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庸调名存实亡
大兴土木、打猎、游玩、奢侈、享乐、追求长生、穷兵黩武——这一切加到人民群众的头上,最后结果就是人民群众的劳役、兵役、各种杂役繁琐,人民群众屡屡受到派遣。
大唐原本在唐高祖领导下确立了租庸调制,除非突厥入侵等,尽量少给人民群众以额外的劳役和兵役的负担。人民群众的劳役和兵役等负担,受到限制,可是李世民统治下,不再受到限制,暴涨了起来,人民群众深深地受着劳役和兵役的祸害。
前面已经通过岑文本的话,知道“今之百姓,颇类于此。常加含养,则日就滋息;暂有征役,则随日凋耗;凋耗既甚,则人(民)不聊生;人不聊生,则怨气充塞;怨气充塞,则离叛之心生矣。”
种种杂役加到人民头上,再加上官吏私役,人民越来越凋耗,民不聊生,怨气充塞,人心离叛。这就是贞观的真实政治!
我们大概可以相信,一开始李世民听了魏征的话,不敢多派力役。
贞观四年灭突厥就使得兵役和力役增加了,幸亏突厥已经非常虚弱。可是随之而来的重修洛阳宫等大兴土木,接着追究各种享受和奢华,就大大加重了力役。
我们只要看,贞观四年,判死刑的人仅仅二十九人,到了贞观五年一下子上升到三百九十人,也就是增长了十几倍,就可以知道了。
越到后面人民群众的劳役和兵役负担越来越重。以至不堪重负。
据吴兢的《贞观政要·奢纵第二十五》,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时政时说:
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陛下虽每有恩诏,令其减省,而有司作既不废,自然须人,徒行文书,役之如故。臣每访问,四五年来,百姓颇有怨嗟之言,以陛下不存养之。昔唐尧茅茨土阶,夏禹恶衣菲食。如此之事,臣知不复可行于今。
译文是:
现在老百姓承受了隋末天下大乱和人口损丧的痛苦,与隋朝相比才只有十分之一。但是官府的赋税劳役,在道路上源源不断,哥哥去后,弟弟方才回来,前面的接着后面看不到底,远的劳役有五六千里路程,一年里春夏秋冬,没有停止的时候。陛下虽然发了恩诏,下令减少劳役,但有关部门的造作还是不能够取消,自然是要人的。白白地发文书,老百姓的劳役还是原来样子。臣每次访问,近四、五年来,老百姓很有抱怨的声音,认为陛下不让百姓休养生息。以前唐尧住在茅屋土房之中,夏禹穿着劣质的衣服,吃着简单的伙食,这样的事,臣知道不能再通行在现在了。
——马周说的是四、五年来,也就是说这是贞观六、七年以来的情况。从这儿可以看到,李世民虽然对于大兴土木等谏言每每“嘉纳”,实际有名无实,他想做的还是继续要做,老百姓的劳役自然省不了。这时百姓的劳役和兵役已经不堪忍受了。
马周的疏很长,后面简而略之,他又说:汉朝文景时代注意省俭,国力大增,到了汉武帝时期,穷奢极侈,因为有文景的积累,天下没有大乱,如果汉高祖刚打下天下就接着汉武帝,天下就必然完了。现在京师以及益州各处制造的供奉朝廷的物品,以及各王妃嫔公主等的衣服和首饰,凡是议论的人们都不认为节约。臣听说前面的帝皇白天黑夜地劳累,到了后世还会怠惰,制作法律为了天下大治,到了后来弊端还是会带来大乱。陛下年轻时在民间,知道百姓的辛苦,隋朝的成败,亲眼看到,还如此扰民。那么皇太子生长在深宫里,不知道外面的情况,陛下圣驾以后就该忧患了。
隋朝老百姓造反,国家随之颠覆,隋炀帝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应该从现在开始注意。不要让纣王笑夏桀的灭亡,周朝的幽王厉王也笑殷纣,隋炀帝又笑周、齐,这样的事情在现在再演,让后来的君王又来笑现在。
现在虽然丰收,老百姓却反而怨恨。现在所营造的都是不急的劳务。国家仓库积蓄虽然重要,但必须在人民有余力的时候收敛,不能在人民疲劳的时候强征。不然就是为亡国后的新王朝而积的。就好象隋炀帝积累的粮食给李密,帛绢给王世充,长安的积蓄留给本朝,到现在还用不完那样。——从这儿可以看到,马周所说的丰收,其实不是真的农业增产,而是朝廷搜刮财产大大增加了。
对于马周,李世民的回答居然是:“近来命令制造一些小的随身物件,没想到百姓就有这样的怨言。”——实际上是为自己开脱。也不知道他所说的“小的物件”究竟是什么。他总算口头上承认是自己的错误,下令停止。吴兢就作为贞观的大政绩来记了。
吴競不是说贞观时代“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吗?
