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吧 关注:4,154贴子:22,515

#左传品读#论赵盾弑其君,附翳桑之饿人春秋赵盾弑君,即使没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左传品读#论赵盾弑其君,附翳桑之饿人
春秋赵盾弑君,即使没有读过左传在一些文选和教材里都会读到。具体过程就不多说了,直奔主题。
赵盾弑君极其不合理的地方。
1.为什么灵公长这么大,等到看到厨师煮熊掌被杀,而且是灵公让妇人故意让赵盾士会看到的,看到他俩就要谏了,而且让士会抢先。
2.士会谏灵公,过程和言语非常详细,而赵盾怎么谏的没写,奇异的是赵盾谏完灵公就要杀他。而士会却没事?
3.鉏麑刺杀赵盾,被感动自杀,问题是孤身潜入赵盾家,看见这一幕,到感叹,到自杀。这里史家怎么记录下来这个过程的?-这个是民国以前有人提出的疑点。
4.晋公请赵盾饮酒,赵盾,实际掌权者,国际国内形势一手掌握,还居然看不出要杀他,还去了,还喝的越礼,非要提弥明提醒,再退。
5.撤退时赵盾说了句:弃人用犬,虽猛何为。左传作者有意无意的提醒大家:赵盾知道前面有刺客到家来过啊。还不警惕,牺牲无畏。
6.翳桑之饿人,这个典故,过程不说了。民国以前有人认为这个翳桑之饿人是赵盾安排在灵公身边的死士。-这里不做评论。
我想说的是:赵盾给了他一顿饭就感恩不尽。灵公给他一个职业养家糊口,说翻脸就反了。
7.赵盾自亡,然后赵穿把灵公杀了。孔子曰越竞乃免。这个孔子还是我们认识的孔子吗?越竞对弑君的后果有实质差异吗?
8.赵盾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晋国此时人才济济,赵盾非要找个杀君凶手去迎下一代国君。还有礼法吗,这里孔子怎么不说话了?
-为了防止网络抄手,这里只放截图。二楼放原文。
欢迎大家就这事发表意见。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9-21 13:02回复
    原文是百度上找的,有注释标号,请无视
    晋灵公不君(1)。厚敛以雕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3),杀之,寘诸畚(4),使妇人载以过朝(5)。赵盾、士季见其手(6),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7),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8),而后视之。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9)。’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10)。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11)。’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12)。”
    犹不改。宣子骤谏(13)。公患之,使鉏麑贼之(14)。晨往,寝门辟矣(15)。盛服将朝(16),尚早,坐而假寐(17)。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18)。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19),伏甲(20)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21), 趋登(22),曰:“臣侍君宴,过三爵(23),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24)。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25)。
      初,宣子田于首山(26),舍于翳桑(27)。见灵辄饿(28),问其病,曰: “不食三日矣。”食之(29),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30),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31)。”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32),寘诸橐以与之(33)。既而与为公介(34),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35)。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36): “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37),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38)!‘我之怀矣,自诒伊戚(39)’,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40)。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41)。惜也,越竟乃免。”
      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42)。壬申,朝于武宫(43)。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9-21 13:04
    回复
      这个事件有种种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只要看截图一,就明白答案了。
      用现代语来说这是篇命题作文,题目就是:晋灵公不王。
      这篇文章堪称经典,而最大弱点是孔子曰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
      如果让孔子真的存在于赵盾时代,会这样说吗?孔子对三桓把持朝政,对弑君行为的深恶痛绝。不可能对赵盾有正面的评价。
      而左传有多处君子曰和孔子曰值得怀疑,正是因为有了孔子的评价,赵盾从一个权臣摇身一变成了良臣。
      左传如实记录了赵盾很多不符合良臣品质:
      晋襄公薨,赵盾选嗣君的前后矛盾,不惜对秦国护送队伍主动出击。河曲之战对赵穿擅自出战的维护,而只处罚了胥甲。赵盾为赵氏谋公族。等等
      这才是真实的赵盾。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9-21 14:25
      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02-16 11:12
        回复
          ‘ 如果让孔子真的存在于赵盾时代,会这样说吗?孔子对三桓把持朝政,对弑君行为的深恶痛绝。不可能对赵盾有正面的评价。 ’ ------ 那麼,此 ‘ 秋九月乙丑晉趙盾弒其君夷臯 ’十三字是誰寫的?


          IP属地:北京6楼2021-03-17 15:15
          回复
            ‘ 而赵盾怎么谏的没写,奇异的是赵盾谏完灵公就要杀他。而士会却没事? ’ ------ ‘宣子驟諫’,‘驟諫’是種什麼狀態?


