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吧 关注:37,747贴子:3,165,763

回复:本故事纯属玄幻、原创…(要相信科学,无不良引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故事纯属神话、玄幻故事,请理性看待,切莫迷信,要相信科学。原创。)
4、尚武者,国民之元气。
进了关,如影展。石器时代,距今两、三百万年。
旧石器时代,人类捡拾石块做武器,磨石刀、磨石矛…居山洞或树上、或巢居,狩猎、捕捞、采果实…
历史文献《西南彝志》记载:人们在当初,不曾住地面,野兽花斑斑,跑在森林里;人居于树上,兽与人同处”;《滇略》记载有一部分被称为“野人”的景颇族,“茹毛饮血,夜宿树上“;《贵州通志》记载苗族先民曾经“架木如鸟巢寝处”j东北古代肃慎族亦曾“夏则巢居,冬则穴处”。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7楼2024-07-16 10:49
回复
    (本故事纯属神话、玄幻故事,请理性看待,切莫迷信,要相信科学。原创。)
    新石器时代,大约从—万多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4000多年。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是使用磨制石器,这个时代和晚期智人出走非洲散布到全世界的过程有密切关系。
    在距今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已进入了文明。考古出土的陶器、青铜、铁器、玉器、碳化纺织品产品残片和水稻硅质体等等文化遗存表明,几千年前古人(的冶铸技术、农业、制陶、纺织业等等相当发达。青铜、铁器为金属品,遗存几千年的较少;陶器、玉器可存时间长,出土的遗存较多。
    中国和东南亚培育的水稻。中南美洲培育的玉米,也渐渐向各自的四周扩展,构成一个横跨亚欧大陆东西两端之间的长弧形的农耕区域。可见,按照农业起源时间,中心地的广泛分布,传播来说,并不比新石器时代如石器、陶器等重要因素要落后。
    新石器时代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转型期。人类社会从采集、狩猎为主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性经济。是农业和畜牧业的起源。社会开始复杂化。技术和工具进步。文化和艺术萌芽。文明影响世界。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8楼2024-07-21 00:06
    回复
      (本故事属神话、玄幻故事,请理性看待,切勿迷信,要相信科学。原创。)(续)
      人类起源是一个复杂且尚未完全解开的谜题,目前存在多种理论和假说,以下列举部分观点:
      进化论:认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神创论:认为神依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
      类。
      水猿假说:认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曾经经历过水生环境。
      苏美尔神话:认为是阿努纳奇将自己的智慧DNA植入了人类的体内。
      虚拟程序论:认为整个人类世界,甚至整个宇宙都只是一个庞大的程序,而作为个体的人类,仅仅只是母体中的一段代码。
      对于人类起源的真相,研究和探索人在继续,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新发现和新理论。
      非洲南方古猿,追溯至约600万至250万年前,被认为早期人类的代表。
      埃塞俄比亚能人,160至250万年前。
      直立人,大约从170万年前至21万年前。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
      智人是人科中唯一生存至今的物种,包括现代人种的所有种族,始于20万年前。在解剖结构上,智人与现代人基本相似
      中国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属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云南省元谋县
      蓝田人生活在距今约60万到115万年前,遗址位于陕西省蓝田县。
      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70万至20万年前,遗址北京周口店。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9楼2024-08-01 10:08
      回复
        (本故事属神话、玄幻故事,请理性看待,切勿迷信,要相信科学。原创。)
        (续)
        《山海经》之谜,与之描述的人类起源之谜。
        《山海经》在中国浩瀚如烟的古代典籍中,享有极高的荣誉,它被誉为“失落的天书”、“千古第一奇书”历经历史几次焚书,仍留存下来的书籍,饱受质疑3000年,如今被学者证实是真实历史。
        《山海经》是先秦时的重要典籍,原共22篇,约32650个字,现存18篇。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的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中的异兽奇人在现实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原型。
        书中对小人国的记载:有小人国曰僬侥之国,几姓,嘉谷是食”。直到在非洲中部发现了俾格米人之后,才相信小矮人的真实存在。《山海经》所言非虚。
        《海内北经》中提到过一种冰夷,也被证实,是今天北极的爱斯基摩人。
        《大荒西经》所说的寿麻国,正是今非洲赤道沙漠人的形象。
        《海内东经》对蓬莱山、琅琊台、会稽山的位置描述就是和现实生活中的地理位置一模一样。
        《大荒东经》中,所见日月所出之山六,正好就是如今的南北美洲的地理情况。
        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国人可能是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
        美国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与《东山经》记载的四条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动植物、山与山的距离完全吻合…
        殷朝灭亡后,有部分学者认为,一部分人可能逃到北美洲,印第安 “殷地安“音同…
