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亲情关系普遍疏离的时代,借助影像为一段被忽视的父子亲情“招魂”,王小帅的用意是好的,但在形式和细节方面,《日照重庆》暴露出很多问题。首先,任何一种父子亲情都离不开它由之产生的社会背景,在《日照重庆》里,这层背景却始终是模糊的。电影对父子两代人之间从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差异的展现都显得差强人意。作为电影中事件发生的主要地点,重庆的地域文化背景也基本上没有体现出来。除了几个展示高楼林立、城市建设的远景镜头之外,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变迁等造成父子隔阂、漠然的因素便被简单地一笔带过。其次,王学圻饰演的父亲老林从电影角色刻画的角度来讲并不成功。他的到来是由于儿子林波意外的死,但他真实的心理动机同样是模糊的。电影没有告诉观众当年他为什么离开林波母子,也没有补充叙述在离开的那么多年里,他对儿子是否有过任何牵念。这个“抽象的人”到来之后,既没有表面上的忏悔,也没有实质性的补救行动,他唯一的行动只是在一股未知力量的驱使下去走访事件的当事人,以补全残缺的儿子形象。当父亲被唤起的爱找不到一个被爱的对象,这种爱就成了心里的一个情结,父子关系很大程度上成了单方面的自我与情结的关系,对儿子的找寻成了对情结的展现,而情结的实现则仅仅带来自我的救赎。这正是电影在情感上让人感到别扭的地方。从儿子这方面来说,对父亲的渴望和对父爱的呼唤同样是出于一种寻父情结。王小帅一厢情愿地认定所有的孩子都在寻找他们现实和想象中的父亲,并在对社会层面原因展现不足的情况下,相当草率地把他们的悲剧归因于成长过程中父亲的缺席。这种思想层面上的羸弱显然影响了本片社会现实关照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