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吧 关注:2,670贴子:8,827
  • 10回复贴,共1

【史料】 靖康稗史之二 瓮中人语笺证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09-11-26 15:16回复

         ▲是年三月,诏童贯、蔡京攻辽,败绩。七月,诏刘延庆袭辽。十月,败归,金始轻我。
         △宋史卷二二徽宗纪:宣和四年三月“丙子,辽人立燕王淳为帝,金人来约夹攻,命童贯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屯兵于边以应之,且招谕幽、燕。”五月“乙亥,以蔡攸为河北、河东宣抚副使……童贯至雄州,令都统制种师道等分道进兵。癸未,辽人击败前军统制杨可世于兰沟甸……杨可世与辽将萧干战于白沟,败绩。丁亥,辛兴宗败于范村。”六月,“帝闻兵败,惧甚,遂诏班师。”七月“壬午,王黼以耶律淳死,复命童贯、蔡攸治兵,以河阳三城节度使刘延庆为都统制。”十月“甲寅,刘延庆自卢沟河烧营夜遁,众军遂溃,萧干追至涿水上乃还。”
         ▲五年癸卯,金使李靖来索六州租税及岁币,仍使良嗣同往,许岁币四十万,燕京代税一百万缗。
         △宋史卷二二徽宗纪:宣和“五年春正月戊午,金人遣李靖来议所许六州代租钱。己未,遣赵良嗣报聘,求西京等州。”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三:“宣和五年正月乙卯朔,金人李靖、王度剌等来议燕地税赋。”“初四日戊午,李靖等入见于崇政殿。”“初五日己未,李靖等入辞于崇政殿。”“龙图阁直学士、大中大夫赵良嗣,朝散郎、充显谟阁待制周武仲充国信使,马扩充计议使,赍书再往军前,计以银绢代燕地税赋合定议数目。”
         大金吊伐录卷一南宋誓书:“缘辽国尚为大金所有,以自来与契丹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疋,并燕京每年所出税利五六分中只算一分,计钱一百万贯文,合值物色,常年搬送南京界首交割……”同卷金回赐誓书与此同。则此处所谓“四十万”,或将绢三十万疋折银计之。
         ▲六月,降金辽将张觉叛据平州,归我。十一月,金遣斡离不袭平州。
         △宋史卷二二徽宗纪:宣和五年六月“丙戌,辽人张觉以平州来附。”十一月,“金人取平州,张觉走燕山,金人索之甚急,命王安中缢杀,函其首送之。”
         金史卷一三三张觉传:“张觉亦书作瑴,平州义丰人也。在辽第进士,仕至辽兴军节度副使。太祖定燕京,时立爱以平州降。当时宋人以海上之盟求燕京及西京地,太祖以燕京、涿、易、檀、顺、景、蓟与之。平州自入契丹别为一军,故弗与,而以平州为南京,觉为留守……天辅七年五月……遂据南京叛入于宋,宋人纳之。”
         同书卷七四宗望传:“宗望本名斡鲁补,又作斡离不……初,张觉奔宋,入于燕京,宗望责宋人纳叛人,且征军粮……议索张觉及逋亡户口于宋……上召宗望赴阙,而阇母克南京,兵执伪都统张敦固杀之,南京平。”
         又同书卷六0交聘表:天辅七年“五月甲寅,南京留守张觉以南京叛入于宋。”十一月庚午,“宗望败张觉于南京城东。”所记皆合。
         ▲八月,金主阿骨打卒,吴乞买立 即太宗 ,遣使责我纳叛。
         △宋史卷二二徽宗纪:宣和五年五月,“金主阿骨打殂,弟吴乞买立。”月份不合。
         考金史卷二太祖纪:天辅七年八月“戊申,上崩于部堵泺西行宫,年五十六。”(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八所引金国太祖实录所记与此同。)九月“丙辰,谙班勃极烈即皇帝位。”同书卷三太宗纪亦云:天辅七年“八月乙未,会于浑河北。戊申,太祖崩。”“九月乙卯,葬太祖于宫城西……丙辰,即皇帝位。”则金太祖阿骨打死于是年八月,其弟吴乞买即位于九月,这里统称“八月”,盖连书之故。然宋史将此二事系于“五月”则大误矣。又下文“遣使责我纳叛”,实在张觉叛亡于宋、宗望取平州(时为南京)之时,参见前条,疑此处略有错简。
    