        近些年来考古的发现,一次又一次证实了《山海经》中记载的神话传说。比如在辽宁牛河梁遗址中发现的一千五百个炼铜坩埚,以及无头无尾无足的玉龟,与女娲补天中的“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级”高度相似,就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女娲补天的神话。
        《山海经》里面记载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关远古时期的天文、地理、神话、巫术、宗教、物产、民俗、医药、异国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有人猜测上古没有地域国界之分,《山海经》当做世界地图看就能对得上。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0楼2024-08-01 10:09
        回复
          (本故事纯属神话、玄幻故事,请理性看待,切莫迷信,要相信科学。原创。
          (续)
          氏族与部落
          氏族的构成基础是血缘关系。当氏族不足与恶劣生存环境进行斗争时,部分有远见的氏族首领就会想办法增加所在氏族的力量。于是就联合附近相邻的氏族构成了更大的氏族,也就是部落。
          部落一般拥有两个以上的氏族。有自己固定的领地、信仰、习俗。
          部落由多个氏族组合在一起,在所难免会因为食物住所以及财产发生冲突。因此部落会诞生自己的权力机构部落议事会,其主要成员就是各个氏族的首领,而部落中的首领酋长则是人数最多、生产资物资相对丰富的氏族首领,他们共同负责部落的公共事务,负责协调各氏族之间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重大的部落发展事项。部落内各氏族首领负责处理公共事务分工明确部落首领地位显赫,拥有私人财产。
          当部落发展到一定的瓶颈或是有了共同的利益.目标时,几个部落便结合到一起组成集团—部落联盟,联盟中各部落地位平等,最高权力机构“部落议事会”由各部落首领组成,其中最高首领最高领导人被称为部落大酋长,部落联盟的主要任务就是一起应付对外的战争,当时华夏大地上主要有四大部落联盟,分别是北方的黄帝部落,西北的炎帝部落,东方的东夷部落以及南方的苗蛮部落。
          部落联盟的出现奠定了国家出现的基础。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2楼2024-08-11 11:03
          回复
            (本故事纯属神话、玄幻故事,请理性看待,切莫迷信,要相信科学。原创。)
            (续)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并非真正的帝王,而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联盟首领。
            他们的具体人选因历史记载和传承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都具有高度的神圣性和历史地位。
            《史记.秦始皇本纪》:最早提及天皇、地皇、泰皇(司马迁在《史记.补三皇本纪》中将泰皇改为人皇),这些称号代表了原始社会中后期的重要部落首领或联盟首领。
            《世本》:记载的三皇为伏羲、神农、皇帝,这一说法在后世有较高的认同度,伏羲被尊为人文始祖,创造了龙的图腾,制定了婚嫁制度,并发明了陶埙、琴瑟等。神农即炎帝,以教民农耕和医药而著称。
            《吕氏春秋》记载的三皇为伏羲、神农、女娲,女娲被尊为创世女神和人文始祖。传说它创造了人类,并修补了天空。
            《白虎通》则将祝融列为三皇之一,祝融是上古时期的火神,被尊为南方之神。
            五帝
            《周礼.天官》:提到武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光纪。这主要体现了五方天神的观念。
            东汉王逸注《楚辞.西永》:将五帝解释为五方神,即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皞、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这一说法将历史人物与神话角色相结合。
            后世普遍认同的五帝:皇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位帝王被称为上古时代的杰出统治者,他们的伟大功绩被后世传颂。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6楼2024-08-12 17:59
            回复
              (本故事纯属神话、玄幻故事,请理性看待,切勿迷信,要相信科学。原创)
              (续)关于三皇五帝,不能不提到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多次重大的焚书事件,这些事件对古代文化和典籍的传承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以及那本躲过几次焚烧、没舍得烧的《山海经》。
              一、秦孝公焚书(商鞅变法时期)
              时间:公元前359年。
              背景: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提出了“燔《诗》、《书》而明法令”的主张。
              内容:商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焚书的人,但这一主张在实际执行中并未完全落实,因此对古代文化的破坏性相对较小。
              影响:尽管未全面执行,但这一事件标志着焚书政策在中国的出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秦始皇焚书坑儒
              时间:秦朝统一后
              背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
              内容: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此外,还发生了坑儒事件,即坑杀犯禁的术士和儒生460余人。
              影响: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焚书事件之一,对古代文化和典籍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尤其是对儒家思想的打击尤为严重。
              编外:对于秦始皇焚书,还有另说:是焚书?还是藏书?