马周揭穿了,原来供奉朝廷的物品,以及各王妃嫔公主等的衣饰,凡是议论的人们都不认为节约。总之是非常奢侈的。
贞观号称致治,其实老百姓非常苦的。贞观开始几年,李世民位置没有坐稳,被迫约束了一下自己的奢欲。即使如此,关东虽然顺高祖的租庸调法和均田制,百姓的余粮堆积如山,但关中就极苦了。
关内旱饥,民多卖子以接衣食;己巳,诏出御府金帛为赎之,归其父母。庚午,诏以去岁霖雨,今兹旱、蝗,赦天下。(《通鉴》贞观二年三月)
李世民发动不适宜的突厥战争,取得了胜利后,骄侈性和享乐性又起,百姓又坠入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之中。毫无疑问,这是他破坏租庸调法,给百姓一再地摊派额外征役的结果。
《通鉴》贞观十三年,魏征上书批评李世民贞观初期的约束自己没有坚持下去。一共有十条。
五月,旱。甲寅,诏五品以上上封事。魏征上疏,以为:“陛下志业,比贞观之初,渐不克终者凡十条。”其间一条以为:“顷年以来,轻用民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自古未有因百姓逸而败、劳而安者也。此恐非兴邦之至言。”上深加奖叹,云:“已列诸屏障,朝夕瞻仰,并录付史官。”仍赐征黄金十斤。厩马二匹。
吴兢的《贞观政要·慎终第四十》说了同样的话,在前面已经引用过了。
区别是《通鉴》略去了李世民“意在奢纵”。而且吴兢回避了魏征上疏的背景,而《通鉴》指出了原来这年发生了大旱,老天惩罚已经降临,怪不得李世民不得不听听大家的意见。
居然李世民还制造了“不给老百姓加重负担,就会骄逸,加重负担就容易使唤”这种理由来。原来他的本性就是奴役人民,加重人民的负担,而不是发动人民群众做有利于人民的事。这种“理论”隋炀帝都发明不出来。
大兴土木、打猎、游玩、奢侈、享乐、追求长生、穷兵黩武——这一切加到人民群众的头上,最后结果就是人民群众的劳役、兵役、各种杂役繁琐,人民群众屡屡受到派遣。
大唐原本在唐高祖领导下确立了租庸调制,除非突厥入侵等,尽量少给人民群众以额外的劳役和兵役的负担。人民群众的劳役和兵役等负担,受到限制,可是李世民统治下,不再受到限制,暴涨了起来,人民群众深深地受着劳役和兵役的祸害。
前面已经通过岑文本的话,知道“今之百姓,颇类于此。常加含养,则日就滋息;暂有征役,则随日凋耗;凋耗既甚,则人(民)不聊生;人不聊生,则怨气充塞;怨气充塞,则离叛之心生矣。”
种种杂役加到人民头上,再加上官吏私役,人民越来越凋耗,民不聊生,怨气充塞,人心离叛。这就是贞观的真实政治!