    4楼2009-11-26 16:06
    回复

           △李纲靖康传信录卷一:(初十日)“上御崇政殿,宰执起居讫,升殿奏事。引使入对,出斡离不书进呈,道所以举师中国之意,闻上内禅,愿复讲和,乞遣大臣赴军前议所以和者。上顾宰执,未有对者,余因请行。上不许曰:‘卿方治兵,不可。’命李棁奉使,郑望之、高世则副之……而李棁是日至金人军中,果辱命。斡离不者南向坐,棁、望之等北面再拜膝行而前。斡离不遣燕人王汭传道语言,谓都城破在顷刻,所以敛兵不攻者,徒以上故,存赵氏宗庙,恩莫大焉。今议和,须犒师之物: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绢彩各一百万匹,马、驼、驴、骡之属各以万计;尊其国主为伯父;凡燕、云之人在汉者,悉归之;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之地,又以亲王、宰相为质乃退师。”
           ▲十一日,诏割三镇,以康王、张邦昌出质金军,十四日行。
           △靖康要录卷一:靖康元年正月“十一日,中书省札子:应中山、太原、河间府并属县及以北州军,已于誓书中议定,便令交割与金国。若有州府不肯听从,仰将所赐州府令归金国诏书指挥守臣。正月十日奉圣旨降诏。”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正月“庚辰,命张邦昌副康王构使金军,诏称金国加‘大’字。”按是月丁卯朔,庚辰为十四日。
           三朝北盟会编卷三0靖康元年正月十四日庚辰条所载同上,并云:“初,虏人讲和,要一亲王为质,朝廷议从其请。上召诸王:‘谁肯为朕行?’康王越次而进请行……”
           ▲二十日止,共津运金军金三十余万两、银一千二百余万两。
           △靖康要录卷一:靖康元年正月“二十日,专领收簇大金国犒军金银所面奉圣旨,大金国兵马围京城,其势甚急,朝廷为宗社生灵,遣使和议,须藉金银币帛以结盟好。金国要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今来所敛金银,上自宗庙、宫禁、乘舆、服饰之物尽行刬刷,止得金三十余万两,银一千二百余万两。寻津置前去,大金为见其数未定,复遣使臣谕意难为退军……”三朝北盟会编卷三0靖康元年正月二十日所载同。
           ▲二十六日止,又津运括取及准折金五十万两、银八百万两。
           △靖康要录卷一:靖康元年正月“二十六日,宰执等裒聚金银,自乘舆、服御、宗庙供具、六宫官府器皿,皆竭,又送以服御犀、玉腰带、珍珠宝器、珍禽、香茶、锦绮、酒果之类,并以祖宗以来宝藏珠玉等准折,复索之于臣庶之家,金仅及三十万两,银仅及八百万两。于是王孝迪建议欲尽括在京官吏、军民金银。以收簇犒设大金军兵所为名,揭长榜于通衢,立限俾悉输之官,限满不输者斩。许奴婢及亲属诸色人告,以其半赏之。都城大扰。限既满,得金二十余万两,而民间藏蓄为之一空。”按李纲靖康传信录卷一所载与此略同,惟“得金二十余万两”下,尚有“银四百余万两”。
           ▲二十七日,勤王兵二十万集城下,始议战。
           △靖康要录卷一:靖康元年正月“二十七日,勤王之师大集,西兵将帅日至……李纲上奏曰:‘金人之兵张大其势,然得其实数,不过六万人,又大半皆奚、契丹、渤海杂种,其精兵不过三万人,吾勤王之师集城下者二十余万,固已数倍之矣。’于是始有用兵之谋。”按李纲靖康传信录卷二,二十七日所载与此略同。
           ▲二月初四日,使曹晟、王球至金军,臧瑀、秦桧充割地使。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二月“庚子,命驸马都尉曹晟使金军。”按是年二月丁酉朔,庚子为初四日。
           靖康要录卷二:靖康元年二月“四日,虏人求上母弟为质,乃以驸马都尉曹晟使其军。晟尚荣德帝姬,与上同生,故遣之。避虏酋名,改‘晟’曰‘寔’。兵部员外郎臧瑀、职方员外郎秦桧充割地使。”
      


      6楼2009-11-26 16:06
      回复

             ▲四月十六日,斡离不遣贾霆、冉企有来议三镇,未决。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四月“壬子,金人使贾霆、冉企弓来。”按是月戊戌朔,壬子为十五日,适差一日。又“企有”作“企弓”,乃草书形近而误。
             靖康要录卷五:靖康元年四月十六日“斡离不遣计议使贾霆、副使冉企有议三镇,未下,就差王球引伴到阙。时球至中山镇望都县赶及肃王,斡离不以三镇未下,未令肃王回,故遣贾霆等随球先来。”
             ▲五月十八日,再遣王云、曹曚至斡离不军。
             △靖康要录卷七:靖康元年五月“十八日,遣王云、曹曚使斡离不军。”
             ▲八月,金粘罕军发云中,斡离不军发保州,诏马识远使金国,宗泽使斡离不军,李若水使粘△罕军。
             金史卷三太宗纪:天会四年“八月庚子,诏左副元帅宗翰、右副元帅宗望伐宋……庚戌,宗翰发西京……癸丑,宗望发保州。”按是月甲午朔,庚戌为十七日,癸丑为二十日。
             靖康要录卷一0:靖康元年八月十九日,“圣旨,著作佐郎刘岑借太常少卿充计议使差,奉使大金国,合门宣赞舍人马识远副之。宗泽借宗正少卿奉使斡离不军前,李若水借秘书少监奉使粘罕军前,副使并令选差,限七日起发。李若冰改名若水,刘岑日下先次出试院,并请缓师故也。二十一日,徽猷阁待制王云借礼部尚书充大金国和议国信使,马识远充副使,刘岑改差充大金军前和议使,周望依旧充正旦国信使,前差李处权指挥,勿行。所有计议使副并改作和议。”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八月“乙卯,遣徽猷阁待制王云、合门宣赞舍人马识远使于金国,秘书著作佐郎刘岑、太常博士李若水分使其军议和。”按是月甲午朔,乙卯为二十二日。是十九日颁旨,二十二日人员略作调整后乃行。
             ▲九月初五日,粘罕陷太原。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九月丙寅,金人陷太原,执安抚使张孝纯,副都总管王禀、通判方笈皆死之。”
             金史卷三太宗纪:天会四年“九月丙寅,宗翰克太原,执经略使张孝纯。”按是月甲子朔,丙寅为初三日。考三朝北盟会编卷五引靖康小录云:“初,太原之围,自乙巳十二月至丙午九月初三日方破……”则宋太原之陷确在九月三日,此云“五日”,疑误。
             ▲二十七日,诏张亢使粘罕军,刘衍使斡离不军。
             △按此事宋史钦宗纪不载。靖康要录卷一一云:靖康元年九月二十七日,“合门宣赞舍人张亢奉使粘罕   军前,刘衍奉使皇子郎君军前,并押赐礼物。”
             ▲十月初五日,斡离不陷真定府,遣杨天吉、王汭来诘责,索亲王诣军前陈谢,并金帛、车辂、仪物。上金主徽号。取蔡京、童贯、王黼、吴敏、李纲等九人及家属,诏王及之伴送回军。又遣黄夏卿、赵说使金国,折彦质使金军。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十月“丁酉,金人陷真定,都钤辖刘竧死之……戊戌,金人使杨天吉、王汭来……壬子,诏太常礼官集议金主尊号。”按是月癸巳朔,丁酉为五日,戊戌为六日,壬子为二十日。
             靖康要录卷一一:靖康元年十月“五日,斡离不军陷真定府。金人遣杨天吉、王汭来议事,取蔡京、童贯、王黼、吴敏、李纲九人家属……以行吏部员外郎王及之充送伴官,借给事中黄夏卿、合门宣赞舍人赵说充大金国生辰使副,徽猷阁待制、宣抚司参谋折彦质为龙图阁直学士,充河北、河东路宣抚副使。”按宋史钦宗纪、靖康要录等不载折彦质使金事。钦宗纪云:是年十一月癸酉,“金人至河外,宣抚副使折彦质领师十二万拒之。甲戌,师溃……丙子,金人渡河,折彦质兵尽溃……”如此,似折彦质不可能此时使金军。疑这里记载有误。
        