            IP属地:北京7楼2021-03-17 15:39
            收起回复
              ‘ 而且是灵公让妇人故意让赵盾士会看到的,。。。而且让士会抢先。 ’
              1.與其說是‘故意’,毋寧說是晉靈公骨子里沒有‘君君’(國君要有國君的樣子。‘君不君’(國君沒有國君的樣子))的概念吧?
              2.士會說了為什麼要搶先的理由。


              IP属地:北京8楼2021-03-18 07:18
              回复
                ‘ 3.鉏麑刺杀赵盾,被感动自杀,问题是孤身潜入赵盾家,看见这一幕,到感叹,到自杀。这里史家怎么记录下来这个过程的?-这个是民国以前有人提出的疑点。 ’
                ‘民國以前’,那就是清朝了,清朝有人提出這個疑點。那請問,《左傳》中,還記載了不少的男女床笫之間的對話。夫妻牀笫之事要比刺殺趙盾這事更隱秘,清朝有人對此提出疑問嗎?再請問fisher君,你說《左傳》是如何知悉並記錄下來刺殺趙盾的過程以及夫妻牀笫之間的對話的?


                IP属地:北京9楼2021-03-18 07:28
                收起回复
                  我看钱谦益在春秋论中将越境理解为讨贼,但此解颇为牵强:【孔子曰:“越竟乃免。”越竟乃免,犹云讨贼乃免也。讨贼则必越竟,不越竟则必不讨贼,此一事也。孔子诛盾之心,以其与闻乎弑,而必不肯越竟,则反不讨贼,又不待言也。董狐断赵盾之狱以两言,而孔子以一言,孔子之议狱也精矣,左氏之记事也核矣。】《牧斋初学集》
                  我认为,越不越境可能是证明你有无弑君的预谋,如果你越境了,那么你可能是到其他国家寻求政治庇护的,也可能是准备伺机回来弑君啥的,可能性就比较多。但不越境,又有赵穿弑君之举,那么不越境明显就是坐实了确实是预谋弑君的。
                  钱谦益在春秋论中又言【盾非伪亡者也。盾在国中,惧灵公挟之以为质。盾出而穿可以纵兵无所忌也。】《牧斋初学集》。我还是比较认同这种说法的。


                  IP属地:江苏10楼2021-03-18 08:01
                  收起回复
                    我虽然不认同钱谦益说的【越境】犹为【讨贼】之论来给孔子所说的【越竟乃免】做辩护,但我还是认同钱谦益说孔子说【越竟乃免】是【诛盾之心】。
                    我细品味了下,倒确实有诛心的感觉,但我的观点和钱谦益不同,首先,太史说的【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这里两个关键点,1【亡不越竟】,2【反不讨贼】,但这两点就是证明赵盾没有参与弑君的充分必然条件吗?【亡不越竟】,【反不讨贼】确实落实了赵盾弑君的事实,但赵盾亡而越竟,反而讨贼也不能证明赵盾没参与弑君呀,也可能是赵盾为主谋,自己逃亡在外,让赵穿杀了晋君,然后拿赵穿当作替死鬼,也是可以呀。但纵然参与了弑君,也落不到口实了,你有什么证据说我弑君?
                    孔子不说【讨贼乃免】,那是因为讨贼为了不落口实牺牲的代价太大(毕竟要把自己的打手杀了),但你连越境都不越下,连这种最简单的表面工作都不去做,弑君之心那就是不言而喻了,这里的【乃免】并非是指赵盾没参与弑君,而是指免于弑君之责,或者是弑君的口实。你逃跑到国外了,说明你已经和晋没关系了,孔子强调【越竟乃免】,其实是强烈的讽刺了赵盾,连越境这种最简单基础的遮掩行为赵盾都不去为之,说你赵盾弑君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IP属地:江苏11楼2021-03-18 09:19
                    回复
                      另外附上钱谦益的观点:
                      【孔子曰:“越竟乃免。”越竟乃免,犹云讨贼乃免也。讨贼则必越竟,不越竟则必不讨贼,此一事也。孔子诛盾之心,以其与闻乎弑,而必不肯越竟,则反不讨贼,又不待言也。董狐断赵盾之狱以两言,而孔子以一言,孔子之议狱也精矣,左氏之记事也核矣。】《牧斋初学集》
                      钱谦益把【不越竟则必不讨贼】和【讨贼则必越竟】当成一事解,这段钱谦益解释的都是为什么【不越竟则必不讨贼】,说赵盾已经知道了赵穿会弑君(并且参与了),所以必然不会越境,那么返回也必然不会讨伐赵穿,所以不讨贼就不用再去说了,这里逻辑也没问题。关键钱谦益为了给孔子【越竟乃免】这句话打圆场,硬说【讨贼则必越竟,不越竟则必不讨贼,此一事也。】而得出【越竟乃免,犹云讨贼乃免也。】就很勉强,如果孔子说的是【不越境,乃实】倒是可以用文中的话去解释。


