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吧 关注:1,194,559贴子:8,765,007
  • 22回复贴,共1

【诗词】【原创】《你是天明后最初的思念》 个人最满意的自己的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你是天明后最初的思念》
我说,你是晨曦中扬着的乐
在朝阳与暮月之间
披着轻纱,抚着流光闪动的茵
我说,你是天明之后的歌
在赤与碧的交界
诉着倾情,诵着不同凡响的心
我看,你是早风吹起的烟
是蛮荒中的倩红,繁华中的翠颜
虹的瑰灿,你不艳羡
霞的霓虹,你不流连
你似现代派中属到主的稳定解决
亦似那小小山庄立于土色的寂野
我看,你是朝阳燃起的焰
又是晨雾淋下的露
冷暖交织出了欢颜
我说,你是晨光驱散夜的迅疾
是从八方来的娉婷与旖旎
是气若幽兰的抚触
是欢的笑,愁的忧,又犹记的清尔之忧
依我看,你是我的清泉,我的无处可寻的倾心
你是春日的丛丛花开
夏日的朵朵青茵
秋日的阵阵清风
冬日的片片飞雪
你是我的祈盼
——那无尽的思念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1-01-03 08:39回复
    你指的是什么?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1-03 09:00
    收起回复
      无论是喜欢的,还是爱慕的,都总有一天不再引起人兴趣,它们是空虚时短暂的追求,认清这些,才能知道什么是最美好的。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01-03 12:51
      回复
        我用对音乐方面的理解来答应您吧。当我刚开始练习一首动听的曲子,会觉得它怎么会那么美,那么感人?让人不可控制的想一遍遍地演奏它。但经过数个星期的练习,审美疲劳的侵袭就开始了。我@七海的風nice 会觉得它越来越难听,甚至开始厌烦。但当我恪守住本心,坚持练习了下来(当然很难坚持)就会发现,我对这首曲子的理解比最开始的直觉阶段要深刻的多,那是与曲子灵魂的交流,与作曲家精神的勾通。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1-01-03 13:12
        收起回复
          理解的前后,你觉得曲子变美了吗?它是否因为你的变化而变化?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1-01-04 10:49
          收起回复
            我们时常用经验去理解事物,这难免导致我们无法真正面对现实。思想只能观察思想,观察者即是被观之物。在某些层面,思想是有用的,但如果你想不带任何色彩地观察,就必须放下已有的知识。
            当我们第一次听到那首歌时,昂扬飘逸的旋律几乎将我们的心都夺去了,它是那么美,以至于听者情不自禁地哼起来。
            可当我们再次与它相遇时,它看起来相较先前无趣了很多,我们完整地听过它,因此可以清楚地知道何时低昂、几时高亢,我们的耳朵蒙了一层名为记忆的纱罩,曲子的身形因此模糊不清。
            我们开始评论,评论演唱者,评论曲子的特点或缺点,听音乐成了与工作一样机械的例行公事,曲子不再重要,我们赋予其的价值成了首要。
            没有什么是不变的,但我们总想以永恒的心态与片面的角度去面对无常,实相因此无法显现。试着仅仅只是去听,而不惨杂评断,不管那首曲子在专业领域是好是坏,你对其有多少了解,仅仅只是去听,像刚刚睁开眼的孩子般聆听这个世界所有的声音,你会从中得到“美”的体悟,这份体悟不会因为记忆而得到削弱,因为其中没有思想的余地,每次体会都是全新的,如梦一场。
            我并不是在反对以专业的态度理解音乐,对于音乐家来说它是必要的。但愿你能在盛夏的夜晚走过被风吹拂的河畔,那里有蟋蟀、蝈蝈、柳条和布谷鸟,它们不懂任何乐理,亦奏不出变化多端的交响乐,但一颗虔诚无碍的心能够从中发现极大的喜悦,这是无法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与理性剖析所得到的。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01-04 11:30
            回复
              您的所言极是。
              正如认知社会学的论点一般,我们思考一件事情,思想本已经被打上经验与意识形态的印记,所以思考的结果仍不可算理性结论。如果想做纯粹思考,就应放弃固有知识,放弃经验,放弃集体赋予的形态……
              至于音乐,我们追求的目标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
              任何艺术领域的内行与外行的思考方式都可谓大不相同。赏一幅画,外行认为画的像即是好,可内行人考证调色、笔法、框架、描线等等,再深处讲就是时代背景、抽象意义,甚至哲学、神学。音乐一样,仅仅“好听”同样仅是一面。“好”的曲子绝不仅要好听,更要有丰富的织体、多变的和声,同样需要人性的认识、哲学的思考、政z的理解。有了这些,才能算真正的“好”。好听不如说是最表面的东西。
              再阅一遍您的回复,有了更深的认识。
              您说的哲学理论确实不乏道理,但我又怎能忘却原有的记忆呢?即使忘却了其他,只追求纯粹的美(而我心中的美其实是我上文所说的音乐中的“好”)也仍然会因一遍遍的重复而出现审美疲劳吧。
              至于草木虫鱼鸟兽之音,是自然之美,与人为之美仍是不同的。自然之美体会的是自然之无穷,人为之美体会人为之严谨。所以以自然之心会人文之美亦或以人文之心遇自然之音,恐怕都不可达其终级吧。@七海的風nice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1-01-04 12:33
              回复
                我所指的并不是美学,也不是哲学,这些复杂而难懂的学科虽然谈论美与生活,但它们都是在追寻一个结果,试图以理性的态度去分析并解决问题,这种分析往往会使接受或反对它的头脑受到限制,误以为自己知道了什么。因此亲自去了解比读书与讨论要重要得多,后者对你生活的影响取决去你对自己的觉知。
                什么是美,它是内在还是外在?主观还是客观?抑或是两者的结合?我们在自己的领域中用定义与公式去证明美,而“确定”是对美的排拒。确定就是自我封闭、不开放。没有开放,哪来的灵敏呢?没有敏感,对美的思考与膜拜就成了对自我与生活的逃避。
                那些野心勃勃、工于心计的美的追求者只是在膜拜他们的自我投射。他们是完全自我封闭的,在自己周围竖起高墙;因为没有什么能够在隔绝中生存,苦恼就产生了。
                如果我们能够观照分裂的方式,就会有完整。完整不是在我们存在的一两个层面上,它是整个一起来的。在那之前,我们必须发现自己所说的分裂的含义,我们不是在寻找一种定义,而是词语背后的要旨。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1-01-04 18:37
                回复
                  你认为美与丑是独立存在的吗?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1-01-04 19:5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