形,的籽料,因为岩浆自由落体到最后要与地面撞击,无法成形。
                           籽料里面以透山石为主,但是含有阳起石成份,而山料和山流水都没有阳起石成份,这个观点如果是化验得出的这样的结果,就更证明了籽料不是山上水冲下来的。
                          籽料,产自两条河,白色籽料,产自玉龙喀什河,青玉、墨玉产自喀拉喀什河。这两条河的古河床上,也可以挖到籽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老坑料”。当然最好的玉,是现在的河床上找到的,而且是这两条河中下游的。在这两条河的源头,有两个死火山口,是否还有更多的火山口,需更多的兴趣爱好者们做具体研究和考证。我认为和田籽料就是熔岩在瞬间喷发后定格的永恒,玉质结构呈纤维交织状,造就了和田玉的坚韧,这是与俄罗斯籽料、中国及世界任何一个地域的玉石所不同的,和田籽料才会有如此独特的价值和艺术魅力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0楼2020-01-14 09:52
                          回复
                            我之前在美玉秀秀上写了一些文章,没有备份。全丢失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81楼2020-01-14 16:34
                            收起回复
                              年前新包了几个料子,就是盘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3楼2020-02-01 17:5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