        8楼2009-11-26 16:06
        回复

               ▲二十五日,火南薰、陈水、固子、万胜、西水、封丘等十一门。
               △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是夜,烧南薰门、陈水门、固子门、万胜门,续又烧西水门、封丘门,凡十一座。”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四,亦云是日“金游骑先犯京师。”
               ▲二十七日,攻东水门,并遣杨天吉、王汭、孛堇撒离母入城议和。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十一月“戊子,金人攻通津门,范琼出兵焚其砦。”按是月壬戌朔,戊子即二十七日。又通津门即东水门。
               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金人攻东水门,范琼出兵焚寨。”
               同书三十日:“先是二十一日,金人遣杨天吉、王汭、孛堇撒离母来……二十七日,再遣杨天吉等入议……”
               ▲二十八日,又遣刘晏来议和,馆诸都亭驿。晏语云:“国相元帅兵亦到,请皇帝出城会盟。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十一月“己丑……斡离不遣刘晏来。”按是月壬戌朔,己丑为二十八日。
               ▲闰十一月初一日,金兵攻善利门。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闰月壬辰朔,金人攻善利门,统制姚仲友御之。”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一日,“是日,贼攻善利门告急,殿前司姚仲友选武库神臂弓硬弩一千五百人救援。”
               按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六、靖康纪闻皆记其事在是月初二日,且“仲友”作“友仲”,与靖康要录同。
               ▲初二日,粘罕军抵城下,屯青城。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闰月“癸巳……粘罕军至城下。”按是月壬辰朔,癸巳为初二日。
               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闰月二日,“是日,粘罕军至城下……粘罕者屯青城。”
               归潜志卷七:“大梁城南五里号青城,乃金国初粘罕驻军受宋二帝降处。当时后妃皇族皆诣焉,因尽俘而北。”
               ▲初四日,使萧庆、杨真诰、孛堇撒离母来议和。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闰月“乙未……冯澥与金人萧庆、杨真诰来。”按是月壬辰朔,乙未为初四日。又“孛堇”原作“孛极烈”,据上下文改。
               ▲初七日,萧庆等上殿责失信,请驾出盟。
               △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闰月“七日,金人遣使来讲和。”盖指其事。
               ▲初八日,金兵攻宋门、陈桥门、东水门。
               △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闰月“八日,攻陈桥门尤急,东水门大战。”
               ▲初九日,金军又遣萧庆赍书请驾,且云,未破城前出见二帅,当执臣礼,城破不以礼见。
               △按此事宋史钦宗纪、靖康纪闻、三朝北盟会编等均不载,惟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闰月九日云:“金人遣使借粮、议和。”疑即其事。
               ▲初十日,遣李处、司马朴至金军,不纳。
               △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闰月十日,“金人许和,以都水丞李处、权右司郎官司马朴为报谢使。”按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六是日所记与此同,惟“都水丞”作“都水监”、“权右司郎官”作“权右司郎中”,未云“不纳”事。
               ▲十四日,金军复遣萧庆、杨真诰、孛堇撒离母来,云只须近上亲王、宰相为质,无须驾出。议至十八日不决。
          