              背景: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了李斯的建义,不分封,实行郡、县制。9年后,秦始皇朕正开心颇有成效,此时,朝廷大臣也早已达成了共识,但博士淳于越却站出来批判,认为郡县制是错误的…秦自商鞅变法后,对已形成的政令坚决不允许私下讨论,否则就是“梗令”,需要严厉打击。李斯上书秦始皇:…思想需要统一,否则天下祸乱…
              秦始皇深以为然,焚书就开始了。
              第1步:焚书令下达三个月之内,民间藏书一律上交,如有私匿不交者,黥为城旦。
              第2步:六国史书、《诗》、《书》以及诸子当中与法家思想背道而驰的书籍一律焚毁,但医药、卜筮、种树等技术类书籍不烧。
              秦始皇还专门有一道诏令:即:博士藏书可以不烧。
              这些博士都是秦始皇统一天下时,从各国征召来的名满天下的学者,都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学术带头人,每个博士手下都有不少学生,一个个加起来,一定是一笔庞大的数字。
              这其中,如70个博士当中的伏胜,就把尚书私藏起来,一直留到了西汉立国,成了尚书专家,并因此当上董仲舒的老师。自然,还有人老老实实的交给朝廷,成为府库珍藏,被朝廷统一保管。
              从这个层面看,秦始皇哪里是焚书,倒是为民间珍本的搜集整理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项工作没进行多久,三年之后,也就是秦始皇37年,秦始皇巡行途中,于沙丘驾崩。秦朝的焚书自然就此终止。
              这次焚书收缴上来的书籍到底有多少呢?刘帮领大军攻入咸阳后,诸将都争抢金银财帛,唯有萧何到宫中,将府库中保管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等文献书籍全部取了出来。据说这些书籍当时萧何就拉了10车,府库中书籍有多少已经可想而知,当然萧何比较务实,选用的都是些实用的资料。从这个层面讲,他也对保护书籍起了一点作用,因为他哪里想到,不久之后,有关于书籍的灾难才真正来临了。刘邦听取了属下的建议,封藏府库整顿治安、恢复秩序,刘邦的做法颇得人心,刘邦退出咸阳后,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入咸阳,不单杀了投降的子婴一族,还一把大火烧掉秦人经营300余年的咸阳,大火整烧了三个月,一根竹片都不留下。这把火要比秦始皇焚书时期的火大得多,到底烧掉多少书籍,没有具体统计数字。
              清朝桐城派学者刘大櫆在《焚书辩》当中说:书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项籍之罪也。”
              三、梁元帝焚书
              时间:公元554年
              背景:魏军攻破江陵,梁元帝认为读书无法挽救国家危亡。
              内容:梁元帝下令将所有图书聚集在一起烧掉,据说数量达到14万册。
              影响:这次焚书事件对当时的文化典籍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是南朝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
              四、乾隆焚书
              时间:清朝乾隆时期
              背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满清统治,乾隆皇帝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字狱和焚书活动。
              内容:乾隆时期焚毁和禁绝了大量反抗外族侵略、反对封建压迫的历史文献和诗文书籍,被销毁的书籍数量多达71万卷,是历代朝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焚书。
              影响:乾隆焚书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次浩劫,大量珍贵的文献和典籍被销毁或篡改。对后世的文化研究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这些事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保护现有的文化遗产。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8楼2024-08-12 18:10
              回复
                (本故事纯属神话、玄幻故事,请理性看待,切勿迷信,要相信科学。原创)
                (续)
                (越调清唱)
                看到此处,我暗思量,寻古溯源难上难。
                历史断层,文化也遭毀,许多真迹或许被埋在那废墟里。
                荒诞不经的《山海经》,困惑了世人三千年。迄今一些考古,证实《山海经》里面的一些描述的真实性。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冶炼技术、还有那金杖、金面具、代表东方的神木“扶桑”-青铜神树…则实是展现的是一个王国与文明…
                《山海经》中海外经,古人又是怎样走出中国去世界测量的?
