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吧 关注:147,347贴子:1,801,730
  • 5回复贴,共1

回复:【千与千寻精解3】片尾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片尾粗读

>>>
现在,我们尝试概括片尾的剧情。
我们使用“某人做某事”的标准格式,看下效果是否理想,能否达到“抓重点”的目的。
.
比如第一段中,白龙把千寻一行人接回汤屋,然后双方与汤婆婆对峙,最后千寻通过了最后的考验,
这一段要从这么多角色中选一个“某人”,那会是谁?
当然是:千寻。
那她“做了某事”?
“通过考验”。
不够具体、不够明确,因此没有“营养”!
“认出父母不在猪群中”。
很好!很具体、很明确,但不够简练,省略掉不重要的状语吧。
“认出父母”。
……
没错,这就是一个合格的“起标题”了,这种风格的“标题”有明显的叙事概括效果。
最后,我们有时候对于“某人”是可以省略的,所以这一段写的就是“认出父母”。
.
.
第二段在写什么呢?
通过考验后,白龙拉着千寻离开,然后在出口前不远说了一堆话。
使用“某人做某事”的格式,“某人”是谁?他们(或者被说成是千寻、白龙都问题不大)。
那他们在干嘛?告别啊。
所以这一段,被总结为“白龙送千寻离开”、“千寻与白龙告别”都行。
一旦总结出这样的描述,再使用“概括思维”就不难给出“两人告别”的标题。
因为谁送谁、怎么送、送到哪里,都是细节问题。
.
第三段在写什么?
千寻沿路返回,终于看到爸妈,然后跟爸妈走出隧道,然后爸妈发现车子沾满灰尘。
那么如何描述这段发生了什么事?
千寻再次见到爸妈嘛!
也就是写,“千寻一家重逢”嘛。
.
而第三段里怎么把第四段分离出来了?
这里就需要更深入的理解了,这就跟片头千寻主动离开父母那一个镜头类似的。
“某人做某事”这种简单格式的细腻度不够。
但当我们知道划分后,仍然可以给这一段起标题。
这一段主要写千寻一家终于回到了原来的世界,算是真正的离开神隐世界了。
所以总结为,“离开神隐世界”、“返回现实世界”都是合适的。
.
对于影片而言,我把整个片尾概括为“父母脱险”。
它由四个小片段组成:认领父母、两人告别、一家重逢、逃出生天。


IP属地:广东3楼2023-09-25 15:45
收起回复
    ————(2)千寻认领父母(千寻救出父母)

    >>>
    汤婆婆摆好阵仗,等待千寻等人归来。


    >>>
    汤婆婆与坊宝宝喜相逢后,与千寻就“要回父母”问题展开了拉扯(谈判)。
    并且由于坊宝宝的站队,让汤婆婆陷入两难。
    .
    这个剧情打破了前述汤婆婆的“溺爱老妈子”的人物形象。
    或者说,作者不惜这样做,意图在哪?作者想表达什么?想观众注意到什么?
    .
    通过对话内容,我们不难分析出,作者的意图就是要千寻靠自己“认出父母”。
    这里的话是与钱婆婆的话呼应的(钱婆婆也强调“千寻只能靠自己,我帮不了你”)。
    .
    【发散-提问】这段剧情能不能写成“汤婆婆拗不过坊宝宝,而放过千寻一家”?
    当然不能。
    这个剧情改动影响到了作品的核心,作品不是要表达“好人好报”、或者“得道多助”的道理。
    “必须由千寻自己来”,这是作者内定的剧情,作者内定的就是“这个世界的规矩”。
    .

    >>>
    随后千寻打破了僵局。
    当然,这只是作者随意编造的一条“合情合理”的理由,让故事继续,从而触发内定剧情(认出父母)。
    .
    而就叙事(剧情)逻辑而言,千寻的理由是经不住推敲的。
    千寻说,“白龙告诉我规则的事了,我不为难你,按规矩来吧”。
    既然白龙知道“规矩的事”,那前面他为何率先发起拉扯?
    就算发起拉扯,汤婆婆的回应也不该是一幅专门为难的样子。
    .
    比如,汤婆婆完全可以说“我知道了,我已经打点好了,小千过来吧”。
    又比如,白龙可以说“我把坊宝宝按约定带回来了,你那边准备好了吗”。
    .
    但白龙的话容易让观众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担心)汤婆婆食言。
    而汤婆婆的回答也像是故意找茬(不轻易放人)。
    .
    可见,叙事逻辑讲究的是“情理之中”。
    但艺术逻辑则是以此来呼应、强调某些主题相关的东西、是“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命运。
    .