                      IP属地:江苏12楼2021-03-18 09:33
                      回复
                        @璐村惂鐢ㄦ埛_0RZXCD9馃惥 明君果然不糊塗!讚一個!關於錢氏所言,鄙人不認可他的僅僅就是那一句話,其餘鄙人認為錢氏說的有道理。另外,出不出竟和討不討賊,這是完全不相關的二件事情。出境,意味著君臣之義絕。君臣之義絕,則臣無討賊之義。而不出境,則意味著臣必有討賊之責。所謂‘君弒,賊不討,非臣子也。不復讎,非子也’。


                        IP属地:北京13楼2021-03-18 13:19
                        回复
                          @璐村惂鐢ㄦ埛_0RZXCD9馃惥 ‘ 我细品味了下,倒确实有诛心的感觉 ’ ----- 《春秋》誅心,這是定論。但體現在哪里? ‘ 秋九月乙丑晉趙盾弒其君夷臯 ’,這是孔子的原話,難道說的不明白嗎?年、時、月、日具在,這是春秋記載方式的最高‘禮’遇了。‘趙盾弒其君’,還特意加了‘其’字,寫的何其明白。君稱其名,貶嘛。君有君的過,臣有臣的罪。春秋誅心!憑什麼說‘春秋作,亂臣賊子懼’?!


                          IP属地:北京14楼2021-03-18 13:43
                          收起回复
                            @璐村惂鐢ㄦ埛_0RZXCD9馃惥 明君惠鑒,董狐僅書‘趙盾弒其君’,而孔子加‘ 夷臯 ’二字。xfg君卻不明白孔子是怎麼修的《春秋》。


                            IP属地:北京15楼2021-03-18 14:13
                            收起回复
                              ‘4.晉公請趙盾飲酒,趙盾,實際掌權者,國際國內形勢一手掌握,還居然看不出要殺他,還去了,還喝的越禮,非要提彌明提醒,再退。’
                              刺客的到來,趙盾絕對知道是誰派來的。但刺客的自殺,不敢說沒有引起趙盾的警覺,但至少表明了趙盾的威望在上上下下很高。而趙盾威望之高,除了得益於晉靈公太不上道兒(德行差),所謂‘君失之,臣得之’,恐怕更得益於趙盾本人的宅心仁厚。以趙盾的權勢地位,古往今來,有幾人能夠做到象趙盾那樣----詩所謂‘凡民有喪,匍匐救之’----對待一個快要餓死的人?以這樣的方式,為人處事,不得人心,豈有天理?大概這也給了趙盾不少的自信----晉靈公未必殺的了他。
                              而這種自信是否真的救得了趙盾?恐怕還涉及另外一層情形,那就是趙盾和晉靈公二人的關係,不可謂不重要。
                              趙盾不忍於婦人的哭鬧,不惜背約並與秦開戰,這才費勁扒拉地立了晉靈公夷臯。此其一。
                              其二,重耳流亡之時,於私,以叔隗季隗的緣故,重耳和趙衰,屬於擔挑兒(連襟),平級的關係。至為晉國國君,晉文公卻把自己的女兒趙姬,嫁給了趙衰。這樣一來,晉文公和趙衰,成了岳父女婿上下級的關係。天曉得晉文公此舉深意。如此一來,夷臯的姑姑趙姬,是趙盾之母(趙姬是趙衰的正夫人)。趙盾和夷臯是表兄弟的關係。
                              再上一張趙氏家族和晉國國君世係之間的關係圖。

                              就算晉靈公少不更事,不知投桃報李,但君臣一體,臣為股肱,這些道理,揔需要有人教導才是。可是,以晉靈公從小到大的種種表現來看,難道晉靈公就沒有師保傅?與十四歲就成為國君的晉悼公相比,夷臯之不君,可謂其來有自。不過,這是另外一個話題,就不展開了。


                              IP属地:北京20楼2021-03-19 11: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