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片尾粗读

>>>
现在,我们尝试概括片尾的剧情。
我们使用“某人做某事”的标准格式,看下效果是否理想,能否达到“抓重点”的目的。
.
比如第一段中,白龙把千寻一行人接回汤屋,然后双方与汤婆婆对峙,最后千寻通过了最后的考验,
这一段要从这么多角色中选一个“某人”,那会是谁?
当然是:千寻。
那她“做了某事”?
“通过考验”。
不够具体、不够明确,因此没有“营养”!
“认出父母不在猪群中”。
很好!很具体、很明确,但不够简练,省略掉不重要的状语吧。
“认出父母”。
……
没错,这就是一个合格的“起标题”了,这种风格的“标题”有明显的叙事概括效果。
最后,我们有时候对于“某人”是可以省略的,所以这一段写的就是“认出父母”。
.
.
第二段在写什么呢?
通过考验后,白龙拉着千寻离开,然后在出口前不远说了一堆话。
使用“某人做某事”的格式,“某人”是谁?他们(或者被说成是千寻、白龙都问题不大)。
那他们在干嘛?告别啊。
所以这一段,被总结为“白龙送千寻离开”、“千寻与白龙告别”都行。
一旦总结出这样的描述,再使用“概括思维”就不难给出“两人告别”的标题。
因为谁送谁、怎么送、送到哪里,都是细节问题。
.
第三段在写什么?
千寻沿路返回,终于看到爸妈,然后跟爸妈走出隧道,然后爸妈发现车子沾满灰尘。
那么如何描述这段发生了什么事?
千寻再次见到爸妈嘛!
也就是写,“千寻一家重逢”嘛。
.
而第三段里怎么把第四段分离出来了?
这里就需要更深入的理解了,这就跟片头千寻主动离开父母那一个镜头类似的。
“某人做某事”这种简单格式的细腻度不够。
但当我们知道划分后,仍然可以给这一段起标题。
这一段主要写千寻一家终于回到了原来的世界,算是真正的离开神隐世界了。
所以总结为,“离开神隐世界”、“返回现实世界”都是合适的。
.
对于影片而言,我把整个片尾概括为“父母脱险”。
它由四个小片段组成:认领父母、两人告别、一家重逢、逃出生天。


>>>
现在,我们尝试概括片尾的剧情。
我们使用“某人做某事”的标准格式,看下效果是否理想,能否达到“抓重点”的目的。
.
比如第一段中,白龙把千寻一行人接回汤屋,然后双方与汤婆婆对峙,最后千寻通过了最后的考验,
这一段要从这么多角色中选一个“某人”,那会是谁?
当然是:千寻。
那她“做了某事”?
“通过考验”。
不够具体、不够明确,因此没有“营养”!
“认出父母不在猪群中”。
很好!很具体、很明确,但不够简练,省略掉不重要的状语吧。
“认出父母”。
……
没错,这就是一个合格的“起标题”了,这种风格的“标题”有明显的叙事概括效果。
最后,我们有时候对于“某人”是可以省略的,所以这一段写的就是“认出父母”。
.
.
第二段在写什么呢?
通过考验后,白龙拉着千寻离开,然后在出口前不远说了一堆话。
使用“某人做某事”的格式,“某人”是谁?他们(或者被说成是千寻、白龙都问题不大)。
那他们在干嘛?告别啊。
所以这一段,被总结为“白龙送千寻离开”、“千寻与白龙告别”都行。
一旦总结出这样的描述,再使用“概括思维”就不难给出“两人告别”的标题。
因为谁送谁、怎么送、送到哪里,都是细节问题。
.
第三段在写什么?
千寻沿路返回,终于看到爸妈,然后跟爸妈走出隧道,然后爸妈发现车子沾满灰尘。
那么如何描述这段发生了什么事?
千寻再次见到爸妈嘛!
也就是写,“千寻一家重逢”嘛。
.
而第三段里怎么把第四段分离出来了?
这里就需要更深入的理解了,这就跟片头千寻主动离开父母那一个镜头类似的。
“某人做某事”这种简单格式的细腻度不够。
但当我们知道划分后,仍然可以给这一段起标题。
这一段主要写千寻一家终于回到了原来的世界,算是真正的离开神隐世界了。
所以总结为,“离开神隐世界”、“返回现实世界”都是合适的。
.
对于影片而言,我把整个片尾概括为“父母脱险”。
它由四个小片段组成:认领父母、两人告别、一家重逢、逃出生天。