    >>>
    最后,千寻通过考验,并与众人道别。
    .
    【发散-提问】
    但我们又有疑问:就算命运必然是“千寻从猪群中认出父母”,作者为何这样设计、而不是……?
    比如,汤婆婆让千寻自个到猪圈里领走父母就是了。
    这样甚至可以省掉笔墨,就像“白龙偷印章”的剧情一样,故事采用了略写(一笔带过)。
    又比如,剧情为什么不设计,千寻面前真的有几个猪圈里的“其他猪”呢?反而清一色是汤婆婆的员工。
    .
    这个问题就交给有兴趣的读者去琢磨吧。
    .
    【发散-联想】
    有的读者或许会觉得这个“认领父母”的桥段很熟悉,有“借鉴”的嫌疑。
    比如我就能想到《唐伯虎点秋香》,还有其他一些类似经典故事(我有印象但不足把它找出来)。
    “闻香识人”的剧情应该是很多见的,有异曲同工的地方。
    如果有相似的地方,就一味认为是“借鉴”,那不免过于武断。
    .
    发散联想思维,是个好东西。
    但有时候也会跟我们增加阅读难度。
    其实创作者的相似灵感来源,是否有、来自那里?
    并不是很重要。
    重要的是,作者是否把这些素材“为我所用”、为故事主旨服务。
    否则,才是真的鹦鹉学舌、人言亦言,然后陷入“到底谁是首创”的争论和陷进。
    .
    但论发散联想,片尾这四段剧情,我都能看到“借鉴”之物。
    如前所述,它本身不重要,但我们仍然在后续中谈到,笔者会联想到的相关“原著、原型”。
    这种发散思维跟观众个人经验是高度相关的,因此容易产生“幸存者偏差”。


    IP属地:广东4楼2023-09-26 14:18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3)发散联想:记得别回头

      >>>
      “不要回头”,是两人告别的剧情中一句容易引起注意的话,是白龙对千寻的嘱咐。
      抛开影片主旨而言,观众自然会联想到一些类似的剧情,具体联想到什么则取决于观众个人的阅历、以及思维。
      .
      就笔者而言,想到的是童年看的《奥林匹斯星传》的《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刻的故事》。

      >>>
      发散思维、联想能力,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
      但更多的时候,它带来了干扰因素,或者说,尽管不需要挖掘到“典故出自何处”,也能读懂影片作品。
      与诗歌形式不同,影片有足够的内容(时长),而不需要“引注”补充说明。
      .
      但本楼并不想谈影片主旨,而更想展示发散思维的过程。
      .
      于是(在关注到这句话后),笔者很好奇。
      难道宫崎骏在创作时是有意往希腊神话的故事“借鉴”的吗?
      不不不,这样想太狭隘了,有没有可能是别的神话(故事)原型?
      所以,我应该先了解一下世界各地关于“不要回头”的传说是怎样的,尤其是流传在宫崎骏本土国家的故事。
      .


      >>>
      通过简单的检索,我得到了新的信息。
      有时候发散思维就需要这样,借助进一步的“打听”。
      我详细阅读了上图中提到的论文,得到的结论是:中国、日本也有相关传说。
      (而对于论文中其他论点,我并不完全认同,或者说,我认为还需要确定更多的东西。但这并不是我当时、以及本楼现在关心的)
      .
      我自然对日本的“别回头”的神话故事感兴趣,而进一步了解。
      但我更震惊(感兴趣)的是,我们中国也有?!!!

      >>>
      我自认为在学生时代还是读过不少经典的,稍有立志“三教九流,无所不通”的狂妄姿态。
      文中,把上述的故事解读为“对违命者的惩处”。
      但是,我很疑惑(虽然我第一次听这个故事),但“伊尹”这个人我是听过的。
      早年读苏轼的《留侯论》(留侯,即张良)有一句“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荆轲、聂政之策”。
      .
      那伊尹跟姜子牙在文中都是褒奖的角色,那如果上述解读为“惩罚”就有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借用的典故味道了(欲扬先抑)。
      不管如何,我对原文感兴趣,因为我会在了解原文后有自己的判断。
      .

