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女王吧 关注:3贴子:84

草木荣枯与先秦女性 ——看《国风》中的女性意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草木荣枯与先秦女性 ——看《国风》中的女性意识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0-08-23 23:27回复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 女权主义者
    作者:吳、编辑:天一生水、审稿排版:刀神逍遥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0-08-23 23:27
    回复
      《诗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渊薮, 汇集了传说、神话、巫术、祭典、礼仪、信仰、生活习俗、名物制度、艺术原型、社会家庭组织形态等等, 向后世完整的呈现出先民族群的生活图景,极具文化人类学研究意义。《国风》中包含着大量的内容围绕着族群中的女性展开,将一位女子从与士相遇倾慕到出嫁婚后的生命旅程尽数呈现。其中有很多篇即为女性创作传唱,以第一视角记述表现了先秦女性的思想、情感与命运。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0-08-23 23:28
      回复
        《诗经》中标志性的艺术表现手段是“赋比兴”,即铺陈叙事、比喻、烘托衬托。在关于女性的篇章中,诗人常常以植物起兴,与草木相比,将女性受岁月携之而来的自然生长变化与天地间的草木荣枯联系在一起。在《召南·摽有梅》这样一首委婉又大胆的求爱诗中,这位“恨嫁”女子这样表述心声: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0-08-23 23:29
        回复
          宋代朱熹在《诗经集传》中注解梅为“木名,花白,实似杏而酢”,与现代语境中的梅指同一植物。这种中国特有的传统花果在召南——即当时召公统治的周南以南的长江、汉水、汝水流域,今湖北省北部及河南省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生长。根据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所述:“在节令聚会里,女子用新熟的果子,掷向她所属意的男子,对方如果同意就在一定期间送上礼物来,二人便可结为夫妇。”此诗提及梅应就与这一风俗有关。梅的果熟期在农历三四月,故这首诗应为在农历三月三这一“令会男女、奔者不禁”的节令中传唱的民歌。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0-08-23 23:30
          回复
            同时在《国语•越语》里记述越王勾践曾下令“女子十七不嫁,男子二十不娶,父母有罪”。春秋时期频繁的战争使统治者为提高国力而重视人口繁育,给男女之间的邂逅相恋提供了更为宽泛自由的社会氛围。在这样的动因之下,使得女子在暮春时节梅子黄熟纷纷坠落的景象下,以眼前与“媒”同音的梅起兴,以梅子自比,大胆的向整个男性世界发出的寻觅、催促、呼唤爱情的声音。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0-08-23 23:30
            回复
              这样嫁期将尽的情急意迫也表明,先秦女子已经开始意识到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地位,清晰认识到由性别地位差异带来的“女色消费”中,女性在凝视审度之下逐渐成为“悦目”的观赏对象与消费品长期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由此在婚嫁市场的“选美”竞赛中,“青春靓丽”要素附加将会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失去年龄红利也将会如“过期梅子”无人再拾。故而随着时间流逝梅子尽数成熟落下,女子也日渐焦虑迫切,思绪累积到末篇时急切的请男子“顷筐塈之”——请尽快以簸箕拾起成熟落地的梅子吧,篇幅言语未尽之意便是担忧由于“失时”带来的在婚嫁市场中的弱势,将会使自己落入更为被动无力的局面。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0-08-23 23:30
              回复
                为这样向女性投射出的“凝视视线”以佐证的是,在《国风》中表达对女性的思慕诗章中,有大量围绕相貌着墨展开的内容,且不吝于描写女性青春美好的外表,《郑风·野有蔓草》中男子在对爱慕女子表达爱意时这样描写她: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0-08-23 23:31
                回复
                  蔓草在这里泛指在人迹鲜少的旷野上蔓延生长的野草。蔓即蔓延,也有茂盛之意。漙是专用于形容露水繁多的水名,郑国地理范围内的水源之充沛,使郑风中存在着大量的水名专指于某一具体的水的形态现象。