                商朝之前是夏朝,夏朝是个神话时代,现已出土的二里头和发现的文字证实它曾存在过,夏朝之前,似乎又是一个人神共居的时代。
                夏朝,迄今文物出土的有:乳钉纹青铜爵、嵌绿松石饕餮纹铜牌饰、绿松石龙形器等…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3楼2024-08-21 21:12
                回复
                  (本故事纯属神话、玄幻故事,请理性看待,切勿迷信,要相信科学。原创)
                  (续)
                  (越调)
                  夏之前,年代更久远的虞朝,是三皇五帝时期,根据文献记载和新近考古甘肃大地湾遗址发现的16字符,确定虞朝的存在。
                  《吴越春秋》中曾有记载:“禹巡行四读,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招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族,殊国异城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命曰《山海经》。
                  《山海经》中还有多少秘密?现如今,只能靠这些甲骨文、史籍、仓颉造字、出土文物…来追寻。
                  想到此,又想起还有二次毁书事件,一次:清朝末年,大内十几万斤的古籍被当成废纸卖了4000大洋。在故宫东南角附近有一座库房,叫文渊阁,清末朝廷的人对库房进行修缮时,不少古籍被焚烧处理了,考古学家罗振玉知道此事后,赶紧找到大臣张之洞,向他说明这些书籍价值之高,最后在张之洞的帮助下,剩下的书籍才完好的保存下来。后来在民国时期,国家比较贫穷落后,教育部缺少资金,所以有人想要变卖库房的书籍,书籍装了几千麻袋,共15万斤,被当成废纸卖了4000银元,而收集这些书籍的人,本来想让这些书籍变成造纸的原料,罗振玉再次出手相救,他卖掉了所有家产,将这些书籍买了回来,但令人遗憾的是,其中一部分书籍还是遭到了损失,因为原本的15万斤只剩下13万斤。由于财力的缺乏,罗振玉将这些书籍整理归类之后,出售给了大收藏家李盛泽,后来李盛泽又把其中一部分卖给了溥仪,剩下的10万斤卖给了历史语言研究所。不过,这次官方购买的时候花费了1.8万银元。现在这些书籍整理之后,存放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
                  还有一次:抗战时,1932年1月28日,日机炸毁商务印书馆,纵火焚烧东方图书馆,该馆珍藏的46万册书籍毁于一旦。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5楼2024-08-21 22:56
                  回复
                    (本故事纯属神话、玄幻故事,请理性看待,切勿迷信,要相信科学。原创)
                    (续)
                    (越调)
                    令人惋惜的《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为皇家藏书,开本阔大,高50.4厘米,宽30厘米;板框尺寸高35.3厘米,宽23.6厘米,极具皇家富贵气息。全书22937卷(含目录与凡例60卷),成书11095册,所收先秦至明初典籍约七八千种,约3.7亿字大型类书。规模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5倍不止。现共有437册《永乐大典》存世,包括嘉靖副本、仿抄本、传抄本和照片,其中嘉靖副本411册,残本中缺页情况较多,另有少量残页存世。
                    从体例上看,《永乐大典》不囿经史子集而按韵首字、用字系事,以方便查找。其中,韵以《洪武正运》为准,其下以字为纲目,其中大约采择了近8000种典籍。
                    永乐元年,朱棣命姚广孝、谢缙等人主持纂修的一部大型类书。“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按朱棣的要求,此书要囊括经、史、子、集各类别,天文、地理、阴阳、医卜、僧道等百家之说。
                    修书期间,上至太子少保姚广孝、大学士解缙,下至无官无品之儒土陈济等,朝野上下共2000余人参与编纂,并设监修、总裁、副总裁、纂修、缮写等行使专门职责。永乐5年,全书定稿进呈,朱棣审阅后十分满意,钦定“永乐大典”并亲自为之作序:“大一统之时,必有大一统之著作。”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命人誊抄,翌年冬天才告完成。
                    永乐大典修成后,先是贮藏在南京文渊阁
                    。后嘉靖三十六年四日,三大殿发生火灾,文楼危,经抢救,躲过一劫。嘉靖下令将《永乐大典》重新抄录一部,“两处收藏,以备不虞”。至此永乐大典有了永乐正本和嘉靖副本之分,但是很可惜,不管是正本还是副本都没有完整的传承下来。
                    《永乐大典》的正本在副本完工后下落不明。副本传至清代,雍正年间由皇史宬(明清两代收藏皇帝实录、圣训、玉蝶等档案的石制库房)移交翰林院收藏。
                    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副本已经有所缺失,而清朝后期政治疲敝,宫中书籍被盗的情况愈发严重,甚至有官吏监守自盗,将副本带出宫中。
                    后来晚清战乱,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历史事件中,《永乐大典》许多副本在战火中被毁,或被殖民者抢掠。据查,《永乐大典》副本在庚子年中共被焚毁或流失300余册。事后,英使馆交回330册,但1912年清帝退位后,翰林院将所藏《永乐大典》副本移交京师图书馆时仅剩64册,不及全书的1%!一部煌煌文化巨著,几乎丧失殆尽。令人痛心疾首。