      >>>
      当我们读原文时,我们不仅知道了“伊尹生空桑”的故事,还知道了吕不韦引用这个典故的用意。
      从而解决了我的疑惑。
      (1)伊尹生空桑是一个什么故事?
      话说,伊水一带的一个女子怀了伊尹,做梦时就有神仙告诉她,“这里很快就被大水淹没了,当看到臼(古人用于捣鼓稻谷外壳的器具)冒水时,你就往东逃难吧,记得别回头!”。
      伊尹的母亲第二天回头了,“其邑”(原本住的村子)已经被水淹没,她也变成了“空桑”。
      最后,有侁氏的一个女子在采桑的时候,发现了空桑里竟然有一个婴儿(就是伊尹)。
      .
      (2)这样的一个故事,吕不韦拿出来想表达什么?
      读完这个故事,我们会问伊尹之母为什么变成空桑?难道仅仅是违背了神明的叮嘱吗?
      我们发现,伊尹之母还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告其邻”。
      她可是做了一件好事啊,她救了村里人。
      那又奇怪了,既然救人了,那“违背叮嘱”不也算是“将功赎过”吗?怎么还要变成空桑?
      而且神明也没有事先说好惩罚条款(当然神明可以不事先说明)。
      ……
      但解决这些疑问、以及我们了解故事时就可能产生一种更合理的猜测。
      那就是,“变成空桑”并不是一件坏事!
      而且从《本味篇》的行文中不难解读其用意,是想沾光,借助伊尹的典故来说“自己贤德”,自己就是国君需要的人。
      这一层用意是比较好解读到的。
      如此,我们更确信了,“变成空桑”是一件荣誉的事。
      .
      于是,笔者就想,我们中国古人应该是有“桑文化崇拜”的!
      这一点很容易被检索出来,更加验证了“变成空桑,不是一件坏事”的猜想。
      于是,我们终于解读了,伊尹之母为何变成空桑这个问题。
      因为,这代表了她救人的丰功伟绩,是“福泽万民、流芳千古”的象征。
      .
      .

      我们的发散思维已经偏离了影片主旨很远了。
      虽然这个过程也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那么,对于影片而言,这一句“记得别回头”又是什么含义呢?
      .
      回到故事剧情,这里写两人告别。
      再次抛开影片主旨,我们问,一般人在送别时会说什么呢?
      白龙送别千寻,这一句叮嘱、想表达什么?
      .
      读者可以从自身的经历、(电视剧、小说)阅历中联想和想象。
      甚至联想到古代诗歌里的送别诗。
      它们会在此时此刻、这样的场景(送别),表达什么呢?
      .
      这个问题的解答,就留给本帖的读者吧。
      另外,我们也会在后续稍有提到的。


      IP属地:广东5楼2023-10-03 17:49
      回复
        ————(4)一家重逢
        前面粗读片尾时,我们曾经提过一个问题。
        那就是,为什么要把千寻一家重逢的故事分为第三段和第四段。
        .
        这个问题,在我们品读过这些剧情后,自然就会懂得,它们应该被划分为两段。
        而且我们仍然会震惊于宫崎骏的创作能力。
        .
        第三段主要由两个分镜组成。

