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纯属神话、玄幻故事,请理性看待,切勿迷信,要相信科学。原创)
(续)
(越调)
令人惋惜的《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为皇家藏书,开本阔大,高50.4厘米,宽30厘米;板框尺寸高35.3厘米,宽23.6厘米,极具皇家富贵气息。全书22937卷(含目录与凡例60卷),成书11095册,所收先秦至明初典籍约七八千种,约3.7亿字大型类书。规模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5倍不止。现共有437册《永乐大典》存世,包括嘉靖副本、仿抄本、传抄本和照片,其中嘉靖副本411册,残本中缺页情况较多,另有少量残页存世。
从体例上看,《永乐大典》不囿经史子集而按韵首字、用字系事,以方便查找。其中,韵以《洪武正运》为准,其下以字为纲目,其中大约采择了近8000种典籍。
永乐元年,朱棣命姚广孝、谢缙等人主持纂修的一部大型类书。“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按朱棣的要求,此书要囊括经、史、子、集各类别,天文、地理、阴阳、医卜、僧道等百家之说。
修书期间,上至太子少保姚广孝、大学士解缙,下至无官无品之儒土陈济等,朝野上下共2000余人参与编纂,并设监修、总裁、副总裁、纂修、缮写等行使专门职责。永乐5年,全书定稿进呈,朱棣审阅后十分满意,钦定“永乐大典”并亲自为之作序:“大一统之时,必有大一统之著作。”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命人誊抄,翌年冬天才告完成。
永乐大典修成后,先是贮藏在南京文渊阁
。后嘉靖三十六年四日,三大殿发生火灾,文楼危,经抢救,躲过一劫。嘉靖下令将《永乐大典》重新抄录一部,“两处收藏,以备不虞”。至此永乐大典有了永乐正本和嘉靖副本之分,但是很可惜,不管是正本还是副本都没有完整的传承下来。
《永乐大典》的正本在副本完工后下落不明。副本传至清代,雍正年间由皇史宬(明清两代收藏皇帝实录、圣训、玉蝶等档案的石制库房)移交翰林院收藏。
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副本已经有所缺失,而清朝后期政治疲敝,宫中书籍被盗的情况愈发严重,甚至有官吏监守自盗,将副本带出宫中。
后来晚清战乱,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历史事件中,《永乐大典》许多副本在战火中被毁,或被殖民者抢掠。据查,《永乐大典》副本在庚子年中共被焚毁或流失300余册。事后,英使馆交回330册,但1912年清帝退位后,翰林院将所藏《永乐大典》副本移交京师图书馆时仅剩64册,不及全书的1%!一部煌煌文化巨著,几乎丧失殆尽。令人痛心疾首。
如此旷世大典,后来也被《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誉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在2003年10月10日召开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评审会上,《永乐大典》成功入围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这一荣誉进一步肯定了《永乐大典》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其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