                    如此旷世大典,后来也被《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誉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在2003年10月10日召开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评审会上,《永乐大典》成功入围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这一荣誉进一步肯定了《永乐大典》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其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9楼2024-08-26 20:40
                    回复
                      (本故事纯属神话、玄幻故事,请理性看待,切勿迷信,要相信科学。原创)
                      (续)
                      (越调)
                      中国文物典籍流失海外,华夏文明浩劫之伤。
                      一个民族要走得远,必须要有强大的文化传承和后人的不断创新,而所有的创新也都基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眺望。
                      1984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文明也受到冲击,无数价值连城的古籍和文物被强列抢走,其中很多有价值的文化、思想、科技启蒙等等,被别人占为己用,转身包装成了自己的文化。
                      第一、《永乐大典》。1893年,《永乐大典》仅存600余册。1900年由英、法、美、日、德、意、澳、俄组成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对余下的600多册《永典大典》进行了大扫荡,其中部分被烧毁、部分被掠夺,当时国内仅存几十册。永乐大典的流失,使中国永久的丧失了古代的一些珍贵古籍,使得子孙后代对中华文明的探究缺失了极重要的参考依据。
                      第二、《四库全书》,1773年,清高宗弘历下令纂修,是是中国最大一部丛书,历经10年完成,共收录各类图书3461种,共计79309卷,36078册,全书内容十分丰富。乾隆为编制这部大书,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书。
                      《四库全书》分藏南北方七阁。太平军攻打杭州时损失大半。1860年,英法联军焚烧掉,一部文渊阁所藏。九一八事变后,被日本人强行掠走,幸运的是日本战败后,此书由苏联接收并返送我国。1948年运往台湾。
                      第三、甲骨文献
                      甲骨文是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文献,外国人对甲骨文的掠夺形式,主要是廉价收购,也存在着盗窃行为。
                      甲骨文于19世纪80年代初被发现于河南安阳商朝东城的遗址。消息不胫而走引的外国人纷至沓来。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德国人。
                      据资料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先后共出土甲骨15万片以上,流失到日本、英国、美国、苏联、法国、加拿大、韩国、德国等国2万余片。早期西方人抢购、盗取的甲骨不少于5000片。
                      第四、敦煌、西域等文献。敦煌文献是中国国宝级文献。发现于中国甘肃莫高窟内,是北魏至宋代时期的纸质写本和印本文献。除大量的汉文典籍外,还有众多的少数民族的西域文典及内容,涉及宗教、经史及文献、医药、天文等共计3万余卷,价值十分巨大。
                      1900年被道士王圆禄在清理甬道的积沙时,无意发现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珍贵记录。
                      闻风而至的英国考古学家斯XX,1907年到达敦煌,花了7天时间盗走完整写本3000余卷。
                      法国人…在新疆.西藏等地发现并盗走6000余卷和大量的绘画.书籍。
                      俄国…共计20000册。
                      德国人…1902多达46箱写本笔画。
                      美国人…51页贝叶给写本。
                      瑞典人…1900年…
                      日本人…盗劫,挖掘∽
                      第五、其他文献劫掠:
                      英法对中国大量文献如地方志也十分看好,抢劫、盗买总数在2000余种。
                      美国目前国内各藏书机构和私人藏有的中国文献数量巨大,收藏过万册者就有50多家。
                      日本从上海盗走满族人文献2402函,盗取藏经105套、佛经225种等。例如日本占领南京后动用士兵近700人,劳工800余人,汽车310辆次,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将88万册图书掠回国。1941年,一次就没收商务印书馆图书21万余测,1932年,日本把上海藏书达50万册的东方图书馆夷为平地。
                      结束语