        >>>
        千寻历经磨难,终于再次见到父母(即重逢)。
        而这个分镜的内容中,表示了千寻爸妈并没有“遇险”的记忆。
        这仿佛在说,那些奇幻恐怖的经历只是千寻的一场梦。
        .
        然而片尾多次暗示,它并不是梦。
        退一步说,尽管它是梦,故事已经展现给观众了,它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不管是南柯一梦、黄粱美梦的故事,也是可以起到“警世通言”的作用。
        .
        (1)作者为什么不处理成梦呢?
        如果是梦,会有什么效果?
        这样处理,千寻爸妈没有相关记忆则是情理之中,显得叙事逻辑顺其自然。
        否则,观众或许首先会发问,“千寻爸妈怎么失忆了?”。
        假如被问的人是宫崎骏,那大概又只能得到一个“模糊”的答案,或者是一个“随意”的答案。
        比如,“汤婆婆消除了他们的记忆”、“这是那个世界的规则,但千寻有钱婆婆赠送的发带……”。
        .
        总的来说,作者达到了目的,但又没有完全达成目的。
        作者之所以处理的如此“异常”,就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
        .
        然而,读者拿到线索后的思考,才是把钥匙捅进“真相之盒”的锁孔上。
        .
        联系我们的解读,我们不难理解。
        作者就是想表达:父母并没有变化。
        .
        这个结论,将让一些解读出现漏洞。
        比如(这种误解),认为《千与千寻》片头中千寻爸妈“超前消费”正是导致经济泡沫的病因,影片正是想告诫年轻人引以为戒,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正如千寻在汤屋工作的样子)。
        .
        如果是上述的解读,那父母作为前车之鉴,就应该设置父母脱险后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剧情。
        就算是一个向千寻道谢的剧情,也能表现出父母的“改变”。
        但是影片没有。
        .
        有的读者或者会说,前车之鉴,不一定非要前人认识到错误啊,后人从错误中醒悟也是可以的。
        确实如此。
        如果走这条路线(也就是更偏重强调后人的“变化、醒悟、成长”),确实可以淡化父母的改变。
        再者,如前所述,故事已经说完了,千寻父母记得不记得,影片的使命是已经完成了(起码主体部分)。
        .
        问题在于,当作者选择走这条路线时,就应该编造一个“父母失去这段记忆”的理由。
        换言之,这是千寻的一场梦,是更合理的安排。
        因为成长的人是千寻(代表后人)。
        .
        而作者的剧本中,硬是存在这个漏洞。
        显然是刻意为之,又或者,是因为创作者手法粗糙而造成的瑕疵。
        不言而喻,我们早就见识过宫崎骏手法的巧妙了,“手法粗糙”的可能性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

        >>>
        这是第三段的第二个分镜,千寻一家沿隧道返回,也可以小结为“走出隧道”。
        这个应该就是白龙在送别时提到的“不要回头”的隧道。
        .
        我们很轻易的发现,这里的内容跟片头“进入隧道”的内容完全一致!
        .
        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
        那一段一模一样的内容,水时长吗?
        .
        虽然这是众多可能性之一,但在这里却是不可能。
        宫崎骏刻意播放了一模一样的内容,想表达的意思,在此时已经很明显了(指本帖的读者)。
        那就是在写:如初(跟以前一样、没有变化)。
        .
        这与我们前面对“千寻爸妈为何不记得遇险”的理解是呼应的。
        千寻的爸妈,没有变化。
        这一分镜,正是前面分镜问题的真正回答,如果读者注意到“千寻爸妈为什么不记得遇险了?”。
        那这个分镜就是在一个深层次的角度回答了上述问题,“千寻一家的亲子感情如初”。
        .
        既然“如初”,那记住与不记住,又有什么关系呢?
        .
        (2)发散联想:走出隧道。
        如果谈到“重逢、隧道、如初”,读者会联想到什么故事典故呢?
        >>>
        笔者联想到的是《郑伯克段于鄢》,“隧而相见”(在隧道里重逢)、“母子如初”(感情如初)。
        当然,后人对这一段“如初”有不同的见解。
        这就又要继续扩展开来了(或许不是我们想见到的局面)。
        我们只能给出点评:认为“如初”是讽刺的解读是错误的。
        提示:周礼讲究形式。
        难道古人不知道“破镜不能重圆”的道理吗?经历之后肯定是产生不可逆的变化的。
        因此,这里“如初”就是周礼上的“如初”,而那个时代“礼”的如初,就是真正的如初。
        .
        不知道宫崎骏是否有借用这个典故,除非我们能获取更多的创作信息。
        然而,尽管没有引经据典,仍然不影响一个普通观众对这段剧情的概括。
        而对这段剧情的解读,确实需要一点点技巧,也就是本帖点明的那些:扣题、粗读、细读、发散、推敲等等。
        .
        所以,我们相信,大部分读者在我们给出“重逢、如初”的剧情内容小结时,应该有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


        IP属地:广东6楼2023-10-03 23:19
        回复
          ————(5)逃出生天
          这一段剧情由三部分内容组成。
          之所以与第三段划分开来,是因为两者强调的东西不同。
          虽然都是千寻一家重逢后的故事,但第三段强调“重逢、如初”,这显然跟第四段写的东西不“相融”,应该划分。
          .
          (1)千寻爸走出隧道,发现车子被做恶作剧。

          >>>
          故事里的角色可以装糊涂,但观众会不清醒吗?
          他们走出隧道,理应回到原来的世界,却不是原来的模样!
          这是怎么回事?作者的用意在哪?
          .
          千寻爸就算勉强解释车子被恶作剧了,他总不会忘记进来时环境的样子吧!