          10楼2009-11-26 16:06
          回复

                 △大金吊伐录卷三与宋主书:“天会四年闰十一月十三日,大金固伦尼伊拉齐贝勒左副元帅、皇子右副元帅致书于大宋皇帝阙下:顷者专使仰期亲会,今辱书音,虽云备悉,而使人却称大宋皇帝有怀疑惑者。其所云躬亲出城,岂有他意?但以前后所言,一无诚信,遂有是议,以验禀从。今既疑惑,肯忍必也?果若听命不违,据见去人使所谕事宜,并望依前更有事宜,仍遣亲信堪议论官,同仆射何㮚等,不过此月十五日出城,贵凭约谕。比至结绝以来,别遣上皇、越王、皇子、亲弟为质。今再差保静军节度使萧庆、司农少卿杨贞斡、贝勒色哷美等专去计议。式当寒律,善保多祺。白。”
                 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八靖康元年闰月十九日引宣和录曰:“闰十一月十四日,粘罕、斡离不复遣萧庆、杨贞[诰]、撒卢母同李处等来使。先与(莫)俦等相见曰:‘……国相元帅、皇子元帅云,皇帝不肯出,莫是疑否?’俦答曰:‘亦何所疑,只是事体不顺。’庆曰:‘国相元帅、皇子元帅来时令庆等奏知,皇帝更不必车驾出城,只要大臣计议,近上亲王为质便待退兵。候两路割地了毕,即送亲王归。’”
                 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闰月十四日,“贼又遣使议和,须上或上皇出郊,诏不从。复请以近上亲王,诏遣亲王行将出,贼具兵以迎,因不复出,独遣冯澥代行……”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闰月“己酉,遣冯澥、曹辅与宗室仲温士浠使金军请和。”按是月壬辰朔,己酉为十八日。又按大金吊伐录卷三有宋主遣仕浠往议事宜书一通,书云:“靖康元年闰十一月日,大宋皇帝致书于大金国相元帅:比者再承来使,备见勤诚。特免会盟,尤佩厚意。国相元帅遂引重兵,方此冱寒,冲冒勤勚。顿师之久,不急攻城,出于宽仁,良用感戢。所谕欲令亲信往议事宜,今遣皇伯仕浠、大臣冯澥前去。载念惠好之厚,更望曲全终始。冬序方深,倍惟调卫。白。”
                 ▲十九日,遣宗室仲温士浠及曹辅、冯澥代亲王、宰相使金军,不纳。
                 △按前条所引宋史钦宗纪已记此事,盖十八日颁命,十九日出行也。
                 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八:靖康元年闰十一月“十九日庚戌,知枢密院事曹辅、尚书左丞冯澥、宗室节度使士浠使于金国军前。”又同条引宣和录曰:“次日,朝廷遣枢密院事曹辅代宰相,宗室节度使仲温士浠代亲王出至军前。粘罕但置酒,三行,便送冯澥等归,不交一谈。自此攻城益急,昼夜不息。”
                 靖康纪闻:靖康元年闰十一月“十九日,枢密曹辅、左丞冯澥出使寨中,莫测其故。是日,善利、通津、宣化等门金人炮座数百,炮掷如雨,人不可存,往往中炮死者,日不下数十也。”
                 按冯、曹出使事,靖康要录卷一三系于二十一日,适差一日。
                 ▲二十四日,斡离不复遣刘晏来云,兵已攻城,请皇帝早早来见,以全宗社;或急遣亲王、宰相出城,以免攻战。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闰月“乙卯,金人复使刘晏来,趣亲王、宰相出盟。”按是月壬辰朔,乙卯为二十四日。
                 三朝北盟会编卷六九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二十五日引宣和录曰:“闰十一月二十四日,刘晏再入城。是夜大雪,深数尺。莫俦、高世赏见刘晏,晏曰,皇子元帅令晏急入城,修书不及。云兵已登城,如捍御得住,即极力为之;如力有不如,即告皇帝早出来相见,当悉心保全社稷、宗庙。须急遣宰相、亲王出城,庶免攻破……”
                 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二十四日,贼遣使来议和。”
                 ▲二十五日,与刘晏议未决,城已陷,晏为败军所杀。金兵下城焚掠,声言尽取帝姬至寨,并即洗城。既传金帅令敛兵登城,夜,遣景王杞、谢克家以书诣斡离不军。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清康元年闰十一月“乙卯,金人复使刘晏来,趣亲王、宰相出盟。丙辰,妖人郭京用六甲法,尽令守御人下城,大启宣化门出攻金人,兵大败。京托言下城作法,引余兵遁去。金兵登城,众皆披靡。金人焚南薰诸门。姚仲友死于乱兵,宦者黄经国赴火死,统制官何庆言、陈克礼、中书舍人高振力战,与其家人皆被害。秦元领保甲斩关遁,京城陷。卫士入都亭驿,执刘晏杀之。”按是月壬辰朔,乙卯为二十四日,丙辰为二十五日。
                 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闰月“二十五日,大风雪。金人攻陈州门,鹅车洞子云梯,矢石如雨。午时,遂登城,守御人弃掷兵甲下城走……初欲洗城,先劫帝姬往军前。既而传三元帅令:杀人者族。遂止……初,虏遣使者刘晏等四人促和,朝廷馆之都亭驿。及是,百姓往擒之。晏等呼曰:‘我来促和,正为若等,毋杀我。’众不听,皆脔之……至夜,中官等并逃出,宫廷无一人,惟景王杞、梅执礼、秦桧、谢克家三四人在上左右,传宣命令,因诏谢克家授书往军前。”
                 靖康纪闻: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二十五日,“自早至夜,旧城诸门悉开,新城里四壁居民被害者尤多。龙造宫、宁德宫诸王帝姬、后妃皆潜入大内。上仓皇召大臣、亲王,至者惟济王、谢克家。上召王、克家入小阁中计议遣使军中。传闻上有意极谦,皆是全活生灵之意。”按此处“景王”作“济王。”考大金吊伐录卷三宋主差李仔充请命使文字云:“差李仔充往大金军前请命,景王杞充使,谢克家副使,李仔副使系改差。”则作“景王”是。又三朝北盟会编卷七0此事系于二十六日,盖出行之日也。
            


