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保罗说过披头士都不识谱,保罗和杰克逊都不用五线谱创作,耶鲁大学教授的公开课也说几乎整个西方流行音乐都不用记谱法创作,歌曲只是事后有人记谱,知道这些消息以后,外国人并不惊讶,感觉惊讶的多数是中国人。中国人对任何事物都讲究科班门第,讲究正统,中国读音乐学院的人非常多,读艺校的人非常多,可并不出现大音乐家,中国人学习西方古典音乐最多只是一个演奏家比如郎朗,但并不是一个创造者,更没有能力去推动古典音乐创新革命。中国匠气的工匠型人才很多,创造性的天才几乎没有,古典音乐的发展与创新跟中国人没有关系,中国人只是机械的学习而已,玩西方人玩剩下的东西。在流行音乐领域,如今中国人也没有创造力,几乎所有流行音乐曲风门类都是外来输入的,是一种外来文化,推动流行音乐发展的原动力实际上跟中国人没有关系,中国人只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走。在应试教育体系里,中国识谱的流行歌手人数可能比西方歌手多,但是创造力远远不是一个层次。
杰克逊用哼唱的方式记录灵感,这本身就是一种乐器。按古典音乐领域的术语,人声本质上也是一种乐器。有人把人声和器乐分开,这种孤立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按照古典交响乐的创作思维,人声确实是一种乐器。有天赋的或者经过训练的歌手通过哼唱可以准确表达音高与节奏,这本身就是在传递听觉信息,如果这是一段原创性的旋律,那么用录音机记录就会得到一个作品的版权。现代版权制度不仅仅保护文本符号,还保护录音和录像的版权。嗓音本身已经标记出音高和节奏,得到人声的旋律可以替换成另一种乐器的声音旋律。乐器演奏家满足创作者的要求就够了,把它录音,这又获得另一个录音版权。
有人也许说,不记谱不精确,真的吗?实际古典音乐也不精确。实际上,号称追求精准的古典音乐也没有那么死板,实际没有所谓的精准,乐谱只是一个参考,演奏家有自身的二度创作。根据周海宏教授公开课《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里谈到,古典演奏家和指挥家并不会真正意义上的忠于原作精确的还原,演奏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演绎音乐作品,都有一点儿二度创作的成分。另外,周海宏还提到巴赫的五线谱手稿的原谱的许多部位的重音记号与速度记号都是缺失的,所以演奏家们各自有各自的版本,有车尔尼的版本 ,有古尔德的版本,有些演奏家连旋律音高也升调了。所以,连古典音乐都做不到所谓的精确,周海宏还说乐谱仅仅是一个大体的框架而已。实际上的精准还原也是一个神话而毁灭,既然连古典音乐都做不到,凭什么流行音乐一定要精确呢?保持自由度和开放性才是音乐创新发展之路。任何记谱法都只是一个参考,录音样本也只是一个参考,现场演唱会和现场演奏会都会有不同的发挥,每个表演者都有自己的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