                      如果说金银珠宝被人抢走了,尚可以用一两代人的辛勤劳作来重新创造,但是如果前人总结好的思想文化典籍流失,后人会产生文化上的不自信、甚至自卑感…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0楼2024-08-26 23:58
                      回复
                        (本故事纯属神话、玄幻故事,请理性看待,切勿迷信,要相信科学。原创)
                        (续)
                        中国历史上因各种原因失传的古籍:
                        《墨子》中国最早的科学巨著,墨家思想大都传下来了,但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墨家机关记载却失传18篇。
                        《阴符》:法之组相传由姜子牙所著,主要运用于古代维护国家安全和情报活动。《阴符》里最有名的内容主要是兵法和奇门遁甲,但千百年过后,一些兵法传了下来,而神秘的奇门遁甲之术却不知所踪。
                        《三坟》:上古三皇之作,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言大道也。其实,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三坟》其实是关于上古三皇的档案记载。但已经失传,只留下一些碑文上的残经。
                        《青囊书》:外科医学之祖,乃是一代医圣的实践记载,但很可惜。由于历史人为因素已经失传。
                        《九丘》最早的地理百科全书,大禹治水都求助于此书,可想而知其文献价值,但已经失传许久。
                        《八索》:据《三皇经说斋》记载:“三皇后又有八帝,治各八千岁。上天各以经一卷受之,时号《八索》也。”“后有八帝,次三皇而治,又各受一卷,亦以神灵之教治天下。”由此可知道,《八索》其实是三皇八帝的治国之经,由上古帝王代代相传,但三皇八帝之后,其文也隐。
                        中国历史上共有十次大量书籍亡佚残缺的劫难,被称为十厄。这些劫难导致了大量古籍的失传,具体的失传古籍数量难以统计。
                        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众多以下是一些比较著名的顶级文物
                        1、大明永乐剑:造于1420年,是永乐大帝送给西藏一位活佛的礼物,八国L军侵L中国时被掠夺走,现藏于Y国h家军械局博物馆,被誉为该博物馆古兵收藏品之首。
                        2、辽三彩罗汉像:为唐代作品,总计十六尊。该雕塑人物样貌逼真,表情生动,且大小与真人比例为1:1,是中国古代写实主义塑象的杰出作品,1912年被d国古董商贩辗转窃走弃贩卖,至今已知存世的11尊皆流落海外。
                        3、敦煌遗书:1900年被道士王圆箓在莫高窟第16窟发现,后被ao地利商人低价买走,并高价转手给大Y博物馆。因这5万余件经卷所记录的历史文献价值过高,大Y博物馆还专门为敦煌经卷开设了一个密室,使其成为镇馆之宝。
                        4、女史箴图:是中国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卷本绘画作品,上面还有乾隆皇帝盖上的37个印章,二战时期Y国为了报答中国在M甸战争中多次援助Y军打退r军,曾给过国民政府一个选择,一个是送还女史箴图,一个是送一艘潜水艇。因为时处战争,国民政府无奈选择了后者。
                        5、历代帝王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创作的13位帝王形象,有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隋炀帝杨广等,是中国肖像画中经典作品,该作品在民国时期不幸流落海外。
                        6、康熙玉如意:由一块名贵的白玉雕刻而成,颜色是白中透绿,雕刻成多孔真菌形状。手柄顶部有“御预”两个大字,下部刻铭文。原是圆明园珍品。1860年被Y、f联军从圆明园抢走,现收藏于M国n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7、唐摹本王羲之《上虞帖》:清朝时收藏在圆明园后被Y、f联军抢走,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8、商双羊尊:为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通高45厘米,筒形口,腹为双羊前躯相背状,1860号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大Y博物馆
                        9、曜变天目茶碗:是南宋时期福建建安水吉窑出品的一种黑釉建盏。这只茶碗是宋代黑釉的建盏,是宋人斗茶用的,是南宋传世孤品。后被r本僧侣带回r本,现收藏于r本d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
                        10、猛虎食人卣: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也是r本藏中国青铜器中最重要的两件之一(另一件为永青文库的狩猎纹铜镜,通高35.7厘米。造型取踞虎与人相抱的姿态,立意奇特。现收藏于r本京都泉屋博物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3楼2024-09-04 00: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