            11楼2009-11-26 16:06
            回复

                   ▲是年三月,诏童贯、蔡京攻辽,败绩。七月,诏刘延庆袭辽。十月,败归,金始轻我。
                   △宋史卷二二徽宗纪:宣和四年三月“丙子,辽人立燕王淳为帝,金人来约夹攻,命童贯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屯兵于边以应之,且招谕幽、燕。”五月“乙亥,以蔡攸为河北、河东宣抚副使……童贯至雄州,令都统制种师道等分道进兵。癸未,辽人击败前军统制杨可世于兰沟甸……杨可世与辽将萧干战于白沟,败绩。丁亥,辛兴宗败于范村。”六月,“帝闻兵败,惧甚,遂诏班师。”七月“壬午,王黼以耶律淳死,复命童贯、蔡攸治兵,以河阳三城节度使刘延庆为都统制。”十月“甲寅,刘延庆自卢沟河烧营夜遁,众军遂溃,萧干追至涿水上乃还。”
                   ▲五年癸卯,金使李靖来索六州租税及岁币,仍使良嗣同往,许岁币四十万,燕京代税一百万缗。
                   △宋史卷二二徽宗纪:宣和“五年春正月戊午,金人遣李靖来议所许六州代租钱。己未,遣赵良嗣报聘,求西京等州。”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三:“宣和五年正月乙卯朔,金人李靖、王度剌等来议燕地税赋。”“初四日戊午,李靖等入见于崇政殿。”“初五日己未,李靖等入辞于崇政殿。”“龙图阁直学士、大中大夫赵良嗣,朝散郎、充显谟阁待制周武仲充国信使,马扩充计议使,赍书再往军前,计以银绢代燕地税赋合定议数目。”
                   大金吊伐录卷一南宋誓书:“缘辽国尚为大金所有,以自来与契丹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疋,并燕京每年所出税利五六分中只算一分,计钱一百万贯文,合值物色,常年搬送南京界首交割……”同卷金回赐誓书与此同。则此处所谓“四十万”,或将绢三十万疋折银计之。
                   ▲六月,降金辽将张觉叛据平州,归我。十一月,金遣斡离不袭平州。
                   △宋史卷二二徽宗纪:宣和五年六月“丙戌,辽人张觉以平州来附。”十一月,“金人取平州,张觉走燕山,金人索之甚急,命王安中缢杀,函其首送之。”
                   金史卷一三三张觉传:“张觉亦书作瑴,平州义丰人也。在辽第进士,仕至辽兴军节度副使。太祖定燕京,时立爱以平州降。当时宋人以海上之盟求燕京及西京地,太祖以燕京、涿、易、檀、顺、景、蓟与之。平州自入契丹别为一军,故弗与,而以平州为南京,觉为留守……天辅七年五月……遂据南京叛入于宋,宋人纳之。”
                   同书卷七四宗望传:“宗望本名斡鲁补,又作斡离不……初,张觉奔宋,入于燕京,宗望责宋人纳叛人,且征军粮……议索张觉及逋亡户口于宋……上召宗望赴阙,而阇母克南京,兵执伪都统张敦固杀之,南京平。”
                   又同书卷六0交聘表:天辅七年“五月甲寅,南京留守张觉以南京叛入于宋。”十一月庚午,“宗望败张觉于南京城东。”所记皆合。
                   ▲八月,金主阿骨打卒,吴乞买立 即太宗 ,遣使责我纳叛。
                   △宋史卷二二徽宗纪:宣和五年五月,“金主阿骨打殂,弟吴乞买立。”月份不合。
                   考金史卷二太祖纪:天辅七年八月“戊申,上崩于部堵泺西行宫,年五十六。”(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八所引金国太祖实录所记与此同。)九月“丙辰,谙班勃极烈即皇帝位。”同书卷三太宗纪亦云:天辅七年“八月乙未,会于浑河北。戊申,太祖崩。”“九月乙卯,葬太祖于宫城西……丙辰,即皇帝位。”则金太祖阿骨打死于是年八月,其弟吴乞买即位于九月,这里统称“八月”,盖连书之故。然宋史将此二事系于“五月”则大误矣。又下文“遣使责我纳叛”,实在张觉叛亡于宋、宗望取平州(时为南京)之时,参见前条,疑此处略有错简。
              


