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一家重逢
前面粗读片尾时,我们曾经提过一个问题。
那就是,为什么要把千寻一家重逢的故事分为第三段和第四段。
.
这个问题,在我们品读过这些剧情后,自然就会懂得,它们应该被划分为两段。
而且我们仍然会震惊于宫崎骏的创作能力。
.
第三段主要由两个分镜组成。

>>>
千寻历经磨难,终于再次见到父母(即重逢)。
而这个分镜的内容中,表示了千寻爸妈并没有“遇险”的记忆。
这仿佛在说,那些奇幻恐怖的经历只是千寻的一场梦。
.
然而片尾多次暗示,它并不是梦。
退一步说,尽管它是梦,故事已经展现给观众了,它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不管是南柯一梦、黄粱美梦的故事,也是可以起到“警世通言”的作用。
.
(1)作者为什么不处理成梦呢?
如果是梦,会有什么效果?
这样处理,千寻爸妈没有相关记忆则是情理之中,显得叙事逻辑顺其自然。
否则,观众或许首先会发问,“千寻爸妈怎么失忆了?”。
假如被问的人是宫崎骏,那大概又只能得到一个“模糊”的答案,或者是一个“随意”的答案。
比如,“汤婆婆消除了他们的记忆”、“这是那个世界的规则,但千寻有钱婆婆赠送的发带……”。
.
总的来说,作者达到了目的,但又没有完全达成目的。
作者之所以处理的如此“异常”,就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
.
然而,读者拿到线索后的思考,才是把钥匙捅进“真相之盒”的锁孔上。
.
联系我们的解读,我们不难理解。
作者就是想表达:父母并没有变化。
.
这个结论,将让一些解读出现漏洞。
比如(这种误解),认为《千与千寻》片头中千寻爸妈“超前消费”正是导致经济泡沫的病因,影片正是想告诫年轻人引以为戒,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正如千寻在汤屋工作的样子)。
.
如果是上述的解读,那父母作为前车之鉴,就应该设置父母脱险后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剧情。
就算是一个向千寻道谢的剧情,也能表现出父母的“改变”。
但是影片没有。
.
有的读者或者会说,前车之鉴,不一定非要前人认识到错误啊,后人从错误中醒悟也是可以的。
确实如此。
如果走这条路线(也就是更偏重强调后人的“变化、醒悟、成长”),确实可以淡化父母的改变。
再者,如前所述,故事已经说完了,千寻父母记得不记得,影片的使命是已经完成了(起码主体部分)。
.
问题在于,当作者选择走这条路线时,就应该编造一个“父母失去这段记忆”的理由。
换言之,这是千寻的一场梦,是更合理的安排。
因为成长的人是千寻(代表后人)。
.
而作者的剧本中,硬是存在这个漏洞。
显然是刻意为之,又或者,是因为创作者手法粗糙而造成的瑕疵。
不言而喻,我们早就见识过宫崎骏手法的巧妙了,“手法粗糙”的可能性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

>>>
这是第三段的第二个分镜,千寻一家沿隧道返回,也可以小结为“走出隧道”。
这个应该就是白龙在送别时提到的“不要回头”的隧道。
.
我们很轻易的发现,这里的内容跟片头“进入隧道”的内容完全一致!
.
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
那一段一模一样的内容,水时长吗?
.
虽然这是众多可能性之一,但在这里却是不可能。
宫崎骏刻意播放了一模一样的内容,想表达的意思,在此时已经很明显了(指本帖的读者)。
那就是在写:如初(跟以前一样、没有变化)。
.
这与我们前面对“千寻爸妈为何不记得遇险”的理解是呼应的。
千寻的爸妈,没有变化。
这一分镜,正是前面分镜问题的真正回答,如果读者注意到“千寻爸妈为什么不记得遇险了?”。
那这个分镜就是在一个深层次的角度回答了上述问题,“千寻一家的亲子感情如初”。
.
既然“如初”,那记住与不记住,又有什么关系呢?
.
(2)发散联想:走出隧道。
如果谈到“重逢、隧道、如初”,读者会联想到什么故事典故呢?

>>>
笔者联想到的是《郑伯克段于鄢》,“隧而相见”(在隧道里重逢)、“母子如初”(感情如初)。
当然,后人对这一段“如初”有不同的见解。
这就又要继续扩展开来了(或许不是我们想见到的局面)。
我们只能给出点评:认为“如初”是讽刺的解读是错误的。
提示:周礼讲究形式。
难道古人不知道“破镜不能重圆”的道理吗?经历之后肯定是产生不可逆的变化的。
因此,这里“如初”就是周礼上的“如初”,而那个时代“礼”的如初,就是真正的如初。
.
不知道宫崎骏是否有借用这个典故,除非我们能获取更多的创作信息。
然而,尽管没有引经据典,仍然不影响一个普通观众对这段剧情的概括。
而对这段剧情的解读,确实需要一点点技巧,也就是本帖点明的那些:扣题、粗读、细读、发散、推敲等等。
.
所以,我们相信,大部分读者在我们给出“重逢、如初”的剧情内容小结时,应该有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