                  在本诗中,不同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突破超越具象表述的理想化思慕,诗人直接用“美”来框定了这一思慕对象——她是眉清目秀且楚楚动人的。同时以春晨郊野青草起兴相比,更进一步限定了这种美是青春靓丽、柔嫩娇艳的,就像缀着露水的鲜草一样娇艳欲滴。这样的排他性使这首思慕恋歌对于女子的赞颂是具有选择性的,它不再适用于任一女子,而是在男性的审视筛查之下剔除了实际上本占据绝大部分相貌平凡以及婚后逐渐老去的女性。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0-08-23 23:32
                  回复
                    《卫风·硕人》里记述了齐女庄姜出嫁时的盛况,在赞颂这位王室贵女时比之“清扬婉兮”,则更为直白赤裸的对于美进行了描绘: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0-08-23 23:32
                    回复
                      《诗经》中的“荑”是植物初春生发于芽心的管状花穗苞的专称,在东汉的《风俗通义》中解释为“荑者,茅始熟中穰也,既白且滑”。为新娘唱诵的诗人将她的手比作春荑一般鲜嫩,白而柔滑。全诗中这样极为贴切的喻体使得比之一位“清扬婉兮”面容模糊的美丽少女,在这里关于“美”的每一个细节构成部分都被详细阐述,在此后形成了中国传统中标准化的审美考量要素,生成完整的男权语境下对于女性的审美范式,使女性更深一步落入观赏对象与消费品的客体地位。在此后的历史中,无论楚王好细腰还是唐人爱丰腴,都是这样对于女性单一化的审美诉求的体现。
                      与之相反的,在《诗经》中对于男子的描绘,基本围绕着“玉”这一人格美学和力量上的英武雄壮展开。他们不需要接受“手如柔荑”、“颜如舜华”式的对于外在外貌与年龄这种不可更改逆转、不可长期持有的审美要求,而是“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与“洵美且仁”、“洵美且武”这样可修行培养的德行与力量的评定。就像波伏娃所说: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玉”一般的人格美学练就会将上至贵族下至乡野的男子推向君子的范畴内,为他处事修身、实现自身价值理想提供一条最为正确的道路;而女子哪怕呵护了一双最为柔嫩白皙的双手,也注定会随着自然生长规律干枯老去。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0-08-23 23:33
                      回复
                        在《王风·中谷有蓷》中就记录了这样一位或许由于年华不在而被离弃的妇女自哀自悼的悲歌:
                        中谷有蓷,暵其干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蓷,暵其脩矣。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0-08-23 23:34
                        回复
                          蓷是今名为益母草的一种常用中药草,又名茺蔚、云母草,生长于山野荒地、田埂、草地等。《本草纲目》记录其可“调女人经脉”,“消水行血,妇人胎产诸病,则宜并用为良”。益母草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须在幼苗期至花初开期间采割,而当它枯槁之时也就失去其药用价值。
                          正是看到这一用途与女性密切相关的草药在山谷之中枯萎,使女子联想起自己遇人不淑同样在老去后被抛弃的命运。每章最后一句,都是妇女自身的反省、觉悟和慨叹。被薄幸丈夫抛弃没有使她一味怨天尤人,或是自我审查式的自嫌自弃,她仍然保留着妇女自重自觉的品格,大胆的向男本位世界提出质疑挑战,得出了“遇人之不淑”的结论。这是对过去造成自己悲惨处境原因的小结,也是对今后生活的警诫。吟咏传唱开来,用她清醒而坚强的一面启迪劝告着更多的女性同胞。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0-08-23 23:34
                          回复
                            如果说《王风·中谷有蓷》仅仅讲述了被弃女性的悲剧结局,那么在最为经典的弃妇诗《卫风·氓》中,就更为详尽的记录了一位女子婚姻悲剧的完整过程: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0-08-23 23:35
                            回复
                              桑原产于我国中北部,深度融入于传统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中:叶子可以喂蚕,果穗味甜可食,木材可制家具或农具,叶、果均可入药。这样一位为了家庭“夙兴夜寐”如桑一般宜室宜家的女子,仍然由于随年龄带来的“沃若”与“落矣”的外貌变化,使得曾经嗤嗤笑着抱布贸丝的丈夫最终施之以暴行,指出了这一厌弃是源于色衰而爱驰。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0-08-23 23: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