              14楼2009-11-26 16:07
              回复

                     △李纲靖康传信录卷一:(初十日)“上御崇政殿,宰执起居讫,升殿奏事。引使入对,出斡离不书进呈,道所以举师中国之意,闻上内禅,愿复讲和,乞遣大臣赴军前议所以和者。上顾宰执,未有对者,余因请行。上不许曰:‘卿方治兵,不可。’命李棁奉使,郑望之、高世则副之……而李棁是日至金人军中,果辱命。斡离不者南向坐,棁、望之等北面再拜膝行而前。斡离不遣燕人王汭传道语言,谓都城破在顷刻,所以敛兵不攻者,徒以上故,存赵氏宗庙,恩莫大焉。今议和,须犒师之物: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绢彩各一百万匹,马、驼、驴、骡之属各以万计;尊其国主为伯父;凡燕、云之人在汉者,悉归之;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之地,又以亲王、宰相为质乃退师。”
                     ▲十一日,诏割三镇,以康王、张邦昌出质金军,十四日行。
                     △靖康要录卷一:靖康元年正月“十一日,中书省札子:应中山、太原、河间府并属县及以北州军,已于誓书中议定,便令交割与金国。若有州府不肯听从,仰将所赐州府令归金国诏书指挥守臣。正月十日奉圣旨降诏。”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正月“庚辰,命张邦昌副康王构使金军,诏称金国加‘大’字。”按是月丁卯朔,庚辰为十四日。
                     三朝北盟会编卷三0靖康元年正月十四日庚辰条所载同上,并云:“初,虏人讲和,要一亲王为质,朝廷议从其请。上召诸王:‘谁肯为朕行?’康王越次而进请行……”
                     ▲二十日止,共津运金军金三十余万两、银一千二百余万两。
                     △靖康要录卷一:靖康元年正月“二十日,专领收簇大金国犒军金银所面奉圣旨,大金国兵马围京城,其势甚急,朝廷为宗社生灵,遣使和议,须藉金银币帛以结盟好。金国要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今来所敛金银,上自宗庙、宫禁、乘舆、服饰之物尽行刬刷,止得金三十余万两,银一千二百余万两。寻津置前去,大金为见其数未定,复遣使臣谕意难为退军……”三朝北盟会编卷三0靖康元年正月二十日所载同。
                     ▲二十六日止,又津运括取及准折金五十万两、银八百万两。
                     △靖康要录卷一:靖康元年正月“二十六日,宰执等裒聚金银,自乘舆、服御、宗庙供具、六宫官府器皿,皆竭,又送以服御犀、玉腰带、珍珠宝器、珍禽、香茶、锦绮、酒果之类,并以祖宗以来宝藏珠玉等准折,复索之于臣庶之家,金仅及三十万两,银仅及八百万两。于是王孝迪建议欲尽括在京官吏、军民金银。以收簇犒设大金军兵所为名,揭长榜于通衢,立限俾悉输之官,限满不输者斩。许奴婢及亲属诸色人告,以其半赏之。都城大扰。限既满,得金二十余万两,而民间藏蓄为之一空。”按李纲靖康传信录卷一所载与此略同,惟“得金二十余万两”下,尚有“银四百余万两”。
                     ▲二十七日,勤王兵二十万集城下,始议战。
                     △靖康要录卷一:靖康元年正月“二十七日,勤王之师大集,西兵将帅日至……李纲上奏曰:‘金人之兵张大其势,然得其实数,不过六万人,又大半皆奚、契丹、渤海杂种,其精兵不过三万人,吾勤王之师集城下者二十余万,固已数倍之矣。’于是始有用兵之谋。”按李纲靖康传信录卷二,二十七日所载与此略同。
                     ▲二月初四日,使曹晟、王球至金军,臧瑀、秦桧充割地使。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二月“庚子,命驸马都尉曹晟使金军。”按是年二月丁酉朔,庚子为初四日。
                     靖康要录卷二:靖康元年二月“四日,虏人求上母弟为质,乃以驸马都尉曹晟使其军。晟尚荣德帝姬,与上同生,故遣之。避虏酋名,改‘晟’曰‘寔’。兵部员外郎臧瑀、职方员外郎秦桧充割地使。”
                


                16楼2009-11-26 16:07
                回复

                       ▲四月十六日,斡离不遣贾霆、冉企有来议三镇,未决。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四月“壬子,金人使贾霆、冉企弓来。”按是月戊戌朔,壬子为十五日,适差一日。又“企有”作“企弓”,乃草书形近而误。
                       靖康要录卷五:靖康元年四月十六日“斡离不遣计议使贾霆、副使冉企有议三镇,未下,就差王球引伴到阙。时球至中山镇望都县赶及肃王,斡离不以三镇未下,未令肃王回,故遣贾霆等随球先来。”
                       ▲五月十八日,再遣王云、曹曚至斡离不军。
                       △靖康要录卷七:靖康元年五月“十八日,遣王云、曹曚使斡离不军。”
                       ▲八月,金粘罕军发云中,斡离不军发保州,诏马识远使金国,宗泽使斡离不军,李若水使粘△罕军。
                       金史卷三太宗纪:天会四年“八月庚子,诏左副元帅宗翰、右副元帅宗望伐宋……庚戌,宗翰发西京……癸丑,宗望发保州。”按是月甲午朔,庚戌为十七日,癸丑为二十日。
                       靖康要录卷一0:靖康元年八月十九日,“圣旨,著作佐郎刘岑借太常少卿充计议使差,奉使大金国,合门宣赞舍人马识远副之。宗泽借宗正少卿奉使斡离不军前,李若水借秘书少监奉使粘罕军前,副使并令选差,限七日起发。李若冰改名若水,刘岑日下先次出试院,并请缓师故也。二十一日,徽猷阁待制王云借礼部尚书充大金国和议国信使,马识远充副使,刘岑改差充大金军前和议使,周望依旧充正旦国信使,前差李处权指挥,勿行。所有计议使副并改作和议。”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八月“乙卯,遣徽猷阁待制王云、合门宣赞舍人马识远使于金国,秘书著作佐郎刘岑、太常博士李若水分使其军议和。”按是月甲午朔,乙卯为二十二日。是十九日颁旨,二十二日人员略作调整后乃行。
                       ▲九月初五日,粘罕陷太原。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九月丙寅,金人陷太原,执安抚使张孝纯,副都总管王禀、通判方笈皆死之。”
                       金史卷三太宗纪:天会四年“九月丙寅,宗翰克太原,执经略使张孝纯。”按是月甲子朔,丙寅为初三日。考三朝北盟会编卷五引靖康小录云:“初,太原之围,自乙巳十二月至丙午九月初三日方破……”则宋太原之陷确在九月三日,此云“五日”,疑误。
                       ▲二十七日,诏张亢使粘罕军,刘衍使斡离不军。
                       △按此事宋史钦宗纪不载。靖康要录卷一一云:靖康元年九月二十七日,“合门宣赞舍人张亢奉使粘罕   军前,刘衍奉使皇子郎君军前,并押赐礼物。”
                       ▲十月初五日,斡离不陷真定府,遣杨天吉、王汭来诘责,索亲王诣军前陈谢,并金帛、车辂、仪物。上金主徽号。取蔡京、童贯、王黼、吴敏、李纲等九人及家属,诏王及之伴送回军。又遣黄夏卿、赵说使金国,折彦质使金军。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十月“丁酉,金人陷真定,都钤辖刘竧死之……戊戌,金人使杨天吉、王汭来……壬子,诏太常礼官集议金主尊号。”按是月癸巳朔,丁酉为五日,戊戌为六日,壬子为二十日。
                       靖康要录卷一一:靖康元年十月“五日,斡离不军陷真定府。金人遣杨天吉、王汭来议事,取蔡京、童贯、王黼、吴敏、李纲九人家属……以行吏部员外郎王及之充送伴官,借给事中黄夏卿、合门宣赞舍人赵说充大金国生辰使副,徽猷阁待制、宣抚司参谋折彦质为龙图阁直学士,充河北、河东路宣抚副使。”按宋史钦宗纪、靖康要录等不载折彦质使金事。钦宗纪云:是年十一月癸酉,“金人至河外,宣抚副使折彦质领师十二万拒之。甲戌,师溃……丙子,金人渡河,折彦质兵尽溃……”如此,似折彦质不可能此时使金军。疑这里记载有误。
                  