          >>>
          这一前一后,可以说是千差万别。
          任何一个观众都不会错过(注意到它)的。
          .
          这种变化确实有点像鬼片里的桥段。
          就是原本好好的房屋,醒来后发现是一处破屋。
          又或者是墓地……不管是日本、还是中国,这样的桥段不在少数。
          .
          抛开所谓的典故,我们说,一前一后不一样,那到底是什么不一样了?
          答案是:时间。
          走出隧道后,这里的环境仿佛过了很多年的样子,到处长满青苔、植物,车里也遍布灰尘、树叶。
          这样看,这里的典故更像是,去山洞学仙术的桥段,“洞中一日,世上千年”的味道。
          .
          这就与片头形成了呼应。

          >>>
          来时干涸的河床,河水漫漫;
          来时废弃的钟楼,灯火通明。
          .
          这是宫崎骏在片头描写“时间倒流”的样子。
          而片尾,宫崎骏又描写了“时间飞逝”的样子。
          同时,让千寻爸的反应做掩盖(但在理智的观众眼中,反而是一种提醒,提醒观众注意变化,只是不明言哪些具体的变化)。
          这跟片头千寻“望洋兴叹”是一样的,可以说是“故技重施”。
          .
          既然,作者想让观众注意“时间”。
          这说明,千寻的神隐,确实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
          为什么宫崎骏要这般设计呢?千寻的神隐,就不能简简单单是一次传统的“神隐”吗?
          当然,这只是一个呼应主题的彩蛋。
          .
          (2)千寻的变化

          >>>
          如果说,千寻变得成长了、成熟了。
          这话也没错,毕竟越是宽泛的描述,就越不容易出错。
          比如,我们说“《千与千寻》讲述了宫崎骏创作的故事”,就应该不会被指认出错。
          .
          问题是,我们一旦解释“成长、成熟”,是指“不依赖父母(变得独立)”、“不胆小怕事(变得担当)”……时,就容易背离了影片的主旨。
          我们的解读是,千寻“变乖了、变听话了、变得理解父母的决策了”。
          .
          这与片头多处是形成对比的。
          比如,片头千寻不想进隧道,就耍性子。
          而片尾千寻回顾隧道,显然是心存不舍,但面对千寻妈的呼喊,却没有表现出片头说的“不想、不要”的对抗行为。
          .
          (3)最后的镜头

          >>>
          据说,英文版在此处添加了一句对话。
          千寻爸问千寻害怕不怕(搬入新家),千寻说相信自己可以的。
          .
          影片最后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千寻一家开车离去。
          那导演为何采用这样的视角呢?
          这是什么视角?谁的视角?又让人联想到什么场景?
          .
          这像不像是。坐火车的人看月台的视角?

          >>>
          这就是一个远行之人看送行之人的视角。
          影片以这个视角收尾,可以说意味深长。
          相比其他视角(比如俯瞰视角),更具备画面感染力。


          IP属地:广东7楼2023-10-04 01:19
          回复
            ————(6)片尾综述

            >>>
            片尾四段,内容上分别写了:认领父母、两人告别、一家重逢、返回原世界。
            .
            作用上,分别交代了“千寻拯救父母”的结局、升华了影片主旨、以及从不同方面埋了两个彩蛋(一个是“如初”、一个是“时间”)。
            .
            用典方面,由于不能获取更多的创作细节,所以并不确定具体的典故借用来源。
            但大概的桥段是有概念的,另外也不排除是纯原创的可能(即基于现实经验的艺术加工,尤其从片头的解读中,不难推断宫崎骏是一个生活经验细腻的创作者)。
            比如,“洞中一日”类型的典故中,日本本土就有《普岛太郎》的故事。
            .
            典故知多少,只能算理解影片时“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宜过分依赖。
            影片不是诗歌,它的内容本身就是完整和足量的。
            .
            不管用典与否,我们都非常惊叹,宫崎骏这段片尾的艺术水平。
            ……


            IP属地:广东8楼2023-10-04 01:4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