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盾吧 关注:1,617贴子:7,651
  • 0回复贴,共1

再读商业银行网贷新规:“430报告”怎么写?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同盾科技副总裁、同盾咨询总经理余旭鑫博士
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中,中国银行业平稳渡过了2020年,在抵御疫情风险,支持实体经济的主基调下交出了不错的答卷,也为今年的工作铺垫了空间。
而回顾2020年的银行业监管动作,《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其意义举足轻重。笔者认为,在疫情对经济产生巨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该办法不仅是对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规范整合,更对于银行更好地贯彻金融普惠与创新,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不给创新戴‘紧箍咒”,而给风险戴“紧箍咒”。具体来看,风险管控是《办法》的核心思想,要求商业银行与其他信贷业务一样,建立一套适用于网贷业务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含四块领域:风险治理、风险管控、风险数据、风险模型。
在此前发布的《白话办法中关于模型风险管理的明述与暗述》等文章中,笔者对《办法》中涉及模型风险管理的要求已经做了详细解读。这里要提醒各位银行领导注意的是,《办法》第六十条【年度评估】还明确要求,商业银行须对网贷业务开展情况进行年度评估,并于每年4月30日前向监管机构提交全面的年度评估报告。

就像很多电影一样,《办法》在结尾给位银行领导埋了这么个“彩蛋”,那么这份报告该怎么写呢?
在美国的几大行从事模型管理并经常与监管打交道多年,笔者对此并不陌生。本文中以年度报告中要求的(四)识别、计量、控制风险的主要方法和改进情况,以及(五)风险模型的监测与验证情况为例,简要探讨。
认识到模型风险的重大影响,美国监管部门从2000年开始就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模型风险管理的文件,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且严谨的模型风险监管体系。在实际操作中,美国的监管部门会让银行定期提交报告,就模型清单、模型开发、模型实施与使用、模型验证、模型监控,以及文档要求,做出详细报告。
而相比之下,当前我国各金融机构模型风险管理意识仍显得薄弱,虽然大型银行和金融机构已经在模型开发、模型验证或模型监控上建立了一些自己的规范,但还没有形成完整和严谨的体系,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系统性风险。如今《办法》的出台,无疑是对此领域的“查漏补缺”。
《办法》对金融机构的模型风险管理提出了高要求。模型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需要银行从组织架构、制度、流程、合规和工具等方面进行重塑;同时,金融业也应持开放态度,引入外部科技力量补强。
结合多年服务各类银行模型风险管理部门的经验,笔者建议:
首先,银行应该针对模型风险管理制定一份方针政策,确保监管声音已经得到行内董事会和高管层的重视,呼应《办法》第二章里对于银行董事会和高管层的要求。
其次,银行相关部门应该制定更加细致的模型风险管理大纲,包括清晰的模型清单,模型、策略以及计算工具的风险评级。在这份管理大纲下,银行需要对存量模型的风险有大局性的掌控,包括行内有多少模型在运行,这些模型里哪些是对各方业务更加重要的,银行对核心模型采取了怎样的治理动作等,从而对应到《办法》里所提到报告需要覆盖的第四条“识别、计量、监测、控制风险的主要方法和改进情况”。
再次,模型风险管理部门必须制定一份模型验证纲要和一套具体的模型验证方法,做到《办法》所要求的模型验证和审批动作有法可依;并且在此基础上提供核心模型的监控、验证及治理情况,切实对应到《办法》里所提到报告需要覆盖的第五条“风险模型的监测与验证情况”。
从世界范围内的业界实践来看,银行需要对所有运用到的模型、策略、计算工具等都有足够的了解和掌控;然而,面对目前国内模型风险管理的现状,特别是模型数量巨大的大中型银行,有效的模型管理工作和体系也不可能一步到位。结合多年在美国跟监管打交道的经验,笔者认为,该报告中需要体现的是银行在模型风险管理上所付诸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并且有未来进一步完善模型风险管理体系的合理化计划和安排。
作为第三方科技力量,同盾咨询为银行提供一整套模型管理平台,包括特征管理模块、模型训练模块、模型管理模块、模型运行模块,既满足业务需求又满足监管合规要求;此外我们还为银行提供组织架构和制度流程上的咨询,对标国际领先的“三道防线”原则及中外业界的最佳实践,帮助银行建设符合模型风险管理要求的组织架构,制度文件、各类报告规范模版等。
各银行机构在响应监管,建立和执行模型风险管理制度时,难免会面临相关的人才、知识和经验不足的问题。为此,同盾咨询结合国际先进的模型风险监管理念和国内当前的监管要求,帮助银行拟定、审核和完善机构内部的模型风险管理政策,使之符合监管部门的合规要求。
此外,同盾咨询还可以帮助银行设计与模型风险管理相关的报告,包括模型清单、模型开发报告、模型实施报告、模型验证报告、模型年审报告、模型监控报告等,使之规范化、合规化,真正赋能模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如今,整个银行业正处于变化与调整之中,这种趋势伴随着行业复杂性和颠覆性的升级,已经持续多年。国内的一些银行已经开始研究模型风险管理,并着手建设模型管理体系。然而有模型管理经验的人都知道,全行级的模型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难以一蹴而就,而同盾愿与各行携手共面风雨,一步一步共建中国模型风险管理的美好未来!


IP属地:浙江1楼2021-03-31 18:5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