我们大概可以相信,一开始李世民听了魏征的话,不敢多派力役。
贞观四年灭突厥就使得兵役和力役增加了,幸亏突厥已经非常虚弱。可是随之而来的重修洛阳宫等大兴土木,接着追究各种享受和奢华,就大大加重了力役。
我们只要看,贞观四年,判死刑的人仅仅二十九人,到了贞观五年一下子上升到三百九十人,也就是增长了十几倍,就可以知道了。
越到后面人民群众的劳役和兵役负担越来越重。以至不堪重负。
据吴兢的《贞观政要·奢纵第二十五》,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时政时说:
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陛下虽每有恩诏,令其减省,而有司作既不废,自然须人,徒行文书,役之如故。臣每访问,四五年来,百姓颇有怨嗟之言,以陛下不存养之。昔唐尧茅茨土阶,夏禹恶衣菲食。如此之事,臣知不复可行于今。
译文是:
现在老百姓承受了隋末天下大乱和人口损丧的痛苦,与隋朝相比才只有十分之一。但是官府的赋税劳役,在道路上源源不断,哥哥去后,弟弟方才回来,前面的接着后面看不到底,远的劳役有五六千里路程,一年里春夏秋冬,没有停止的时候。陛下虽然发了恩诏,下令减少劳役,但有关部门的造作还是不能够取消,自然是要人的。白白地发文书,老百姓的劳役还是原来样子。臣每次访问,近四、五年来,老百姓很有抱怨的声音,认为陛下不让百姓休养生息。以前唐尧住在茅屋土房之中,夏禹穿着劣质的衣服,吃着简单的伙食,这样的事,臣知道不能再通行在现在了。
——马周说的是四、五年来,也就是说这是贞观六、七年以来的情况。从这儿可以看到,李世民虽然对于大兴土木等谏言每每“嘉纳”,实际有名无实,他想做的还是继续要做,老百姓的劳役自然省不了。这时百姓的劳役和兵役已经不堪忍受了。
马周的疏很长,后面简而略之,他又说:汉朝文景时代注意省俭,国力大增,到了汉武帝时期,穷奢极侈,因为有文景的积累,天下没有大乱,如果汉高祖刚打下天下就接着汉武帝,天下就必然完了。现在京师以及益州各处制造的供奉朝廷的物品,以及各王妃嫔公主等的衣服和首饰,凡是议论的人们都不认为节约。臣听说前面的帝皇白天黑夜地劳累,到了后世还会怠惰,制作法律为了天下大治,到了后来弊端还是会带来大乱。陛下年轻时在民间,知道百姓的辛苦,隋朝的成败,亲眼看到,还如此扰民。那么皇太子生长在深宫里,不知道外面的情况,陛下圣驾以后就该忧患了。
隋朝老百姓造反,国家随之颠覆,隋炀帝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应该从现在开始注意。不要让纣王笑夏桀的灭亡,周朝的幽王厉王也笑殷纣,隋炀帝又笑周、齐,这样的事情在现在再演,让后来的君王又来笑现在。
现在虽然丰收,老百姓却反而怨恨。现在所营造的都是不急的劳务。国家仓库积蓄虽然重要,但必须在人民有余力的时候收敛,不能在人民疲劳的时候强征。不然就是为亡国后的新王朝而积的。就好象隋炀帝积累的粮食给李密,帛绢给王世充,长安的积蓄留给本朝,到现在还用不完那样。——从这儿可以看到,马周所说的丰收,其实不是真的农业增产,而是朝廷搜刮财产大大增加了。
对于马周,李世民的回答居然是:“近来命令制造一些小的随身物件,没想到百姓就有这样的怨言。”——实际上是为自己开脱。也不知道他所说的“小的物件”究竟是什么。他总算口头上承认是自己的错误,下令停止。吴兢就作为贞观的大政绩来记了。
吴競不是说贞观时代“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吗?
马周揭穿了,原来供奉朝廷的物品,以及各王妃嫔公主等的衣饰,凡是议论的人们都不认为节约。总之是非常奢侈的。
贞观号称致治,其实老百姓非常苦的。贞观开始几年,李世民位置没有坐稳,被迫约束了一下自己的奢欲。即使如此,关东虽然顺高祖的租庸调法和均田制,百姓的余粮堆积如山,但关中就极苦了。
关内旱饥,民多卖子以接衣食;己巳,诏出御府金帛为赎之,归其父母。庚午,诏以去岁霖雨,今兹旱、蝗,赦天下。(《通鉴》贞观二年三月)
李世民发动不适宜的突厥战争,取得了胜利后,骄侈性和享乐性又起,百姓又坠入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之中。毫无疑问,这是他破坏租庸调法,给百姓一再地摊派额外征役的结果。
《通鉴》贞观十三年,魏征上书批评李世民贞观初期的约束自己没有坚持下去。一共有十条。
五月,旱。甲寅,诏五品以上上封事。魏征上疏,以为:“陛下志业,比贞观之初,渐不克终者凡十条。”其间一条以为:“顷年以来,轻用民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自古未有因百姓逸而败、劳而安者也。此恐非兴邦之至言。”上深加奖叹,云:“已列诸屏障,朝夕瞻仰,并录付史官。”仍赐征黄金十斤。厩马二匹。
吴兢的《贞观政要·慎终第四十》说了同样的话,在前面已经引用过了。
区别是《通鉴》略去了李世民“意在奢纵”。而且吴兢回避了魏征上疏的背景,而《通鉴》指出了原来这年发生了大旱,老天惩罚已经降临,怪不得李世民不得不听听大家的意见。
居然李世民还制造了“不给老百姓加重负担,就会骄逸,加重负担就容易使唤”这种理由来。原来他的本性就是奴役人民,加重人民的负担,而不是发动人民群众做有利于人民的事。这种“理论”隋炀帝都发明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