                  18楼2009-11-26 16:07
                  回复

                         ▲二十五日,火南薰、陈水、固子、万胜、西水、封丘等十一门。
                         △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是夜,烧南薰门、陈水门、固子门、万胜门,续又烧西水门、封丘门,凡十一座。”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四,亦云是日“金游骑先犯京师。”
                         ▲二十七日,攻东水门,并遣杨天吉、王汭、孛堇撒离母入城议和。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十一月“戊子,金人攻通津门,范琼出兵焚其砦。”按是月壬戌朔,戊子即二十七日。又通津门即东水门。
                         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金人攻东水门,范琼出兵焚寨。”
                         同书三十日:“先是二十一日,金人遣杨天吉、王汭、孛堇撒离母来……二十七日,再遣杨天吉等入议……”
                         ▲二十八日,又遣刘晏来议和,馆诸都亭驿。晏语云:“国相元帅兵亦到,请皇帝出城会盟。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十一月“己丑……斡离不遣刘晏来。”按是月壬戌朔,己丑为二十八日。
                         ▲闰十一月初一日,金兵攻善利门。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闰月壬辰朔,金人攻善利门,统制姚仲友御之。”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一日,“是日,贼攻善利门告急,殿前司姚仲友选武库神臂弓硬弩一千五百人救援。”
                         按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六、靖康纪闻皆记其事在是月初二日,且“仲友”作“友仲”,与靖康要录同。
                         ▲初二日,粘罕军抵城下,屯青城。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闰月“癸巳……粘罕军至城下。”按是月壬辰朔,癸巳为初二日。
                         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闰月二日,“是日,粘罕军至城下……粘罕者屯青城。”
                         归潜志卷七:“大梁城南五里号青城,乃金国初粘罕驻军受宋二帝降处。当时后妃皇族皆诣焉,因尽俘而北。”
                         ▲初四日,使萧庆、杨真诰、孛堇撒离母来议和。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闰月“乙未……冯澥与金人萧庆、杨真诰来。”按是月壬辰朔,乙未为初四日。又“孛堇”原作“孛极烈”,据上下文改。
                         ▲初七日,萧庆等上殿责失信,请驾出盟。
                         △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闰月“七日,金人遣使来讲和。”盖指其事。
                         ▲初八日,金兵攻宋门、陈桥门、东水门。
                         △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闰月“八日,攻陈桥门尤急,东水门大战。”
                         ▲初九日,金军又遣萧庆赍书请驾,且云,未破城前出见二帅,当执臣礼,城破不以礼见。
                         △按此事宋史钦宗纪、靖康纪闻、三朝北盟会编等均不载,惟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闰月九日云:“金人遣使借粮、议和。”疑即其事。
                         ▲初十日,遣李处、司马朴至金军,不纳。
                         △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闰月十日,“金人许和,以都水丞李处、权右司郎官司马朴为报谢使。”按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六是日所记与此同,惟“都水丞”作“都水监”、“权右司郎官”作“权右司郎中”,未云“不纳”事。
                         ▲十四日,金军复遣萧庆、杨真诰、孛堇撒离母来,云只须近上亲王、宰相为质,无须驾出。议至十八日不决。
                    


