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諺語中,除咗以形象化嘅方式表達抽象涵義外,亦時常借用生活常見物造語,譬如講究飲食嘅廣東人,【煲】係我哋嘅語言入面舉足輕重,【煲】可以解作【鍋】,但【鍋】一般指圓柱形,即直身、闊口、平底的烹煮工具,而【煲】是璧深而陡,平底的烹煮工具。
廣東人嘅粥,唔同於其他地區常見嘅【稀飯】或【湯飯】,佢哋水米分離,而我哋嘅粥就如清代袁枚嘅《隨園食單》:“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亦非粥也,必使米水融合,柔膩如一,而後謂之粥”話齋,係必費長時間熬製出嚟嘅,狀似漿糊嘅,先有資格叫粥。
所以【煲】係粵語入邊,就引申咗【費事費力】嘅涵義以及將必備之物比喻成【煲】嘅熟語(約定俗成、與時俱進嘅口語系統)模式。

我前世做錯咩事點解屏幕會有舊[關閉]黐係度...如影隨形喎真係..吓?

我自己就係好中意【煲醋】嘅,我中意收藏啲手工藝品呀,貼紙呀咁,畫畫用嘅顏料都按斤稱嘅。所以你可以咁理解:屋企係【煲】,入面嘅食材就係你嘅收藏品嚹~

我可以一日煲四季《老友記》,每年【翻煲】一次。
呢個係俾《藍色生死戀》呀,《大長今》《天國的階梯》等等帶出嘅詞語,當時嘅男人用嚟揶揄自己老婆、女朋友煲韓劇(唔煲湯)。


【煲老藕】係民國前後出現嘅詞彙嚹,而【煲老茄】則係近十幾年先出現嘅。
原因大概係,舊時代女性地位低下,【煲老茄】係平常事,冇咩好講,但相反地,【煲老藕】就好出奇嚹,旁人百思不得其解,自然就造語揶揄,所以各位姐姐仔唔好覺得冒犯呀!



其實唔單止娛樂新聞會成日用【煲水新聞】掩人耳目嘅,好似Facebook CEO朱伯克早前因為盜取用戶私隱被網絡公審期間,佢就曾經嘗試漏出自己婚變嘅消息,欲蓋彌彰咁喇。


上乘嘅【煲仔飯】要有鑊燶,飯要粒粒分明有咬口,豉油要拿糖爆過,配上一煲瓦煲枸杞葉豬潤湯下火。
人哋笑【煲仔飯】個名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試問世間上又有咩飯可以好味得過煲仔飯呢?而且作為一餐有餸飯,搭埋湯加多隻鹹蛋,都只不過係廿五蚊。
唔好顧住食呀,得閒無事考究下佢嘅出處,你就會發現原來【煲仔飯】簡直係中國飲食史上嘅里程碑嚟㗎!深受廣東人歡迎嘅【煲仔飯】,就咁流傳至有電飯煲嘅年代嚹,地位依然屹立不倒㗎,如果你問人:“喂,陣間去食碟頭飯定煲仔飯呀?”倘若佢識食,佢一定揀【煲仔飯】喇。數碼煲仔飯呢啲流嘢就另當別論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