                    20楼2009-11-26 16:07
                    回复

                           △大金吊伐录卷三与宋主书:“天会四年闰十一月十三日,大金固伦尼伊拉齐贝勒左副元帅、皇子右副元帅致书于大宋皇帝阙下:顷者专使仰期亲会,今辱书音,虽云备悉,而使人却称大宋皇帝有怀疑惑者。其所云躬亲出城,岂有他意?但以前后所言,一无诚信,遂有是议,以验禀从。今既疑惑,肯忍必也?果若听命不违,据见去人使所谕事宜,并望依前更有事宜,仍遣亲信堪议论官,同仆射何㮚等,不过此月十五日出城,贵凭约谕。比至结绝以来,别遣上皇、越王、皇子、亲弟为质。今再差保静军节度使萧庆、司农少卿杨贞斡、贝勒色哷美等专去计议。式当寒律,善保多祺。白。”
                           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八靖康元年闰月十九日引宣和录曰:“闰十一月十四日,粘罕、斡离不复遣萧庆、杨贞[诰]、撒卢母同李处等来使。先与(莫)俦等相见曰:‘……国相元帅、皇子元帅云,皇帝不肯出,莫是疑否?’俦答曰:‘亦何所疑,只是事体不顺。’庆曰:‘国相元帅、皇子元帅来时令庆等奏知,皇帝更不必车驾出城,只要大臣计议,近上亲王为质便待退兵。候两路割地了毕,即送亲王归。’”
                           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闰月十四日,“贼又遣使议和,须上或上皇出郊,诏不从。复请以近上亲王,诏遣亲王行将出,贼具兵以迎,因不复出,独遣冯澥代行……”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闰月“己酉,遣冯澥、曹辅与宗室仲温士浠使金军请和。”按是月壬辰朔,己酉为十八日。又按大金吊伐录卷三有宋主遣仕浠往议事宜书一通,书云:“靖康元年闰十一月日,大宋皇帝致书于大金国相元帅:比者再承来使,备见勤诚。特免会盟,尤佩厚意。国相元帅遂引重兵,方此冱寒,冲冒勤勚。顿师之久,不急攻城,出于宽仁,良用感戢。所谕欲令亲信往议事宜,今遣皇伯仕浠、大臣冯澥前去。载念惠好之厚,更望曲全终始。冬序方深,倍惟调卫。白。”
                           ▲十九日,遣宗室仲温士浠及曹辅、冯澥代亲王、宰相使金军,不纳。
                           △按前条所引宋史钦宗纪已记此事,盖十八日颁命,十九日出行也。
                           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八:靖康元年闰十一月“十九日庚戌,知枢密院事曹辅、尚书左丞冯澥、宗室节度使士浠使于金国军前。”又同条引宣和录曰:“次日,朝廷遣枢密院事曹辅代宰相,宗室节度使仲温士浠代亲王出至军前。粘罕但置酒,三行,便送冯澥等归,不交一谈。自此攻城益急,昼夜不息。”
                           靖康纪闻:靖康元年闰十一月“十九日,枢密曹辅、左丞冯澥出使寨中,莫测其故。是日,善利、通津、宣化等门金人炮座数百,炮掷如雨,人不可存,往往中炮死者,日不下数十也。”
                           按冯、曹出使事,靖康要录卷一三系于二十一日,适差一日。
                           ▲二十四日,斡离不复遣刘晏来云,兵已攻城,请皇帝早早来见,以全宗社;或急遣亲王、宰相出城,以免攻战。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靖康元年闰月“乙卯,金人复使刘晏来,趣亲王、宰相出盟。”按是月壬辰朔,乙卯为二十四日。
                           三朝北盟会编卷六九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二十五日引宣和录曰:“闰十一月二十四日,刘晏再入城。是夜大雪,深数尺。莫俦、高世赏见刘晏,晏曰,皇子元帅令晏急入城,修书不及。云兵已登城,如捍御得住,即极力为之;如力有不如,即告皇帝早出来相见,当悉心保全社稷、宗庙。须急遣宰相、亲王出城,庶免攻破……”
                           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二十四日,贼遣使来议和。”
                           ▲二十五日,与刘晏议未决,城已陷,晏为败军所杀。金兵下城焚掠,声言尽取帝姬至寨,并即洗城。既传金帅令敛兵登城,夜,遣景王杞、谢克家以书诣斡离不军。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清康元年闰十一月“乙卯,金人复使刘晏来,趣亲王、宰相出盟。丙辰,妖人郭京用六甲法,尽令守御人下城,大启宣化门出攻金人,兵大败。京托言下城作法,引余兵遁去。金兵登城,众皆披靡。金人焚南薰诸门。姚仲友死于乱兵,宦者黄经国赴火死,统制官何庆言、陈克礼、中书舍人高振力战,与其家人皆被害。秦元领保甲斩关遁,京城陷。卫士入都亭驿,执刘晏杀之。”按是月壬辰朔,乙卯为二十四日,丙辰为二十五日。
                           靖康要录卷一三:靖康元年闰月“二十五日,大风雪。金人攻陈州门,鹅车洞子云梯,矢石如雨。午时,遂登城,守御人弃掷兵甲下城走……初欲洗城,先劫帝姬往军前。既而传三元帅令:杀人者族。遂止……初,虏遣使者刘晏等四人促和,朝廷馆之都亭驿。及是,百姓往擒之。晏等呼曰:‘我来促和,正为若等,毋杀我。’众不听,皆脔之……至夜,中官等并逃出,宫廷无一人,惟景王杞、梅执礼、秦桧、谢克家三四人在上左右,传宣命令,因诏谢克家授书往军前。”
                           靖康纪闻: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二十五日,“自早至夜,旧城诸门悉开,新城里四壁居民被害者尤多。龙造宫、宁德宫诸王帝姬、后妃皆潜入大内。上仓皇召大臣、亲王,至者惟济王、谢克家。上召王、克家入小阁中计议遣使军中。传闻上有意极谦,皆是全活生灵之意。”按此处“景王”作“济王。”考大金吊伐录卷三宋主差李仔充请命使文字云:“差李仔充往大金军前请命,景王杞充使,谢克家副使,李仔副使系改差。”则作“景王”是。又三朝北盟会编卷七0此事系于二十六日,盖出行之日也。
                      


                      21楼2009-11-26 16: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